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父母管教方式、同儕關係與青少年價值觀關係之研究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dolescents values, parenting style and associates relations of adolescents
作者 陳慧蓉
貢獻者 王鍾和
陳慧蓉
關鍵詞 青少年價值觀
父母管教方式
同儕關係
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5-Sep-2013 15:28:54 (UTC+8)
摘要 為瞭解北台灣地區青少年之價值觀表現與性別、父母管教方式、同儕關係之間的關係,乃以台北市及新北市共6所高中、高職之在校學生共381人爲研究對象,採用個人基本資料表、國中生價值觀問卷、父母管教方式問卷及同儕關係問卷等研究工具,獲取所需資料,在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卡方考驗、雙因子變異數分析、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結果發現:
一、青少年在各方面的價值觀皆相當的重視,其中最重視的為情感價值觀,而對職業價值觀的重視則較低。
二、青少年知覺以採用「寬鬆放任」型為最多,「忽視冷漠」型者最少。至於母親管教方式,青少年知覺以採用「專制權威」型為最多,而「開明權威」型為最少。
三、青少年之整體同儕關係有良好之表現,而在「信賴度」及「自我揭露度」之表現尤佳。
四、女性青少年比男性青少年較重視「心理價值觀」。
五、不同性別青少年的同儕關係沒有顯著差異存在。
六、整體青少年之同儕關係與「生理價值」、「心理價值」、「人生價值觀」、「人際價值」、「情感價值」和「道德價值」皆有顯著相關的存在。
七、在「生理價值觀」方面,會因母親採用之管教方式不同而有差異存在,即母親採用開明權威管教方式比採用專職權威、寬鬆放任及忽視冷漠管教方式,男生青少年會表現出較爲重視生理價值觀。
八、父親採用管教方式不同,即父親採用開明權威及寬鬆放任管教方式,相較于專制權威及忽視冷漠之青少年,在「心理價值觀」及「道德價值觀」有顯著差異存在。
九、「同儕關係」對青少年的「生理價值觀」、「心理價值觀」、「人際價值觀」、「情感價值觀」、「道 德價值觀」及「人生價值觀」之預測力从1.9%至24.2%之間。
十、母親「開明權威」的管教方式對青少年的「生理價值觀」、「心理價值觀」及「職業價值觀」之預測力從3.3%至4%之間。
十一、母親「專制權威」管教方式對青少年的「人際價值觀」、「情感價值觀」和「道德價值觀」之預測力從1.4%至2.8%之間。
十二、母親「寬鬆放任」的管教方式對女生青少年的「心理價值觀」之預測力為3.9%。
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數點建議,以供後續相關實務工作及研究之參考。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令瑩(2001)。國民中學學生價值觀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高屏地區國中生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智鴻(1986)。我國五年制專科學校學生次級文化之調查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嘉寧(2003)。台南市不同父母教養方式之國中生的生活適應調查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大專生參與專題研究計劃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 NSC91-2815-C-017-002-H),未出版。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黛玉(2004)。高雄市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同儕關係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瓊玉(2006)。臺南縣市國民中小學專任行政人員人際關係與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理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金香(1978)。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學生自我觀念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明清(1983)。我國青少年價值觀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治勳(2003)。青少年同儕關係評估及其特性之探討-以憂鬱傾向與壓力歷程特性為指標。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鐡雄(1996)。工作價值觀量表之編製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吳瓊洳(1997)。國中學生價值觀研究。教育資料文摘,40(6),153-162。
何金樺(2002)。治療取向的班級藝術活動對國小學童情緒經驗、同儕關係與師生關係之輔導效果。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汪履維(1981)。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價值觀念及其對學校疏離傾向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沈姍姍(1984)。性別角色、價值觀念與人際吸引之相關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金樹人(1987)。價值問卷在生計輔導上的應用。諮商與輔導,6,21-22。
林文瑛、王震武、黃富源(1999)。青少年犯罪形成歷程的學校因素探討。台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世欣(1999)。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靜宜(1998)。專科學生工作價值觀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邱招婷(2002)。國民中學青少年次級文化、同儕關係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洪雅雯 (2001)。國小學童之人格特質、同儕接納程度與班級氣氛知覺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涂秀文(1999)。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高強華(1990)。學生次級文化的瞭解與運用。教師天地,44期,頁19-22。
