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台灣農業典範變遷之研究
作者 李展其
Lee, Chan Chi
貢獻者 徐世榮
Hsu, Shih Jung
李展其
Lee, Chan Chi
關鍵詞 農業典範
典範變遷
農業發展
友善耕作
永續農業
日期 2012
上傳時間 2-Sep-2013 17:09:01 (UTC+8)
摘要 台灣農業整體發展,隨著農業政策目標更迭,已歷經不同時期的轉變。政策執行結果,亦使得台灣農業面臨生產資源流失、糧食安全與食品安全等困境。而近三十年來,面對農業的困境,開始促使全民與政府,重新思索農業對台灣的重要性,包括農民運動之興起、耕作方式之改變,以及永續農業的論述,皆可謂嘗試以不同觀點,解決農業困境。
基此,本研究以為許多政策與行動的抉擇,關鍵在於其所採取「價值觀」的判斷,如此與學者孔恩(Thomas S. Kuhn)論述的典範(paradigm)意涵相似。因此本研究藉以修改孔恩典範與典範變遷的概念,將典範變遷過程分為形成、深化、轉型、新典範等階段,並以此架構分析及詮釋台灣農業,自國民政府播遷來台至今之流變。因而,本研究對一連串農業政策、社會事件、學者觀點進行文獻分析,以歸納台灣農業典範變遷情狀;並輔以深度訪談方式,訪談具有「友善耕作理念」者,作為與前述文獻印證,並且強化台灣朝向永續農業發展之可能性。
研究結果發現,台灣農業整體發展,深受「依附」型態農業典範影響,政府對農業所採取的價值觀,為認定農業僅具「單一化」的生產功能,因此當農業產值偏低時,農業發展容易依附於非農部門與自由化貿易,缺乏「相對自主」發展機會。而農民運動與永續農業的出現,其實代表當前台灣農業典範正處於轉型階段,不僅反對農業長期囿於發展的困境,更積極改變耕作方式與銷售型態,著重農業的多功能性,逐漸地醞釀出農業典範的新型態。而由深度訪談之結果,得以歸納台灣農業正由民間自發,型塑一股以友善耕作理念為基礎,推廣在地生產、在地消費概念,並富含農業多功能性的新農業典範—「相對自主」型態。
於此,農業發展所涉及之面向,也由僅重視生產者、農村發展,擴大至與全體社會的公共利益相關。有鑑於此,本研究建議,台灣農業若欲走向永續發展,農業的多元功能與價值應被重新瞭解,並可藉由「教育」方式,讓農業多功能性扎根台灣;此外,政府應有責任提供多元化傳遞「理念」之管道,並制定長遠且具體的農業政策。如此,台灣農業未來該如何發展,政府、公民社會間的相互配合,乃為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一、中文參考文獻
(一) 專書
Kuhn, T. S著、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錢永祥譯,1994,『科學革命的結構』,台北:遠流出版。
毛育剛,1992,『農業發展』,台北:黎明文化。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2,『耕耘台灣農業大世紀—農業紀實』,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出版。
吳田泉,1993,『臺灣農業史』,台北:自立晚報社。
吳音寧,2007,『江湖在哪裡,台灣農業觀察』,台北:印刻出版。
李承嘉,2012,『農地與農村發展政策—新農業體制下的轉向』,台北:五南出版。
李承嘉,2013,『台灣土地政策析論—從改革到投機的福爾摩沙』,台北:五南出版。
林正弘,1998,『伽利略˙波柏˙科學說明』,台北:東大圖書出版。
林樂昕、陳瑩恩編著,2013,『土地正義的覺醒與實踐—抵抗圈地文集』,台北:台灣農村陣線、國立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共同出版。
徐世榮,2001,『土地政策之政治經濟分析—地政學術之補充論述』,台北:正揚出版社。
張研田,1982,『農業政策與農業發展──農業政策論文選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陳能敏編著,2001,『永續農業過去—現在—未來』,台北:行政院農委會出版。
彭明輝,2011,『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台北:商周出版。
詹澈,2007,『田殤—台灣的農地悲歌』,台北:中原造像出版。
廖正宏、黃俊傑、蕭新煌,1986,『光復後台灣農業政策的演變—─歷史與社會的分析』,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蔡宏進,1997,『台灣農業與農村生活的變遷』,台北:農訓協會出版。
劉進慶,1992,『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出版社。
顏良恭,1994,『典範概念與公共行政理論—─科學哲學的應用與反省』,台北:時英出版社。
蕭國和,1991,『台灣農業興衰40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二) 期刊論文
王月華,1999,「糧食平準基金設立之沿革及其成效」,『農政與農情』,89:67-70。
毛育剛,2002,「台灣農地保護政策之演變」,『土地問題研究季刊』,1(4):11-23。
