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從朱熹的「太極」思想論「心」的意義與地位
On the Meaning and Status of “Xin” in ZhuXi’s Philosophy According to His Theory of “Taiji”
作者 劉鎧銘
貢獻者 何淑靜
劉鎧銘
關鍵詞 朱子
太極


理氣關係
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30-Oct-2012 14:23:03 (UTC+8)
摘要 在朱熹思想中「心」是最關鍵之處,朱熹的「心」不僅負責知覺「理」,也是道德實踐的樞紐。因此,要了解朱熹思想,其「心」的意義便是至要關鍵處。然而朱熹思想中的「心」該如何了解,卻是有爭議的。如:朱熹的「心」與「理」的關係,究竟是為一或者二分的;以及朱熹的「心」是否僅有認知意義,而非是道德實踐之主體。這些爭議,也延伸出朱熹思想是否偏離了儒家正宗的問題。本論文試圖為此爭議提出一個解答,為朱熹思想中「心」的意義給予一清楚的定位。
為了回答以上的問題,本論文將以三個步驟去說明。首先,對於朱熹為何會有以上之爭議,以及其「心」之概念如何偏離了儒家正宗作說明。然後藉由朱熹的太極思想,來釐清、界定其「理氣關係」乃至於「心理關係」。從而可知朱熹的「心」與「理」乃是二分的,且朱熹的「心」乃是「氣心」。最後,則是說明以上論述之形上架構,如何在朱熹的道德思想議題上產生影響,進而說明朱熹為何以「認知意義」來定位「心」的原因。
參考文獻 一、古籍
〔魏〕王 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宋〕周敦頤著:《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宋〕周敦頤撰、〔清〕董榕輯:《周子全書》,台北:廣學社印書館,1975年。
〔宋〕程 顥、程 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程 頤、朱 熹著:《易程傳.周易本義》,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宋〕胡 宏著:《胡宏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宋〕朱 熹著、陳俊民校訂:《朱子文集》(十冊),台北:財團法人德富文教基金會,民89年。
〔宋〕朱 熹著:《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2008年。
〔宋〕朱 熹著: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十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朱 熹著: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外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宋〕陸九淵著:《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明〕王守仁撰:《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清〕黃宗羲原著、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清〕黃宗羲著、沈盈之點校:《明儒學案》(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清〕王懋竑撰:《朱子年譜-附朱子論學切要語二卷》,台北:世界書局,1984年。
二、專書
田 浩:《朱熹的思維世界》,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台北:藍燈出版社,1991年。
朱伯崑:《易學漫步》,台北:學生書局,2010年。
成中英:《合內外之道-儒家哲學論》,台北縣:康德出版社,2005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1974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2002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三冊),台北:正中書局,2006年。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學生書局,2000年。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74年。
何淑靜:《孟荀道德實踐理論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77年。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二冊),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李明輝:《四端與七情:關於道德情感的比較哲學探討》,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李明輝:《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年。
李明輝:《當代儒學的自我轉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李明輝:《儒家與康德》,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
李明輝:《儒學與現代意識》,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杜保瑞:《北宋儒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杜保瑞:《南宋儒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林月惠:《詮釋與工夫》,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8年。
金春峰:《朱熹哲學問題》,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張立文:《朱熹思想研究》(二冊),台北縣:谷風出版社,1989年。
張其誠:《易符與易圖》,北京:中國書店,1999年。
陳 來:《中國近世思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陳 來:《朱子書信編年考證》,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
陳 來:《朱熹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陳榮捷:《朱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
陳榮捷:《近思錄詳註集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四冊),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
曾春海:《朱熹哲學論叢》,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
曾春海:《易經的哲學原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增訂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
楊祖漢:《當代儒學思辨錄》,台北:鵝湖出版社,1998年。
