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關係、資源與移民社會網絡:以北京市農民工子女學校發展為例
作者 羅健祐
貢獻者 王瑞琦
羅健祐
關鍵詞 農民工
農民工子女學校
社會網絡
生存與發展
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3-Sep-2013 16:30:56 (UTC+8)
摘要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外來農民工快速湧入城市造成當地政府管理上的不便、 當地居民心理上的不安,更重要的是凸顯城市公共資源的缺乏,各大城市的城市 化都無法跟上龐大移民腳步的結果是城市醫療、教育、住房等問題層出不窮。在戶籍制度限制下,農民工子女的義務教育被排除在公立學校之外,造就了一群自我救濟、專收農民工子女的民辦學校出現,但受限於資金、硬體設備、教學品質、 以及政府政策,這些農民工子女學校多被認定為不合法辦學。
處於不合法辦學的農民工子女學校該如何生存?本論文試圖透過農民工子 女學校的發展過程,來解釋農民工之間的社會網絡如何幫助他們在陌生環境、行業裡生存,建構出農民工社會關係網絡,認為農民工子女學校校長具有主觀的能動性,選擇其獲取社會支持、資源的管道,而決定這些行為的就是他們根深蒂固的情感與信任關係。
參考文獻 中文專書
黃光國,中國人的權力遊戲(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8)。
費孝通,鄉土中國,(香港:三聯書店,1991)。
項飈,跨越邊界的社區: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北京:三聯書店,2000)。
韓嘉玲,「城市邊緣的另類學校—打工子弟學校生存與發展機制」,中國民辦教育組織與制度研究(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3),頁1~9。
王滌,中國流動人口子女教育調查與研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年)。
羅家德,社會網分析講義(第二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中文期刊
韓嘉玲,「流動兒童的教育與我國的教育體制改革」,北京社會科學(北京),第四期(2007年4月),頁98~102。
韓嘉玲,「北京市流動兒童義務教育狀況調查報告」,青年研究(北京),第八期(2001年8月),頁1~7。
趙樹凱,「邊緣化的基礎教育—北京外來人口子弟學校的初步調查」,管理世界(北京),第五期(2000年5月),頁70~78。
張秋凌,「流動兒童發展狀況調查—對北京、深圳、紹興、咸陽四程式的訪談報告」,青年研究(北京),第九期(2003年9月),頁11~17。
雷世平,「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研究」,湖南社會科學(湖南),第五期(2005年5月),頁145~149。
周佳,「隨遷兒童義務教育政策的演進」,中國教師(北京),第五期(2009年5月),頁20~22。
邱小健,「中國城市化進程中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問題研究—教育財政的角度」,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河北),第八期(2009年8月)。
孫紅玲,「淺論轉型時期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問題」,教育科學(遼寧),第一期(2001年1月),頁4~6。
范先佐,「流動兒童教育面臨的問題與對策」,當代教育論壇(湖南),第四期(2005年4月),頁24~29。
項繼權,「農民供子女教育:政策選擇與制度保障—關於農民供子女教育問題的調查分析及政策建議」,華中師範大學學報(湖北),第三期(2005年3月),頁2~11。
夏焰、林群,「推行教育券制度保障流動學童接受義務教育」,湖北社會科學(湖北),第三期(2005年3月),頁152~154。
劉朝暉、蔣志宏,「流動兒童義務教育問題探析」,現代教育科學(長春),第十期(2005年10月),頁1~3。
郭良春、姚遠、楊變云,「公立學校流動兒童少年城市適應性研究—北京市JF中學的個案調查」,中國青年研究(北京),第九期(2005年9月),頁50~55。
李曉巍、鄒泓、王莉,「北京市公立學校與打工子弟學校流動兒童適應的比較研究」,中國特殊教育(北京),第九期(2009年9月),頁81~86。
藺秀云、方曉義、劉楊、蘭菁,「流動兒童歧視知覺與心理健康水平的關係及其心理機制」,心理學報(北京),第十期(2009年10月),頁967~979。
藺秀云、王碩、張曼云、周翼,「流動兒童學業表現的影響因素—從教育期望、教育投入和學習投入角度分析」,北京師範大學學報(北京),第五期(2009年5月),頁41~47。
袁曉嬌、方曉義、劉楊、李芷若,「教育安置方式與流動兒童城市適應關係」,北京師範大學學報(北京),第五期(2009年5月),頁25~32。
袁曉嬌、方曉義、劉楊、藺秀云、鄧林園,「流動兒童社會認同的特點、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教育研究(北京),第三期(2010年3月),頁37~45。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課題組,「北京市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城市生活適應性調查報告」,中國青年研究(北京),第六期(2007年6月),頁64~69。
