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卡爾‧巴柏的科學哲學在法律解釋上的運用
The application of Karl Popper`s philosophy of science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law
作者 諶俐婷
貢獻者 江玉林
Chiang, Yu Lin
諶俐婷
關鍵詞 邏輯實證主義
巴柏
孔恩
科學哲學
客觀知識
否證法
開放社會
互為主觀的批判可能性
進步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12-Apr-2012 14:12:49 (UTC+8)
摘要 從邏輯實證主義到巴柏的科學哲學再到孔恩的科學革命,本文從這一連串科學哲學的發展出發,先就科學哲學方法論做一個基本的論述,再以其中巴柏的科學哲學作為討論法律解釋的基礎,其中包括法律的客觀性、否證法在具體疑難法律概念的運用,最後提及法律進步的相關問題。
     
      對於客觀性的追求,巴柏認為並不在於認識的結果本質上能達到真理性,這是因為歸納法上的休姆問題無法解決,所以我們必須放棄對於理論的證實(verifiable)夢想,而改以否證的方式進行理論的檢驗。當一個理論通過愈多次否證的考驗,就會成為一個暫時被接受的理論,而這些暫時性的理論並非沒有錯誤的可能性,因此理論認識的結果應建立在對於各式理論合理的討論可能性(discussibility)與批判可能性(criticibility)上,而客觀性就是理論在批判中所建立起來的一種似真(truthlikeness)或逼真(verisimilitute)。
     
      如果將巴柏所謂的客觀性,具體使用在法學中,法律解釋的客觀性,亦可以被認為建立在互為主觀的討論可能性與批判可能性(inter-subjective discussibility or criticizability)上,此時確保客觀性的科學方法是透過「科學方法的公共性格」(public character of scientific method),或是「科學方法的社會面向」(social aspect of scientific method)來加以觀察的,科學知識的增長就在於這樣公開地批判與討論中,透過經驗的檢驗或是駁斥,不斷成長累積與增加。
     
      具體能夠實施這樣科學方法的場域,亦即能夠促使理論置於一種開放的批判空間,巴柏認為必須在一個開放社會才能達成,在開放的社會中,可否接受批判被當作是理性的標準。開放社會的成員會積極、自由地進行批判以改善他們所處的位置,而巴柏心中認為最適合開放社會的政體就是民主政體,唯有民主政體才能寬容多元。
"第一章 序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取材範圍 8
     
     第二章 邏輯實證主義的科學研究方法 11
     第一節 維也納學派的基本主張 14
     第一項 反對形而上學 14
     第二項 重視語言的邏輯分析 16
     第三項 區分分析命題與綜合命題 17
     第二節 歸納法與證實原則 20
     第一項 歸納法 20
     第二項 證實原則 21
     第三項 證實原則下的語言模型 24
     第三節 證實原則轉變 26
     第一項 強的證實主義 26
     第二項 弱的證實主義 28
     第四節 小結 32
     
     第三章 巴柏的科學哲學 33
     第一節 概說 33
     第二節 對於歸納法的批評與意見 36
     第一項 歸納法的相關問題 36
     第二項 兩個休姆問題 37
     第三項 巴柏對於歸納問題的主張 39
     第四項 科學與非科學劃界(demarcation)問題 40
     第三節 否證論的基本主張 42
     第一項 只能否證不能證實的科學理論 42
     第二項 否證法作為科學與非科學的劃界標準 43
     第三項 知識增長的關鍵:提高可否證的程度 45
     第四節 巴柏的知識進化論 47
     第一項 科學的目的:尋找更令人滿意的說明 47
     第一款 科學說明 47
     第二款 對於本質主義與工具主義的批評: 48
     第三款 臆測(conjectures)、真理(truth)與實在(reality) 49
     第二項 科學知識的成長 51
     第一款 臆測(Conjectures)與反駁(refutations) 51
     第二款 知識進化的圖式(tetradic schema) 53
     第三項 開放社會的批判理性主義 54
     第五節 巴柏之後:孔恩的典範、科學革命與進步 59
     第一項 科學革命的一般結構 59
     第二項 常態科學的解謎與科學危機 60
     第三項 科學的累積與進步:不可共量的演化式進步 63
     