徐慶娟(1996)。兒童同儕地位之家庭因素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綺櫻(1993)。父母管教態度與學齡兒童行為困擾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馬藹屏 (1997)。青少年次文化初探。學校衛生,30,頁55-59。
候崇文(1998)。少年出入不當場所問題及其與一般少年行為上的比較。輔仁學誌─法、管理學院之部,28:1-22。
陳正宗(1999)。當今青少年價值導向之質化研究。教育部八十八年委託研究計劃。台北:教育部。
陳武天(2007)。國中學生同儕關係、偏差行為與中途輟學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怡君(2003)。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同儕關係、自我概念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秀卿(2008)。青少年刺激尋求動機、同儕關係、休閒阻礙與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淑湘(1998)。青少年休閒生活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休閒同儕關係、休閒活動選擇與休閒無聊感之型態分析。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嘉泉(2003)。國中學生價值觀與綫上遊戲經驗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粘沅如(2004)。我國國中學生價值觀之調查研究-以彰化市三所國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孫碧蓮(2002)。雙親家庭父親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民杰(2010,11月)。什麼事會聽同學的?–同儕對學生行為之影響。臺灣師資培育電子報,14。檢索日期,取https://tted.cher.ntnu.edu.tw/?p=350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黃牧仁譯,Erwin 著(1999)。兒童到青少年期的友誼發展。臺北:五南。
傅佩榮(1997)。德育與儒家價值觀。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8,18-28。
黃小芳(2009)。國中學生性格特質、同儕關係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黃拓榮(199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郁婷(2006)。國中學生文化資本、同儕互動及內化判準對寫作動機與作文品質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俊傑(1995)。當代青少年的次文化。青少年醫學研討會。
黃德祥(1996)。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Frondizi,Risieri著,黃藿譯(1984)。價值是什麽?價值學導論。台北:聯經。
黃鴻文(1994)。學生次文化:研究、理論與方法論之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學刊, 23, 149-193。
郭芳君(2003)。父母教養方式、自我韌性與內在性自我控制、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郭燕如(1988)。父母管教態度對青少年自我認同與價值取向的影響。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自強(1984)。國中生價值觀念與父母教養方式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1,7-28。
楊錦雲(2004)。國中學生父母管教態度、同儕互動與解釋風格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劉修全(1997)。青少年的父母教養方式、依附─個體化、與自我統合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劉淑媛(2003)。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行為困擾之調查與訪談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蔡幸秀(2006)。青少年刺青次文化認同初探。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薛凱方(2004)。大學生學習社群互動與生活適應、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戴麗芬(1990)。父母社經地位、管教方式對子女工作價值觀念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美英(1998)。青少年同儕關係與倫理。訓育研究,37(3),55-60。
羅一萍(1997)。父母的傳統性、現代性、管教方式與兒童的創造力相關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羅品欣(2004)。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貳、英文部分
Adler,F.(1956).The value concept in sociology.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62,272-279.
Akers,R.L. & M.D.Krohn & L.Lanza-Kaduce & M.Radosevich(1979),Social learning and deviant behavior:A specific test of a general theory.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44:636-665.
Allport,G.W.,Vernon,P.E.,& Lindzey,G.(1960).Study of values. Manual and test booklet(3rded.).Boston:Houghton Mifflin.
Baldwin,A.L.,Kalhoun,J.,& Breese,F.H.(1945).Patterns of parent behavior.Psychological Monographs,58(3).
Baumrid,D.(1974).The development of instrumental compentence through socialization.In A.D.Pick(Ed.).Minnesota symposia on child psychology,7,3-48.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minnesota Press.