陶紅梅、許燕、張小方、顧莉莉、洪金俠,「北京打工子弟學校與公立學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研究」,中國特殊教育(北京),第九期(2004年9月),頁86~91。
鄧泓、屈智勇、張秋凌,「我國九城市流動兒童生存和保護狀況調查」,青年研究(北京),第一期(2004年1月),頁1~13。
劉霞、申繼亮,「流動兒童的騎士歸因傾向及其對情感的影響」,中國心理衛生雜誌(北京),第八期(2009年8月),頁599~608。
呂紹青、張守禮,「城鄉差別下的流動兒童教育—關於北京打工子弟學校的調查」,戰略與管理(北京),第四期(2001年4月),頁95~108。
周敏、林閩剛,「族裔資本與美國華人移民社區的轉型」,社會學研究(北京),第3期(2004年3月),頁36-46。
趙定東、許洪波,「關係的魅力與移民的社會適應:中哈移民的一個考察」,市場與人口分析(北京),第4期(2004年4月),頁22-46。
王春光,「溫州人在巴黎:一種獨特的社會融入模式」,中國社會科學(北京),第6期(1999年6月),頁106-119。
王春光,「流動中的社會網絡:溫州人在巴黎和北京的行動方式」,社會學研究(北京),第3期(2000年3月),頁109-123。
王春光,「移民的行動抉擇與網絡依賴—對溫州橋鄉現象的社會學透視」,華僑華人歷史研究(北京),第3期(2002年3月),頁52。
項飈,「社區為何—對北京流動人口聚居區的研究」,社會學研究(北京),第6期(1998年1月),頁54-62。
王漢生、劉世定、孫立平、項飈,「浙江村:中國農民進入城市的一種獨特方式」,社會學研究(北京),第1期(1997年1月),頁56-67。
張文宏、阮丹青、潘允康,「天津農村居民的社會網」,社會學研究(北京),第二期(1999年2月),頁108-118。
張文宏、阮丹青,「城鄉居民的社會支持網」,社會學研究(北京),第三期(1999年3月),頁12-24。
邊燕杰、張文宏,「經濟體制、社會網絡與職業流動」,中國社會科學(北京),第二期(2001年2月),頁77~89。
邊燕杰,「城市居民社會資本的來源及作用:網絡觀點與調查發現」,中國社會科學(北京),第三期(2004年3月),頁136~146。
邊燕杰,「中國城市的職業、階層和關係網」,開放時代(廣州),第四期(2005年4月),頁98~118。
翟學偉,「社會流動與關係信任—也論關係強度與農民工的求職策略」,社會學研究(北京),第一期(2003年1月),頁1~11。
徐林林,「北京市打工子弟學校的生存狀況淺析」,中國教師(北京),第九期(2009年9月),頁28~29。
季蕾,「媒體在社會政策演變過程中的角色初探—對2006年打工子弟學校取締行動報導的個案研究」,中國出版(北京),第一期(2009年1月),頁26~29。
張俊良、黃必富,「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工子女受教育問題探析」,農村經濟(四川),第十一期(2004年11月),頁79~81。
劉學東,「農民工子弟學校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西北成人教育學報(蘭州),第3期(2010年3月),頁41~ 48。
蔣華,「農民工子女學校的政策變遷」,民辦教育研究(北京),第五期(2005年5月),頁76-80。
付耀華,「農民工子女教育政策問題及對策分析」,西安社會科學(西安),第一期(2011年2月),頁85-87。
華譽馨、米熱依古麗、李晨,「進城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調查研究—基於濟南市初級中學個案調查」,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四期(2008年4月),頁85-90。
黃家淑、王凡榮,「無奈的抉擇:農民工非正是關係網絡的建構—以滬Z農貿市場經營戶為例」,商業文化(北京),第一期(2011年1月),頁55-56。
周大平,「接納農民工子女:城市普九的大趨勢」,河南教育(河南),第一期(2003年1月),頁8-9。
王義,「城市農民工自組織的社會資本分析及其構建研究」,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一期(2011年2月),頁5-7。
周大鳴、劉育萍,「社會網絡與農民工投資型輸出—以佛山攸縣人挖機經濟為例」,第一期(2011年1月),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頁42-48。
王雲建,「他們在艱難中前行—關於北京石景山區18所打工子弟學校現狀的調查」,教育雙週刊(北京),第一期(2006年1月),頁15-21。
周佳,「隨遷兒童義務教育政策的演進」,中國教師(北京),第三期(2009年3月),頁20~22。
王傳瑜,「規範簡易農民工子女學校管理亟需實質性政策」,現代教育論叢(北京),第七期(2009年第7期),頁90~93。
張偉,「一所打工子弟學校的危機與希望」,中國經濟週刊(北京),第九期(2010年9月),頁34~35。
張興杰,「農民工子弟學校教師現狀與管理對策研究—基于廣東省珠三角地區的調查分析」,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湖北),第二期(2009年2月),頁77~81。
李雷,「農民工子弟學校校長領導困境探究」,現代中小學教育(北京),第二期(2009年2月),頁1~7。
吳霓,「民辦農民工子女學校設置標準的政策困境及解決措施」,教育研究(北京),第一期(2010年1月),頁23~28。
報刊、雜誌
汲傳排、周奇,「中共北京市委關於率先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意見」,北京日報(北京),2008年12月30日。
