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明末清初傳奇多元對應關係研究--以李玉、李漁、洪昇、孔尚任為主
作者 鄺采芸
貢獻者 黃志民<br>顏天佑
鄺采芸
關鍵詞 明末清初
傳奇
抒情
敘事


文學
舞台
李玉
李漁
洪昇
孔尚任
一捧雪
風箏誤
長生殿
桃花扇
日期 2007
上傳時間 9-Dec-2010 10:22:44 (UTC+8)
摘要 中國古典戲曲,不是一開始就以萬事皆備的形態出現。它是結合詩歌、小說、講唱、雜技、音樂、舞蹈等多項淵遠流長的系統慢慢演化而成的,其中任何一項都各自有其演進的過程。來自不同血統的元素在融合時難免會有相斥的現象,這也是戲曲先天體質的原罪。縱然戲曲的多元性顯而易見,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體,作品自身內部的各種藝術因素還是必須建立一種有機的和諧關係。
若將戲曲元素作整合分類,可分立出「敘事—抒情」、「雅—俗」、「文學—舞台」三個對應組。這三個對應組雖彼此存在著相反的特質,但並非是絕對「對立」關係,而是相對的對應關係;而其彼此分流、對峙、滲透、轉化的現象,則是切入戲曲發展值得探討的議題。因此,本次論文將戲曲的對應關係,分別為這三組對應面,並由此延伸至劇作家與作品,劇作家與觀眾,劇作家與演員等多元對應關係,期待釐清戲曲運轉軌跡。
另一方面,明末清初,由於政治社會大環境的變動,以往戲曲由文人全面主導的現象逐步鬆綁,戲曲本質的缺點逐漸顯露。此時戲曲環境中的作者、導演、演員、觀眾,都發生相當大的變化,於是劇作家遂面臨更大的考驗。這個時期在戲曲創作及理念上有極高成就者,當推李玉、李漁、洪昇、孔尚任四家。此四人於明末清初之際致力於戲曲創作,李漁與李玉生卒年相近,代表文人以作劇為生,視戲曲為商品的新形態作劇態度。洪昇與孔尚任則常被聯袂並稱,展現傳統文人以詩文思惟經營長篇劇作的寫作功力,並造就後來文人難以逾越的高峰。
論文分五章敘述。第一章介紹傳奇由湯顯祖等所建構的審美風格,及由阮大鋮、馮夢龍、潘之恒所另闢的戲曲審美視角,並引出明末清初四大劇作家李玉、李漁、洪昇、孔尚任之劇作的時代定位。第二章分析四位劇作家作品的抒情、敘事表述手法。第三章探討四位劇作家作品中從語言、人物、題材到主題的雅、俗審美傾向。第四章描述四位劇作家作品中平面的文學手法與孕育其中的立體舞台表現風貌。第五章則將上述分析結果置於戲曲發展的時代軌跡上,看待四位劇作家作品於戲曲傳播、文本創作及對戲曲規範的態度。期能賦予其更精確的時代意義,並為清中葉後的戲曲發展現象,作更具體的背景解析。
參考文獻 壹、專著
一、古籍
(一)劇作家及作品
石巢傳奇校注 (明)阮大鋮撰 北京 光明日報出版社 1999年
牡丹亭 (明)湯顯祖撰 徐朔方校注 臺北 里仁書局 1986年
李玉戲曲集  第一~三冊 (清)李玉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
李漁全集 第一~十冊(清)李漁撰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2年
長生殿 (清)洪昇撰 康熙稗畦草堂刊本 古本戲曲叢刊 四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
長生殿 (清)洪昇撰 徐朔方校注 臺北 里仁書局 2000年
桃花扇 (清)孔尚任撰 清康熙刊本 古本戲曲叢刊 五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
桃花扇 (清)孔尚任撰 王季思等校注 臺北 里仁書局 1991年
馮夢龍全集 第-~十冊 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3年
墨憨齋定本傳奇 (明)馮夢龍撰 全明傳奇 第一一六~一二六冊 臺北 天一出版社 1983年

(二)戲曲專論
中國戲曲概論 (清)吳梅撰 臺北 廣文書局 1971年
曲論 (明)何良俊撰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第四册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59年
曲藻 (明)王世貞撰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第四册 
曲律 (明)王驥德撰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第四册 
曲論 (明)徐復祚撰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第四册
曲律 (明)魏良輔撰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第五册
曲品 (明)呂天成撰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第六册
曲話 (清)梁廷枬撰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第八册
花部農譚 (清)焦循撰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第八册
雨村曲話 (清)李調元撰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第八册
度曲須知 (明)沈寵緩撰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第五册
陶庵夢憶 (明)張岱撰 臺北 金楓出版社 1986年
絃索辨訛 (明)沈寵緩撰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第五册
笠閣批評舊戲目 (清)笠閣漁翁撰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第七册
閒情偶寄 李漁撰 臺北 明文書局 2002年
新傳奇品 (清)高奕撰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第六册
遠山堂曲品 (明)祁彪佳撰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第六册 
遠山堂劇品 (明)祁彪佳撰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第六册
製曲技語 (清)黃周星撰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第七册
潘之恆曲話 (明)潘之恆撰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8年
衡曲塵譚 (明)張琦撰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第四册
劇話 (清)焦循撰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第八册
樂府傳聲 (清)徐大椿撰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第七册
譚曲雜箚 (明)凌濛初撰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第四册 
顧曲雜言 (明)沈德符撰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第四册
顧曲麈談 (清)吳梅撰 上海 上海書店 1989年
二、近現代研究
(一)戲曲史
中國戲劇概論 盧冀野撰 上海 世界書局 1934年
中國戲劇學史稿 葉長海撰 臺北 駱駝出版社 1987年
中國戲曲通史 張庚、郭漢城撰 臺北 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1989年
中國戲劇文學的瑰寶-明清傳奇 王永健撰 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 1989年
中國戲班史 張發穎撰 瀋陽 瀋陽出版社 1991年
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史 譚帆、陸煒撰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3年
中國分類戲曲學史綱 謝柏梁撰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4年
宋元戲曲史 王國維撰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4年
明清傳奇導論 張敬撰 臺北 臺灣東方書店 1961年
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 王安祈撰 臺北 學生書局 1986年
明清文人傳奇研究 郭英德撰 臺北 文津出版社 1991年
明清言情劇作學史稿 陳竹撰 武昌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1年
明清戲曲家考略 鄧長風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年
明清傳奇史 郭英德撰 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1年
明清家樂研究 劉水雲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
昆曲與明清社會 周育德撰 瀋陽 春風文藝出版社 2005年
昆曲與文人文化 劉禎、謝雍君撰 瀋陽 春風文藝出版社 2005年
昆曲與民俗文化 王廷信撰 瀋陽 春風文藝出版社 2005年
崑劇演出史稿 陸萼庭撰 臺北 國家出版社 2002年
清代戲曲與崑劇 陸萼庭撰 臺北 國家出版社 2005年
傳統文化與古典戲曲 鄭傳寅撰 湖北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2年
戲曲源流新論 曾永義撰 臺北 立緖文化出版社 2000年
雜技與戲曲發展之硏究:從先秦角觝到元代雜劇 蔡欣欣撰 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98年
(二)劇作家作品研究
人生喜劇與喜劇人生:阮大鋮硏究 胡金望撰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年
千古情緣:《長生殿》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
孔尚任傳記資料 第一~六冊 臺北 天一出版社 1981年
孔尚任評傳 徐振貴撰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0年
李漁傳記資料 第一~六冊 臺北 天一出版社 1981年
李漁小說戲曲研究 胡元翎撰 北京 中華書局 2004年
洪昇傳記資料 第一~四冊 臺北 天一出版社 1981年
雅俗之間:李漁的文化人格與文學思想硏究 黃果泉撰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年
馮夢龍傳記資料 第一~二冊 臺北 天一出版社 1981年
馮夢龍傳奇劇本改編藝術 :《墨憨齋定本傳奇》之硏究  劉君王告撰  高雄 高雄復文出版社 2006年

(三)戲曲專論
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 蔡毅編 濟南 齊魯書社 1989年
中國戲曲觀眾學 趙山林撰 江蘇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0年
中國戲曲與社會諸色 路應昆撰 吉林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2年
比較研究:古劇結構原理 李曉撰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9年
明清戲曲國際研究會論文集(上)、(下) 王璦玲、華瑋主編 臺北 中硏院文哲所 1998年
明清傳奇結構硏究 許建中撰 鄭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9年
明末清初戲劇研究 孫書磊撰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7年
昆曲表演藝術論 熊姝、賈志剛撰 瀋陽 春風文藝出版社 2005年
昆曲創作與理論 王安葵撰 瀋陽 春風文藝出版社 2005年
美學 黑格爾著 朱光潛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94年
符號學與戲劇理論 基爾.伊拉姆撰 王坤譯 臺北駱駝出版社 1998年
梅蘭芳戲劇散論 梅蘭芳撰 梅蘭芳全集 第三冊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年
規律與變異─明清戲曲學辨疑 林鶴宜撰 臺北 里仁書局 2003年
晚明清初戲曲之審美構思與其藝術呈現 王璦玲撰 臺北 中硏院文哲所 2005年
詩學 亞里斯多得撰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62年
劇作法 阿契爾著、吳鈞燮等譯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64年
戲曲導演藝術論 黃在敏撰 臺北 文津出版社 1999年
戲劇原理 姚一葦撰 臺北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2000年五刷
戲曲批評概念史考論 李惠綿撰 臺北 里仁書局 2002年
戲曲本質論 呂效平撰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3年
戲曲與娛樂 陳建森撰 上海 人民出版社 2003年
戲劇表現論 林克歡撰 臺北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2005年
戲劇的結構與解構 孫惠柱撰 臺北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2006年