     第四章 巴柏的科學哲學與法律解釋的運用 67
     第一節 法律的客觀性 67
     第一項 法律的客觀性:間主觀的(inter-subjective)批判可能性(criticibility) 68
     第二項 如何提高法解釋學的認識客觀性 71
     第三項 巴柏哲學在法律解釋上的運用 75
     第二節 否證法於疑難概念的運用 78
     第一項 疑難的法概念 78
     第二項 賴特布魯赫公式與德國邊界圍牆守衛案 79
     第三項 疑難概念的操作-以人性尊嚴為例 82
     第三節 法律知識的成長與進步 90
     第一項 法價值的進步 91
     第二項 法規範的進步 92
     第三項 判決的進步 93
     第五章 結論 94
     
     參考文獻 98
     
     "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專書
Angeles Peter A.,段德智譯,《哲學辭典》,台北:貓頭鷹,2004年
Bernstein, Richard J.,郭小平譯,《超越客觀主義與相對主義》,北京,1992年。
Carnap, Rudolf,江天驥譯,《科學哲學和科學方法論》,北京,1990年。
Carnap, Rudolf,馮耀明譯,《卡納普與邏輯經驗論》,台北:環宇,1971年。
Carnap, Rudolf,蔡坤鴻譯,《世界的邏輯結構》,台北:桂冠,1995年。
Dampier, W. C.,黎冷譯,《科學史》,台北:華夏,2004年。
Frankfort-Nachmias, Chava,潘明宏譯,《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韋伯,
2003年
Kant, Immanuel,李明輝譯,《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台北:聯經,1990年。
陳顯武,〈東柏林圍牆士兵射殺事件之處理與借鏡〉,收錄於《人權與轉型正義學術論文集》,台北:二二八基金會,2007年。
陳愛娥,〈憲法作為政治之法與憲法解釋-以德國憲法學方法論相關論述為檢討中心〉,《全國律師》,第七卷第二期,2003年。
傅偉勳,〈英國經驗論基本問題之剖析與批評〉,台大文史哲學報,第十四期,1965年。
中文學位論文
陳培峰,《方法二元論的法哲學—兼論法學價值判斷的客觀性問題》,中興大學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五年一月。
楊皓潔,《從刑法期待可能性概念論軍職人員依上級違法命令之行為 —以<德國邊境圍牆守衛案>為核心探討素材》,台灣大學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七年六月。
楊惠萍,《邏輯實證主義之證實原則》,東海大學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四年六月。
二、外文文獻
專書
川島武宜,《科學としての法律學》,東京 : 弘文堂,1986年
Notturno, Mark Amadeus, On Popper, Austrilia : Thomson/Wadsworth, 2003
碧海純一,《新版法哲学概論》,東京:弘文堂,1989年全訂2版。
初宿正典,《憲法2基本権》,東京:成文堂,1996年。
Alexy, Robert , A Theory of Legal Argumentation: the theory of rational discourse as
theory of legal justification,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Bacon, Francis, The new organon edited by Lisa Jardine, Michael Silverthorne, Cambridge, U.K.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Carnap, Rudolf , Testability and meaning & foundations of logic and mathematics. Chicago, Ill.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6
Callinicos, Alex, Social theory :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New York :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9
Hume, David,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Kant, Immanue, prolegomena to any future metaphysics, translated by James Fieser, Cambridge [U.K.]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Kuhn, Thomas,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7
Schilpp, Paul Arthur, The philosophy of Karl Popper, La Salle, Ill. : Open Court, c1974
Lindberg, David C., The beginnings of Western science : the European scientific tradition in philosophical, religious, and institutional context, 600 B.C. to A.D. 1450,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Smith, Mark J., Social science in Question, London: The open University, 2002