楊祖漢:《儒家的心學傳統》,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年。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
蔡仁厚:《儒家心性之學論要》,台北:文津出版社,民79年。
錢 穆:《朱子新學案》,五冊),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三、期刊、論文集:
期刊論文
史少博:〈朱熹「太極」觀對前人的超越〉,《周易研究》2006卷5期,2006年5月,山東。
何孟岑:〈由「心具理」探討朱熹哲學中本心的道德實踐性〉,《鵝湖月刊》361期,2005年7月,新北市。
吳略余:〈論朱子哲學的理之活動義與心之道德義〉,《漢學研究》29卷1期,2011年3月,雲林。
杜保瑞:〈對朱熹在《知言疑義》中批評胡宏的方法論反省〉,《國立台灣大學哲學評論》37期,2009年3月,台北。
杜保瑞:〈對牟宗三批評朱熹與程頤依《大學》建立體系的方法論反省〉,《哲學與文化》36卷8期,2009年8月,新北市。
沈享民:〈再探訪朱熹格物致知論:並從德性知識論的視域略論其可能性與限制〉,《哲學與文化》39卷2期,2012年2月,新北市。
林月惠:〈由太極圖說探討周濂溪與朱子思想之差異〉,《嘉義師院學報》第3期,1989年11月,嘉義。
林維杰:〈朱陸異同的詮釋學轉向〉,《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1期,2007年9月,台北。
金春峰:〈朱熹晚年思想〉,《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卷1期,山東。
張永儁:〈從程朱理氣說析論朱熹心性論之要義〉,《台大哲學評論》第12期,1989年1月,台北。
陳代湘:〈朱熹推尊周敦頤考論〉,《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0卷6期,2006年11月,湖南。
陳佳銘:〈朱子的太極理氣論與格物致知工夫之探究〉,《華梵人文學報》10期,2008年7月,新北市。
陳佳銘:〈從朱子對《太極圖說》及《通書》的詮釋論其「理」的活動性〉,《中正大學學術年刊》18期,2011年12月,嘉義。
游騰達:〈唐君毅先生的朱子學詮釋之省察-以心性論為焦點〉,《鵝湖學誌》42期,2009年6月,新北市。
黃甲淵:〈關於周子「太極圖說」的諸說與「無極而太極」的先後次序問題〉,《鵝湖學誌》9期,1992年12月,新北市。
楊雅妃:〈朱熹談「體驗未發」的可能思考進路〉,《興大中文學報》22期,2007年12月,台中。
賈忠婷:〈朱熹透過「孟子」所闡述的「心性情」三分之義理內涵〉,《鵝湖月刊》341期,2003年11月,新北市。
蒙培元:〈論朱熹生的學說〉,《鄱陽湖學刊》2011卷1期,2011年1月。
劉原池:〈朱熹對張載「心統性情」說的開展〉,《哲學與文化》32卷7期,新北市。
蔡仁厚:〈「繼別為宗」或「別子為宗」〉,《鵝湖月刊》306期,2000年12月,新北市。
蔡仁厚:〈朱子性理系統形成的關鍵與過程〉,《哲學與文化》28卷7期,2001年7月,新北市。
鄭惟亮:〈初探朱熹的「理-氣」宇宙論〉,《哲學與文化》34卷3期,2007年3月,台北縣。
黎建球:〈朱熹的形上思想〉,《哲學論集》10期,1977年12月,新北市。
黎華標:〈朱子之道德的宇宙論〉,《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14期,1972年,香港。
黎華標:〈朱子理氣論系統之疏解〉,《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13期,1971年,香港。
盧其薇:〈朱熹理學豁然貫通的依據〉,《華岡哲學學報》3期,2011年6月,台北。
羅雅純:〈論朱熹詮孟之意涵〉,《淡江中文學報》20期,2009年6月,新北市。
論文集
吳 震編:《宋代新儒學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學為中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李明輝、陳瑋芬編:《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個案篇》,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8年。
周大興編:《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展望篇》,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9年。
蔡振豐編:《東亞朱子學的詮釋與發展》,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9年。
鍾彩鈞編:《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
四、學位論文:
延在欽:《朱熹心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張子立:《朱子倫理觀爭議評述-以牟宗三先生批判觀點為例》,台北: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陳佳銘:《朱子理氣論在儒家形上體系中的定位問題》,台北: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哲學研究所
96154005
10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6154005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何淑靜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劉鎧銘zh_TW
dc.creator (作者) 劉鎧銘zh_TW
dc.date (日期) 201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0-Oct-2012 14:23:03 (UTC+8)-
dc.date.available 30-Oct-2012 14:23:0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0-Oct-2012 14:23:0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6154005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93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哲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154005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在朱熹思想中「心」是最關鍵之處,朱熹的「心」不僅負責知覺「理」,也是道德實踐的樞紐。因此,要了解朱熹思想,其「心」的意義便是至要關鍵處。然而朱熹思想中的「心」該如何了解,卻是有爭議的。如:朱熹的「心」與「理」的關係,究竟是為一或者二分的;以及朱熹的「心」是否僅有認知意義,而非是道德實踐之主體。這些爭議,也延伸出朱熹思想是否偏離了儒家正宗的問題。本論文試圖為此爭議提出一個解答,為朱熹思想中「心」的意義給予一清楚的定位。
為了回答以上的問題,本論文將以三個步驟去說明。首先,對於朱熹為何會有以上之爭議,以及其「心」之概念如何偏離了儒家正宗作說明。然後藉由朱熹的太極思想,來釐清、界定其「理氣關係」乃至於「心理關係」。從而可知朱熹的「心」與「理」乃是二分的,且朱熹的「心」乃是「氣心」。最後,則是說明以上論述之形上架構,如何在朱熹的道德思想議題上產生影響,進而說明朱熹為何以「認知意義」來定位「心」的原因。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導論……………………………………………………………1