戲曲表演之理論與鑑賞 李惠綿撰 臺北 國家出版社  2006年
藝術論 托爾斯泰撰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8年
(四)社會文化
八股文與明清文學論稿 黃強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
大眾文化理論 陸揚撰 臺北 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
大眾傳播模式論 麥奎爾、溫德爾撰 祝建華、武偉譯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7年
中國文學批評史 顧易生、王運熙撰 臺北 五南出版社 1993年2版
中國文學理論史 黃保真、成復旺撰 臺北 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4年
中國市民文學史 謝姚坊撰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年
文化研究 王逢振撰 臺北 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0年
市民社會 鄧正來撰 臺北 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1年
民俗視野中的清代揚州俗文學 柯玲著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年
明清文化史散論 馮天瑜撰 武昌 華中工學院出版社 1986年
明清文學史 明代卷、清代卷 吳志達撰 湖北 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4年
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 方志遠撰 北京 中華書局 2005年
明代徽州文學研究 韓結根撰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6年
消費文化理論 陳坤宏撰 臺北 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 
晚明文學新探 馬美信撰 臺北 聖環圖書有限公司 1994年
晚明思潮 龔鵬程撰 臺北 里仁書局 1994年
貳、論文
一、期刊論文
(一)劇作家作品研究
1.湯顯祖相關
中國正劇的本體風格和鑑別標準—兼論《牡丹亭》的藝術屬性 周國雄撰 文藝研究 1997年1月 頁74-80
明清時期家班及職業戲班演出《牡丹亭》概況 劉淑麗撰 藝術晨家 2004年第1期 頁28-33
湯顯祖以情演情的戲曲表演論—《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析探 蔡守民撰 藝術百家 2001年第3期 頁24-27
論湯顯祖戲曲的言情觀—兼論明清戲曲發展 許艷文撰 長沙大學學報 第13卷第1期 1999年3月 頁18-21
鬧熱的《牡丹亭》—論明代傳奇的「俗」與「雜」 黃天驥、徐燕琳撰 文學遺產 2004年第2期 頁85-95
2.潘之恆相關
晚明徽州商人的文化活動-以徽商族裔潘之恆為中心 林皎宏撰 九州學刊 第6卷第3期 1994年12月 頁35-60
潘之恆與狄德羅的戲劇表演論之比較 姚文放撰 求是學刊 1994年第3期 頁72-78
潘之恆評傳 趙山林撰 戲劇藝術 1996年第4期 頁87-93
談潘之恆的戲曲導演論 鄭志良撰 戲曲藝術 2000年3月 頁46-49
3.馮夢龍相關
馮夢龍「適俗」觀淺論 邱賢彬撰 青海師專學報 1994年第4期 頁6-9
馮夢龍的戲曲導演藝術 劉召明撰 上海大學學報 第13卷第2期 2006年3月 頁63-68
馮夢龍創作、重編傳奇考 王小岩撰南陽 師範學院學報 第6卷第7期 2007年7月 頁46-50
論馮夢龍的戲劇理論 人弋撰 遼寧大學學報 第28卷第5期 2000年9月 頁60-63
4.阮大鋮相關
阮大鋮南京戲劇活動考 孫書磊撰 文學研究 2004年第12期 頁84-88
從玉茗堂到詠懷堂—阮大鋮與臨川派 鄭雷撰 華僑大學學報 2002年第3期
復社文人與阮大鋮的《燕子箋》 王珏撰 文教資料 2007年第34期 頁60-61
 頁91-97
5.李玉相關
《千忠戳》與李玉劇作的差異 鄒華撰 首都師範大學學報 2005年第6期 頁81-86
市井風貌和文人趣味—李玉和馮夢龍的對話之一 范紅娟撰 太原師範學院學報 第5卷第1期 2006年1月 頁87-90
李玉悲劇創作的美學特徵 鄒華撰 文藝研究 2004年第5期 頁100-105
李玉《清忠譜》的悲劇意蘊 鄒瑩撰 語文學刊 2004年第6期 頁40-42
刺世傷時 顯微闡幽—論蘇州派傳奇的文化內涵 郭英德撰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第3期 頁98-107
試論李玉「一人永占」的藝術特色 周國鵑撰 蘇州大學學報 2003年1月第1期 頁94-97
淡筆輕描和濃墨重彩—李玉和馮夢龍的對話之二 范紅娟撰 藝術晨家 2004年第1期 頁34-37
《清忠譜》再現歷史的藝術經驗 王世聲撰 河南大學學報 第38卷第1期 頁32-37
論蘇州派的新奇之點 蘭香梅撰 重慶師範大學學報 2004年第2期 頁43-47
6.李漁相關
人性的啟蒙:古典戲劇通俗化傾向的美學特徵—萊辛與李漁戲劇美學比較之三  
 張哲、王為群撰 蘭州鐵道學院學報 第22卷第2期 2003年4月 頁115-118
由《閒情偶寄》看李漁尚俗的戲劇觀 吳喜梅撰 理論界 2007年6月 頁221-222
李漁創作的商品化傾向 張成全撰 殷都學刊 1996年第1期 頁28-31
李漁戲劇理論的自覺意識 汪超宏撰 華中理工大學學報 1997年第4期 頁96-99
李漁《風箏誤》的喜劇特色 戲劇文學 孫世文撰 1999年4月 頁58-68
李漁的商人意識 王紅梅撰 濮陽教育學院學報 2001年5月第2期 頁24-36
李漁商業化戲曲創作追求成因探論 伏滌修著 江南大學學報 第2卷第5期2003年10月 頁63-113
李漁戲曲創作的商業化傾向 劉晴撰 藝術百家 2005年第4期 頁29-31
李漁戲曲創作漫淡 王艷玲、周華斌撰 戲劇研究 2005年1月 頁68-71
李漁戲劇「賓白」論 竇開虎撰 曲靖師範學院學報 第26卷第2期 2007年4月 頁60-63
李漁:集文士與商賈於一身—試論李漁戲曲創作思想的商業化傾向 黃果泉撰 河南師範大學學報 第22卷第5期 頁62-65
明清之際學術轉變對李漁的影響 駱兵撰 南都學壇 第26卷第6期 2006年11月 頁61-65
「能於淺處見才,方是文章高手」-簡論李漁關於曲文的典雅與通俗觀 駱兵撰 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 第3卷第3期 2005年9月 頁65-68
從《風箏誤》李漁的戲劇觀 卜文紅撰 伊犁教育學院學報 第15卷第2期 2002年6月 頁18-23
虛構.情理.美醜—從傳奇劇《風箏誤》看李漁創作思想的雙重價值取向 李娜、童曉峰撰 北方工業大學學報 第13卷第2期 2001年6月 頁39-44
雅中帶俗 活處寓板-談李漁的喜劇理論與實踐 郭玉坤 遼寧師專學報 2001年第3期 頁49-50
試論李漁戲曲《風箏誤》中的科諢藝術 王建科撰 三峽大學學報 第25卷第2期 2003年3月 頁64-67
試論李漁對劇作家與觀眾關係的闡述 程華平撰 信陽師範學院學報 第14卷第4期 頁87-89
試析李漁的戲曲導演理論 鄭素華撰 陽山學刊 第17卷第3期 2004年5月頁33-37
談李漁的人品及其商人氣質 汪超宏撰 華中理工大學學報 1994年第3期 頁109-113
論李漁市俗喜劇的創作特色 陸建祖撰 遠程教育雜誌 1999年 06期 頁32-35
論李漁的《十種曲》及其戲曲理論的一致性 姚安撰 藝術百家 2002年第1期 頁59-65
論李漁市俗喜劇的創作特色 陸建祖撰 電大教學 1999年第6期 頁32-35
論清代劇壇的雅俗之辨—以尤侗、李漁戲曲的不同毀譽為例 徐坤撰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 第37卷第3期 2005年5月 頁68-74
論李漁戲曲雅俗糾結的風格特徵 鄧丹撰 楚雄師範學院學報 第22卷第5期2007年5月 頁7-11
論李漁商業化戲曲創作的理論意義 劉晴撰 當代戲劇 2005年4月 頁22-24
論李漁「一夫不笑是吾憂」的商業化戲曲創作宗旨的積極意義 伏滌修撰 藝術百家 2001年第3期 頁18-23
論李漁與李玉的職業戲曲作家與專門戲曲作家之別 伏滌修撰 中國戲曲學院學報 第25卷第3期 2004年8月 頁50-55
7.洪昇相關
世紀回眸:洪昇與《長生殿》的研究 李舜華撰 北京社會科學 2001年第2期 頁27-33
《長生殿》敘事結構探析 吳瑞霞撰湖北師範學院學報 第25卷第6期 頁23-27
《長生殿》、《桃花扇》與清初遺民心態 苗懷明撰 晉陽學刊 1997年第2期 頁78-80
《長生殿》與《桃花扇》結構藝術比較 蔣德均撰 重慶大學學報撰 第9卷第3期 頁87-90
虛實相通 蘊意無窮—洪昇《長生殿.密誓》敘事風采談 吳微撰 名作欣賞 第4期 頁81-83
試論《長生殿》與《桃花扇》儒道文化心理同構 楊慧撰 大連教育學院學報 第21卷第3期 2005年9月 頁65-66
感傷時代的感傷文學—《長生殿》、《桃花扇》感傷主義淺論 趙成林撰 社會科學家 1995年第3期 頁63-69
對話與整合—《長生殿》多聲話語的辨析 馮文樓撰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 第30卷第2期 2001年6月 頁80-88
論洪昇的《長生殿》 鄒自振撰 福州師專學報 第20卷第2期  2000年4月 頁29-32
論《長生殿》、《桃花扇》在古代歷史劇創作中的典範意義 伏滌修撰 同濟大學學報 第16卷第3期 2005年6月 頁107-113
論吳人評點《長生殿》 江興祐撰 浙江學刊  2003年第3期 頁80-84
8.孔尚任相關
孔尚任何以要用戲劇形式寫作《桃花扇》 徐振貴撰 東南大學學報 第2卷第4期 2000年11月 頁76-81
夾縫中的嘆息—從話語主體的角度重讀《桃花扇》 沈艾娥撰 寶雞文理學院學報 第25卷第1期 2005年2月 頁68-74
《桃花扇》從未被表演藝術所漠視—二百多年來《桃花扇》演出盛況述略 蔣星煜撰 藝術百家 2001年第1期 頁52-58
《桃花扇》敘事結構的透視 吳瑞霞撰 湖北師範學院學報 第26卷第6期 頁52-55
《桃花扇》是文人自省之作 程宇昂撰 韶關學院學報 第22卷第4期 2001年4月 頁40-49
從李漁戲曲理論看《桃花扇》的成功 劉曙撰 伊犁教育學院學報 第16卷第4期 2003年12月 頁69-72
從舞台特性看《桃花扇》之失誤 余新華撰 安徽工業大學學報 第21卷第3期 2004年5月 頁127-128
從孔子作《春秋》看孔尚任作《桃花扇》 井維增撰 岱宗學刊 1997年第2期頁17-21
試論《桃花扇》曲律方面的幾個問題 楊春俏撰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 2003年第2期 頁74-78
新時期以來孔尚任及其《桃花扇》研究述略 孟慶麗撰 遼寧大學學報 1999年第4期 頁105-106
論孔尚任《桃花扇》的創作思想 吳新雷撰 南京大學學報 1997年第3期 頁107-143
錯位-《桃花扇》原著與舞台演出的衝突 張宇撰 戲劇文學 2007年第6期 頁53-57
觀念化的結局—《桃花扇》的「大收煞」爭議 趙建國撰 河北學刊 1998年第5期 頁86-88
(二)戲曲專論
1.戲曲理論
在金聖嘆與王國維之間 葉曉梅撰 福建藝術 2001年5月 頁10-11
明代戲曲文人化的兩個方面—重評湯沈之爭 俞為民撰 東南大學學報 第6卷第1期 2004年1月 頁96-102
明清曲論境界說的形成和發展 田根勝撰 江西師範大學學報 第34卷第1期2001年2月 頁49-54
試析孟稱舜曲論及其在明代曲論史上的意義 顏天佑撰 古典文學 第15期 2000年9月 頁431-479
2.抒情性與敘事性
小說戲曲關係漫談紀要 魯德才等撰 明清小說研究 1994年2月 頁209-220
中國古代小說戲曲同源互補論 姚民治撰 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 第30卷第2期 2004年4月 頁34-38
中國古代戲曲的敘事時空 韓麗霞撰 藝術百家 2004年第2期 頁70-72
古代小說、戲曲的相互滲透及小說戲劇化手法的演進 皋于厚撰 藝術百家 1999年第4期 頁9-15
古代戲曲程式化的敘事結構形式和格局 韓軍撰 1999年第4期 頁15-21
古代戲曲敘事結構中的敘事線索 韓軍撰 戲曲藝術 1999年第1期 頁61-65
古代戲曲敘事結構中的時空處理 韓軍撰 藝術百家 1999年第2期 頁33-39
古典戲曲文學語言的動作性 黃先柏撰 語文學刊 2005年第2期 頁90-92
同體而異構—中國古代小說、戲曲體制之比較研究 沈新林撰 藝術百家 2000年第3期 頁32-39
同花而異果─中國古代小說、戲曲創作手法比較 沈新林撰 藝術百家 2001年第2期 頁17-25
同工而異曲—中國古代小說、戲曲題材的相互為用 沈新林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第3卷第1期 2001年3月 頁37-41
曲史觀:中國古典史劇文人創作的中心話語 孫書磊撰 求是學刊 第27卷第4期 2002年7月 頁97-102
抒情的敘事: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大特色 王平撰 教學與管理 2005年2月 頁65
沒落的敘事與高昂的抒情-對舞台劇末來出路的思考 劉曉秋撰 藝術教育 2006年第6期 頁84-85 
明清傳奇敘事結構的演化 郭英德撰 求是學刊 第31卷第1期 2004年1月頁90-96
真實與虛幻-論中國戲曲的抒情方式及其文本創作 于建剛撰 戲曲藝術 1999年4月 頁57-60
淺談中國戲曲中的「敘事性」 張憲彬撰 河南電大 1998年第2期 頁6-10
淺談戲曲電視劇的敘事模式 孫吉民、楊秋紅撰 河北職業技術師範學院學報第1卷第2期 2002年6月 頁102-104
敘事時代的抒情 何衛青撰 浙江學刊 2001年第1期 頁66-69
試析《漢宮秋》雜劇結構的抒情取向 顏天佑撰 興大中文學報 第7期 1994年1月 頁167-184
