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電視媒體組織閱聽眾知識管理研究 —以收視調查資料解讀為觀點
Audience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V stations: TV rating Analysis
作者 張蕙蘭
貢獻者 關尚仁
張蕙蘭
關鍵詞 電視媒體組織
知識管理
閱聽眾
收視率
Knowledge Management
Audience
TV rating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2-Dec-2013 17:48:51 (UTC+8)
摘要 目前廣電媒體所使用的收視率,大多注重表面數字的高低,忽略了其背後所代表的意義,曲解收視率的原始意義。將收視率轉化成有意義的知識,有效掌握閱聽眾,運用在頻道經營策略中,據此提供符合其需求與喜好之節目或服務,或作為節目之創意來源,最終目的是藉由收視率背後意義的轉化,才能成為電視媒體組織內獨特且不可取代之核心資源。
     本研究旨在運用知識管理之理論架構,剖析電視媒體組織如何將收視率調查資料化為閱聽眾的知識之一,作為經營管理決策之有效參考,創造電視媒體組織閱聽眾知識管理模式。
     剖析知識管理之理論架構,在於探究個體(個人/組織)如何創造、儲存、分享及應用知識;本研究訪問10位在電視媒體組織內,接觸收視率或解讀收視率的節目、業務部門相關人員,以及節目製作人,探討電視媒體組織如何使用收視調查資料作為了解閱聽眾之知識,並提出後續建議作法。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丁榮國(1999)。〈電視收視率量與質的探討〉,《復興崗學報》,67:219-222。
     王文科(1990)。《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婷玉(1999)。〈多頻道電子媒體環境裡的忠誠閱聽人:收視率調查新技術與重複收視率〉,《廣播與電視》,13:23-40。
     王嵩音(1995.08)。〈有線電視之收視調查〉,「政大新聞教育六十週年慶學術研討會」。台灣:台北。
     王毓芝(2003)。《廣播電台之閱聽眾知識管理》。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文軍(2004)。《論數位電視之收視率調查》。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天任、藍莘譯(1995)。《大眾媒體研究》。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原書Wimmer, R. D., & Dominick J. R. [1991].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Belmont, Calif. : Wadsworth Pub. Co.)
     李玟譯(1997)。《電子媒體視聽率調查—將閱聽人變成有意義的數字及金錢》。
      台北:廣電基金。(原書: Buzzard, K. [1992]. Electronic media ratings: Turning audience into dollars and sense. Boston: Focal Press.)
     李南生(2001)。《知識經濟下無線電視台經營策略之研究—以華視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素月(2002)。《類型廣播電台品牌認同建構研究--以教育電台、NEWS98 和Hit FM 為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秀珠、彭玉賢、蔡佳如(2002)。〈新傳播科技對台灣新聞媒體之影響:從新聞內容之區位談起〉,《新聞學研究》,72:27-54。
     李書政(2002)。《知識管理--理論、評估、應用》。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原書Housel, T., & Bell, A. H. [2001]. Measuring and Managing Knowledge. Irwin: McGraw-Hill.)
