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契訶夫短篇小說中的異化主題
Alienation in Chehkov`s short stories
作者 劉盈汐
貢獻者 劉心華
劉盈汐
關鍵詞 契訶夫
異化
短篇
馬克思
韋伯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12-Aug-2014 13:59:32 (UTC+8)
摘要 「異化」(alienation)問題是西方文學常探討的主題,也在俄國文學界造成影響,契訶夫創作年代正逢俄國社會從封建形式轉型成資本主義社會之時,其接近生活的寫實風格反映當時俄國的「異化」現象與「異化」現象對人心的影響,本論文將採用卡爾.馬克思(Karl Marx)和馬克斯.韋伯(Max Weber)兩人的「異化」理論,從社會科學的角度分析契訶夫短篇小說中的「異化」主題。

論文主文分作四大章進行論述。第一章說明馬克思與韋伯兩人的「異化」理論,並從歷史、思想界與文壇角度架構俄國當時社會背景;第二章闡述契訶夫的生平與創作歷程,梳理「異化」現象的脈絡,分析契訶夫前期作品的「異化」成因;第三章和第四章著重於後期作品的研究,筆者將「異化」現象所造成的影響分成內在反映和外在表現兩部份,藉由「異化」理論剖析作品。

關鍵詞:契訶夫、異化、馬克思、韋伯、祛魅、官僚、疏離、異常
參考文獻 壹、 契訶夫著作

契訶夫著,汝龍譯。《契訶夫小說全集》 第一卷~ 第十卷。上海:上海譯
文,2008。
契訶夫著,汝龍譯。《契訶夫論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契訶夫著,刁紹華、姜長斌譯。《薩哈林旅行記》。哈爾濱:黑龍江出版
社,1980。
Чехов, А. П. А. П.Чехов Том I~ XII. М.: Наука, 1974.
Чехов, А. П. Полное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 и писем Т. 3., М.: Наука, 1976.
Чехов, А.П. Летопись жизни и творчества А.П.Чехова, М.: Наследие,
2000.
Chekhov, A. P. The Personal Papers of Anton Chekhov: His Notebook Diary
and Letters on Writing. USA: Lightning Source Inc, 2002.
Chekhov, A. P. Letters of Anton Chekhov. USA: Textstream, 2010.
Chekhov, A. P. Note-book of Anton Chekhov. USA: Textstream, 2010.
Chekhov, A. P./ Brunello, Piero (EDT)/ Lencek, Lena (EDT). How to Write Like Chekhov: Advice and Inspiration, Straight from His Own Letters and Work. USA: Pub Group West, 2008.