試論明清傳奇的顯在敘述特徵和敘事策略 韓麗霞撰 河南教育學院學報 1998年第3期 頁21-24
詩與戲曲的抒情性 穆欣欣撰 戲曲藝術 2000年4月 頁38-45
稗戲相異論—古典小說戲曲「敘事性」與「通俗性」辨析 譚帆撰 文學遺產 2006年第4期 頁114-160
論明清傳奇劇本長篇體制的演變 郭英德撰 湖北大學學報 1998年第4期 頁56-62
論明清之際戲曲敘事的類型化 孫書磊撰 齊魯學刊 2004年第6期 頁84-88
論中國古代戲曲的敘事結構 韓麗霞撰 藝術百家 2006年第3期 頁50-51
獨白與對話—論明清傳奇戲曲的抒情方式 郭英德撰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 2000年第5期 頁68-76
戲曲的敘事形式 金登才撰 安徽新戲 2001年第1期 頁69-71
戲曲抒情雜說 高峰撰 戲劇文學 2005年第8期 頁88-89
3.雅與俗
清代雅俗兩種文化的對立、滲透和戲曲中花雅兩部的盛衰 馬積高撰 西北師大學報 第31卷第2期 1994年3月 頁25-31
雅與俗的扭結—明清傳奇戲曲語言風格的變遷 郭英德撰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 頁5-14
4.文學性與舞台性
中國古典戲劇藝術談—從演員、劇本、戲場看古典戲劇的藝術魅力 徐定寶著 杭州大學學報 第24卷第4期 1994年12月 頁152-157
中國戲曲表演與接受的相生互動性 趙月美撰 雲南民族學院學報 第18卷第3期 2001年5月 頁85-88
中國古典戲曲文學與音樂的情感關係 張哲俊撰 音樂研究季刊 2002年12月 第4期 頁35-41
中國戲曲文學的敘述者 馬建華撰 文藝研究 2003年第4期 頁101-108
中西古典戲劇觀眾觀之比較 陳軍撰 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04年第1期  頁21-24
中國古典戲曲中的結果期待意識 陳才訓撰 東方論壇 2005年第2期 頁64-67
天人合一與中國古典戲曲文學 陳抗、徐小林撰 戲文 1998年3月 頁11-16
「文」「藝」並重 以「藝」釋「文」-門巋《戲曲文學》評介 王寧撰 山西師大學報 第28卷第3期 2001年7月 頁127-128
再論古曲戲曲的文學階段與非文學階段 呂效平撰 南京大學學報 2004年第4期
回歸案頭—關於古代戲曲文學研究的構想 康保成撰 文學遺產 2004年第1期 頁12-17
呼喚戲曲文學性的回歸—《宋詞劇作》選序 董健撰 藝術百家 1998年第1期 頁15-19
明人推尊戲曲及其文學觀念的轉變 李金松撰 福建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第4期 頁50-55
明末清初傳奇戲曲中的文化內涵探析 曾琳撰 江西行政學院學報 2005年1月頁84-85
音樂與戲曲文學-從一個新角度重新認識戲曲文學 汪人元撰 藝術百家 1998年第4期 頁29-34
案頭之曲與場上之曲 葉長海撰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13卷第1期 頁1-16
動作.表演文學.戲曲的文學性-戲曲編劇理論漫筆 一峰撰 劇本 1998年5月 頁69-73
動作.表演文學.戲曲的文學性-戲曲編劇理論漫筆(續) 一峰撰 劇本 1998年6月 頁71-72
從空間感知理論談中國傳統戲曲舞台空間 郭妍琳撰 南京工業大學學報 2003年9月 頁58-60
試論戲曲舞台設計的詩性意識 韓邦宏撰 齊魯藝苑 1999年第3期 頁46-49
試論傳統戲曲舞台形式的審美傾向 徐宏撰 中國戲曲學院學報 第25卷第3期 2004年8月 頁86-90
論古代戲曲導演理論「以人為本」的哲學理念 張曉春撰 深圳大學學報 第18卷第3期 2001年5月 頁88-93
論中國戲曲文學的文體特徵 王建科撰 唐都學刊 2003年第1期 第19卷 頁69-73
論明清家樂的導演體制及其對明清戲曲導演理論的貢獻 劉水雲撰 求是學刊 第34卷第3期 2007年5月 頁117-122
戲曲研究:徜徉於文學與藝術之間—關於古代戲曲文學研究百年回顧與前景展望的談話 康保成、黃仕忠、董上德撰 文學遺產 1999年第1期 頁1-15
戲曲的雙重體驗與雙重表現 朱文相、王永慶撰 藝術百家 2004年第6期 頁 29-38
戲曲文學與表演藝術的關係 王評章撰 福建藝術 2005年3月 頁8-10
(三)社會文化
有關俗文學研究的幾個價值的問題 黃志民撰 中華學苑 41期 1991年6月 頁177-190
明清商人的經營方式及其特點 張明富、朱文學撰 松遼學刊 1998年第1期頁1-8
明清商人文化素質提高對經商活動的影響 吳海燕撰 河南師範大學學報 第25卷第5期 頁35-39
明代的新安商人與戲劇 韓結根撰 中國典籍與文化 1997年第2期 頁25-31
明清商人的商業行為與商品經濟的矛盾性 張明富撰 西南師範大學學報 第29卷第6期 2003年11月 頁107-112
晚明文化傳播網的形成與文人的作用 聶付生撰 西北師大學報 第41卷第5期 2004年9月 頁10-14
晚明商潮中儒士的價值取向及其心態 陳愛娟撰 安徽史學 1999年第4期 頁26-28
淺論晚清文人經商 胡平撰 嘉興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第13卷第3期 2000年9月 頁19-22
試論明清商人對職業戲班發展的積極影響 秦翠紅著 安徽史學 2005年第5期 頁15-20
徽商對戲曲文化的影響 劉永濂撰 安徽新戲 1995年 第3期 頁88-92
戲耍、態度、互動性:商品消費邏輯的美學性擴充 王聖閎撰 議藝份子第6期 頁203-211
二、學位論文
《元曲選》百種雜劇情節結構分析 潘麗珠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硏究所博士論文 1992年
古典劇論中敘事理論研究 侯雲舒撰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2000年
李玄玉劇曲十三種研究 王安祈撰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0年
李玉《清忠譜》硏究 錢如意撰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7年
李玉《占花魁》硏究 李旻雨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硏究所碩士論文 1985年
李玉《一捧雪》研究 楊素月撰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年
李漁及其《十種曲》研究 吳淑慧撰 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1996年
李漁戲曲三論 張東炘撰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7年
李漁的戲曲理論 劉幼嫻 撰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3年
《長生殿》與《桃花扇》劇本文學研究 ─從戲曲主題、結構、情節、人物、語言分析 楊朝淵撰 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1999年
《長生殿》舞臺藝術之研究 張啟超撰 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明傳奇排場三要素發展歷程之研究 許子漢撰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7年
明代戲曲編劇理論研究 郭怡君撰 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5年
明清戲劇理論之結構概念研究 侯雲舒撰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3年
明末清初劇作家之歷史關懷 :以李玉、洪昇、孔尚任為主 康逸藍撰 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碩士論文 1993年
明中葉至清中葉商人與戲曲之關係 江婉華撰 私立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明中葉至清初文人與戲劇關係之研究 洪麗淑撰 私立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1999年
明清家樂戲班及其表演藝術研究 王佩萱撰 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桃花扇相關問題之研究 廖玉蕙撰 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1996年
清初蘇州劇作家研究 李佳蓮撰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年
梧桐雨與長生殿比較硏究 黃敬欽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硏究所碩士論文 1976年
晚明戲曲理論之發展與轉型-以《牡丹亭》的流傳討論為線索 鄺采芸撰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1996年
晚明至清初傳奇敘事結構的演變 李昕欣撰 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007年
試論孔尚任之戲曲理論及其創作實踐-以《桃花扇》研究為例 江柏瑩撰 私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3年
潘之恆及其品劇觀研究 張啟豐撰 國立藝術學院戲劇學系碩士論文 2000年
徽商族裔潘之恆及其戲曲表演藝術論研究 洪綾鎂撰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年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0151502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151502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黃志民<br>顏天佑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鄺采芸zh_TW
dc.creator (作者) 鄺采芸zh_TW
dc.date (日期) 200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Dec-2010 10:22:44 (UTC+8)-
dc.date.available 9-Dec-2010 10:22:4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Dec-2010 10:22:4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0151502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831-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0151502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中國古典戲曲,不是一開始就以萬事皆備的形態出現。它是結合詩歌、小說、講唱、雜技、音樂、舞蹈等多項淵遠流長的系統慢慢演化而成的,其中任何一項都各自有其演進的過程。來自不同血統的元素在融合時難免會有相斥的現象,這也是戲曲先天體質的原罪。縱然戲曲的多元性顯而易見,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體,作品自身內部的各種藝術因素還是必須建立一種有機的和諧關係。
若將戲曲元素作整合分類,可分立出「敘事—抒情」、「雅—俗」、「文學—舞台」三個對應組。這三個對應組雖彼此存在著相反的特質,但並非是絕對「對立」關係,而是相對的對應關係;而其彼此分流、對峙、滲透、轉化的現象,則是切入戲曲發展值得探討的議題。因此,本次論文將戲曲的對應關係,分別為這三組對應面,並由此延伸至劇作家與作品,劇作家與觀眾,劇作家與演員等多元對應關係,期待釐清戲曲運轉軌跡。
另一方面,明末清初,由於政治社會大環境的變動,以往戲曲由文人全面主導的現象逐步鬆綁,戲曲本質的缺點逐漸顯露。此時戲曲環境中的作者、導演、演員、觀眾,都發生相當大的變化,於是劇作家遂面臨更大的考驗。這個時期在戲曲創作及理念上有極高成就者,當推李玉、李漁、洪昇、孔尚任四家。此四人於明末清初之際致力於戲曲創作,李漁與李玉生卒年相近,代表文人以作劇為生,視戲曲為商品的新形態作劇態度。洪昇與孔尚任則常被聯袂並稱,展現傳統文人以詩文思惟經營長篇劇作的寫作功力,並造就後來文人難以逾越的高峰。
論文分五章敘述。第一章介紹傳奇由湯顯祖等所建構的審美風格,及由阮大鋮、馮夢龍、潘之恒所另闢的戲曲審美視角,並引出明末清初四大劇作家李玉、李漁、洪昇、孔尚任之劇作的時代定位。第二章分析四位劇作家作品的抒情、敘事表述手法。第三章探討四位劇作家作品中從語言、人物、題材到主題的雅、俗審美傾向。第四章描述四位劇作家作品中平面的文學手法與孕育其中的立體舞台表現風貌。第五章則將上述分析結果置於戲曲發展的時代軌跡上,看待四位劇作家作品於戲曲傳播、文本創作及對戲曲規範的態度。期能賦予其更精確的時代意義,並為清中葉後的戲曲發展現象,作更具體的背景解析。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緒論 1
一、研究動機1
二、研究對象5
三、文獻回顧10
四、研究方法14
第一章 明萬曆至清康熙年間傳奇審美風格的演進 17
第一節 晚明傳奇審美風格的奠定17
一、敘事與抒情21
二、雅與俗23
三、文學與舞台25
第二節晚明傳奇審美風格的歧出28
一、潘之恆的舞台視角29
二、馮夢龍的適俗取向33
三、阮大鋮的娛樂性劇作39
第三節 明末清初傳奇審美風格的走向46
一、李玉46
二、李漁49
三、洪昇52