     李昆昇(2003)。《電視台企業文化與知識管理認知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孟蓉(2005)。《跨媒體匯流知識管理之探討—以東森「大編輯台」為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彥伶整理(1999)莫季雍撰。〈今天不喝奶—閱聽眾分析與節目發展〉,《廣電人》,60:44-47。
     林宜蓁(2003)。《收視率於廣告主、廣告代理商、媒體購買公司的電視媒體購買策略應用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清彬(2003)。《影響電視媒體廣告經營策略因素之指標建構》。文化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
     林雅萍(2005)。《收視質對於評估公共電視節目表現之研究—以「水果冰淇淋」兒童節目為例》。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照真(2007)。《收視率新聞學-台灣電視新聞商品化歷程之探析與批判》。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論文。
     周文賢、李宏達(1992)。《市場調查與行銷策略研擬》。台北:華泰。
     周佩華(2000)。《電視新聞市場區隔與定位之研究—以四家無線電視台與TVBS為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岳曇(2002)。《台灣有線電視頻道外國節目之經營策略與現況分析》。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思華(1998)。《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台北:臉譜。
     吳淑玲、溫金豐(2002)。〈知識管理下的組織文化與人力資源管理措施之研究〉,《產業論壇》,3(2):20-44。
     吳怡銘(2008)。《知識管理於公共關係業應用之研究》。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及資料、登錄與分析?〉,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台北:巨流。
     胡瑋珊(1999)。《知識管理─企業組織如何有效運用知識》。台北:中國生產力。(原書 Davenport, T. H. & Prusak, L. [1998].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Boston: Mas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高玉芳(2000)。〈尋找閱聽人—網際網路閱聽人調查方式及其相關問題之討論〉,《廣播與電視》,15:139-184。
     孫磊(2001)。《媒體導入知識管理之研究—以明日報及數位時代雜誌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曉雲(2000)。《知識管理實務應用》。台北:華彩。
     馬曉雲(2001)。《新經濟的運籌管理—知識管理》。台北:中國生產力。
     徐啟智(2002)。《有線電視頻道區隔定位與整合行銷傳播運用之研究—以三立電視台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易達(2003)。《電子報媒體知識取得、分享與儲存之研究》。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玉書(2000)。《民視行銷策略研究-以戲劇節目為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莫季雍(2001.02)。〈評估公共電視節目:以收視狀況分析衡量閱聽眾〉,「新視野—公共電視台的發展與未來研討會」引言論文。台北:公務人力發展中心。
     郭進隆譯(1994)。《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台北:天下。(原書Peter M. Senge.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Y: Doubleday.)
     梁世武、郭魯萍(2001)。〈收視率調查與電視廣告的販售〉,郭良文(編)《台灣的廣告發展》,頁95-126。台北:公務人力發展中心。
     許士軍(2004)。《許士軍談管理:洞悉84則管理新語》。台北:天下。
     張文強(1999)。《報社組織知識儲存與分享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依雯(1999)。〈「三立頻道家族」之經營策略初探:一個收視率意義解讀取向的分析〉,《新聞學研究》,61:179-222。
     張依雯(2000)。《解構台灣地區電視經營生態與收視率之關連》。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耀仁(2001)。《市場導向新聞學之研究:以台灣無線電視台之晚間娛樂新聞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世敏、賴國洲、張平等(1986):《電視收視率調查與電視媒體、廣告分配、節目企劃製作之關聯性研究》,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陳芊圭譯(1998)。《電子媒體經營管理》。台北:亞太圖書。(原書Pringle, P.K., Starr, M. F. & McCavitt, W.E. [1995]. Electronic media management. Boston : Focal Press.)
     陳本宗(2000)。《廣播電台競爭優勢與策略研究》。政大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燕(2001),《以限制理論探討知識管理組織的建立》。中華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新華(1986)。《電視頻道忠誠度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彥瑜(1997)。《青少年學生對廣播媒介回饋型態研究》。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葳威(1997)。《走向電視觀眾》。台北:時英。
     黃葳威(1999)。〈虛擬閱聽人?從回饋觀點分析台灣地區收視/聽率調查的現況—以潤利、紅木、尼爾遜台灣公司為例〉,《廣播與電視》,14:25-61 。
     黃葳威(2005. )。〈當頻道定位遇見收視率〉,「有線暨衛星廣播電視產業營運議題研討會」。台北: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
     傅振焜譯(1994)。《後資本主義社會》。台北:時報文化。(原書Drucker, P. F. [1993]. Post-capital Society. Harper Collins.)
     曾曉煜(2005)。〈多頻道競爭市場之節目多樣化分析〉,《傳播與管理研究》,4(2):59-95。
     葉相宜(2005)。《檢視廣電媒體生態與收視品質研究的發展契機》。南華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子江、王美音譯(1997)。《創新求勝--智價企業論》。台北:遠流。(原書Nonaka, I., & Takeuchi, H. [1995].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楊台寧(2004)。《知識管理機制之建構、控制與績效衡量之探討—以台灣報業為例》。文化大學國際企管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惠晴(2004)。《解析收視率的迷思—分析與應用之研究》。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繼群(2006)。《電視收視調查資料於節目編排運用之探討-以綜合頻道週間黃金時段為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溫原鳳、湯凱喻編(2005)。《知識管理:科技、研發、資訊與績效》。台北:普林斯頓國際。
     鄧朝中(2002)。《廣告媒體產業知識特性之研究:以電視媒體企劃與購買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明椿(2003)。《換個姿勢看電視:看透台灣有線電視》。台北:揚智文化。
     蔡美瑛編譯(1997)。《廣播電視媒介銷售》。台北:亞太。(原書Warner, C. & Buchman, J. (1993). Measuring media audiences. Belmont, Clif : Wadsworth)
     蔡靜宜(2005)。《網路平台協同媒體產製之知識管理觀》。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宛瑩(2006)。《資深電視新聞工作者的處境分析1996-2006》。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劉幼琍、劉美琪(1997)。《多頻道境下的電視經營—問題與對策》,行政院研界發展考核委員會專題研究。
     劉京偉譯(2000)。《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運用知識管理提升企業核心能力》。台北:商周。(原書Arthur Anderson Business Consulting [1999]. Zukai knowledge management. Tokyo: Toyo Keizai Inc..)