劉昊,「六十所打工子弟自辦校可獲市區財政補貼」,北京日報(北京),2009年2月14日。
郭愛悌,「北京朝陽區啟動26平方公里土地儲備」,京華時報(北京),2009年7月19日。
周繼堅,「大望京模式創造城鄉一體化奇蹟」,公益時報(北京),2009年7月22日。
王鐵軒,「上海市農民工同住子女免費義務教育比例提高至92.7%」,文匯報(上海),2009年11月6日。
馬暉,「流動兒童生根政策〉,21世紀經濟報導(廣州),2009年12月14日。
韓嘉玲,「打工子弟學校教師生存現狀應受關注」,北京青年報(北京),2010年1月9日。
朱磊,「42萬來京打工子弟接受公辦學校義務教育」,中國新聞社(北京),2010年1月30日。
李文蕊,「30多所打工子弟學校拆遷,北京萬名學生面臨失學」,中國新聞社(北京),2010年2月24日。
程丹,「北京打工子弟學校拆遷,校長攜煤氣罐求補償」,中國新聞社(北京),2010年5月1日。

網路資源
張鉈,「北京常住人口高達1755萬人」,新華網(北京),2010年1月21日。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0-01/21/content_12852655.htm
司馬言,「漂泊的學校」,中國財富網(北京),2010年7月16日。
http://www.zgcaifu.com/web/xincaifu/20100716/1262.html
黃浦區教育局,「2008年度外來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工作總結與思考」,黃浦教育(上海),2008年11月28日。
http://www.hpe.sh.cn/ShowNews.asp?ArticleID=43801
英文專書
Loury, G.(1977). “A Dynamic Theory of Racial Income Differences.” In Women, Minorities, and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eds. P. A. Wallace and A. M. LaMond. Lexington, MA: Heath.
Tilly, C. (1978). From mobilization to revolution.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Pub. Co.
Massey, D. S. (1987). Return to Aztlan : the social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from western Mexico.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argolis, M. L. (1994). Little Brazil : an ethnography of Brazilian immigrants in New York Cit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urand, J. and D. S. Massey (1995). Miracles on the border : retablos of Mexican migrants to the United States. Tucson,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Portes, A. (1995). The economic sociology of immigration : essays on networks, ethnicity, and entrepreneurship.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Fukuyama, F. (1995). Trust : 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 New York, Free Press.
Lin, N., K. S. Cook, et al. (2001). Social capital :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Aldine de Gruyter.

英文期刊
Massey, D. S., J. Arango, et al. (1993).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 a Review and Appraisal."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19(3): 431-466.
Massey, D. S., L. Goldring, et al. (1994). "Continuities in Transnational Migration - an Analysis of 19 Mexican Communi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9(6): 1492-1533.
Massey, D. S. and Kristin E. E.(1997) “What’s Driving Mexico-U.S. Migration? A Theoretical, Empirical, and Policy 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2 1997. pp. 939-999.