Popper, Karl, All life is problem solving, New York : Routledge, 1999
Popper, Karl, In search of a better world : lectures and essays from thirty years, New York : Routledge, 1994
Popper, Karl, 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 : the growth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New York : Routledge, 1968
Popper, Karl, 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London : Hutchinson, 1980
Popper, Karl, The open universe : an argument for indeterminism, New York : Routledge, 1982
Popper, Karl, Quantum theory and the schism in physics, N.J. : Rowan and Littlefield, 1982
Popper, Karl, Realism and the aim of science, New York : Routledge, 1983
Kaufmann, Arthur,《法律哲學》,台北:五南,2000年。
Popper, Karl, Objective knowledge :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 Oxford : Clarendon Press, 1972
Popper, Karl, 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 Princeton, N. 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6
Popper, Karl, Unended quest : an intellectual autobiography, London : Routledge, 1992
Popper, Karl, The poverty of historicism, New York : Harper & Row, 1964
Popper, Karl, The lesson of this century : with two talks on freedom and the democratic state New York : Routledge, 1997
Russell, Bertrand,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 and its connection with political and social circumstances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present day, London : George Allen and Unwin, 1946, 1948 printing
Wittgenstein, Ludwig,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London: Kegan Paul, Trench, Trübner, 1922
Zettl, Erich, Deutschland in Geschichte und Gegenwart : ein Überblick, München : Max Hueber, 1997
論文
Hempel, The Empiricist Criterion of Meaning, in A. J. Ayer ed., Logical Positivism, (New York:The Free Press,1959,3rd printing)
Kuhn, Thomas,曲景永等譯,《批判與知識的增長》,台北:結構群,1990年。
Carnap, The two concepts of probability, in H. Feigl ed., Readings in Philosophical Analysis,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Inc.,1949)
Kuhn, Thomas,王道還譯,《科學革命的結構》,台北:遠流,1994年。
Lakatos, Imre,于秀英譯,《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台北:結構群,1990年。
Larenz, Karl,陳愛娥譯,《法學方法論》,台北:五南,2004年。
Magee, Bryan,周仲庚譯,《卡爾‧巴柏》,台北:龍田,1979年。
Popper, Karl,王淩霄譯,《二十世紀的教訓:卡爾‧波柏訪談錄》,台北:城邦,2000年
Popper, Karl,程實定譯,《客觀知識:一個進化論的研究》,台北:結構群,1988
年。
Popper, Karl,莊文瑞,李英明編譯,《開放社會及其敵人》,台北:桂冠,1992年。
Popper, Karl,蔡坤鴻譯,《臆測與駁斥:科學知識的成長》,台北:幼獅,1989年。
Popper, Karl,李豐斌譯,《歷史定論主義的窮困》,台北:聯經,1981年。
Posner, Richard A.,蘇力譯,《道德與法律疑問的理論》,台北:元照,2002年。
Raphael, Frederic,楊德睿譯,《波柏》,台北:城邦,2000年。
Reichenbach, Hans,吳定遠譯,《科學的哲學之興起》,台北:水牛,1994年。
Rosenberg, Alex,歐陽敏譯,《當代科學哲學》,台北:韋伯,2004年
Savton, George,陳恆六譯,《科學史和新人文主義》,北京,1989年。
Spengler, Oswald,陳曉林譯,《西方的沒落》,台北:遠流,2004年。
Whitehead, A. N.,傅佩榮譯,《科學與現代世界》,台北:立緒,2000年。
王超群,《時代的答案:波柏的智慧哲射》,臺北:御書房,2002年。