     劉建鳴、胡運芳主編(2000)。《收視率透視》。大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劉燕南(2006)《電視收視率分析》。北京:中國傳媒大學。
     賴淑惠(2002)。《電視娛樂新聞之產製與表現研究-以台灣電視之晚間新聞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鮑靜娜(2006)。《初探警察廣播電台知識管理之應用—以節目與活動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瑞麟(2006)。《不用數字的研究—鍛鍊深度思考力的質性研究》。台北:培生。
     鍾起惠(1995)。《多頻道環境觀眾收視行為之硏究:以有線電視新店經營區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硏究所博士論文。
     鍾起惠(1999)。〈閱聽眾研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廣電人》,50:17-20。
     鍾起惠、陳炳宏(1999)。〈公共電視新聞性節目編排策略之研究—節目類型與收視率研究結構之觀點〉,《廣播與電視》,14:63-87。
     魏宏展(2002)。《收視質於廣告媒體企劃之應用探討》。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關尚仁(1992)。〈節目策略研究初探〉,《廣播與電視》,1:15-33。
     關尚仁(1993)。〈廣播電台經營策略〉,《廣播與電視》,1(3):1-22。
     關尚仁(1999)。〈廣電節目品質管理研究〉,《廣播與電視》,14:1-24。
     關尚仁(2004)。〈媒介經營角度看收視聽率〉,廣電人教育訓練講習。
     蘇蘅(1986)。《傳播研究調查方法》。台北:三民。
     二、英文部分
     Alavi, M., & Leidnre, D. E. (1999).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Issues, challenges, and benefits. Communication of AIS, 1, article 7.
     Ang, I. (1991). Desperately seeking the audience. London: Routledge.
     Bonora & Revang(1991). A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professional service firms-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sustained performance. Strategic Management Society Inter-organizational Conference, Toronto, Canada.
     Carroll, R.L., & Davis, D. M. (1993). Electronic media programming: Strategies and decision making. New York: McGraw-Hill.
     Davenport, T.H., & Prusak, L. (1998).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Demarest, M. (1997). Understand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Long Range Planning, Vol.30, pp.374-384
     Drucker, P. F. (1998). Knowledge-worker productivity: The biggest challenge.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0(3): 79-94.
     Garnham, D. (1990) Capitalism and communication. Global Culture and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London: Sage.
     Gilbert, M., & Gordey-Hayes, M. (1996).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to achieve successful technology innovation. Technovation. Vol. 16, No.6, Jun, p.301-302.
     Kamara, J.M., Anumba, J. & Carrillo, P.M. (2002). A clever approach to selecting a 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10(2): 205-211.
     Kotler, P. (1997).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9th ed., Prentice-Hall, Inc.
     Laurie, J. (1997). Harnessing the power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51(12):25-30.
     Lundahl, D. (2002). Processing structured data to help smart people get smarter. Km World, 12(2): 10-11.
     Mertins, K., Heisig, P., & Vorbeck, J. (2001). Introduction. In Mertins, K., Heisig, P., & Vorbeck, J. (Eds.). Knowledge management: Best practices in Europe(pp.1-10). Heidel
     Nonaka, I. & Takeuchi, H. (1995).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Dell, C., & Grayson, J.(1998). If only we know what we know: Identification and transfer of internal best practice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0(3):155-173.
     Picard, R.G. (1989). Media economics. 1st.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Porter, M. E. (1985). Competitive advantag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 performanc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Roberts, B. (2000). Pick employees’ brains. HR Magazine, 45(2): 115-120.