Massey, D. S. and K. E. Espinosa (1997). "What`s driving Mexico-US migration? A theoretical, empirical, and policy 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2(4): 939-999.
Yuen-Tsang, W.K.A.(1997), Towards a Chinese Conception of Social Support: A Study on the Social Support Networks of Chinese Working Mothers in a Beijing Neighborhood. U.K.: Ashgate Publishing Co., 265 pp.
Portes, A. (1998), “Social Capital: Its Origins and Applications in Modern Sociolog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Vol. 24, pp. 6.
Tamar D. W. (1998) “Weak Ties, Strong Ties: Network Principles in Mexican Migration” Human Organization, Vol. 57, No. 4.
Lai, Gina. (2001),“Social Support Networks in Urban Shanghai.”, Social Networks (23). pp74.
Lee, R. P. L. , Denching R., Gina Lai, Yingkeung Chan and Yusheng Peng, (2001), “Composition of Support Networks in Hong Kong and Beijing.” Pressed at the international Sunbelt Social Network Conference, 25-28 April 2001, Budapest, Hungary. pp. 25-28.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97260018
9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26001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王瑞琦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羅健祐zh_TW
dc.creator (作者) 羅健祐zh_TW
dc.date (日期) 201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Sep-2013 16:30:56 (UTC+8)-
dc.date.available 3-Sep-2013 16:30:5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Sep-2013 16:30:5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7260018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89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東亞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260018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外來農民工快速湧入城市造成當地政府管理上的不便、 當地居民心理上的不安,更重要的是凸顯城市公共資源的缺乏,各大城市的城市 化都無法跟上龐大移民腳步的結果是城市醫療、教育、住房等問題層出不窮。在戶籍制度限制下,農民工子女的義務教育被排除在公立學校之外,造就了一群自我救濟、專收農民工子女的民辦學校出現,但受限於資金、硬體設備、教學品質、 以及政府政策,這些農民工子女學校多被認定為不合法辦學。
處於不合法辦學的農民工子女學校該如何生存?本論文試圖透過農民工子 女學校的發展過程,來解釋農民工之間的社會網絡如何幫助他們在陌生環境、行業裡生存,建構出農民工社會關係網絡,認為農民工子女學校校長具有主觀的能動性,選擇其獲取社會支持、資源的管道,而決定這些行為的就是他們根深蒂固的情感與信任關係。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謝辭 i
目錄 ii
圖表目錄1. iv
圖表目錄2. v
第一章 緒論 1
壹、研究背景 1
一、中國農民工的弱勢與生存 1
二、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與農民工子女學校的產生 3
貳、研究動機 12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研究設計 14
壹、文獻回顧 14
一、移民研究:社會資本、社會網絡 14
二、社會支持網絡的差異 20
三、弱關係的適用性 20
四、傳統的差序格局 23
貳、研究假設 24
爭點一:社會支持來源、差異?親屬還是同鄉關係 24
爭點二:移民的社會網絡:弱關係的可能? 24
資源差異觀點:社會結構與行動 25
參、研究設計 27
一、研究架構 27
二、研究方法:深度訪談的研究途徑 27
三、研究流程 31
第三章 社會關係網絡的擴展與農民工子女學校發展 37
壹、同鄉辦校:民辦教育的輸出大縣 37
貳、鄉親關係網絡的運作與市場競爭 42
參、社會關係網絡的擴展與生存 50
一、合法執照審批 50
二、政府取締與媒體曝光 53
肆、小結 56
第四章 唯親的社會網絡 57
壹、差序信任:家族管理到合股制度 57
一、家族式管理 57
二、唯親的合股制度 58
三、農民工進城:差序格局到差序信任 59
貳、人情與面子:捨近求遠的借貸網絡 61
一、老鄉與老家的鴻溝 61
二、捨近求遠的借貸網絡 62
參、強/弱關係:老家/老鄉網絡 66
肆、小結 67
第五章 擴張信任:弱關係的優勢 68
壹、老鄉終究是老鄉:強關係的可能? 68
一、缺乏經濟與社會動機 69
二、情感與精神的回報 70