王伯琦,《近代法律思潮與中國固有文化》,台北:法律通訊,1981年。
江天驥,《當代西方科學哲學》,台北:谷風,1988年。
沈清松,《哲學概論》,台北:五南,2004年。
李震山,《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台北:元照,2001年。
呂榮海,《法律的客觀性與科學性》,台北:龍田,1981年。
林正弘,《伽利略‧波柏‧科學說明》,台北:東大,2007年。
洪 謙,《邏輯經驗主義論文集》,台北:遠流,1990年。
洪漢鼎,《語言學的轉向:當代分析哲學的發展》,台北:遠流,1992年。
鈕則誠,《波普》,台北:揚智,2006年。
傅偉勳,《西洋哲學史》,台北:三民,2005年。
許志雄、陳銘祥、蔡茂寅、周志宏、蔡宗珍,《現代憲法論》,台北:元照,2000年。
陳瑞麟,《科學與世界之間:科學哲學論文集》,台北:學富,2003年。
陳瑞麟,《邏輯與思考》,台北:學富,2003年。
陳瑞麟,《科學理論版本的結構與發展》,台北:台大,2004年。
陳瑞麟,《科學哲學:理論與歷史》,台北:群學,2010年。
陳建仁,《流行病學:原理與方法》,台北:聯經,1999年
黃光國,《社會科學的理路》,台北:心理,2003年。
舒煒光,《當代西方科學哲學述評》,台北:水牛,1991年。
舒煒光,《科學哲學導論》,台北:五南,1994年。
張巨清,《邏輯與歷史-現代科學方法論的嬗變》,台北:淑馨,1994年。
楊日然,《法理學論文集》,台北:元照,1997年。
楊日然,《法理學》,台北:三民,2005年。
瞿海源,王振寰,《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2002年。
趙敦華,《卡爾‧波普》,台北:遠流,1991年。
趙敦華,《趙敦華講波普爾》,北京:北大出版社,2005年。
趙雅博,《邏輯實證論評介》,台北:啟業,1968年。
蔡維音,《社會國的法理基礎》,台南:正典,2001年。
顏厥安,《法與實踐理性》,台北:允晨文化,1998年。
顏厥安,《鼠肝與蟲臂的管制》,台北:元照,2004年。
阿部照哉、池田政章、初宿正典、戶松秀典,《憲法(下)基本人權篇》,周宗憲譯,台北:元照,2001年。
中文期刊論文
王雅君,〈科學界線的再尋索〉,《當代》,第10期,頁37-53。
江玉林,〈人性尊嚴與人格尊嚴〉,《月旦法學教室》,第20期,頁116-123。
江玉林,〈楊日然的法理學研究與實踐法學─從碧海純一與卡爾‧巴柏在分析哲
學上的方法論談起〉,《政大法學評論》,91期,頁1-33。
江玉林,〈凱爾生、考古學與法學的論述格局-從大法官處理宗教自由與國家權力衝突的相關論述談起〉,《政大法學評論》,85期,頁1-58。
仲維光,〈當代啟蒙斯想家卡爾‧巴柏〉,《當代》,第108期,頁10-37。
李建良,〈轉型不正義?—初論德國法院與歐洲人權法院「柏林圍牆射殺案」相關裁判〉,《月旦法學雜誌》,第148期,頁5-32。
林正弘,〈論巴柏的基本陳述句〉,《當代》,第108期,頁38-55。
林正弘,〈過時的科學觀:邏輯經驗論的科學哲學〉,《當代》,第10期,頁20-36。
林正弘,〈卡爾‧巴柏否證論之困境〉,台北市:國科會科資中心,1995年。
邱文聰,〈實證科學在法學研究中的數個應用層面與潛在問題〉,《中央研究院週報》,第1074期。
苑舉正,〈從邏輯論和經驗論到反經驗論與反基礎論〉,《當代》,第186期,頁32-46。
苑舉正,〈批判即理性的哲學態度〉,《當代》,第195期,頁8-17。
黃茂榮,〈法律解釋〉,收錄於《法律哲理與制度,基礎法學:馬漢寶教授八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台北:元照,2005年。
陳瑞麟,〈規範的或演化的?科學哲學自然論的兩張面孔〉,《當代》,第186
期,頁32-46。
陳瑞麟,〈邏輯實證論在台灣-透過殷海光對文化、思想與學術產生的影響〉,發表於「西方思想對東亞文明的衝擊:跨文化的視野」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舉辦,於2004 年9 月10 日在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舉行。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94651054
9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65105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江玉林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iang, Yu Li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諶俐婷zh_TW
dc.creator (作者) 諶俐婷zh_TW
dc.date (日期) 200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2-Apr-2012 14:12:49 (UTC+8)-
dc.date.available 12-Apr-2012 14:12:4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2-Apr-2012 14:12:4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465105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264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律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4651054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從邏輯實證主義到巴柏的科學哲學再到孔恩的科學革命,本文從這一連串科學哲學的發展出發,先就科學哲學方法論做一個基本的論述,再以其中巴柏的科學哲學作為討論法律解釋的基礎,其中包括法律的客觀性、否證法在具體疑難法律概念的運用,最後提及法律進步的相關問題。
     