Becker,W.C.(1964).Consequences of different kinds of parental disciplines.In M.L.Hoffman & L.W.Hoffman(Eds.).Review of child development research.New York:Russell Sage.
Berk,L.E.(1997).Child development.Boston:Allyn and Bacon.
Bronfenbrenner,U.(1961).Some familial antecedents of responsibility and leadership in adolescents.In Petrullo, L.& Boss,B.M.(Eds.),Leadership and Interpersonal Behavior. New York:Holt,Rinehart,and Winston.
Coleman,J.C.(1991).Friendship and the peer group in adolescence.In J.Adelson(Ed.).Hankbook of adolescent psychology (pp.408-431).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Kevin Durkin(1995).Development social psychology:from Infancy to Old Age.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Elder,G.H.(1962).Structural variations in the child rearing relationship.Sociometry,1(25),241-262.
Erikson,E.H.(1968).Identity:Youth and Crisis.NewYork:Norton.
Graig,Delores.E.(1989).The school as a value influencing institu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06- 510.
Hetherington,E.M.,& Frankie,G.(1967).Effects of parental dominance,warmth,and conflict on imitation in childre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6(2),119-125.
Hoffman,L.W.(1977)Changes in family roles,socialization,and sex differences.American Psychologist,32,644-657.
Kennedy,Gregory E.(1992).The value and commitment to work and family roles:influence of gender and family background.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58- 383.
Kluckhohn,F.R.,& Strodtbeck,F.(1961).Variations in value orientations.EvanstonⅡ:Row Peterson.
Lair,J.(1984).Change induction groups,group psychotherapy, integrity groups,peer counseling.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1.2,493-494.
Maccoby,E.E.& Martin,J.A.(1983).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nt of the family:parent-child Interaction.In P.H.Mussen(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vol4),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Mckernan,J.& Rusel,J.L.(1980).Differences of religions and aer in the value systems of Northern Ireland adolescents. Britiah Journal of Social & Clinical Psychology,V01.19(2),pp.115-118.
Mussen,& M.E.Heatherington(Eds.),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John Wiley & Sons,New York.
Perry,R.B.(1926)General Theory of valu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umroy,D.K.(1966).Maryland parent attitude survey:A research instrument with social desirability controlled.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64,73-78.
Roger,C.R.(1969)Freedom to learn.
Rokeach,M.(1973).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press.
Santrock,J.W.(2003).Adolescence.Texas:McGraw-Hill.
Schaefer,E.s.(1959).A circumflex model for maternal behavior.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12,295-302.
Schwartz,S.H.(1992).Universals in the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values:Teoretical Advances and Empirical Tests in 20 Countries.In M.Zanna(Ed.).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5,pp.1-65,Orlando,FL:Academic Press.
Sears,R.R.(1957).Pattern of child rearing:N.Y.:Harper & Row.
