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心理學質的研究的探討
作者 洪錫井
Hong, Xi-Jing
貢獻者 林邦傑
Lin, Bang-Jie
洪錫井
Hong, Xi-Jing
關鍵詞 心理學質
標準格式
經驗科學
社會科學
心理學界
質的研究
EMPIRICAL-SCIENCE
日期 1990
上傳時間 18-Sep-2009 18:33:05 (UTC+8)
摘要 長久以來,「觀察→假設→推論→命題→收集資料→實驗→檢証→結論→預測」這個過程便是科學的標準格式,任何想要從事科學活動,探求新知識,莫不以此為 集;如果有人想要挑戰這種說法,莫不被視為邪說、異端、離經叛道、因為這過程正是科學文明、器物發明,所賴以發展的金科玉律。
     誠然,由於這種科學,學術界得以發現諸多現象與知識。但是,我們是否應將它視為唯一的律則?是否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引領我們進入知識的世界與真理的殿堂?實際上,對於「經驗科學(Empirical Science) 可以獲致真理」,已經有不少學者提出了質疑,不論在哲學、自然科學、以及社會科學與心理學界,都有不少學者了解到傳統的方法論的確有其不足與限制。因此,在這樣的反省中,遂產生了另一種研究取向––質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這就是本研究所欲探討的主題。
     所謂「質的研究」到目前為止,它所指涉的概念仍極為分歧,一般將個案研究、自然探究、紮根理論、田野研究、俗民誌、俗民方法學、詮釋的研究都包括在質的概念之下。雖然如此,它是涵蓋不同研究策略的名詞,而這些策略都共有如下特質 (Bogdan &Biklen,1982,p.2):
     (1) 研究收集的資料,是人、地和會談等所謂「軟性」資料的豐富描述。
     (2) 研究問題並非由操作定義後的變項來界定,而是在複雜的情境中形成。
     (3) 研究焦點可在資料收集中發展而成,而非在一開始就設定待考驗的假說或待回答的問題。
     (4) 了解行為必須由被研究者的內在觀點出發,外在因素僅居次要地位。
     (5) 傾向於在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情境□,與被研究者做持久地接觸,以收集資料。
     本研究的目的與計畫如下:
     第一章:結論
     探討本研究之動機與目的。
     第二章:研究方法
     分兩部份。其一,以文獻探討之方式,介紹質的研究取向。其二,以三十位國內心理學者進行「質的研究」之現況調查。
     第三章:結果
     整理並分析國內心理學者對質的研究的看法。
     第四章:結論與建議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心理學研究所
7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480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林邦傑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Lin, Bang-Jie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洪錫井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Hong, Xi-Ji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洪錫井zh_TW
dc.creator (作者) Hong, Xi-Jingen_US
dc.date (日期) 199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8-Sep-2009 18:33:05 (UTC+8)-
dc.date.available 18-Sep-2009 18:33:0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8-Sep-2009 18:33:05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B200200480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643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心理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7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長久以來,「觀察→假設→推論→命題→收集資料→實驗→檢証→結論→預測」這個過程便是科學的標準格式,任何想要從事科學活動,探求新知識,莫不以此為 集;如果有人想要挑戰這種說法,莫不被視為邪說、異端、離經叛道、因為這過程正是科學文明、器物發明,所賴以發展的金科玉律。
     誠然,由於這種科學,學術界得以發現諸多現象與知識。但是,我們是否應將它視為唯一的律則?是否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引領我們進入知識的世界與真理的殿堂?實際上,對於「經驗科學(Empirical Science) 可以獲致真理」,已經有不少學者提出了質疑,不論在哲學、自然科學、以及社會科學與心理學界,都有不少學者了解到傳統的方法論的確有其不足與限制。因此,在這樣的反省中,遂產生了另一種研究取向––質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這就是本研究所欲探討的主題。
     所謂「質的研究」到目前為止,它所指涉的概念仍極為分歧,一般將個案研究、自然探究、紮根理論、田野研究、俗民誌、俗民方法學、詮釋的研究都包括在質的概念之下。雖然如此,它是涵蓋不同研究策略的名詞,而這些策略都共有如下特質 (Bogdan &Biklen,1982,p.2):
     (1) 研究收集的資料,是人、地和會談等所謂「軟性」資料的豐富描述。
     (2) 研究問題並非由操作定義後的變項來界定,而是在複雜的情境中形成。
     (3) 研究焦點可在資料收集中發展而成,而非在一開始就設定待考驗的假說或待回答的問題。
     (4) 了解行為必須由被研究者的內在觀點出發,外在因素僅居次要地位。
     (5) 傾向於在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情境□,與被研究者做持久地接觸,以收集資料。
     本研究的目的與計畫如下:
     第一章:結論
     探討本研究之動機與目的。
     第二章:研究方法
     分兩部份。其一,以文獻探討之方式,介紹質的研究取向。其二,以三十位國內心理學者進行「質的研究」之現況調查。
     第三章:結果
     整理並分析國內心理學者對質的研究的看法。
     第四章:結論與建議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480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心理學質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標準格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經驗科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社會科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心理學界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質的研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EMPIRICAL-SCIENCEen_US
dc.title (題名) 心理學質的研究的探討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