      對於客觀性的追求,巴柏認為並不在於認識的結果本質上能達到真理性,這是因為歸納法上的休姆問題無法解決,所以我們必須放棄對於理論的證實(verifiable)夢想,而改以否證的方式進行理論的檢驗。當一個理論通過愈多次否證的考驗,就會成為一個暫時被接受的理論,而這些暫時性的理論並非沒有錯誤的可能性,因此理論認識的結果應建立在對於各式理論合理的討論可能性(discussibility)與批判可能性(criticibility)上,而客觀性就是理論在批判中所建立起來的一種似真(truthlikeness)或逼真(verisimilitute)。
     
      如果將巴柏所謂的客觀性,具體使用在法學中,法律解釋的客觀性,亦可以被認為建立在互為主觀的討論可能性與批判可能性(inter-subjective discussibility or criticizability)上,此時確保客觀性的科學方法是透過「科學方法的公共性格」(public character of scientific method),或是「科學方法的社會面向」(social aspect of scientific method)來加以觀察的,科學知識的增長就在於這樣公開地批判與討論中,透過經驗的檢驗或是駁斥,不斷成長累積與增加。
     
      具體能夠實施這樣科學方法的場域,亦即能夠促使理論置於一種開放的批判空間,巴柏認為必須在一個開放社會才能達成,在開放的社會中,可否接受批判被當作是理性的標準。開放社會的成員會積極、自由地進行批判以改善他們所處的位置,而巴柏心中認為最適合開放社會的政體就是民主政體,唯有民主政體才能寬容多元。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序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取材範圍 8
     
     第二章 邏輯實證主義的科學研究方法 11
     第一節 維也納學派的基本主張 14
     第一項 反對形而上學 14
     第二項 重視語言的邏輯分析 16
     第三項 區分分析命題與綜合命題 17
     第二節 歸納法與證實原則 20
     第一項 歸納法 20
     第二項 證實原則 21
     第三項 證實原則下的語言模型 24
     第三節 證實原則轉變 26
     第一項 強的證實主義 26
     第二項 弱的證實主義 28
     第四節 小結 32
     
     第三章 巴柏的科學哲學 33
     第一節 概說 33
     第二節 對於歸納法的批評與意見 36
     第一項 歸納法的相關問題 36
     第二項 兩個休姆問題 37
     第三項 巴柏對於歸納問題的主張 39
     第四項 科學與非科學劃界(demarcation)問題 40
     第三節 否證論的基本主張 42
     第一項 只能否證不能證實的科學理論 42
     第二項 否證法作為科學與非科學的劃界標準 43
     第三項 知識增長的關鍵:提高可否證的程度 45
     第四節 巴柏的知識進化論 47
     第一項 科學的目的:尋找更令人滿意的說明 47
     第一款 科學說明 47
     第二款 對於本質主義與工具主義的批評: 48
     第三款 臆測(conjectures)、真理(truth)與實在(reality) 49
     第二項 科學知識的成長 51
     第一款 臆測(Conjectures)與反駁(refutations) 51
     第二款 知識進化的圖式(tetradic schema) 53
     第三項 開放社會的批判理性主義 54
     第五節 巴柏之後:孔恩的典範、科學革命與進步 59
     第一項 科學革命的一般結構 59
     第二項 常態科學的解謎與科學危機 60
     第三項 科學的累積與進步:不可共量的演化式進步 63
     
     第四章 巴柏的科學哲學與法律解釋的運用 67
     第一節 法律的客觀性 67
     第一項 法律的客觀性:間主觀的(inter-subjective)批判可能性(criticibility) 68
     第二項 如何提高法解釋學的認識客觀性 71
     第三項 巴柏哲學在法律解釋上的運用 75
     第二節 否證法於疑難概念的運用 78
     第一項 疑難的法概念 78
     第二項 賴特布魯赫公式與德國邊界圍牆守衛案 79
     第三項 疑難概念的操作-以人性尊嚴為例 82
     第三節 法律知識的成長與進步 90
     第一項 法價值的進步 91
     第二項 法規範的進步 92
     第三項 判決的進步 93
     第五章 結論 94
     
     參考文獻 98
     
     "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序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取材範圍 8
     