Willam,W.C.(1958).The PALS test: A technique for children to evaluate both parents.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2,478-495.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
97152021
9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15202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王鍾和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慧蓉zh_TW
dc.creator (作者) 陳慧蓉zh_TW
dc.date (日期) 201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5-Sep-2013 15:28:54 (UTC+8)-
dc.date.available 5-Sep-2013 15:28:5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5-Sep-2013 15:28:5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715202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046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教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152021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為瞭解北台灣地區青少年之價值觀表現與性別、父母管教方式、同儕關係之間的關係,乃以台北市及新北市共6所高中、高職之在校學生共381人爲研究對象,採用個人基本資料表、國中生價值觀問卷、父母管教方式問卷及同儕關係問卷等研究工具,獲取所需資料,在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卡方考驗、雙因子變異數分析、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結果發現:
一、青少年在各方面的價值觀皆相當的重視,其中最重視的為情感價值觀,而對職業價值觀的重視則較低。
二、青少年知覺以採用「寬鬆放任」型為最多,「忽視冷漠」型者最少。至於母親管教方式,青少年知覺以採用「專制權威」型為最多,而「開明權威」型為最少。
三、青少年之整體同儕關係有良好之表現,而在「信賴度」及「自我揭露度」之表現尤佳。
四、女性青少年比男性青少年較重視「心理價值觀」。
五、不同性別青少年的同儕關係沒有顯著差異存在。
六、整體青少年之同儕關係與「生理價值」、「心理價值」、「人生價值觀」、「人際價值」、「情感價值」和「道德價值」皆有顯著相關的存在。
七、在「生理價值觀」方面,會因母親採用之管教方式不同而有差異存在,即母親採用開明權威管教方式比採用專職權威、寬鬆放任及忽視冷漠管教方式,男生青少年會表現出較爲重視生理價值觀。
八、父親採用管教方式不同,即父親採用開明權威及寬鬆放任管教方式,相較于專制權威及忽視冷漠之青少年,在「心理價值觀」及「道德價值觀」有顯著差異存在。
九、「同儕關係」對青少年的「生理價值觀」、「心理價值觀」、「人際價值觀」、「情感價值觀」、「道 德價值觀」及「人生價值觀」之預測力从1.9%至24.2%之間。
十、母親「開明權威」的管教方式對青少年的「生理價值觀」、「心理價值觀」及「職業價值觀」之預測力從3.3%至4%之間。
十一、母親「專制權威」管教方式對青少年的「人際價值觀」、「情感價值觀」和「道德價值觀」之預測力從1.4%至2.8%之間。
十二、母親「寬鬆放任」的管教方式對女生青少年的「心理價值觀」之預測力為3.9%。
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數點建議,以供後續相關實務工作及研究之參考。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次---------------------------------------------------- I
表次--------------------------------------------------- III
圖次---------------------------------------------------- V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6
第三節 重要名詞解釋------------------------------------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青少年價值觀------------------------------------ 10
第二節 父母管教方式與青少年價值觀------------------------- 20
第三節 同儕關係與青少年價值觀----------------------------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1
第四節 實施程序--------------------------------------- 48
第五節 資料處理--------------------------------------- 50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青少年價值觀、父母管教方式與同儕關係的概況------------ 55
第二節 性別、父母管教方式及同儕關係與青少年價值觀------------ 61
第三節 父母管教方式與青少年價值觀------------------------- 67
第四節 同儕關係與青少年價值觀---------------------------- 91
第五節 性別、父母管教方式及同儕關係對青少年價值觀
之預測力--------------------------------------- 93
第五章 討論
第一節 青少年價值觀、父母管教方式與同儕關係之概況----------- 110
第二節 性別、父母管教方式及同儕關係與青少年價值觀之討論------ 112
第三節 父母管教方式與青少年價值觀之討論------------------- 115
第四節 同儕關係與青少年價值觀之討論----------------------- 118
第五節 性別、父母管教方式及同儕關係對青少年價值觀之
預測力之討論------------------------------------ 119
第六節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22
第二節 建議------------------------------------------- 127
參考文獻------------------------------------------------ 131
附錄一--------------------------------------------------141
附錄二--------------------------------------------------142
附錄三--------------------------------------------------147
附錄四--------------------------------------------------151
zh_TW
dc.format.extent 641361 bytes-
dc.format.extent 151358 bytes-
dc.format.extent 17575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15202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青少年價值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父母管教方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同儕關係zh_TW