江明修,1992,「社會科學多重典範的爭辯:試論質與量研究方法的整合」,『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4:315-334。
余玉賢,1991,「農業生產零成長與改善農業體質」,『花蓮區農業推廣簡訊』,8(3):2-4。
吳功顯,2007,「台灣農業政策對農地利用之影響」,『華岡農科學報』,19:45-66。
吳聰敏,1988,「美援與台灣的經濟發展」,『台灣社會研究』,1(1):145-158。
李秉正,2000,「世紀之交—─人文社會科學典範的移轉」,『淡江人文社會學刊五十周年校慶特刊』, 55-75。
李承嘉、方怡茹、廖本全、王玉真、藍逸之,2011,「台灣農地功能之研究:一般民眾與農民態度及空間差異之比較」,『台灣土地研究』,14(1):29-67。
李承嘉、廖麗敏、陳怡婷、王玉真、藍逸之,2009,「多功能農業體制下的農地功能與使用方案選擇」,『台灣土地研究』,12(2):135-162。
梁炳琨,2008,「由後生產主義的觀點來審視臺灣農業體制的轉型──以大坑地區休閒農園為例」,『戶外遊憩研究』,21(3):49-80。
張于傑、王俊豪,2007,「歐盟農業結構變遷之分析」,『農業推廣文彙』,52:221-232。
陳希煌,1998,「開放農地自由買賣問題之商榷──理論與實務之探討」,『自由中國之工業』,88(2):13-20。
陳惠薇,2013,「我國經濟自由化之探討」,『經濟研究』,13:183-206。
楊明憲,1993,「臺灣農業政策之回顧與檢討」,『台灣銀行季刊』,44(1):237-254。
劉志偉,2009,「國際農糧體制與臺灣的糧食依賴:戰後台灣養豬業的歷史考察」,『台灣史研究』,16(2):105-160。
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115-143。
簡俊發,2005,「國土規劃下之農地管理策略研析」,『土地問題研究季刊』,4(2):2-15。
(三) 學位論文
王玉真,2005,「現階段農地釋出執行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
施柏榮,2011,「全球經濟再結構下的台灣農地政策:去管制?或再管制的失效?」,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陳永恩,2010,「農業後生產體制之實踐與問題—以台中縣新社鄉休閒農業為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許君毅,2003,「台灣地區工業用地政策與生產效率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
楊怡婷,2004,「台灣農地政策形成與調適之研究—新制度經濟學之應用」,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蔡培慧,2009,「農業結構轉型下的農民分化(1980-2005)」,國立台灣大學生農學院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博士論文:台北。
(四) 會議論文
郭華仁,2006,「農業轉型之倫理與法制基礎」,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農學團體九十五年聯合年會大會暨「加速農業轉型,促進永續發展」論壇〉,中華民國農學團體:台北,民國95年12月15日。
莊玉雯,2012,「農地維護與管理」,論文發表於〈政大地政系在台復系五十周年地政圓桌論壇〉,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台北,民國101年12月8日。
二、外文參考文獻
(一) 專書
Knorr and Watkins, 1984, Alterations in Food Production, 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
Kuhn, T. S, 1962,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OECD, 2001, Multifunctionality: toward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OECD.
Van Huylenbroeck, G., & Durand, G., 2003,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a New Paradigm for European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Aldershot:Ashgate.
(二)專書論文
Ilbery, B. & Bowler, I., 1998, “From agricultural productivism to post-productivism” pp.57-84 in The Geography of Rural Change, edited by In Ilbery, B., London:Longman.