     第二章 邏輯實證主義的科學研究方法 11
     第一節 維也納學派的基本主張 14
     第一項 反對形而上學 14
     第二項 重視語言的邏輯分析 16
     第三項 區分分析命題與綜合命題 17
     第二節 歸納法與證實原則 20
     第一項 歸納法 20
     第二項 證實原則 21
     第三項 證實原則下的語言模型 24
     第三節 證實原則轉變 26
     第一項 強的證實主義 26
     第二項 弱的證實主義 28
     第四節 小結 32
     
     第三章 巴柏的科學哲學 33
     第一節 概說 33
     第二節 對於歸納法的批評與意見 36
     第一項 歸納法的相關問題 36
     第二項 兩個休姆問題 37
     第三項 巴柏對於歸納問題的主張 39
     第四項 科學與非科學劃界(demarcation)問題 40
     第三節 否證論的基本主張 42
     第一項 只能否證不能證實的科學理論 42
     第二項 否證法作為科學與非科學的劃界標準 43
     第三項 知識增長的關鍵:提高可否證的程度 45
     第四節 巴柏的知識進化論 47
     第一項 科學的目的:尋找更令人滿意的說明 47
     第一款 科學說明 47
     第二款 對於本質主義與工具主義的批評: 48
     第三款 臆測(conjectures)、真理(truth)與實在(reality) 49
     第二項 科學知識的成長 51
     第一款 臆測(Conjectures)與反駁(refutations) 51
     第二款 知識進化的圖式(tetradic schema) 53
     第三項 開放社會的批判理性主義 54
     第五節 巴柏之後:孔恩的典範、科學革命與進步 59
     第一項 科學革命的一般結構 59
     第二項 常態科學的解謎與科學危機 60
     第三項 科學的累積與進步:不可共量的演化式進步 63
     
     第四章 巴柏的科學哲學與法律解釋的運用 67
     第一節 法律的客觀性 67
     第一項 法律的客觀性:間主觀的(inter-subjective)批判可能性(criticibility) 68
     第二項 如何提高法解釋學的認識客觀性 71
     第三項 巴柏哲學在法律解釋上的運用 75
     第二節 否證法於疑難概念的運用 78
     第一項 疑難的法概念 78
     第二項 賴特布魯赫公式與德國邊界圍牆守衛案 79
     第三項 疑難概念的操作-以人性尊嚴為例 82
     第三節 法律知識的成長與進步 90
     第一項 法價值的進步 91
     第二項 法規範的進步 92
     第三項 判決的進步 93
     第五章 結論 94
     