dc.title (題名) 父母管教方式、同儕關係與青少年價值觀關係之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dolescents values, parenting style and associates relations of adolescent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令瑩(2001)。國民中學學生價值觀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高屏地區國中生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智鴻(1986)。我國五年制專科學校學生次級文化之調查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嘉寧(2003)。台南市不同父母教養方式之國中生的生活適應調查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大專生參與專題研究計劃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 NSC91-2815-C-017-002-H),未出版。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黛玉(2004)。高雄市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同儕關係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瓊玉(2006)。臺南縣市國民中小學專任行政人員人際關係與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理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金香(1978)。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學生自我觀念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明清(1983)。我國青少年價值觀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治勳(2003)。青少年同儕關係評估及其特性之探討-以憂鬱傾向與壓力歷程特性為指標。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鐡雄(1996)。工作價值觀量表之編製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吳瓊洳(1997)。國中學生價值觀研究。教育資料文摘,40(6),153-162。
何金樺(2002)。治療取向的班級藝術活動對國小學童情緒經驗、同儕關係與師生關係之輔導效果。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汪履維(1981)。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價值觀念及其對學校疏離傾向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沈姍姍(1984)。性別角色、價值觀念與人際吸引之相關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金樹人(1987)。價值問卷在生計輔導上的應用。諮商與輔導,6,21-22。
林文瑛、王震武、黃富源(1999)。青少年犯罪形成歷程的學校因素探討。台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世欣(1999)。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靜宜(1998)。專科學生工作價值觀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邱招婷(2002)。國民中學青少年次級文化、同儕關係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洪雅雯 (2001)。國小學童之人格特質、同儕接納程度與班級氣氛知覺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涂秀文(1999)。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高強華(1990)。學生次級文化的瞭解與運用。教師天地,44期,頁19-22。
徐慶娟(1996)。兒童同儕地位之家庭因素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綺櫻(1993)。父母管教態度與學齡兒童行為困擾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馬藹屏 (1997)。青少年次文化初探。學校衛生,30,頁55-59。
候崇文(1998)。少年出入不當場所問題及其與一般少年行為上的比較。輔仁學誌─法、管理學院之部,28:1-22。
陳正宗(1999)。當今青少年價值導向之質化研究。教育部八十八年委託研究計劃。台北:教育部。
陳武天(2007)。國中學生同儕關係、偏差行為與中途輟學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怡君(2003)。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同儕關係、自我概念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秀卿(2008)。青少年刺激尋求動機、同儕關係、休閒阻礙與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淑湘(1998)。青少年休閒生活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休閒同儕關係、休閒活動選擇與休閒無聊感之型態分析。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嘉泉(2003)。國中學生價值觀與綫上遊戲經驗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粘沅如(2004)。我國國中學生價值觀之調查研究-以彰化市三所國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孫碧蓮(2002)。雙親家庭父親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民杰(2010,11月)。什麼事會聽同學的?–同儕對學生行為之影響。臺灣師資培育電子報,14。檢索日期,取https://tted.cher.ntnu.edu.tw/?p=350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黃牧仁譯,Erwin 著(1999)。兒童到青少年期的友誼發展。臺北:五南。
傅佩榮(1997)。德育與儒家價值觀。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8,18-28。
黃小芳(2009)。國中學生性格特質、同儕關係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黃拓榮(199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郁婷(2006)。國中學生文化資本、同儕互動及內化判準對寫作動機與作文品質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俊傑(1995)。當代青少年的次文化。青少年醫學研討會。
黃德祥(1996)。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Frondizi,Risieri著,黃藿譯(1984)。價值是什麽?價值學導論。台北:聯經。
黃鴻文(1994)。學生次文化:研究、理論與方法論之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學刊, 23, 149-193。
郭芳君(2003)。父母教養方式、自我韌性與內在性自我控制、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郭燕如(1988)。父母管教態度對青少年自我認同與價值取向的影響。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自強(1984)。國中生價值觀念與父母教養方式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1,7-28。
楊錦雲(2004)。國中學生父母管教態度、同儕互動與解釋風格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劉修全(1997)。青少年的父母教養方式、依附─個體化、與自我統合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劉淑媛(2003)。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行為困擾之調查與訪談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蔡幸秀(2006)。青少年刺青次文化認同初探。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薛凱方(2004)。大學生學習社群互動與生活適應、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戴麗芬(1990)。父母社經地位、管教方式對子女工作價值觀念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美英(1998)。青少年同儕關係與倫理。訓育研究,37(3),55-60。
羅一萍(1997)。父母的傳統性、現代性、管教方式與兒童的創造力相關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羅品欣(2004)。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貳、英文部分
Adler,F.(1956).The value concept in sociology.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62,272-279.