(三) 期刊
Evans, N., Morris, C. & Winter, M., 2002, “Conceptualizing agriculture: a critique of post-productivism as the new orthodoxy”,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6(3): 313-332.
Garzon, I., 2005, “Multifunctionality of Agriculture in the European Union:Is there substance behind the discourse’s smoke?”, [online] http://agecon.ucdavis.edu/research/seminars/files/multifunctionality.pdf [最後瀏覽日期:2012/11/20]
Hollander, G. M., 2004, “Agricultural trade liberalization, multifunctionality, and sugar in the south Florida landscape.” Geoforum , 35:299-312.
Mather, A.S., Hill, G., & Nijnik, M., 2006, “Post-productivism and rural land use: cul de sac or challenge for theorization?”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2:441–455
Van Huylenbroeck, G, Vandermeulen, V, Mettepenningen, E and Verspecht, A, 2007, “Multifunctionality of Agriculture:A Review of Definitions, Evidence and Instruments” Living Reviews in Landscape Research 1 (3) [online]http://www.livingreviews.org/lrlr-2007-3 [最後瀏覽日期:2012/11/1].
Wilson, G.A., 2001, “From productivism to post-productivism... and back again? Exploring the (un)changed natural and mental landscapes of European Agriculture”, Transaction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26 : 77-102.
Wilson, G.A., & Rigg, J., 2003, “`Post-productivist` agricultural regimes and the South: discordant concepts?”,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7 (6) : 681-707.
三、網頁參考文獻
上下游新聞市集,2013.05.03參訪網址:http://www.newsmarket.com.tw/aboutus/
內政部統計年報,網站:http://sowf.moi.gov.tw/stat/year/list.htm
台灣農夫市集地圖,2013.05.02造訪網址:http://farmersmarket.ushahidi.tw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全國農業與農地研討會會議資料,網站:www.todei.org/system/files/1000106全國農業與農地會議大會資料.doc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統計資料查詢,網站:http://agrstat.coa.gov.tw/sdweb/public/book/Book.aspx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重大建設、農業政策網頁:
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19059
朱淑娟,2010,「中科三期后里農民怒吼:我們要進去開會!」,於2012.08.28參自環境報導網頁,http://shuchuan7.blogspot.tw/2010/04/blog-post_12.html
有機農業全球資訊網統計資料,於2013.05.05參自網址:http://info.organic.org.tw/supergood/ezcatfiles/organic/img/img/1266/100statistic.pdf
徐世榮,2012,「大埔事件再起!」,於2012.08.18參自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aug/6/today-o8.htm
莊芳華,2011,「奪農用水 真要硬幹?」,於2013.04.09參自環境資源中心網頁,http://e-info.org.tw/node/69642
彭琬馨、林子璇、樓乃潔,2012,「反中科搶水 農民齊心護水圳」,於2012.06.09參自苦勞網網頁,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3376
經濟部水利署各項用水統計資料庫,網站:http://wuss.wra.gov.tw/
廖靜蕙,2007,「保障糧食主權 民間催生《有機農業促進條例》」,於2012.08.28參自網站環境資源中心,http://e-info.org.tw/node/76655
蔡培慧,2013,「拿回自己的冰箱,農民上凱道爭糧食主權」,於2013.04.14參自上下游新聞市集網站,http://www.newsmarket.com.tw/blog/2428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地政研究所
99257016
1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25701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徐世榮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Hsu, Shih Ju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李展其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ee, Chan Chien_US
dc.creator (作者) 李展其zh_TW
dc.creator (作者) Lee, Chan Chien_US