貳、情感擴張:弱關係的優勢 72
一、等級結構、資源差異與社會交換 72
二、弱關係的優勢:情感信任的擴張 76
第六章 結論 81
農民工子女學校訪談題綱 83
訪談名單與編號 84
參考書目 86
zh_TW
dc.format.extent 1502457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260018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農民工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農民工子女學校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社會網絡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生存與發展zh_TW
dc.title (題名) 關係、資源與移民社會網絡:以北京市農民工子女學校發展為例zh_TW
dc.title (題名) 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專書
黃光國,中國人的權力遊戲(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8)。
費孝通,鄉土中國,(香港:三聯書店,1991)。
項飈,跨越邊界的社區: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北京:三聯書店,2000)。
韓嘉玲,「城市邊緣的另類學校—打工子弟學校生存與發展機制」,中國民辦教育組織與制度研究(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3),頁1~9。
王滌,中國流動人口子女教育調查與研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年)。
羅家德,社會網分析講義(第二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中文期刊
韓嘉玲,「流動兒童的教育與我國的教育體制改革」,北京社會科學(北京),第四期(2007年4月),頁98~102。
韓嘉玲,「北京市流動兒童義務教育狀況調查報告」,青年研究(北京),第八期(2001年8月),頁1~7。
趙樹凱,「邊緣化的基礎教育—北京外來人口子弟學校的初步調查」,管理世界(北京),第五期(2000年5月),頁70~78。
張秋凌,「流動兒童發展狀況調查—對北京、深圳、紹興、咸陽四程式的訪談報告」,青年研究(北京),第九期(2003年9月),頁11~17。
雷世平,「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研究」,湖南社會科學(湖南),第五期(2005年5月),頁145~149。
周佳,「隨遷兒童義務教育政策的演進」,中國教師(北京),第五期(2009年5月),頁20~22。
邱小健,「中國城市化進程中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問題研究—教育財政的角度」,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河北),第八期(2009年8月)。
孫紅玲,「淺論轉型時期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問題」,教育科學(遼寧),第一期(2001年1月),頁4~6。
范先佐,「流動兒童教育面臨的問題與對策」,當代教育論壇(湖南),第四期(2005年4月),頁24~29。
項繼權,「農民供子女教育:政策選擇與制度保障—關於農民供子女教育問題的調查分析及政策建議」,華中師範大學學報(湖北),第三期(2005年3月),頁2~11。
夏焰、林群,「推行教育券制度保障流動學童接受義務教育」,湖北社會科學(湖北),第三期(2005年3月),頁152~154。
劉朝暉、蔣志宏,「流動兒童義務教育問題探析」,現代教育科學(長春),第十期(2005年10月),頁1~3。
郭良春、姚遠、楊變云,「公立學校流動兒童少年城市適應性研究—北京市JF中學的個案調查」,中國青年研究(北京),第九期(2005年9月),頁50~55。
李曉巍、鄒泓、王莉,「北京市公立學校與打工子弟學校流動兒童適應的比較研究」,中國特殊教育(北京),第九期(2009年9月),頁81~86。
藺秀云、方曉義、劉楊、蘭菁,「流動兒童歧視知覺與心理健康水平的關係及其心理機制」,心理學報(北京),第十期(2009年10月),頁967~979。
藺秀云、王碩、張曼云、周翼,「流動兒童學業表現的影響因素—從教育期望、教育投入和學習投入角度分析」,北京師範大學學報(北京),第五期(2009年5月),頁41~47。
袁曉嬌、方曉義、劉楊、李芷若,「教育安置方式與流動兒童城市適應關係」,北京師範大學學報(北京),第五期(2009年5月),頁25~32。
袁曉嬌、方曉義、劉楊、藺秀云、鄧林園,「流動兒童社會認同的特點、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教育研究(北京),第三期(2010年3月),頁37~45。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課題組,「北京市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城市生活適應性調查報告」,中國青年研究(北京),第六期(2007年6月),頁64~69。
陶紅梅、許燕、張小方、顧莉莉、洪金俠,「北京打工子弟學校與公立學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研究」,中國特殊教育(北京),第九期(2004年9月),頁86~91。
鄧泓、屈智勇、張秋凌,「我國九城市流動兒童生存和保護狀況調查」,青年研究(北京),第一期(2004年1月),頁1~13。
劉霞、申繼亮,「流動兒童的騎士歸因傾向及其對情感的影響」,中國心理衛生雜誌(北京),第八期(2009年8月),頁599~608。
呂紹青、張守禮,「城鄉差別下的流動兒童教育—關於北京打工子弟學校的調查」,戰略與管理(北京),第四期(2001年4月),頁95~108。
周敏、林閩剛,「族裔資本與美國華人移民社區的轉型」,社會學研究(北京),第3期(2004年3月),頁36-46。
趙定東、許洪波,「關係的魅力與移民的社會適應:中哈移民的一個考察」,市場與人口分析(北京),第4期(2004年4月),頁22-46。