     Sena, J. A., & Shani, A. B. (1999).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knowledge creation: Towards an alternative framework. Knowledge Management Handbook. Florida: CRC Press LLC, 8.1-8.14.
     Sherman, B. L. (1995). Telecommunications manage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Shin, M., Holden, T. & Schmidt, A. (2000). From knowledge theory to management practice: Toward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 37, pp.341.
     Stavitsky, A. G. (1998). Counting the house in public television: A history of ratings use, 1953-1980.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42(4), 520-534.
     Webster, J. G., & Lichty, L. W. (1991). Rating analysis: Theory and practice. Hillsdal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
     Webster , J.G. & Phalen, P.F (1997). The mass audience: Rediscovering the dominant model. Mahwah,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Weiner, R. (1990). Webe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New York: Simon &Schuster, Inc.
     Zack, M. H. (1999). Developing a Knowledge Strategy.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1(3), pp125-143.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廣播電視學研究所
94453010
9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453010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關尚仁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張蕙蘭zh_TW
dc.creator (作者) 張蕙蘭zh_TW
dc.date (日期) 200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Dec-2013 17:48:51 (UTC+8)-
dc.date.available 2-Dec-2013 17:48:5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Dec-2013 17:48:5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4453010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200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廣播電視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4453010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目前廣電媒體所使用的收視率,大多注重表面數字的高低,忽略了其背後所代表的意義,曲解收視率的原始意義。將收視率轉化成有意義的知識,有效掌握閱聽眾,運用在頻道經營策略中,據此提供符合其需求與喜好之節目或服務,或作為節目之創意來源,最終目的是藉由收視率背後意義的轉化,才能成為電視媒體組織內獨特且不可取代之核心資源。
     本研究旨在運用知識管理之理論架構,剖析電視媒體組織如何將收視率調查資料化為閱聽眾的知識之一,作為經營管理決策之有效參考,創造電視媒體組織閱聽眾知識管理模式。
     剖析知識管理之理論架構,在於探究個體(個人/組織)如何創造、儲存、分享及應用知識;本研究訪問10位在電視媒體組織內,接觸收視率或解讀收視率的節目、業務部門相關人員,以及節目製作人,探討電視媒體組織如何使用收視調查資料作為了解閱聽眾之知識,並提出後續建議作法。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壹、 知識管理的重要性 1
     貳、 閱聽眾知識日益重要 2
     第二節 問題意識 4
     第三節 研究宗旨與目的 6
     第四節 名詞定義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知識管理 9
     壹、 知識相關概念 9
     貳、 知識管理相關概念 14
     參、 知識管理價值鏈活動 16
     肆、 知識管理之重要元素 18
     伍、 知識管理相關研究 20
     陸、 電視媒體組織知識管理 21
     第二節 閱聽眾 23
     壹、 閱聽眾的重要性 23
     貳、 電視媒體組織閱聽眾知識 25
     第三節 收視率 28
     壹、 收視率相關概念 28
     貳、 國內收視調查演進及現況 30
     第四節 從數字迷思到創造核心價值 32
     壹、 收視調查運用於電視媒介經營策略 32
     貳、 收視調查資料創造電視台核心價值 38
     參、 相關研究 40
     第五節 閱聽眾知識管理建構 4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5
     第一節 研究流程 45
     第二節 研究架構 46
     第三節 深度訪談 47
     第四節 研究設計 49
     第五節 操作型定義 51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54
     第一節 閱聽眾知識創造 54
     壹、 資料來源與內容 54
     貳、 專責部門/人員與資料轉換 61
     參、 使用原因與目的 63
     第二節 閱聽眾知識之應用 66
     壹、 收視調查資料 67
     貳、 其他觀眾調查與觀眾回饋意見 84
     第三節 閱聽眾知識儲存 91
     壹、 檔案儲存 91
     貳、 檔案分類 92
     第四節 閱聽眾知識分享 94
     壹、 知識擷取 94
     貳、 知識流通 96
     參、 知識傳承 98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0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1
     壹、 閱聽眾知識創造 101
     貳、 閱聽眾知識應用 104
     參、 閱聽眾知識儲存 108
     肆、 閱聽眾知識分享 10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11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 113
     參考書目 115
     一、中文部份 115
     二、英文部分 121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453010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電視媒體組織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知識管理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閱聽眾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收視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Knowledge Management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Audienc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V ratingen_US
dc.title (題名) 電視媒體組織閱聽眾知識管理研究 —以收視調查資料解讀為觀點zh_TW
dc.title (題名) Audience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V stations: TV rating Analysi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丁榮國(1999)。〈電視收視率量與質的探討〉,《復興崗學報》,67:219-222。
     王文科(1990)。《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婷玉(1999)。〈多頻道電子媒體環境裡的忠誠閱聽人:收視率調查新技術與重複收視率〉,《廣播與電視》,13:23-40。
     王嵩音(1995.08)。〈有線電視之收視調查〉,「政大新聞教育六十週年慶學術研討會」。台灣:台北。
     王毓芝(2003)。《廣播電台之閱聽眾知識管理》。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文軍(2004)。《論數位電視之收視率調查》。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天任、藍莘譯(1995)。《大眾媒體研究》。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原書Wimmer, R. D., & Dominick J. R. [1991].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Belmont, Calif. : Wadsworth Pub. Co.)