     參考文獻 98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65105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邏輯實證主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巴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孔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科學哲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客觀知識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否證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開放社會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互為主觀的批判可能性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進步zh_TW
dc.title (題名) 卡爾‧巴柏的科學哲學在法律解釋上的運用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application of Karl Popper`s philosophy of science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law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ngeles Peter A.,段德智譯,《哲學辭典》,台北:貓頭鷹,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ernstein, Richard J.,郭小平譯,《超越客觀主義與相對主義》,北京,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arnap, Rudolf,江天驥譯,《科學哲學和科學方法論》,北京,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arnap, Rudolf,馮耀明譯,《卡納普與邏輯經驗論》,台北:環宇,197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arnap, Rudolf,蔡坤鴻譯,《世界的邏輯結構》,台北:桂冠,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ampier, W. C.,黎冷譯,《科學史》,台北:華夏,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rankfort-Nachmias, Chava,潘明宏譯,《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韋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ant, Immanuel,李明輝譯,《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台北:聯經,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顯武,〈東柏林圍牆士兵射殺事件之處理與借鏡〉,收錄於《人權與轉型正義學術論文集》,台北:二二八基金會,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愛娥,〈憲法作為政治之法與憲法解釋-以德國憲法學方法論相關論述為檢討中心〉,《全國律師》,第七卷第二期,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偉勳,〈英國經驗論基本問題之剖析與批評〉,台大文史哲學報,第十四期,196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學位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培峰,《方法二元論的法哲學—兼論法學價值判斷的客觀性問題》,中興大學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五年一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皓潔,《從刑法期待可能性概念論軍職人員依上級違法命令之行為 —以<德國邊境圍牆守衛案>為核心探討素材》,台灣大學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七年六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惠萍,《邏輯實證主義之證實原則》,東海大學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四年六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外文文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川島武宜,《科學としての法律學》,東京 : 弘文堂,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otturno, Mark Amadeus, On Popper, Austrilia : Thomson/Wadsworth, 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碧海純一,《新版法哲学概論》,東京:弘文堂,1989年全訂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初宿正典,《憲法2基本権》,東京:成文堂,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lexy, Robert , A Theory of Legal Argumentation: the theory of rational discourse a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heory of legal justification,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acon, Francis, The new organon edited by Lisa Jardine, Michael Silverthorne, Cambridge, U.K.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arnap, Rudolf , Testability and meaning & foundations of logic and mathematics. Chicago, Ill.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allinicos, Alex, Social theory :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New York :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ume, David,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ant, Immanue, prolegomena to any future metaphysics, translated by James Fieser, Cambridge [U.K.]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uhn, Thomas,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chilpp, Paul Arthur, The philosophy of Karl Popper, La Salle, Ill. : Open Court, c19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indberg, David C., The beginnings of Western science : the European scientific tradition in philosophical, religious, and institutional context, 600 B.C. to A.D. 1450,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mith, Mark J., Social science in Question, London: The open University, 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opper, Karl, All life is problem solving, New York : Routledge, 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opper, Karl, In search of a better world : lectures and essays from thirty years, New York : Routledge, 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opper, Karl, 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 : the growth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New York : Routledge, 19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opper, Karl, 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London : Hutchinson, 19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opper, Karl, The open universe : an argument for indeterminism, New York : Routledge, 1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opper, Karl, Quantum theory and the schism in physics, N.J. : Rowan and Littlefield, 1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opper, Karl, Realism and the aim of science, New York : Routledge, 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aufmann, Arthur,《法律哲學》,台北:五南,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opper, Karl, Objective knowledge :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 Oxford : Clarendon Press, 19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opper, Karl, 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 Princeton, N. 