王春光,「溫州人在巴黎:一種獨特的社會融入模式」,中國社會科學(北京),第6期(1999年6月),頁106-119。
王春光,「流動中的社會網絡:溫州人在巴黎和北京的行動方式」,社會學研究(北京),第3期(2000年3月),頁109-123。
王春光,「移民的行動抉擇與網絡依賴—對溫州橋鄉現象的社會學透視」,華僑華人歷史研究(北京),第3期(2002年3月),頁52。
項飈,「社區為何—對北京流動人口聚居區的研究」,社會學研究(北京),第6期(1998年1月),頁54-62。
王漢生、劉世定、孫立平、項飈,「浙江村:中國農民進入城市的一種獨特方式」,社會學研究(北京),第1期(1997年1月),頁56-67。
張文宏、阮丹青、潘允康,「天津農村居民的社會網」,社會學研究(北京),第二期(1999年2月),頁108-118。
張文宏、阮丹青,「城鄉居民的社會支持網」,社會學研究(北京),第三期(1999年3月),頁12-24。
邊燕杰、張文宏,「經濟體制、社會網絡與職業流動」,中國社會科學(北京),第二期(2001年2月),頁77~89。
邊燕杰,「城市居民社會資本的來源及作用:網絡觀點與調查發現」,中國社會科學(北京),第三期(2004年3月),頁136~146。
邊燕杰,「中國城市的職業、階層和關係網」,開放時代(廣州),第四期(2005年4月),頁98~118。
翟學偉,「社會流動與關係信任—也論關係強度與農民工的求職策略」,社會學研究(北京),第一期(2003年1月),頁1~11。
徐林林,「北京市打工子弟學校的生存狀況淺析」,中國教師(北京),第九期(2009年9月),頁28~29。
季蕾,「媒體在社會政策演變過程中的角色初探—對2006年打工子弟學校取締行動報導的個案研究」,中國出版(北京),第一期(2009年1月),頁26~29。
張俊良、黃必富,「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工子女受教育問題探析」,農村經濟(四川),第十一期(2004年11月),頁79~81。
劉學東,「農民工子弟學校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西北成人教育學報(蘭州),第3期(2010年3月),頁41~ 48。
蔣華,「農民工子女學校的政策變遷」,民辦教育研究(北京),第五期(2005年5月),頁76-80。
付耀華,「農民工子女教育政策問題及對策分析」,西安社會科學(西安),第一期(2011年2月),頁85-87。
華譽馨、米熱依古麗、李晨,「進城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調查研究—基於濟南市初級中學個案調查」,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四期(2008年4月),頁85-90。
黃家淑、王凡榮,「無奈的抉擇:農民工非正是關係網絡的建構—以滬Z農貿市場經營戶為例」,商業文化(北京),第一期(2011年1月),頁55-56。
周大平,「接納農民工子女:城市普九的大趨勢」,河南教育(河南),第一期(2003年1月),頁8-9。
王義,「城市農民工自組織的社會資本分析及其構建研究」,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一期(2011年2月),頁5-7。
周大鳴、劉育萍,「社會網絡與農民工投資型輸出—以佛山攸縣人挖機經濟為例」,第一期(2011年1月),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頁42-48。
王雲建,「他們在艱難中前行—關於北京石景山區18所打工子弟學校現狀的調查」,教育雙週刊(北京),第一期(2006年1月),頁15-21。
周佳,「隨遷兒童義務教育政策的演進」,中國教師(北京),第三期(2009年3月),頁20~22。
王傳瑜,「規範簡易農民工子女學校管理亟需實質性政策」,現代教育論叢(北京),第七期(2009年第7期),頁90~93。
張偉,「一所打工子弟學校的危機與希望」,中國經濟週刊(北京),第九期(2010年9月),頁34~35。
張興杰,「農民工子弟學校教師現狀與管理對策研究—基于廣東省珠三角地區的調查分析」,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湖北),第二期(2009年2月),頁77~81。
李雷,「農民工子弟學校校長領導困境探究」,現代中小學教育(北京),第二期(2009年2月),頁1~7。
吳霓,「民辦農民工子女學校設置標準的政策困境及解決措施」,教育研究(北京),第一期(2010年1月),頁23~28。
報刊、雜誌
汲傳排、周奇,「中共北京市委關於率先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意見」,北京日報(北京),2008年12月30日。
劉昊,「六十所打工子弟自辦校可獲市區財政補貼」,北京日報(北京),2009年2月14日。
郭愛悌,「北京朝陽區啟動26平方公里土地儲備」,京華時報(北京),2009年7月19日。
周繼堅,「大望京模式創造城鄉一體化奇蹟」,公益時報(北京),2009年7月22日。
王鐵軒,「上海市農民工同住子女免費義務教育比例提高至92.7%」,文匯報(上海),2009年11月6日。
馬暉,「流動兒童生根政策〉,21世紀經濟報導(廣州),2009年12月14日。
韓嘉玲,「打工子弟學校教師生存現狀應受關注」,北京青年報(北京),2010年1月9日。
朱磊,「42萬來京打工子弟接受公辦學校義務教育」,中國新聞社(北京),2010年1月30日。
李文蕊,「30多所打工子弟學校拆遷,北京萬名學生面臨失學」,中國新聞社(北京),2010年2月24日。
程丹,「北京打工子弟學校拆遷,校長攜煤氣罐求補償」,中國新聞社(北京),2010年5月1日。

網路資源
張鉈,「北京常住人口高達1755萬人」,新華網(北京),2010年1月21日。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0-01/21/content_12852655.htm
司馬言,「漂泊的學校」,中國財富網(北京),2010年7月16日。
http://www.zgcaifu.com/web/xincaifu/20100716/1262.html
黃浦區教育局,「2008年度外來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工作總結與思考」,黃浦教育(上海),2008年11月28日。