四、孔尚任55
第二章 明末清初傳奇的抒情性與敘事性 59
第一節 戲曲的抒情性與敘事性59
一、戲曲的抒情性59
二、戲曲的敘事性64
三、戲曲抒情性與敘事性的融合71
第二節戲曲抒情性與敘事性的檢視72
一、關鍵物的設置72
二、人物情節線73
三、情節推展度74
四、敘事節奏77
五、衝突的設置79
第三節李玉劇作:隨事循情81
一、玉杯「一捧雪」的設計手法81
二、人物情節線85
三、情節推展與敘事節奏88
四、衝突點的設置91
第四節李漁劇作:事緊情疏93
一、關鍵物—風箏的設計93
二、人物情節線97
三、關目配置99
四、曲白運用101
五、情節推展與敘事節奏101
六、衝突串連設置102
第五節洪昇劇作:以情導事106
一、釵盒的貫穿效果106
二、人物情節線109
三、上、下部截然不同的敘述手法112
四、衝突的設置115
第六節孔尚任劇作:以事抒情117
一、桃花扇的象徵性貫串117
二、人物情節線120
三、情節推展與敘事節奏123
四、衝突的設置125
五、層層包裹的敘事、抒情雙層結構126
附錄128
第三章 明末清初傳奇的雅與俗 133
第一節 戲曲的雅與俗133
一、戲曲的雅俗背景134
二、昆曲之雅136
三、戲曲的雅俗定位137
第二節明末清初劇壇的文化背景140
一、多元化的知識階層140
二、雅文化與俗文化144
三、戲曲的商品化146
第三節李玉劇作:雅體俗用148
一、貼近市場149
二、外俗內雅152
三、集體創作意識154
第四節李漁劇作:以俗代雅155
一、作意新奇156
二、生動、淺近、詼諧的語言158
三、喜劇的經營160
四、俗趣與雅趣的調和163
第五節洪昇劇作:引俗入雅166
一、世情化的帝妃故事167
二、含蘊不盡的詩情雅境169
三、道教文化的運用171
第六節孔尚任劇作:去俗存雅174
一、嚴肅的作劇態度174
二、文奇理正的堅持175
三、士大夫的思惟177
四、道教思想的運用179
第四章明末清初傳奇的文學性與舞台性 183
第一節戲曲的文學性與舞台性183
一、戲曲文學性、舞台性之定義及彼此關係183
二、戲曲演進產生的體質轉變186
三、從文采/音律到文學/舞台188
第二節戲曲操作過程中的重心游移196
一、戲曲傳輸流程中的多重角色196
二、劇論的視角變化201
三、家班—戲曲文學性與舞台性的協調模式205
四、戲劇的語言206
第三節 李玉:以事作劇209
一、張力十足的戲劇效果209
二、關目配置215
三、文學性與舞台性的呼應217
第四節 李漁:以戲作劇219
一、風流道學的主題219
二、戲劇衝突的內涵221
三、虛、實的表現手法223
四、舞台情境的營造225
第五節 洪昇:以詩作劇227
一、以情為主的文學主題227
二、題材的虛實運用229
三、豐富多變的搬演情境231
第六節 孔尚任:以文作劇236
一、描述對象與表現主題236
二、表現手法與敘述視角238
三、關目配置239
四、文學形象與舞台形象的連繫242
第五章 明末清初戲曲發展的時代意義 247
第一節 戲曲操作重心的位移247
一、戲曲的傳播方式247
二、明清戲曲的操作重心250
第二節戲曲的結構與解構258
一、傳奇外部結構的變化軌跡258
二、戲曲內部結構262
三、戲曲體制的解構271
第三節戲曲發展的「破」與「守」273
一、雅情俗趣273
二、形變與質變278
結論 287
一、傳奇的整合與分化287
二、傳奇的多元對應關係289
參考文獻 295

【圖表目錄】
緒論
圖1:戲曲質性組成圖 1
表1:戲曲質性組成演進表 1
表2:李漁《閒情偶寄》〈詞曲部〉〈演習部〉細目 3
表3:戲曲元素分類表 4
表4:傳奇歷史分期表 5
表5:李玉、李漁、洪昇、孔尚任生卒時間表 6
第一章
表1:馮夢龍改編、創作劇目題材類型表 36
第二章
表1:人物情節線分類表 74
表2:關目輕重分類表 76
表3:關目功能分類表 77
表4:時空轉換形式 78
表5:《一捧雪》人物情節線分類分布表 86
圖1:《一捧雪》人物情節線 86
圖2:《一捧雪》情節推展圖 89
圖3:《一捧雪》敘事節奏圖 90
圖4:《一捧雪》衝突設置圖 91
表6:《風箏誤》人物情節線分類分布表 97
圖5:《風箏誤》人物情節線 97
圖6:《風箏誤》情節推展圖 101
圖7:《風箏誤》敘事節奏圖 102
圖8:《風箏誤》環狀結構圖 103
圖9:《風箏誤》衝突設置圖 104
表7:《長生殿》人物情節線分類分布表 109
圖10:《長生殿》人物情節線 110
圖11:《長生殿》情節推展圖 113
圖12:《長生殿》敘事節奏圖 113
圖13:《長生殿》衝突設置圖 115
表8:《桃花扇》人物情節線分類分布表 120
圖14:《桃花扇》人物情節線 121
圖15:《桃花扇》情節推展圖 123
圖16:《桃花扇》敘事節奏圖 124
圖17:《桃花扇》衝突設置圖 126
附錄1:《一捧雪》關目結構分析表 128
附錄2:《風箏誤》關目結構分析表 129
附錄3:《長生殿》關目結構分析表 130
附錄4:《桃花扇》關目結構分析表 131
第三章
表1:雅俗意涵表 134
第四章
圖1:戲曲文學語言、舞台語言涵蓋關係圖 185
圖2:一般劇論家的觀察視角 202
圖3:潘之恆的觀察視角 202
圖4:李漁的觀察視角 203
表1:戲劇衝突形式表 210
表2:《一捧雪》戲劇動作表 212
圖5:《一捧雪》關目結構Ⅰ 215
圖6:《一捧雪》關目結構Ⅱ 215
圖7:《一捧雪》關目結構Ⅲ 216
圖8:《風箏誤》關目結構Ⅰ 225
圖9:《風箏誤》關目結構Ⅱ 225
圖10:《風箏誤》關目結構Ⅲ 226
表3:《長生殿》題材運用表 230
圖11:《長生殿》關目結構Ⅰ 231
圖12:《長生殿》關目結構Ⅱ 232
圖13:《長生殿》關目結構Ⅲ 232
圖14:《桃花扇》關目結構Ⅰ 240
圖15:《桃花扇》關目結構Ⅱ 240
圖16:《桃花扇》關目結構Ⅲ 240
第五章
表1:戲曲傳播模式表 247
圖1:戲曲內部傳播圖 251
表2:傳奇各期劇作齣數統計表 260
表3:傳奇各期劇作齣數分布比例表 260
圖2:傳奇各期劇作齣數分布比例圖 261
結論
圖1:李玉劇作質性分布圖 290
圖2:李漁劇作質性分布圖 290
圖3:洪昇劇作質性分布圖 290
圖4:孔尚任劇作質性分布圖 291
zh_TW
dc.format.extent 50244 bytes-
dc.format.extent 101345 bytes-
dc.format.extent 220856 bytes-
dc.format.extent 560927 bytes-
dc.format.extent 852723 bytes-
dc.format.extent 1087918 bytes-
dc.format.extent 832641 bytes-
dc.format.extent 998920 bytes-
dc.format.extent 692917 bytes-
dc.format.extent 284127 bytes-
dc.format.extent 30052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151502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明末清初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傳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抒情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敘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文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舞台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李玉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李漁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洪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孔尚任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一捧雪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風箏誤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長生殿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桃花扇zh_TW
dc.title (題名) 明末清初傳奇多元對應關係研究--以李玉、李漁、洪昇、孔尚任為主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專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劇作家及作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石巢傳奇校注 (明)阮大鋮撰 北京 光明日報出版社 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牡丹亭 (明)湯顯祖撰 徐朔方校注 臺北 里仁書局 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玉戲曲集  第一~三冊 (清)李玉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漁全集 第一~十冊(清)李漁撰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長生殿 (清)洪昇撰 康熙稗畦草堂刊本 古本戲曲叢刊 四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長生殿 (清)洪昇撰 徐朔方校注 臺北 里仁書局 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桃花扇 (清)孔尚任撰 清康熙刊本 古本戲曲叢刊 五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桃花扇 (清)孔尚任撰 王季思等校注 臺北 里仁書局 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夢龍全集 第-~十冊 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墨憨齋定本傳奇 (明)馮夢龍撰 全明傳奇 第一一六~一二六冊 臺北 天一出版社 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戲曲專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戲曲概論 (清)吳梅撰 臺北 廣文書局 197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曲論 (明)何良俊撰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第四册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5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曲藻 (明)王世貞撰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第四册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曲律 (明)王驥德撰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第四册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曲論 (明)徐復祚撰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第四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曲律 (明)魏良輔撰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第五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曲品 (明)呂天成撰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第六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曲話 (清)梁廷枬撰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第八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花部農譚 (清)焦循撰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第八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雨村曲話 (清)李調元撰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第八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度曲須知 (明)沈寵緩撰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第五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陶庵夢憶 (明)張岱撰 臺北 金楓出版社 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絃索辨訛 (明)沈寵緩撰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第五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笠閣批評舊戲目 (清)笠閣漁翁撰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第七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閒情偶寄 李漁撰 臺北 明文書局 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新傳奇品 (清)高奕撰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第六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遠山堂曲品 (明)祁彪佳撰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第六册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遠山堂劇品 (明)祁彪佳撰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第六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製曲技語 (清)黃周星撰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第七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之恆曲話 (明)潘之恆撰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衡曲塵譚 (明)張琦撰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第四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劇話 (清)焦循撰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第八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樂府傳聲 (清)徐大椿撰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第七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譚曲雜箚 (明)凌濛初撰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第四册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曲雜言 (明)沈德符撰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第四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曲麈談 (清)吳梅撰 上海 上海書店 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近現代研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戲曲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戲劇概論 盧冀野撰 上海 世界書局 193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戲劇學史稿 葉長海撰 臺北 駱駝出版社 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戲曲通史 張庚、郭漢城撰 臺北 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戲劇文學的瑰寶-明清傳奇 王永健撰 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 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戲班史 張發穎撰 瀋陽 瀋陽出版社 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史 譚帆、陸煒撰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分類戲曲學史綱 謝柏梁撰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元戲曲史 王國維撰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清傳奇導論 張敬撰 臺北 臺灣東方書店 196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 王安祈撰 臺北 學生書局 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清文人傳奇研究 郭英德撰 臺北 文津出版社 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清言情劇作學史稿 陳竹撰 武昌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清戲曲家考略 鄧長風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清傳奇史 郭英德撰 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清家樂研究 劉水雲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昆曲與明清社會 周育德撰 瀋陽 春風文藝出版社 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昆曲與文人文化 劉禎、謝雍君撰 瀋陽 春風文藝出版社 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昆曲與民俗文化 王廷信撰 瀋陽 春風文藝出版社 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崑劇演出史稿 陸萼庭撰 臺北 國家出版社 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代戲曲與崑劇 陸萼庭撰 臺北 國家出版社 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傳統文化與古典戲曲 鄭傳寅撰 湖北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戲曲源流新論 曾永義撰 臺北 立緖文化出版社 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雜技與戲曲發展之硏究:從先秦角觝到元代雜劇 蔡欣欣撰 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劇作家作品研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人生喜劇與喜劇人生:阮大鋮硏究 胡金望撰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千古情緣:《長生殿》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孔尚任傳記資料 第一~六冊 臺北 天一出版社 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孔尚任評傳 徐振貴撰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漁傳記資料 第一~六冊 臺北 天一出版社 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漁小說戲曲研究 胡元翎撰 北京 中華書局 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昇傳記資料 第一~四冊 臺北 天一出版社 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雅俗之間:李漁的文化人格與文學思想硏究 黃果泉撰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夢龍傳記資料 第一~二冊 臺北 天一出版社 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夢龍傳奇劇本改編藝術 :《墨憨齋定本傳奇》之硏究  劉君王告撰  高雄 高雄復文出版社 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戲曲專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 蔡毅編 濟南 齊魯書社 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戲曲觀眾學 趙山林撰 江蘇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戲曲與社會諸色 路應昆撰 吉林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比較研究:古劇結構原理 李曉撰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清戲曲國際研究會論文集(上)、(下) 王璦玲、華瑋主編 臺北 中硏院文哲所 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清傳奇結構硏究 許建中撰 鄭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末清初戲劇研究 孫書磊撰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昆曲表演藝術論 熊姝、賈志剛撰 瀋陽 春風文藝出版社 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昆曲創作與理論 王安葵撰 瀋陽 春風文藝出版社 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學 黑格爾著 朱光潛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符號學與戲劇理論 基爾.伊拉姆撰 王坤譯 臺北駱駝出版社 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梅蘭芳戲劇散論 梅蘭芳撰 梅蘭芳全集 第三冊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規律與變異─明清戲曲學辨疑 林鶴宜撰 臺北 里仁書局 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晚明清初戲曲之審美構思與其藝術呈現 王璦玲撰 臺北 中硏院文哲所 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詩學 亞里斯多得撰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6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劇作法 阿契爾著、吳鈞燮等譯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6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戲曲導演藝術論 黃在敏撰 臺北 文津出版社 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戲劇原理 姚一葦撰 臺北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2000年五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戲曲批評概念史考論 李惠綿撰 臺北 里仁書局 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戲曲本質論 呂效平撰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戲曲與娛樂 陳建森撰 上海 人民出版社 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戲劇表現論 林克歡撰 臺北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戲劇的結構與解構 孫惠柱撰 臺北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戲曲表演之理論與鑑賞 李惠綿撰 臺北 國家出版社  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藝術論 托爾斯泰撰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社會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八股文與明清文學論稿 黃強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眾文化理論 陸揚撰 臺北 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眾傳播模式論 麥奎爾、溫德爾撰 祝建華、武偉譯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文學批評史 顧易生、王運熙撰 臺北 五南出版社 1993年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文學理論史 