dc.date (日期) 201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Sep-2013 17:09:01 (UTC+8)-
dc.date.available 2-Sep-2013 17:09:0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Sep-2013 17:09:0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925701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49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地政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257016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台灣農業整體發展,隨著農業政策目標更迭,已歷經不同時期的轉變。政策執行結果,亦使得台灣農業面臨生產資源流失、糧食安全與食品安全等困境。而近三十年來,面對農業的困境,開始促使全民與政府,重新思索農業對台灣的重要性,包括農民運動之興起、耕作方式之改變,以及永續農業的論述,皆可謂嘗試以不同觀點,解決農業困境。
基此,本研究以為許多政策與行動的抉擇,關鍵在於其所採取「價值觀」的判斷,如此與學者孔恩(Thomas S. Kuhn)論述的典範(paradigm)意涵相似。因此本研究藉以修改孔恩典範與典範變遷的概念,將典範變遷過程分為形成、深化、轉型、新典範等階段,並以此架構分析及詮釋台灣農業,自國民政府播遷來台至今之流變。因而,本研究對一連串農業政策、社會事件、學者觀點進行文獻分析,以歸納台灣農業典範變遷情狀;並輔以深度訪談方式,訪談具有「友善耕作理念」者,作為與前述文獻印證,並且強化台灣朝向永續農業發展之可能性。
研究結果發現,台灣農業整體發展,深受「依附」型態農業典範影響,政府對農業所採取的價值觀,為認定農業僅具「單一化」的生產功能,因此當農業產值偏低時,農業發展容易依附於非農部門與自由化貿易,缺乏「相對自主」發展機會。而農民運動與永續農業的出現,其實代表當前台灣農業典範正處於轉型階段,不僅反對農業長期囿於發展的困境,更積極改變耕作方式與銷售型態,著重農業的多功能性,逐漸地醞釀出農業典範的新型態。而由深度訪談之結果,得以歸納台灣農業正由民間自發,型塑一股以友善耕作理念為基礎,推廣在地生產、在地消費概念,並富含農業多功能性的新農業典範—「相對自主」型態。
於此,農業發展所涉及之面向,也由僅重視生產者、農村發展,擴大至與全體社會的公共利益相關。有鑑於此,本研究建議,台灣農業若欲走向永續發展,農業的多元功能與價值應被重新瞭解,並可藉由「教育」方式,讓農業多功能性扎根台灣;此外,政府應有責任提供多元化傳遞「理念」之管道,並制定長遠且具體的農業政策。如此,台灣農業未來該如何發展,政府、公民社會間的相互配合,乃為關鍵所在。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界定..................................................................8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10

第二章 孔恩典範與一般性農業典範變遷之論述.............................13
第一節 孔恩典範之意涵與應用.................................................13
第二節 一般性農業典範變遷之論述.........................................20
第三節 一般性農業典範變遷與台灣農業發展之關係...........30
第四節 小結—台灣農業典範變遷之研究架構........................33

第三章 台灣農業典範之型塑、應用與影響—「 依附」
型態之農業典範.......................................................39
第一節 台灣農業典範之型塑—「依附」型態之出現..........39
第二節 台灣農業典範之應用.....................................................45
第三節 台灣農業典範之影響.....................................................63
第四節 小結—台灣農業典範與農業整體發展之綜合分析..80

第四章 台灣農業典範之挑戰及轉型至相對自主型態之契機.......83
第一節 概述農業典範之挑戰.....................................................83
第二節 農業典範之消極挑戰—反圈地與糧食自主運動......85
第三節 農業典範之積極挑戰—永續農業與多功能農業之思維
.................94
第四節 小結—農業典範轉型之契機......................................105

第五章 台灣農業典範—「相對自主」型態之萌芽與限制.........109
第一節 農業典範—「相對自主」型態之尋覓....................109
第二節 農業典範—「相對自主」型態之內涵....................113
第三節 小結—農業典範—「相對自主」型態發展之限制13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41
第一節 結論................................................................................141
第二節 建議................................................................................145

參考文獻...............................................................................................149
zh_TW
dc.format.extent 3173214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25701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農業典範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典範變遷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農業發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友善耕作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永續農業zh_TW
dc.title (題名) 台灣農業典範變遷之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參考文獻