     李玟譯(1997)。《電子媒體視聽率調查—將閱聽人變成有意義的數字及金錢》。
      台北:廣電基金。(原書: Buzzard, K. [1992]. Electronic media ratings: Turning audience into dollars and sense. Boston: Focal Press.)
     李南生(2001)。《知識經濟下無線電視台經營策略之研究—以華視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素月(2002)。《類型廣播電台品牌認同建構研究--以教育電台、NEWS98 和Hit FM 為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秀珠、彭玉賢、蔡佳如(2002)。〈新傳播科技對台灣新聞媒體之影響:從新聞內容之區位談起〉,《新聞學研究》,72:27-54。
     李書政(2002)。《知識管理--理論、評估、應用》。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原書Housel, T., & Bell, A. H. [2001]. Measuring and Managing Knowledge. Irwin: McGraw-Hill.)
     李昆昇(2003)。《電視台企業文化與知識管理認知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孟蓉(2005)。《跨媒體匯流知識管理之探討—以東森「大編輯台」為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彥伶整理(1999)莫季雍撰。〈今天不喝奶—閱聽眾分析與節目發展〉,《廣電人》,60:44-47。
     林宜蓁(2003)。《收視率於廣告主、廣告代理商、媒體購買公司的電視媒體購買策略應用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清彬(2003)。《影響電視媒體廣告經營策略因素之指標建構》。文化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
     林雅萍(2005)。《收視質對於評估公共電視節目表現之研究—以「水果冰淇淋」兒童節目為例》。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照真(2007)。《收視率新聞學-台灣電視新聞商品化歷程之探析與批判》。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論文。
     周文賢、李宏達(1992)。《市場調查與行銷策略研擬》。台北:華泰。
     周佩華(2000)。《電視新聞市場區隔與定位之研究—以四家無線電視台與TVBS為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岳曇(2002)。《台灣有線電視頻道外國節目之經營策略與現況分析》。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思華(1998)。《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台北:臉譜。
     吳淑玲、溫金豐(2002)。〈知識管理下的組織文化與人力資源管理措施之研究〉,《產業論壇》,3(2):20-44。
     吳怡銘(2008)。《知識管理於公共關係業應用之研究》。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及資料、登錄與分析?〉,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台北:巨流。
     胡瑋珊(1999)。《知識管理─企業組織如何有效運用知識》。台北:中國生產力。(原書 Davenport, T. H. & Prusak, L. [1998].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Boston: Mas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高玉芳(2000)。〈尋找閱聽人—網際網路閱聽人調查方式及其相關問題之討論〉,《廣播與電視》,15:139-184。
     孫磊(2001)。《媒體導入知識管理之研究—以明日報及數位時代雜誌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曉雲(2000)。《知識管理實務應用》。台北:華彩。
     馬曉雲(2001)。《新經濟的運籌管理—知識管理》。台北:中國生產力。
     徐啟智(2002)。《有線電視頻道區隔定位與整合行銷傳播運用之研究—以三立電視台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易達(2003)。《電子報媒體知識取得、分享與儲存之研究》。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玉書(2000)。《民視行銷策略研究-以戲劇節目為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莫季雍(2001.02)。〈評估公共電視節目:以收視狀況分析衡量閱聽眾〉,「新視野—公共電視台的發展與未來研討會」引言論文。台北:公務人力發展中心。
     郭進隆譯(1994)。《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台北:天下。(原書Peter M. Senge.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Y: Doubleday.)