第一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1
第二節 學界之研究情形…………………………………………………………2
第三節 研究進路與方法…………………………………………………………5
第四節 內容概要…………………………………………………………………6
第二章 由朱熹之「理」來定位其「心」之意義……………………8
第一節 由朱熹學說為何是「別子為宗」談起……………………………………8
第二節 「不當之惻隱」與「格物致知」…………………………………………15
一、孟子對「惻隱之心」的理解………………………………………15
二、朱子對「惻隱」的了解………………………………………………17
三、朱熹與孟子「惻隱之心」的比較……………………………………19
四、「格物致知」與「氣心」之「心」……………………………………22
第三節 陸王對朱熹的批評與朱熹之「理」………………………………………26
第四節 論「即存有即活動」之「理」與儒學之精神………………………………33
第五節 小結………………………………………………………………………………38
第三章 由朱熹的《太極圖說》來看「心」與「理」的關係………39
第一節 略論朱熹思想中的理氣論及理氣論下之心性關係……………………39
一、理氣之「不離不雜」………………………………………………39
二、「心」為「氣之靈」…………………………………………………43
第二節 朱熹的《太極圖說》……………………………………………………46
一、周敦頤的《太極圖說》……………………………………………46
二、朱熹論「無極而太極」……………………………………………48
三、朱熹論「動靜陰陽」與「神」……………………………………51
四、「太極之理」與「性」………………………………………………55
五、朱熹論《太極圖說》中的「主靜」………………………………56第三節 小結………………………………………………………………………………59

第四章 不活動之「理」與認知之「心」……………………………61
第一節 論「枯槁有性」……………………………………………………………61
一、「枯槁有性」之問題……………………………………………………62
二、朱熹的「性」乃「氣質之性」………………………………………64
第二節 朱熹對胡宏的批評──從《知言疑義》來看……………………………67
一、「性無善惡」……………………………………………………………69
二、「心無死生」……………………………………………………………72
第三節 由〈中和舊說〉到〈中和新說〉…………………………………………73
第四節 小結…………………………………………………………………………………82
第五章 結論……………………………………………………………83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6154005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朱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太極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理氣關係zh_TW
dc.title (題名) 從朱熹的「太極」思想論「心」的意義與地位zh_TW
dc.title (題名) On the Meaning and Status of “Xin” in ZhuXi’s Philosophy According to His Theory of “Taiji”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
〔魏〕王 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宋〕周敦頤著:《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宋〕周敦頤撰、〔清〕董榕輯:《周子全書》,台北:廣學社印書館,1975年。
〔宋〕程 顥、程 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程 頤、朱 熹著:《易程傳.周易本義》,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宋〕胡 宏著:《胡宏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宋〕朱 熹著、陳俊民校訂:《朱子文集》(十冊),台北:財團法人德富文教基金會,民89年。
〔宋〕朱 熹著:《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2008年。
〔宋〕朱 熹著: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十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朱 熹著: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外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宋〕陸九淵著:《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明〕王守仁撰:《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清〕黃宗羲原著、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清〕黃宗羲著、沈盈之點校:《明儒學案》(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清〕王懋竑撰:《朱子年譜-附朱子論學切要語二卷》,台北:世界書局,1984年。
二、專書
田 浩:《朱熹的思維世界》,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台北:藍燈出版社,1991年。
朱伯崑:《易學漫步》,台北:學生書局,2010年。
成中英:《合內外之道-儒家哲學論》,台北縣:康德出版社,2005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1974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2002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三冊),台北:正中書局,2006年。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學生書局,2000年。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74年。
何淑靜:《孟荀道德實踐理論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77年。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二冊),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李明輝:《四端與七情:關於道德情感的比較哲學探討》,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李明輝:《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年。
