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矢志不渝或隨波逐流?大陸台人的身分認同及其社會融入
The identity and social integration of Taiwanese immigrants in China
作者 郭姿秀
貢獻者 陳陸輝
郭姿秀
關鍵詞 身分認同
社會融入
台商研究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8-Dec-2010 02:04:33 (UTC+8)
摘要 隨著兩岸交流日益增加,正視兩岸的未來,是刻不容緩的議題。本研究著眼於大陸台人在當地發展的社會融入程度,以認知情感層面的視角,提供關於兩岸和平發展的獨特看法。兩岸人民皆背負著過往糾葛的歷史共業,大陸台人更是必須面臨「矢志不渝或隨波逐流?」的抉擇,標示自我的身分認同,幾乎成為生存的重要條件。隨著本研究的脈絡,身分認同清楚的展現支配異鄉人的社會分類與社會比較行為之力量,而其社會融入程度也因此不言而喻。
參考文獻 中文
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 (台北:群學,2003)。
王振寰編,台灣社會 (台北:巨流,2003)。
伊慶春、張英華,「對娶外籍與大陸媳婦的態度:社會接觸的重要性」,台灣社會學,第12期 (2006年12月),頁191~232。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 (台北:揚智,1998)。
吳乃德,「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台灣族群政治理論的初探」,載張茂桂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1993),頁27~51。
吳乃德,「麵包與愛情:初探台灣民眾民族認同的變動」,台灣政治學刊,第9卷第2期 (2005年12月),頁5~39。
吳介民,「經貿躍進,政治僵持﹖後冷戰時代初期兩岸關係的基調與變奏」,台灣政治學刊,創刊號 (1996年7月),頁211~255。
吳玉山,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台北﹕正中出版社,1997)。
吳玉山,「兩岸關係中的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中國事務,第4期(2001年4
月),頁71~89。
李美枝、李怡青,「我群與他群的分化:從生物的層次到人的層次」,本土心理學研究,第20期 (2003年),頁3~38。
兩岸經濟交流統計月報,2007年2月。
<http://www.mac.gov.tw/big5/statistic/ass_em/9702s.pdf>。
恩格爾等箸,張明貴譯,意識型態與現代政治 (台北:桂冠出版社,1990)。
耿曙,「『連綴社群』:WTO背景下兩岸民間互動的分析概念」,載許光泰、方孝謙、陳永生編,世貿組織與兩岸發展 (台北:政大國關中心,2003)。
高長,大陸經改與兩岸經貿關係 (台北﹕五南出版社,2002)。
許信良,新興民族 (台北:遠流)。
陳陸輝、周應龍,「台灣民眾統獨立場的持續與變遷」,東亞研究,第35卷第2 期(2004年7月),頁143~186。
游清鑫,「政黨認同與政黨形象:面訪與焦點團體訪談的結合」,選舉研究,第9卷第2期 (2002年11月),頁85~115。
黃冠博,「當理性與上感性」:民眾兩岸經貿立場分析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蔡英文,「西歐民族主義起源的兩種解釋艾禮.坎度理(Elie Kedourie)與厄尼特.蓋爾勒(Ernest Gellner)的觀點分析」,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5期 (民國88年5月),頁77~102。
蕭高彥,「多元文化與承認政治論」,載蕭高彥、蘇文流編,多元主義 (南港:中研院社科所,1998),頁487~509。
Geertz, Clifford,納日碧力戈等譯,文化的解釋 (上海:上海人民,1999)。
Gellner, Ernest,李金梅譯,國族主義 (台北:聯經,2000)。
Hobsbawn, Eric J.,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 (台北:麥田,1997)。
Smith, Anthony D.,龔維斌、良警宇譯,全球化時代的民族與民族主義 (北京:中央編譯,2002)。
Taylor, Charles,韓震等譯,自我的根源:現代認同的形成 (南京:譯林,2001)。
英文
Allport, Gordon W.,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Cambridge, MA: Addison-Wesley, 1954)
Brown, Rupert, Prejudice: Its Social Psychology (Cambridge, MA: Blackwell, 1995)
Duckitt, John H.,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Prejudice (Westpost, CT: Praeger)
Hogg, Michael A. & Dominic Abrams, Social Identifications: A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and Group Processes(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88)
Jennings, M. Kent & Richard G. Niemi, Generations and Politics: A Panel Study of Youth Adults and Their Parent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1)
Pettigrew, Thomas F., “Intergroup Contact: Theory, Research and New Perspective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Vol. 49 (1998), pp. 65~85.