(一) 專書
Kuhn, T. S著、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錢永祥譯,1994,『科學革命的結構』,台北:遠流出版。
毛育剛,1992,『農業發展』,台北:黎明文化。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2,『耕耘台灣農業大世紀—農業紀實』,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出版。
吳田泉,1993,『臺灣農業史』,台北:自立晚報社。
吳音寧,2007,『江湖在哪裡,台灣農業觀察』,台北:印刻出版。
李承嘉,2012,『農地與農村發展政策—新農業體制下的轉向』,台北:五南出版。
李承嘉,2013,『台灣土地政策析論—從改革到投機的福爾摩沙』,台北:五南出版。
林正弘,1998,『伽利略˙波柏˙科學說明』,台北:東大圖書出版。
林樂昕、陳瑩恩編著,2013,『土地正義的覺醒與實踐—抵抗圈地文集』,台北:台灣農村陣線、國立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共同出版。
徐世榮,2001,『土地政策之政治經濟分析—地政學術之補充論述』,台北:正揚出版社。
張研田,1982,『農業政策與農業發展──農業政策論文選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陳能敏編著,2001,『永續農業過去—現在—未來』,台北:行政院農委會出版。
彭明輝,2011,『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台北:商周出版。
詹澈,2007,『田殤—台灣的農地悲歌』,台北:中原造像出版。
廖正宏、黃俊傑、蕭新煌,1986,『光復後台灣農業政策的演變—─歷史與社會的分析』,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蔡宏進,1997,『台灣農業與農村生活的變遷』,台北:農訓協會出版。
劉進慶,1992,『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出版社。
顏良恭,1994,『典範概念與公共行政理論—─科學哲學的應用與反省』,台北:時英出版社。
蕭國和,1991,『台灣農業興衰40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二) 期刊論文
王月華,1999,「糧食平準基金設立之沿革及其成效」,『農政與農情』,89:67-70。
毛育剛,2002,「台灣農地保護政策之演變」,『土地問題研究季刊』,1(4):11-23。
江明修,1992,「社會科學多重典範的爭辯:試論質與量研究方法的整合」,『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4:315-334。
余玉賢,1991,「農業生產零成長與改善農業體質」,『花蓮區農業推廣簡訊』,8(3):2-4。
吳功顯,2007,「台灣農業政策對農地利用之影響」,『華岡農科學報』,19:45-66。
吳聰敏,1988,「美援與台灣的經濟發展」,『台灣社會研究』,1(1):145-158。
李秉正,2000,「世紀之交—─人文社會科學典範的移轉」,『淡江人文社會學刊五十周年校慶特刊』, 55-75。
李承嘉、方怡茹、廖本全、王玉真、藍逸之,2011,「台灣農地功能之研究:一般民眾與農民態度及空間差異之比較」,『台灣土地研究』,14(1):29-67。
李承嘉、廖麗敏、陳怡婷、王玉真、藍逸之,2009,「多功能農業體制下的農地功能與使用方案選擇」,『台灣土地研究』,12(2):135-162。
梁炳琨,2008,「由後生產主義的觀點來審視臺灣農業體制的轉型──以大坑地區休閒農園為例」,『戶外遊憩研究』,21(3):49-80。
張于傑、王俊豪,2007,「歐盟農業結構變遷之分析」,『農業推廣文彙』,52:221-232。
陳希煌,1998,「開放農地自由買賣問題之商榷──理論與實務之探討」,『自由中國之工業』,88(2):13-20。
陳惠薇,2013,「我國經濟自由化之探討」,『經濟研究』,13:183-206。
楊明憲,1993,「臺灣農業政策之回顧與檢討」,『台灣銀行季刊』,44(1):237-254。
劉志偉,2009,「國際農糧體制與臺灣的糧食依賴:戰後台灣養豬業的歷史考察」,『台灣史研究』,16(2):105-160。
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115-143。
簡俊發,2005,「國土規劃下之農地管理策略研析」,『土地問題研究季刊』,4(2):2-15。
(三) 學位論文
王玉真,2005,「現階段農地釋出執行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
施柏榮,2011,「全球經濟再結構下的台灣農地政策:去管制?或再管制的失效?」,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陳永恩,2010,「農業後生產體制之實踐與問題—以台中縣新社鄉休閒農業為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許君毅,2003,「台灣地區工業用地政策與生產效率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
楊怡婷,2004,「台灣農地政策形成與調適之研究—新制度經濟學之應用」,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蔡培慧,2009,「農業結構轉型下的農民分化(1980-2005)」,國立台灣大學生農學院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博士論文:台北。
(四) 會議論文
郭華仁,2006,「農業轉型之倫理與法制基礎」,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農學團體九十五年聯合年會大會暨「加速農業轉型,促進永續發展」論壇〉,中華民國農學團體:台北,民國95年12月15日。
莊玉雯,2012,「農地維護與管理」,論文發表於〈政大地政系在台復系五十周年地政圓桌論壇〉,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台北,民國101年12月8日。
二、外文參考文獻
(一) 專書
Knorr and Watkins, 1984, Alterations in Food Production, 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
Kuhn, T. S, 1962,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OECD, 2001, Multifunctionality: toward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OECD.