黃保真、成復旺撰 臺北 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市民文學史 謝姚坊撰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化研究 王逢振撰 臺北 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市民社會 鄧正來撰 臺北 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民俗視野中的清代揚州俗文學 柯玲著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清文化史散論 馮天瑜撰 武昌 華中工學院出版社 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清文學史 明代卷、清代卷 吳志達撰 湖北 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 方志遠撰 北京 中華書局 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代徽州文學研究 韓結根撰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消費文化理論 陳坤宏撰 臺北 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晚明文學新探 馬美信撰 臺北 聖環圖書有限公司 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晚明思潮 龔鵬程撰 臺北 里仁書局 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貳、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劇作家作品研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湯顯祖相關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正劇的本體風格和鑑別標準—兼論《牡丹亭》的藝術屬性 周國雄撰 文藝研究 1997年1月 頁74-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清時期家班及職業戲班演出《牡丹亭》概況 劉淑麗撰 藝術晨家 2004年第1期 頁28-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顯祖以情演情的戲曲表演論—《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析探 蔡守民撰 藝術百家 2001年第3期 頁24-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論湯顯祖戲曲的言情觀—兼論明清戲曲發展 許艷文撰 長沙大學學報 第13卷第1期 1999年3月 頁18-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鬧熱的《牡丹亭》—論明代傳奇的「俗」與「雜」 黃天驥、徐燕琳撰 文學遺產 2004年第2期 頁85-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潘之恆相關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晚明徽州商人的文化活動-以徽商族裔潘之恆為中心 林皎宏撰 九州學刊 第6卷第3期 1994年12月 頁35-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之恆與狄德羅的戲劇表演論之比較 姚文放撰 求是學刊 1994年第3期 頁72-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之恆評傳 趙山林撰 戲劇藝術 1996年第4期 頁87-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談潘之恆的戲曲導演論 鄭志良撰 戲曲藝術 2000年3月 頁46-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馮夢龍相關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夢龍「適俗」觀淺論 邱賢彬撰 青海師專學報 1994年第4期 頁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夢龍的戲曲導演藝術 劉召明撰 上海大學學報 第13卷第2期 2006年3月 頁63-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夢龍創作、重編傳奇考 王小岩撰南陽 師範學院學報 第6卷第7期 2007年7月 頁46-5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論馮夢龍的戲劇理論 人弋撰 遼寧大學學報 第28卷第5期 2000年9月 頁60-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阮大鋮相關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阮大鋮南京戲劇活動考 孫書磊撰 文學研究 2004年第12期 頁84-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從玉茗堂到詠懷堂—阮大鋮與臨川派 鄭雷撰 華僑大學學報 2002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復社文人與阮大鋮的《燕子箋》 王珏撰 文教資料 2007年第34期 頁60-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頁91-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李玉相關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千忠戳》與李玉劇作的差異 鄒華撰 首都師範大學學報 2005年第6期 頁81-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市井風貌和文人趣味—李玉和馮夢龍的對話之一 范紅娟撰 太原師範學院學報 第5卷第1期 2006年1月 頁87-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玉悲劇創作的美學特徵 鄒華撰 文藝研究 2004年第5期 頁100-1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玉《清忠譜》的悲劇意蘊 鄒瑩撰 語文學刊 2004年第6期 頁40-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刺世傷時 顯微闡幽—論蘇州派傳奇的文化內涵 郭英德撰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第3期 頁98-1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試論李玉「一人永占」的藝術特色 周國鵑撰 蘇州大學學報 2003年1月第1期 頁94-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淡筆輕描和濃墨重彩—李玉和馮夢龍的對話之二 范紅娟撰 藝術晨家 2004年第1期 頁34-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忠譜》再現歷史的藝術經驗 王世聲撰 河南大學學報 第38卷第1期 頁32-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論蘇州派的新奇之點 蘭香梅撰 重慶師範大學學報 2004年第2期 頁43-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李漁相關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人性的啟蒙:古典戲劇通俗化傾向的美學特徵—萊辛與李漁戲劇美學比較之三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哲、王為群撰 蘭州鐵道學院學報 第22卷第2期 2003年4月 頁115-1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由《閒情偶寄》看李漁尚俗的戲劇觀 吳喜梅撰 理論界 2007年6月 頁221-2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漁創作的商品化傾向 張成全撰 殷都學刊 1996年第1期 頁28-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漁戲劇理論的自覺意識 汪超宏撰 華中理工大學學報 1997年第4期 頁96-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漁《風箏誤》的喜劇特色 戲劇文學 孫世文撰 1999年4月 頁58-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漁的商人意識 王紅梅撰 濮陽教育學院學報 2001年5月第2期 頁24-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漁商業化戲曲創作追求成因探論 伏滌修著 江南大學學報 第2卷第5期2003年10月 頁63-1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漁戲曲創作的商業化傾向 劉晴撰 藝術百家 2005年第4期 頁29-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漁戲曲創作漫淡 王艷玲、周華斌撰 戲劇研究 2005年1月 頁68-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漁戲劇「賓白」論 竇開虎撰 曲靖師範學院學報 第26卷第2期 2007年4月 頁60-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漁:集文士與商賈於一身—試論李漁戲曲創作思想的商業化傾向 黃果泉撰 河南師範大學學報 第22卷第5期 頁62-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清之際學術轉變對李漁的影響 駱兵撰 南都學壇 第26卷第6期 2006年11月 頁61-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能於淺處見才,方是文章高手」-簡論李漁關於曲文的典雅與通俗觀 駱兵撰 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 第3卷第3期 2005年9月 頁65-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從《風箏誤》李漁的戲劇觀 卜文紅撰 伊犁教育學院學報 第15卷第2期 2002年6月 頁18-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虛構.情理.美醜—從傳奇劇《風箏誤》看李漁創作思想的雙重價值取向 李娜、童曉峰撰 北方工業大學學報 第13卷第2期 2001年6月 頁39-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雅中帶俗 活處寓板-談李漁的喜劇理論與實踐 郭玉坤 遼寧師專學報 2001年第3期 頁49-5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試論李漁戲曲《風箏誤》中的科諢藝術 王建科撰 三峽大學學報 第25卷第2期 2003年3月 頁64-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試論李漁對劇作家與觀眾關係的闡述 程華平撰 信陽師範學院學報 第14卷第4期 頁87-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試析李漁的戲曲導演理論 鄭素華撰 陽山學刊 第17卷第3期 2004年5月頁33-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談李漁的人品及其商人氣質 汪超宏撰 華中理工大學學報 1994年第3期 頁109-1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論李漁市俗喜劇的創作特色 陸建祖撰 遠程教育雜誌 1999年 06期 頁32-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論李漁的《十種曲》及其戲曲理論的一致性 姚安撰 藝術百家 2002年第1期 頁59-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論李漁市俗喜劇的創作特色 陸建祖撰 電大教學 1999年第6期 頁32-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論清代劇壇的雅俗之辨—以尤侗、李漁戲曲的不同毀譽為例 徐坤撰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 第37卷第3期 2005年5月 頁68-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論李漁戲曲雅俗糾結的風格特徵 鄧丹撰 楚雄師範學院學報 第22卷第5期2007年5月 頁7-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論李漁商業化戲曲創作的理論意義 劉晴撰 當代戲劇 2005年4月 頁22-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論李漁「一夫不笑是吾憂」的商業化戲曲創作宗旨的積極意義 伏滌修撰 藝術百家 2001年第3期 頁18-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論李漁與李玉的職業戲曲作家與專門戲曲作家之別 伏滌修撰 中國戲曲學院學報 第25卷第3期 2004年8月 頁50-5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洪昇相關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世紀回眸:洪昇與《長生殿》的研究 李舜華撰 北京社會科學 2001年第2期 頁27-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長生殿》敘事結構探析 吳瑞霞撰湖北師範學院學報 第25卷第6期 頁23-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長生殿》、《桃花扇》與清初遺民心態 苗懷明撰 晉陽學刊 1997年第2期 頁78-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長生殿》與《桃花扇》結構藝術比較 蔣德均撰 重慶大學學報撰 第9卷第3期 頁87-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虛實相通 蘊意無窮—洪昇《長生殿.