     梁世武、郭魯萍(2001)。〈收視率調查與電視廣告的販售〉,郭良文(編)《台灣的廣告發展》,頁95-126。台北:公務人力發展中心。
     許士軍(2004)。《許士軍談管理:洞悉84則管理新語》。台北:天下。
     張文強(1999)。《報社組織知識儲存與分享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依雯(1999)。〈「三立頻道家族」之經營策略初探:一個收視率意義解讀取向的分析〉,《新聞學研究》,61:179-222。
     張依雯(2000)。《解構台灣地區電視經營生態與收視率之關連》。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耀仁(2001)。《市場導向新聞學之研究:以台灣無線電視台之晚間娛樂新聞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世敏、賴國洲、張平等(1986):《電視收視率調查與電視媒體、廣告分配、節目企劃製作之關聯性研究》,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陳芊圭譯(1998)。《電子媒體經營管理》。台北:亞太圖書。(原書Pringle, P.K., Starr, M. F. & McCavitt, W.E. [1995]. Electronic media management. Boston : Focal Press.)
     陳本宗(2000)。《廣播電台競爭優勢與策略研究》。政大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燕(2001),《以限制理論探討知識管理組織的建立》。中華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新華(1986)。《電視頻道忠誠度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彥瑜(1997)。《青少年學生對廣播媒介回饋型態研究》。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葳威(1997)。《走向電視觀眾》。台北:時英。
     黃葳威(1999)。〈虛擬閱聽人?從回饋觀點分析台灣地區收視/聽率調查的現況—以潤利、紅木、尼爾遜台灣公司為例〉,《廣播與電視》,14:25-61 。
     黃葳威(2005. )。〈當頻道定位遇見收視率〉,「有線暨衛星廣播電視產業營運議題研討會」。台北: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
     傅振焜譯(1994)。《後資本主義社會》。台北:時報文化。(原書Drucker, P. F. [1993]. Post-capital Society. Harper Collins.)
     曾曉煜(2005)。〈多頻道競爭市場之節目多樣化分析〉,《傳播與管理研究》,4(2):59-95。
     葉相宜(2005)。《檢視廣電媒體生態與收視品質研究的發展契機》。南華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子江、王美音譯(1997)。《創新求勝--智價企業論》。台北:遠流。(原書Nonaka, I., & Takeuchi, H. [1995].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楊台寧(2004)。《知識管理機制之建構、控制與績效衡量之探討—以台灣報業為例》。文化大學國際企管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惠晴(2004)。《解析收視率的迷思—分析與應用之研究》。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繼群(2006)。《電視收視調查資料於節目編排運用之探討-以綜合頻道週間黃金時段為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溫原鳳、湯凱喻編(2005)。《知識管理:科技、研發、資訊與績效》。台北:普林斯頓國際。
     鄧朝中(2002)。《廣告媒體產業知識特性之研究:以電視媒體企劃與購買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明椿(2003)。《換個姿勢看電視:看透台灣有線電視》。台北:揚智文化。
     蔡美瑛編譯(1997)。《廣播電視媒介銷售》。台北:亞太。(原書Warner, C. & Buchman, J. (1993). Measuring media audiences. Belmont, Clif : Wadsworth)
     蔡靜宜(2005)。《網路平台協同媒體產製之知識管理觀》。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宛瑩(2006)。《資深電視新聞工作者的處境分析1996-2006》。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劉幼琍、劉美琪(1997)。《多頻道境下的電視經營—問題與對策》,行政院研界發展考核委員會專題研究。
     劉京偉譯(2000)。《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運用知識管理提升企業核心能力》。台北:商周。(原書Arthur Anderson Business Consulting [1999]. Zukai knowledge management. Tokyo: Toyo Keizai Inc..)