Van Huylenbroeck, G., & Durand, G., 2003,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a New Paradigm for European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Aldershot:Ashgate.
(二)專書論文
Ilbery, B. & Bowler, I., 1998, “From agricultural productivism to post-productivism” pp.57-84 in The Geography of Rural Change, edited by In Ilbery, B., London:Longman.
(三) 期刊
Evans, N., Morris, C. & Winter, M., 2002, “Conceptualizing agriculture: a critique of post-productivism as the new orthodoxy”,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6(3): 313-332.
Garzon, I., 2005, “Multifunctionality of Agriculture in the European Union:Is there substance behind the discourse’s smoke?”, [online] http://agecon.ucdavis.edu/research/seminars/files/multifunctionality.pdf [最後瀏覽日期:2012/11/20]
Hollander, G. M., 2004, “Agricultural trade liberalization, multifunctionality, and sugar in the south Florida landscape.” Geoforum , 35:299-312.
Mather, A.S., Hill, G., & Nijnik, M., 2006, “Post-productivism and rural land use: cul de sac or challenge for theorization?”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2:441–455
Van Huylenbroeck, G, Vandermeulen, V, Mettepenningen, E and Verspecht, A, 2007, “Multifunctionality of Agriculture:A Review of Definitions, Evidence and Instruments” Living Reviews in Landscape Research 1 (3) [online]http://www.livingreviews.org/lrlr-2007-3 [最後瀏覽日期:2012/11/1].
Wilson, G.A., 2001, “From productivism to post-productivism... and back again? Exploring the (un)changed natural and mental landscapes of European Agriculture”, Transaction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26 : 77-102.
Wilson, G.A., & Rigg, J., 2003, “`Post-productivist` agricultural regimes and the South: discordant concepts?”,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7 (6) : 681-707.
三、網頁參考文獻
上下游新聞市集,2013.05.03參訪網址:http://www.newsmarket.com.tw/aboutus/
內政部統計年報,網站:http://sowf.moi.gov.tw/stat/year/list.htm
台灣農夫市集地圖,2013.05.02造訪網址:http://farmersmarket.ushahidi.tw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全國農業與農地研討會會議資料,網站:www.todei.org/system/files/1000106全國農業與農地會議大會資料.doc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統計資料查詢,網站:http://agrstat.coa.gov.tw/sdweb/public/book/Book.aspx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重大建設、農業政策網頁:
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19059
朱淑娟,2010,「中科三期后里農民怒吼:我們要進去開會!」,於2012.08.28參自環境報導網頁,http://shuchuan7.blogspot.tw/2010/04/blog-post_12.html
有機農業全球資訊網統計資料,於2013.05.05參自網址:http://info.organic.org.tw/supergood/ezcatfiles/organic/img/img/1266/100statistic.pdf
徐世榮,2012,「大埔事件再起!」,於2012.08.18參自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aug/6/today-o8.htm
莊芳華,2011,「奪農用水 真要硬幹?」,於2013.04.09參自環境資源中心網頁,http://e-info.org.tw/node/69642
彭琬馨、林子璇、樓乃潔,2012,「反中科搶水 農民齊心護水圳」,於2012.06.09參自苦勞網網頁,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3376
經濟部水利署各項用水統計資料庫,網站:http://wuss.wra.gov.tw/
廖靜蕙,2007,「保障糧食主權 民間催生《有機農業促進條例》」,於2012.08.28參自網站環境資源中心,http://e-info.org.tw/node/76655
蔡培慧,2013,「拿回自己的冰箱,農民上凱道爭糧食主權」,於2013.04.14參自上下游新聞市集網站,http://www.newsmarket.com.tw/blog/24280/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