Turner , John C. and Howard Giles, Intergroup Behaviour (Oxford &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 1981).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96260005
9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26000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陸輝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郭姿秀zh_TW
dc.creator (作者) 郭姿秀zh_TW
dc.date (日期) 200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8-Dec-2010 02:04:33 (UTC+8)-
dc.date.available 8-Dec-2010 02:04:3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8-Dec-2010 02:04:3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626000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30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東亞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260005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隨著兩岸交流日益增加,正視兩岸的未來,是刻不容緩的議題。本研究著眼於大陸台人在當地發展的社會融入程度,以認知情感層面的視角,提供關於兩岸和平發展的獨特看法。兩岸人民皆背負著過往糾葛的歷史共業,大陸台人更是必須面臨「矢志不渝或隨波逐流?」的抉擇,標示自我的身分認同,幾乎成為生存的重要條件。隨著本研究的脈絡,身分認同清楚的展現支配異鄉人的社會分類與社會比較行為之力量,而其社會融入程度也因此不言而喻。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導論-----p.6
第二章 上海台商的社會融入-----p.26
第三章 打破迷思:省籍議題與政黨認同影響式微-----p.47
第四章 探究認同本質:身分認同的內涵-----p.61
第五章 身分認同與社會融入-----p.83
第六章 和平之路-----p.91
參考文獻------p.95
附錄-----.98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26000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身分認同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社會融入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台商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矢志不渝或隨波逐流?大陸台人的身分認同及其社會融入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identity and social integration of Taiwanese immigrants in China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 (台北:群學,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振寰編,台灣社會 (台北:巨流,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伊慶春、張英華,「對娶外籍與大陸媳婦的態度:社會接觸的重要性」,台灣社會學,第12期 (2006年12月),頁191~2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 (台北:揚智,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乃德,「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台灣族群政治理論的初探」,載張茂桂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1993),頁27~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乃德,「麵包與愛情:初探台灣民眾民族認同的變動」,台灣政治學刊,第9卷第2期 (2005年12月),頁5~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介民,「經貿躍進,政治僵持﹖後冷戰時代初期兩岸關係的基調與變奏」,台灣政治學刊,創刊號 (1996年7月),頁211~25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玉山,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台北﹕正中出版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玉山,「兩岸關係中的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中國事務,第4期(2001年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月),頁71~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美枝、李怡青,「我群與他群的分化:從生物的層次到人的層次」,本土心理學研究,第20期 (2003年),頁3~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兩岸經濟交流統計月報,2007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mac.gov.tw/big5/statistic/ass_em/9702s.pdf>。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恩格爾等箸,張明貴譯,意識型態與現代政治 (台北:桂冠出版社,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耿曙,「『連綴社群』:WTO背景下兩岸民間互動的分析概念」,載許光泰、方孝謙、陳永生編,世貿組織與兩岸發展 (台北:政大國關中心,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長,大陸經改與兩岸經貿關係 (台北﹕五南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信良,新興民族 (台北: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陸輝、周應龍,「台灣民眾統獨立場的持續與變遷」,東亞研究,第35卷第2 期(2004年7月),頁143~1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游清鑫,「政黨認同與政黨形象:面訪與焦點團體訪談的結合」,選舉研究,第9卷第2期 (2002年11月),頁85~1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冠博,「當理性與上感性」:民眾兩岸經貿立場分析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英文,「西歐民族主義起源的兩種解釋艾禮.坎度理(Elie Kedourie)與厄尼特.蓋爾勒(Ernest Gellner)的觀點分析」,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5期 (民國88年5月),頁77~1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高彥,「多元文化與承認政治論」,載蕭高彥、蘇文流編,多元主義 (南港:中研院社科所,1998),頁487~50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eertz, Clifford,納日碧力戈等譯,文化的解釋 (上海:上海人民,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ellner, Ernest,李金梅譯,國族主義 (台北:聯經,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obsbawn, Eric J.,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 (台北:麥田,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mith, Anthony D.,龔維斌、良警宇譯,全球化時代的民族與民族主義 (北京:中央編譯,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aylor, Charles,韓震等譯,自我的根源:現代認同的形成 (南京:譯林,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英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llport, Gordon W.,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Cambridge, MA: Addison-Wesley, 195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rown, Rupert, Prejudice: Its Social Psychology (Cambridge, MA: Blackwell, 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uckitt, John H.,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Prejudice (Westpost, CT: Praeger)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ogg, Michael A. & Dominic Abrams, Social Identifications: A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and Group Processes(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ennings, M. Kent & Richard G. Niemi, Generations and Politics: A Panel Study of Youth Adults and Their Parent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ettigrew, Thomas F., “Intergroup Contact: Theory, Research and New Perspective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Vol. 49 (1998), pp. 65~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urner , John C. and Howard Giles, Intergroup Behaviour (Oxford &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 1981).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