Akers,R.L. & M.D.Krohn & L.Lanza-Kaduce & M.Radosevich(1979),Social learning and deviant behavior:A specific test of a general theory.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44:636-665.
Allport,G.W.,Vernon,P.E.,& Lindzey,G.(1960).Study of values. Manual and test booklet(3rded.).Boston:Houghton Mifflin.
Baldwin,A.L.,Kalhoun,J.,& Breese,F.H.(1945).Patterns of parent behavior.Psychological Monographs,58(3).
Baumrid,D.(1974).The development of instrumental compentence through socialization.In A.D.Pick(Ed.).Minnesota symposia on child psychology,7,3-48.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minnesota Press.
Becker,W.C.(1964).Consequences of different kinds of parental disciplines.In M.L.Hoffman & L.W.Hoffman(Eds.).Review of child development research.New York:Russell Sage.
Berk,L.E.(1997).Child development.Boston:Allyn and Bacon.
Bronfenbrenner,U.(1961).Some familial antecedents of responsibility and leadership in adolescents.In Petrullo, L.& Boss,B.M.(Eds.),Leadership and Interpersonal Behavior. New York:Holt,Rinehart,and Winston.
Coleman,J.C.(1991).Friendship and the peer group in adolescence.In J.Adelson(Ed.).Hankbook of adolescent psychology (pp.408-431).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Kevin Durkin(1995).Development social psychology:from Infancy to Old Age.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Elder,G.H.(1962).Structural variations in the child rearing relationship.Sociometry,1(25),241-262.
Erikson,E.H.(1968).Identity:Youth and Crisis.NewYork:Norton.
Graig,Delores.E.(1989).The school as a value influencing institu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06- 510.
Hetherington,E.M.,& Frankie,G.(1967).Effects of parental dominance,warmth,and conflict on imitation in childre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6(2),119-125.
Hoffman,L.W.(1977)Changes in family roles,socialization,and sex differences.American Psychologist,32,644-657.
Kennedy,Gregory E.(1992).The value and commitment to work and family roles:influence of gender and family background.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58- 383.
Kluckhohn,F.R.,& Strodtbeck,F.(1961).Variations in value orientations.EvanstonⅡ:Row Peterson.
Lair,J.(1984).Change induction groups,group psychotherapy, integrity groups,peer counseling.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1.2,493-494.
Maccoby,E.E.& Martin,J.A.(1983).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nt of the family:parent-child Interaction.In P.H.Mussen(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vol4),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Mckernan,J.& Rusel,J.L.(1980).Differences of religions and aer in the value systems of Northern Ireland adolescents. Britiah Journal of Social & Clinical Psychology,V01.19(2),pp.115-118.
Mussen,& M.E.Heatherington(Eds.),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John Wiley & Sons,New York.
Perry,R.B.(1926)General Theory of valu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umroy,D.K.(1966).Maryland parent attitude survey:A research instrument with social desirability controlled.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64,73-78.
Roger,C.R.(1969)Freedom to learn.
Rokeach,M.(1973).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press.
Santrock,J.W.(2003).Adolescence.Texas:McGraw-Hill.
Schaefer,E.s.(1959).A circumflex model for maternal behavior.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12,295-302.
Schwartz,S.H.(1992).Universals in the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values:Teoretical Advances and Empirical Tests in 20 Countries.In M.Zanna(Ed.).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5,pp.1-65,Orlando,FL:Academic Press.
Sears,R.R.(1957).Pattern of child rearing:N.Y.:Harper & Row.
Willam,W.C.(1958).The PALS test: A technique for children to evaluate both parents.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2,478-495.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