http://www.hpe.sh.cn/ShowNews.asp?ArticleID=43801
英文專書
Loury, G.(1977). “A Dynamic Theory of Racial Income Differences.” In Women, Minorities, and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eds. P. A. Wallace and A. M. LaMond. Lexington, MA: Heath.
Tilly, C. (1978). From mobilization to revolution.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Pub. Co.
Massey, D. S. (1987). Return to Aztlan : the social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from western Mexico.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argolis, M. L. (1994). Little Brazil : an ethnography of Brazilian immigrants in New York Cit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urand, J. and D. S. Massey (1995). Miracles on the border : retablos of Mexican migrants to the United States. Tucson,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Portes, A. (1995). The economic sociology of immigration : essays on networks, ethnicity, and entrepreneurship.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Fukuyama, F. (1995). Trust : 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 New York, Free Press.
Lin, N., K. S. Cook, et al. (2001). Social capital :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Aldine de Gruyter.

英文期刊
Massey, D. S., J. Arango, et al. (1993).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 a Review and Appraisal."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19(3): 431-466.
Massey, D. S., L. Goldring, et al. (1994). "Continuities in Transnational Migration - an Analysis of 19 Mexican Communi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9(6): 1492-1533.
Massey, D. S. and Kristin E. E.(1997) “What’s Driving Mexico-U.S. Migration? A Theoretical, Empirical, and Policy 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2 1997. pp. 939-999.
Massey, D. S. and K. E. Espinosa (1997). "What`s driving Mexico-US migration? A theoretical, empirical, and policy 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2(4): 939-999.
Yuen-Tsang, W.K.A.(1997), Towards a Chinese Conception of Social Support: A Study on the Social Support Networks of Chinese Working Mothers in a Beijing Neighborhood. U.K.: Ashgate Publishing Co., 265 pp.
Portes, A. (1998), “Social Capital: Its Origins and Applications in Modern Sociolog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Vol. 24, pp. 6.
Tamar D. W. (1998) “Weak Ties, Strong Ties: Network Principles in Mexican Migration” Human Organization, Vol. 57, No. 4.
Lai, Gina. (2001),“Social Support Networks in Urban Shanghai.”, Social Networks (23). pp74.
Lee, R. P. L. , Denching R., Gina Lai, Yingkeung Chan and Yusheng Peng, (2001), “Composition of Support Networks in Hong Kong and Beijing.” Pressed at the international Sunbelt Social Network Conference, 25-28 April 2001, Budapest, Hungary. pp. 25-28.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