密誓》敘事風采談 吳微撰 名作欣賞 第4期 頁81-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試論《長生殿》與《桃花扇》儒道文化心理同構 楊慧撰 大連教育學院學報 第21卷第3期 2005年9月 頁65-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感傷時代的感傷文學—《長生殿》、《桃花扇》感傷主義淺論 趙成林撰 社會科學家 1995年第3期 頁63-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對話與整合—《長生殿》多聲話語的辨析 馮文樓撰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 第30卷第2期 2001年6月 頁80-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論洪昇的《長生殿》 鄒自振撰 福州師專學報 第20卷第2期  2000年4月 頁29-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論《長生殿》、《桃花扇》在古代歷史劇創作中的典範意義 伏滌修撰 同濟大學學報 第16卷第3期 2005年6月 頁107-1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論吳人評點《長生殿》 江興祐撰 浙江學刊  2003年第3期 頁80-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孔尚任相關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孔尚任何以要用戲劇形式寫作《桃花扇》 徐振貴撰 東南大學學報 第2卷第4期 2000年11月 頁76-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夾縫中的嘆息—從話語主體的角度重讀《桃花扇》 沈艾娥撰 寶雞文理學院學報 第25卷第1期 2005年2月 頁68-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桃花扇》從未被表演藝術所漠視—二百多年來《桃花扇》演出盛況述略 蔣星煜撰 藝術百家 2001年第1期 頁52-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桃花扇》敘事結構的透視 吳瑞霞撰 湖北師範學院學報 第26卷第6期 頁52-5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桃花扇》是文人自省之作 程宇昂撰 韶關學院學報 第22卷第4期 2001年4月 頁40-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從李漁戲曲理論看《桃花扇》的成功 劉曙撰 伊犁教育學院學報 第16卷第4期 2003年12月 頁69-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從舞台特性看《桃花扇》之失誤 余新華撰 安徽工業大學學報 第21卷第3期 2004年5月 頁127-1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從孔子作《春秋》看孔尚任作《桃花扇》 井維增撰 岱宗學刊 1997年第2期頁17-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試論《桃花扇》曲律方面的幾個問題 楊春俏撰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 2003年第2期 頁74-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新時期以來孔尚任及其《桃花扇》研究述略 孟慶麗撰 遼寧大學學報 1999年第4期 頁105-1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論孔尚任《桃花扇》的創作思想 吳新雷撰 南京大學學報 1997年第3期 頁107-1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錯位-《桃花扇》原著與舞台演出的衝突 張宇撰 戲劇文學 2007年第6期 頁53-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觀念化的結局—《桃花扇》的「大收煞」爭議 趙建國撰 河北學刊 1998年第5期 頁86-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戲曲專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戲曲理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在金聖嘆與王國維之間 葉曉梅撰 福建藝術 2001年5月 頁10-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代戲曲文人化的兩個方面—重評湯沈之爭 俞為民撰 東南大學學報 第6卷第1期 2004年1月 頁96-1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清曲論境界說的形成和發展 田根勝撰 江西師範大學學報 第34卷第1期2001年2月 頁49-5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試析孟稱舜曲論及其在明代曲論史上的意義 顏天佑撰 古典文學 第15期 2000年9月 頁431-4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抒情性與敘事性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小說戲曲關係漫談紀要 魯德才等撰 明清小說研究 1994年2月 頁209-2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古代小說戲曲同源互補論 姚民治撰 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 第30卷第2期 2004年4月 頁34-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古代戲曲的敘事時空 韓麗霞撰 藝術百家 2004年第2期 頁70-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古代小說、戲曲的相互滲透及小說戲劇化手法的演進 皋于厚撰 藝術百家 1999年第4期 頁9-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古代戲曲程式化的敘事結構形式和格局 韓軍撰 1999年第4期 頁15-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古代戲曲敘事結構中的敘事線索 韓軍撰 戲曲藝術 1999年第1期 頁61-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古代戲曲敘事結構中的時空處理 韓軍撰 藝術百家 1999年第2期 頁33-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古典戲曲文學語言的動作性 黃先柏撰 語文學刊 2005年第2期 頁90-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同體而異構—中國古代小說、戲曲體制之比較研究 沈新林撰 藝術百家 2000年第3期 頁32-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同花而異果─中國古代小說、戲曲創作手法比較 沈新林撰 藝術百家 2001年第2期 頁17-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同工而異曲—中國古代小說、戲曲題材的相互為用 沈新林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第3卷第1期 2001年3月 頁37-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曲史觀:中國古典史劇文人創作的中心話語 孫書磊撰 求是學刊 第27卷第4期 2002年7月 頁97-1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抒情的敘事: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大特色 王平撰 教學與管理 2005年2月 頁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沒落的敘事與高昂的抒情-對舞台劇末來出路的思考 劉曉秋撰 藝術教育 2006年第6期 頁84-85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清傳奇敘事結構的演化 郭英德撰 求是學刊 第31卷第1期 2004年1月頁90-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真實與虛幻-論中國戲曲的抒情方式及其文本創作 于建剛撰 戲曲藝術 1999年4月 頁57-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淺談中國戲曲中的「敘事性」 張憲彬撰 河南電大 1998年第2期 頁6-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淺談戲曲電視劇的敘事模式 孫吉民、楊秋紅撰 河北職業技術師範學院學報第1卷第2期 2002年6月 頁102-1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敘事時代的抒情 何衛青撰 浙江學刊 2001年第1期 頁66-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試析《漢宮秋》雜劇結構的抒情取向 顏天佑撰 興大中文學報 第7期 1994年1月 頁167-1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試論明清傳奇的顯在敘述特徵和敘事策略 韓麗霞撰 河南教育學院學報 1998年第3期 頁21-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詩與戲曲的抒情性 穆欣欣撰 戲曲藝術 2000年4月 頁38-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稗戲相異論—古典小說戲曲「敘事性」與「通俗性」辨析 譚帆撰 文學遺產 2006年第4期 頁114-1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論明清傳奇劇本長篇體制的演變 郭英德撰 湖北大學學報 1998年第4期 頁56-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論明清之際戲曲敘事的類型化 孫書磊撰 齊魯學刊 2004年第6期 頁84-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論中國古代戲曲的敘事結構 韓麗霞撰 藝術百家 2006年第3期 頁50-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獨白與對話—論明清傳奇戲曲的抒情方式 郭英德撰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 2000年第5期 頁68-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戲曲的敘事形式 金登才撰 安徽新戲 2001年第1期 頁69-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戲曲抒情雜說 高峰撰 戲劇文學 2005年第8期 頁88-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雅與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代雅俗兩種文化的對立、滲透和戲曲中花雅兩部的盛衰 