李明輝:《當代儒學的自我轉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李明輝:《儒家與康德》,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
李明輝:《儒學與現代意識》,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杜保瑞:《北宋儒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杜保瑞:《南宋儒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林月惠:《詮釋與工夫》,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8年。
金春峰:《朱熹哲學問題》,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張立文:《朱熹思想研究》(二冊),台北縣:谷風出版社,1989年。
張其誠:《易符與易圖》,北京:中國書店,1999年。
陳 來:《中國近世思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陳 來:《朱子書信編年考證》,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
陳 來:《朱熹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陳榮捷:《朱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
陳榮捷:《近思錄詳註集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四冊),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
曾春海:《朱熹哲學論叢》,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
曾春海:《易經的哲學原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增訂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
楊祖漢:《當代儒學思辨錄》,台北:鵝湖出版社,1998年。
楊祖漢:《儒家的心學傳統》,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年。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
蔡仁厚:《儒家心性之學論要》,台北:文津出版社,民79年。
錢 穆:《朱子新學案》,五冊),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三、期刊、論文集:
期刊論文
史少博:〈朱熹「太極」觀對前人的超越〉,《周易研究》2006卷5期,2006年5月,山東。
何孟岑:〈由「心具理」探討朱熹哲學中本心的道德實踐性〉,《鵝湖月刊》361期,2005年7月,新北市。
吳略余:〈論朱子哲學的理之活動義與心之道德義〉,《漢學研究》29卷1期,2011年3月,雲林。
杜保瑞:〈對朱熹在《知言疑義》中批評胡宏的方法論反省〉,《國立台灣大學哲學評論》37期,2009年3月,台北。
杜保瑞:〈對牟宗三批評朱熹與程頤依《大學》建立體系的方法論反省〉,《哲學與文化》36卷8期,2009年8月,新北市。
沈享民:〈再探訪朱熹格物致知論:並從德性知識論的視域略論其可能性與限制〉,《哲學與文化》39卷2期,2012年2月,新北市。
林月惠:〈由太極圖說探討周濂溪與朱子思想之差異〉,《嘉義師院學報》第3期,1989年11月,嘉義。
林維杰:〈朱陸異同的詮釋學轉向〉,《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1期,2007年9月,台北。
金春峰:〈朱熹晚年思想〉,《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卷1期,山東。
張永儁:〈從程朱理氣說析論朱熹心性論之要義〉,《台大哲學評論》第12期,1989年1月,台北。
陳代湘:〈朱熹推尊周敦頤考論〉,《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0卷6期,2006年11月,湖南。
陳佳銘:〈朱子的太極理氣論與格物致知工夫之探究〉,《華梵人文學報》10期,2008年7月,新北市。
陳佳銘:〈從朱子對《太極圖說》及《通書》的詮釋論其「理」的活動性〉,《中正大學學術年刊》18期,2011年12月,嘉義。
游騰達:〈唐君毅先生的朱子學詮釋之省察-以心性論為焦點〉,《鵝湖學誌》42期,2009年6月,新北市。
黃甲淵:〈關於周子「太極圖說」的諸說與「無極而太極」的先後次序問題〉,《鵝湖學誌》9期,1992年12月,新北市。
楊雅妃:〈朱熹談「體驗未發」的可能思考進路〉,《興大中文學報》22期,2007年12月,台中。
賈忠婷:〈朱熹透過「孟子」所闡述的「心性情」三分之義理內涵〉,《鵝湖月刊》341期,2003年11月,新北市。
蒙培元:〈論朱熹生的學說〉,《鄱陽湖學刊》2011卷1期,2011年1月。
劉原池:〈朱熹對張載「心統性情」說的開展〉,《哲學與文化》32卷7期,新北市。
蔡仁厚:〈「繼別為宗」或「別子為宗」〉,《鵝湖月刊》306期,2000年12月,新北市。
蔡仁厚:〈朱子性理系統形成的關鍵與過程〉,《哲學與文化》28卷7期,2001年7月,新北市。
鄭惟亮:〈初探朱熹的「理-氣」宇宙論〉,《哲學與文化》34卷3期,2007年3月,台北縣。
黎建球:〈朱熹的形上思想〉,《哲學論集》10期,1977年12月,新北市。
黎華標:〈朱子之道德的宇宙論〉,《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14期,1972年,香港。
黎華標:〈朱子理氣論系統之疏解〉,《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13期,1971年,香港。
盧其薇:〈朱熹理學豁然貫通的依據〉,《華岡哲學學報》3期,2011年6月,台北。
羅雅純:〈論朱熹詮孟之意涵〉,《淡江中文學報》20期,2009年6月,新北市。
論文集
吳 震編:《宋代新儒學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學為中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李明輝、陳瑋芬編:《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個案篇》,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8年。
周大興編:《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展望篇》,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9年。
蔡振豐編:《東亞朱子學的詮釋與發展》,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9年。
鍾彩鈞編:《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
四、學位論文:
延在欽:《朱熹心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張子立:《朱子倫理觀爭議評述-以牟宗三先生批判觀點為例》,台北: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陳佳銘:《朱子理氣論在儒家形上體系中的定位問題》,台北: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