貳、 中文書籍

一、 專書

Fritz Ringer著,馬樂樂譯。《韋伯學術思想評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1。
Ken Morrison著,王佩廸、李旭騏、吳佳綺譯。《古典社會學巨擘-馬克思、
涂爾幹、韋伯》。台北:韋伯文化國際,2012。
Reinhard Bendix著,劉北成等譯。《韋伯:思想與學說》。台北:桂冠出版
社,1998。
Rius。《馬克思》。台北:立緒文化,1996。
王兆徽編著。《俄國文學論集》。台北:四季出版社,1979。
布羅茨基主編,蔣路、孫瑋譯。《俄國文學史》(中卷)。北京:作家出版社,
1955。
白曉紅。《俄國斯拉夫主義》。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任子峰。《俄國小說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伊列里茲基著,譚善余、丁文安譯。《別林斯基的歷史觀點》。北京:三聯
書店,1956。
朱元發。《韋伯思想概論》。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
米羅諾夫著,張廣翔等譯。《俄國社會史 個性、民主家庭、公民社會及法
治國家的形成(帝俄時期:十八世紀至二十世紀初)》。山東濟南:山
東大學出版社,2006。
別林斯基著,滿濤譯。《別林斯基選集第二卷》。上海:時代出版社,1952。
吳寧。《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爾哲學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李明濱。《俄羅斯文化史》,台北:亞太圖書,2000。
李邁先。《俄國史》。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69。
杜勃羅留波夫著,辛未艾譯。《杜勃羅留波夫選集》。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3。
汪民安編。《文化研究關鍵詞》。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
周澤之、羅保國、劉國紅、項鍔、何靜合著。《社會歷史之謎的科學解答 馬
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講》。上海:三聯書店,2007。
林進平。《馬克思的「正義」解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9。
洪謙德。《從韋伯看馬克思:現代兩大思想家的對壘》。台北:揚智,1998。
郎咸平、楊瑞輝。《郎咸平帶你重讀經典資本論與國富論》。台北:高寶國
際,2013。
韋伯著,馮克利譯。《學術與政治》。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孫中興。《馬克思[勞動異化]的異話》。台北:群學,2010。
孫伯鍨、張一兵。《走進馬克思》。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孫伯鍨。《盧卡奇與馬克思》。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宮敬才。《盧卡奇的哲學思想》。臺北市:唐山, 1983。
徐祖武主編。《契訶夫研究》。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87。
格奧爾吉耶娃著,焦東建、董茉莉譯。《俄羅斯文化史》。北京:商務印書
館,2006。
留里科夫著,韓凌譯。《車爾尼雪夫斯基》。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
馬克思.韋伯著,于曉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北京:三聯書店,
2008。
馬克思.韋伯著,王容芬譯。《馬克斯.韋伯的兩篇哲學演講 倫理之業》。
北京:中央編譯,2012。
馬克思.韋伯著,康樂等譯。《支配的類型:韋伯選集(III)》。台北:遠
流出版社,1996。
馬克思.韋伯著,黃丘隆譯。《馬克思.韋伯》。台北:結構出版群,1989。
馬克思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著作編譯局編譯。《1844年
經濟學哲學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馬衛紅。《現代主義語境下的契訶夫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9。
曹靖華主編。《俄國文學史(上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湯姆.洛克曼著,楊學功、徐素華譯。《馬克思主義之後的馬克思─卡爾.
馬克思的哲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
童道明。《我愛這片天空 契訶夫評傳》。北京:中國文聯,2004。
馮景源。《馬克思異化理論硏究》。北京市 :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1987。
路雪瑩。《契訶夫與梅里霍沃莊園》。濟南市 : 山東友誼, 2007。
瑪麗雅‧巴甫洛芙娜‧契訶娃著,史永利譯。《遙遠的過去︰我的哥哥契
訶夫》。中央編譯社,2011。
赫爾岑著,辛未艾譯。《赫爾岑論文學》。上海:文藝出版社,1962。
劉仲文。《盧卡奇》。台北:東大圖書,1990。
劉昌元。《盧卡奇及其文哲思想》。台北:聯經出版社,1991。
劉皇杏。《契訶夫作品的悖論詩學》。台北:冠唐國際圖書,2011。
歐茵西。《俄羅斯文學風貌》。台北:書林出版社,2007
盧卡奇著, 杜章智、任立、燕宏遠譯。《歷史與階級意識 : 關於馬克思主
義辨證法的研究》。北京 : 商務印書館, 2009。
盧卡奇著,白錫堃、張西平、李秋零等譯。《社會存在的本體論下卷》。重
慶:重慶出版社,1993。
盧連章。《程顥程頤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謝勝義。《盧卡奇》。台北:東大圖書,2000。
韓水法。《韋伯》。台北:東大出版社,1998。
顧忠華。《韋伯學說當代新詮》。台北:開學文化,2013。
張西平。《歷史哲學的重建──盧卡奇與當代西方社會思潮》。北京:三
聯書店,1997。