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opper, Karl, Unended quest : an intellectual autobiography, London : Routledge, 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opper, Karl, The poverty of historicism, New York : Harper & Row, 19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opper, Karl, The lesson of this century : with two talks on freedom and the democratic state New York : Routledge, 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ussell, Bertrand,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 and its connection with political and social circumstances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present day, London : George Allen and Unwin, 1946, 1948 printing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ittgenstein, Ludwig,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London: Kegan Paul, Trench, Trübner, 19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ettl, Erich, Deutschland in Geschichte und Gegenwart : ein Überblick, München : Max Hueber, 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empel, The Empiricist Criterion of Meaning, in A. J. Ayer ed., Logical Positivism, (New York:The Free Press,1959,3rd printing)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uhn, Thomas,曲景永等譯,《批判與知識的增長》,台北:結構群,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arnap, The two concepts of probability, in H. Feigl ed., Readings in Philosophical Analysis,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Inc.,19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uhn, Thomas,王道還譯,《科學革命的結構》,台北:遠流,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akatos, Imre,于秀英譯,《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台北:結構群,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arenz, Karl,陳愛娥譯,《法學方法論》,台北:五南,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gee, Bryan,周仲庚譯,《卡爾‧巴柏》,台北:龍田,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opper, Karl,王淩霄譯,《二十世紀的教訓:卡爾‧波柏訪談錄》,台北:城邦,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opper, Karl,程實定譯,《客觀知識:一個進化論的研究》,台北:結構群,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opper, Karl,莊文瑞,李英明編譯,《開放社會及其敵人》,台北:桂冠,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opper, Karl,蔡坤鴻譯,《臆測與駁斥:科學知識的成長》,台北:幼獅,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opper, Karl,李豐斌譯,《歷史定論主義的窮困》,台北:聯經,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osner, Richard A.,蘇力譯,《道德與法律疑問的理論》,台北:元照,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aphael, Frederic,楊德睿譯,《波柏》,台北:城邦,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eichenbach, Hans,吳定遠譯,《科學的哲學之興起》,台北:水牛,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senberg, Alex,歐陽敏譯,《當代科學哲學》,台北:韋伯,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avton, George,陳恆六譯,《科學史和新人文主義》,北京,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pengler, Oswald,陳曉林譯,《西方的沒落》,台北:遠流,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hitehead, A. N.,傅佩榮譯,《科學與現代世界》,台北:立緒,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超群,《時代的答案:波柏的智慧哲射》,臺北:御書房,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伯琦,《近代法律思潮與中國固有文化》,台北:法律通訊,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天驥,《當代西方科學哲學》,台北:谷風,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清松,《哲學概論》,台北:五南,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震山,《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台北:元照,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榮海,《法律的客觀性與科學性》,台北:龍田,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正弘,《伽利略‧波柏‧科學說明》,台北:東大,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 謙,《邏輯經驗主義論文集》,台北:遠流,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漢鼎,《語言學的轉向:當代分析哲學的發展》,台北:遠流,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鈕則誠,《波普》,台北:揚智,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偉勳,《西洋哲學史》,台北:三民,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志雄、陳銘祥、蔡茂寅、周志宏、蔡宗珍,《現代憲法論》,台北:元照,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瑞麟,《科學與世界之間:科學哲學論文集》,台北:學富,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瑞麟,《邏輯與思考》,台北:學富,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瑞麟,《科學理論版本的結構與發展》,台北:台大,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瑞麟,《科學哲學:理論與歷史》,台北:群學,201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建仁,《流行病學:原理與方法》,台北:聯經,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光國,《社會科學的理路》,台北:心理,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舒煒光,《當代西方科學哲學述評》,台北:水牛,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舒煒光,《科學哲學導論》,台北:五南,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巨清,《邏輯與歷史-現代科學方法論的嬗變》,台北:淑馨,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日然,《法理學論文集》,台北:元照,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日然,《法理學》,台北:三民,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瞿海源,王振寰,《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敦華,《卡爾‧波普》,台北:遠流,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敦華,《趙敦華講波普爾》,北京:北大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雅博,《邏輯實證論評介》,台北:啟業,196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維音,《社會國的法理基礎》,台南:正典,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厥安,《法與實踐理性》,台北:允晨文化,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厥安,《鼠肝與蟲臂的管制》,台北:元照,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阿部照哉、池田政章、初宿正典、戶松秀典,《憲法(下)基本人權篇》,周宗憲譯,台北:元照,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雅君,〈科學界線的再尋索〉,《當代》,第10期,頁37-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玉林,〈人性尊嚴與人格尊嚴〉,《月旦法學教室》,第20期,頁116-1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玉林,〈楊日然的法理學研究與實踐法學─從碧海純一與卡爾‧巴柏在分析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學上的方法論談起〉,《政大法學評論》,91期,頁1-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玉林,〈凱爾生、考古學與法學的論述格局-從大法官處理宗教自由與國家權力衝突的相關論述談起〉,《政大法學評論》,85期,頁1-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仲維光,〈當代啟蒙斯想家卡爾‧巴柏〉,《當代》,第108期,頁10-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建良,〈轉型不正義?—初論德國法院與歐洲人權法院「柏林圍牆射殺案」相關裁判〉,《月旦法學雜誌》,第148期,頁5-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正弘,〈論巴柏的基本陳述句〉,《當代》,第108期,頁38-5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正弘,〈過時的科學觀:邏輯經驗論的科學哲學〉,《當代》,第10期,頁20-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正弘,〈卡爾‧巴柏否證論之困境〉,台北市:國科會科資中心,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文聰,〈實證科學在法學研究中的數個應用層面與潛在問題〉,《中央研究院週報》,第107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苑舉正,〈從邏輯論和經驗論到反經驗論與反基礎論〉,《當代》,第186期,頁32-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苑舉正,〈批判即理性的哲學態度〉,《當代》,第195期,頁8-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茂榮,〈法律解釋〉,收錄於《法律哲理與制度,基礎法學:馬漢寶教授八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台北:元照,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瑞麟,〈規範的或演化的?科學哲學自然論的兩張面孔〉,《當代》,第1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期,頁32-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瑞麟,〈邏輯實證論在台灣-透過殷海光對文化、思想與學術產生的影響〉,發表於「西方思想對東亞文明的衝擊:跨文化的視野」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舉辦,於2004 年9 月10 日在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舉行。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