馬積高撰 西北師大學報 第31卷第2期 1994年3月 頁25-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雅與俗的扭結—明清傳奇戲曲語言風格的變遷 郭英德撰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 頁5-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文學性與舞台性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古典戲劇藝術談—從演員、劇本、戲場看古典戲劇的藝術魅力 徐定寶著 杭州大學學報 第24卷第4期 1994年12月 頁152-1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戲曲表演與接受的相生互動性 趙月美撰 雲南民族學院學報 第18卷第3期 2001年5月 頁85-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古典戲曲文學與音樂的情感關係 張哲俊撰 音樂研究季刊 2002年12月 第4期 頁35-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戲曲文學的敘述者 馬建華撰 文藝研究 2003年第4期 頁101-1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西古典戲劇觀眾觀之比較 陳軍撰 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04年第1期  頁21-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古典戲曲中的結果期待意識 陳才訓撰 東方論壇 2005年第2期 頁64-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天人合一與中國古典戲曲文學 陳抗、徐小林撰 戲文 1998年3月 頁11-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藝」並重 以「藝」釋「文」-門巋《戲曲文學》評介 王寧撰 山西師大學報 第28卷第3期 2001年7月 頁127-1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再論古曲戲曲的文學階段與非文學階段 呂效平撰 南京大學學報 2004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回歸案頭—關於古代戲曲文學研究的構想 康保成撰 文學遺產 2004年第1期 頁12-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呼喚戲曲文學性的回歸—《宋詞劇作》選序 董健撰 藝術百家 1998年第1期 頁15-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人推尊戲曲及其文學觀念的轉變 李金松撰 福建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第4期 頁50-5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末清初傳奇戲曲中的文化內涵探析 曾琳撰 江西行政學院學報 2005年1月頁84-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音樂與戲曲文學-從一個新角度重新認識戲曲文學 汪人元撰 藝術百家 1998年第4期 頁29-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案頭之曲與場上之曲 葉長海撰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13卷第1期 頁1-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動作.表演文學.戲曲的文學性-戲曲編劇理論漫筆 一峰撰 劇本 1998年5月 頁69-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動作.表演文學.戲曲的文學性-戲曲編劇理論漫筆(續) 一峰撰 劇本 1998年6月 頁71-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從空間感知理論談中國傳統戲曲舞台空間 郭妍琳撰 南京工業大學學報 2003年9月 頁58-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試論戲曲舞台設計的詩性意識 韓邦宏撰 齊魯藝苑 1999年第3期 頁46-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試論傳統戲曲舞台形式的審美傾向 徐宏撰 中國戲曲學院學報 第25卷第3期 2004年8月 頁86-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論古代戲曲導演理論「以人為本」的哲學理念 張曉春撰 深圳大學學報 第18卷第3期 2001年5月 頁88-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論中國戲曲文學的文體特徵 王建科撰 唐都學刊 2003年第1期 第19卷 頁69-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論明清家樂的導演體制及其對明清戲曲導演理論的貢獻 劉水雲撰 求是學刊 第34卷第3期 2007年5月 頁117-1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戲曲研究:徜徉於文學與藝術之間—關於古代戲曲文學研究百年回顧與前景展望的談話 康保成、黃仕忠、董上德撰 文學遺產 1999年第1期 頁1-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戲曲的雙重體驗與雙重表現 朱文相、王永慶撰 藝術百家 2004年第6期 頁 29-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戲曲文學與表演藝術的關係 王評章撰 福建藝術 2005年3月 頁8-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社會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有關俗文學研究的幾個價值的問題 黃志民撰 中華學苑 41期 1991年6月 頁177-1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清商人的經營方式及其特點 張明富、朱文學撰 松遼學刊 1998年第1期頁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清商人文化素質提高對經商活動的影響 吳海燕撰 河南師範大學學報 第25卷第5期 頁35-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代的新安商人與戲劇 韓結根撰 中國典籍與文化 1997年第2期 頁25-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清商人的商業行為與商品經濟的矛盾性 張明富撰 西南師範大學學報 第29卷第6期 2003年11月 頁107-1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晚明文化傳播網的形成與文人的作用 聶付生撰 西北師大學報 第41卷第5期 2004年9月 頁10-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晚明商潮中儒士的價值取向及其心態 陳愛娟撰 安徽史學 1999年第4期 頁26-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淺論晚清文人經商 胡平撰 嘉興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第13卷第3期 2000年9月 頁19-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試論明清商人對職業戲班發展的積極影響 秦翠紅著 安徽史學 2005年第5期 頁15-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徽商對戲曲文化的影響 劉永濂撰 安徽新戲 1995年 第3期 頁88-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戲耍、態度、互動性:商品消費邏輯的美學性擴充 王聖閎撰 議藝份子第6期 頁203-2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學位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元曲選》百種雜劇情節結構分析 潘麗珠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硏究所博士論文 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古典劇論中敘事理論研究 侯雲舒撰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玄玉劇曲十三種研究 王安祈撰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玉《清忠譜》硏究 錢如意撰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玉《占花魁》硏究 李旻雨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硏究所碩士論文 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玉《一捧雪》研究 楊素月撰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漁及其《十種曲》研究 吳淑慧撰 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漁戲曲三論 張東炘撰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漁的戲曲理論 劉幼嫻 撰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長生殿》與《桃花扇》劇本文學研究 ─從戲曲主題、結構、情節、人物、語言分析 楊朝淵撰 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長生殿》舞臺藝術之研究 張啟超撰 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傳奇排場三要素發展歷程之研究 許子漢撰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代戲曲編劇理論研究 郭怡君撰 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清戲劇理論之結構概念研究 侯雲舒撰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末清初劇作家之歷史關懷 :以李玉、洪昇、孔尚任為主 康逸藍撰 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碩士論文 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中葉至清中葉商人與戲曲之關係 江婉華撰 私立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中葉至清初文人與戲劇關係之研究 洪麗淑撰 私立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清家樂戲班及其表演藝術研究 王佩萱撰 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桃花扇相關問題之研究 廖玉蕙撰 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初蘇州劇作家研究 李佳蓮撰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梧桐雨與長生殿比較硏究 黃敬欽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硏究所碩士論文 197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晚明戲曲理論之發展與轉型-以《牡丹亭》的流傳討論為線索 鄺采芸撰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晚明至清初傳奇敘事結構的演變 李昕欣撰 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試論孔尚任之戲曲理論及其創作實踐-以《桃花扇》研究為例 江柏瑩撰 私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之恆及其品劇觀研究 張啟豐撰 國立藝術學院戲劇學系碩士論文 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徽商族裔潘之恆及其戲曲表演藝術論研究 洪綾鎂撰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年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