二、 期刊論文

支丹。〈淺析契訶夫小說中的人物媚俗心理〉。《學理論》。洛陽:解放
軍外國語學院,2012,第29期,196- 197。
王澤應。〈祛魅的意義與危機〉。《湖南社會科學》。2009,第4期,頁
1- 8。
安春華。〈從〈套中人〉看契訶夫的創作意識〉。《中州大學學報》。第
26卷第三期,2009,頁62- 65。
吳曉雷。〈柔弱的靈魂-對契訶夫短篇小說〈窩囊〉的會話與功能分析〉。
《文教資料》。2011,第16期,頁20-22。
肖娜。〈契訶夫小說不同時期的幽默與諷刺藝術〉。《肇慶學院學報》。
2009,第30卷第3期,頁34- 37。
胡月霞。〈從卡謬的薛西弗斯神話--看現代人的幸福與荒謬〉。《通俗
文學與雅正文學第七屆論文集》。2008,頁2- 5。
胡世君。〈身分政治〉。《文化研究@嶺南》。2009,第12期,頁1- 4。
孫兆恒。〈契訶夫筆下的“套中人”與環境〉,《雁北師範學院學報》。2006
年,第22卷第1期,72- 74。
徐孟宜。〈契訶夫作品中的治療者形象〉。《俄語學報》。第18期,2011,
頁55-74。
郭新峰。〈論托爾斯泰的「勿以暴力抗惡」思想〉。《柳州師專學報》。
2010,第25卷第1期,頁79- 82。
彭甄。〈價值缺席:“女性行動”旨向的設定──契訶夫短篇小說《跳來跳去
的女人主題分析》〉。《俄羅斯文藝》。2010年,第1期,頁28- 32。
賀來。〈哲學如何回應「祛魅」的世界──理解當代哲學的重要視角〉。《天
津社會科學學報》。2012,第5期,頁89。
鄢定嘉。〈契訶夫「聖誕節慶故事」的諧擬手法分析〉。《俄語學報》。
第17期,2010,頁149-172。
劉心華。〈從契訶夫筆下的空間探討19世紀末的俄國女性議題〉。《俄語
學報》。第17期,2010,頁129-148。
劉文飛。〈別林斯基與果戈里的書信論戰〉。《外國文學評論》。2006,
第一期,頁14- 16。
劉皇杏。〈契訶夫短篇小說中作者觀點之表現模式〉。《俄語學報》。第8
期,2004,頁35- 38。

三、 學位論文

張緒真。〈論契訶夫在社會、心理、精神層面下的瘋狂主題〉。國立政治
大學斯拉夫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黃怡瑛。〈論契訶夫與布寧作品中的莊園形象〉。國立政治大學斯拉夫語
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李卓璋。〈「接受美學」觀照下的杜斯妥也夫斯基─以《罪與罰》與《卡拉
瑪佐夫兄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參、 英文書籍

Gorky M., Kuprin A.I., Bunin, I. A., Koteliansky S. S. (tr.), Woolf L., (tr).
Reminiscences of Anton Chekhov. New York: B. W. Huebsch, 1921.
Heady, F. Public administration :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New York: M.
Dekker, 1991.
Loehlin, James N. 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Chekhov.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 Pr., 2010.
Malcolm, Janet. Reading Chekhov: A Critical Journey. USA: Random House Inc, 2002.
Nobokov, V. Lectures on Russian Literatur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81.
Roland, L. Johnson. Anton Chekhov A study of the short fictions New York: Maxwell Macmillan Canada, 1993.
Sekirin, Peter (EDT)/ Twigg, Alan (FRW). Memories of Chekhov: Accounts of the Writer from His Family, Friends and Contemporaries. USA: McFarland & Co Inc Pub, 2011.
Speirs, Logan. Tolstoy and Chekhov.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1.
Tabachnikova, Olga (EDT)/ Ure, Adam (TRN). Anton Chekhov Through the Eyes of Russian Thinkers: Vasilii Rozanov, Dmitrii Merezhkovskii and
Lev Shestov. USA: Anthem Pr, 2010.