     劉建鳴、胡運芳主編(2000)。《收視率透視》。大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劉燕南(2006)《電視收視率分析》。北京:中國傳媒大學。
     賴淑惠(2002)。《電視娛樂新聞之產製與表現研究-以台灣電視之晚間新聞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鮑靜娜(2006)。《初探警察廣播電台知識管理之應用—以節目與活動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瑞麟(2006)。《不用數字的研究—鍛鍊深度思考力的質性研究》。台北:培生。
     鍾起惠(1995)。《多頻道環境觀眾收視行為之硏究:以有線電視新店經營區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硏究所博士論文。
     鍾起惠(1999)。〈閱聽眾研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廣電人》,50:17-20。
     鍾起惠、陳炳宏(1999)。〈公共電視新聞性節目編排策略之研究—節目類型與收視率研究結構之觀點〉,《廣播與電視》,14:63-87。
     魏宏展(2002)。《收視質於廣告媒體企劃之應用探討》。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關尚仁(1992)。〈節目策略研究初探〉,《廣播與電視》,1:15-33。
     關尚仁(1993)。〈廣播電台經營策略〉,《廣播與電視》,1(3):1-22。
     關尚仁(1999)。〈廣電節目品質管理研究〉,《廣播與電視》,14:1-24。
     關尚仁(2004)。〈媒介經營角度看收視聽率〉,廣電人教育訓練講習。
     蘇蘅(1986)。《傳播研究調查方法》。台北:三民。
     二、英文部分
     Alavi, M., & Leidnre, D. E. (1999).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Issues, challenges, and benefits. Communication of AIS, 1, article 7.
     Ang, I. (1991). Desperately seeking the audience. London: Routledge.
     Bonora & Revang(1991). A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professional service firms-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sustained performance. Strategic Management Society Inter-organizational Conference, Toronto, Canada.
     Carroll, R.L., & Davis, D. M. (1993). Electronic media programming: Strategies and decision making. New York: McGraw-Hill.
     Davenport, T.H., & Prusak, L. (1998).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Demarest, M. (1997). Understand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Long Range Planning, Vol.30, pp.374-384
     Drucker, P. F. (1998). Knowledge-worker productivity: The biggest challenge.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0(3): 79-94.
     Garnham, D. (1990) Capitalism and communication. Global Culture and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London: Sage.
     Gilbert, M., & Gordey-Hayes, M. (1996).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to achieve successful technology innovation. Technovation. Vol. 16, No.6, Jun, p.301-302.
     Kamara, J.M., Anumba, J. & Carrillo, P.M. (2002). A clever approach to selecting a 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10(2): 205-211.
     Kotler, P. (1997).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9th ed., Prentice-Hall, Inc.
     Laurie, J. (1997). Harnessing the power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51(12):25-30.
     Lundahl, D. (2002). Processing structured data to help smart people get smarter. Km World, 12(2): 10-11.
     Mertins, K., Heisig, P., & Vorbeck, J. (2001). Introduction. In Mertins, K., Heisig, P., & Vorbeck, J. (Eds.). Knowledge management: Best practices in Europe(pp.1-10). Heidel
     Nonaka, I. & Takeuchi, H. (1995).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Dell, C., & Grayson, J.(1998). If only we know what we know: Identification and transfer of internal best practice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0(3):155-173.
     Picard, R.G. (1989). Media economics. 1st.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Porter, M. E. (1985). Competitive advantag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 performanc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Roberts, B. (2000). Pick employees’ brains. HR Magazine, 45(2): 115-120.
     Sena, J. A., & Shani, A. B. (1999).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knowledge creation: Towards an alternative framework. Knowledge Management Handbook. Florida: CRC Press LLC, 8.1-8.14.
     Sherman, B. L. (1995). Telecommunications manage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Shin, M., Holden, T. & Schmidt, A. (2000). From knowledge theory to management practice: Toward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 37, pp.341.
     Stavitsky, A. G. (1998). Counting the house in public television: A history of ratings use, 1953-1980.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42(4), 520-534.
     Webster, J. G., & Lichty, L. W. (1991). Rating analysis: Theory and practice. Hillsdal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
     Webster , J.G. & Phalen, P.F (1997). The mass audience: Rediscovering the dominant model. Mahwah,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Weiner, R. (1990). Webe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New York: Simon &Schuster, Inc.
     Zack, M. H. (1999). Developing a Knowledge Strategy.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1(3), pp125-143.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