肆、 俄文書籍

Paul, Debreczeny. Палата № 6- причта или патологическо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Munchen: Verlag Otto Sagner, 1997.
Авдеев, Ю. В Чеховском Мелихове. М.: Мелихово, 2004.
Аношкина, В. Н.. Громова Л. Д., Катаев В. Б. История русской летературы XIX века 70-90е годы. М.: МГУ, 2001.
Белинский, В.Г.. Полное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енений в 13 томах Т.12. М.: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 СССР,1926.
Белинский, В.Г..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енений в трех томах.Т.3.
М.: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издательтство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1948.
Гречнев, В. О прозе XIX- XX вв.: Л.Толстой, А.Чехов, И.Бунин, Л.Андреев, М.Горький, Ф.Тючев, Г.Иванов, А.Твардовский.СПБ: Соларт, 2009.
Громов М.П. Чехов М.: Мол. Гвардия, 1993.
Евсеев, Д. М. Чеховская Москва. М.: Гелиос АРВ, 2009.
Кавелин, К. Д. Публицистика. СПБ:Типография, 1898.
Катаев, В. Б.(Ред. Кол.). Чеховский вестник. М.: Макс Пресс, 2006.
Катаев, В.Б.(ред.). Чехов и Германия. М.: МГУ, 1996.
Катаев, В.Б. Чехов плюс.: Предшественники, современники, преемники. М.: Языки Культуры, 2004.
Ктаев, В.Б. Сложность простоты Рассказы и пьесы Чехова. М: Изд- во
Московс. Ун-та, 1998.
Лотман, Ю.М.. Беседы о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е. СПБ.: Искусство СПБ, 1994.
Муратова, К. Д. Летература конца XIX – начала XX века. Ленинград:
Наука 1983.
Соколов, А.Н. История русской летературы XIX века. М.: МГУ, 1960.
СПБГУ, 2007.
Сухих, И.Н. Проблемы поэтики Чехова. СПБ: Филологический факультет
СПБГУ, 2007.
Флеровский, Н. Положение рабочего класса в России. М., 1938.

伍、 網路資料

金濤。〈契訶夫筆下的庫頁島〉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1/11/251519.shtm)
(2013.06.02)。
姜曉潔。〈論契訶夫小說的荒誕性〉,(http://goo.gl/AH8vf)(2013.07.28)。
孫兆恆。〈契訶夫筆下的“套中人”與環境〉,(http://goo.gl/k0pW2)
(2013.10.23)。
張大春。〈關於一點點的契訶夫〉,(http://goo.gl/iFQro)(2013.10.04)。
張保明。〈契訶夫《苦惱》以小見大的構思特點〉,(http://goo.gl/03Ivb)
(2013.10.09)。
梁長應、祝紅波。〈契訶夫文學書簡中的小說創作理論述評〉,
(http://goo.gl/qt6CW)(2013.06.16)。
Christian Schwaabe。〈馬克思•韋伯——現代世界的祛魅〉,
(http://www.goethe.de/ins/cn/lp/kul/mag/que/zh8250983.htm)
(2013.11.04)。
Апрышко П. П.. Белинский.(http://goo.gl/tGcHNd)(2013.09.22).
Батюшков Ф.Д.. Антон Павлович Чехов.
(http://www.my-chekhov.ru/articles/old1.shtml)(2013.07.13).
Петрова Т.Г.. А.П. Чехов в литературной критике русского зарубежья. (http://kostromka.ru/revyakin/literature/421.php)(2014.01.13).
Чехов А. П. Летопись жизни и творчества А. П. Чехова.
(http://chehov.niv.ru/chehov/bio/letopis/letopis-1886-2.htm)(2014.01.19).
Чехов А. П. Письмо Киселевой.
(http://chehov.niv.ru/chehov/letters/1887-1888/letter-218.htm)(2013.11.23).
Чехов А. П. Письмо Суворину А. С.
(http://chehov.niv.ru/chehov/letters/1890-1892/letter-1091.htm)(2014.01.13).
Жить по правде (по повести А. Чехова «Мужики») .(http://goo.gl/0w77Jn)(2014.02.16).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斯拉夫語文學系
99554007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554007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劉心華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劉盈汐zh_TW
dc.creator (作者) 劉盈汐zh_TW
dc.date (日期) 201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2-Aug-2014 13:59:32 (UTC+8)-
dc.date.available 12-Aug-2014 13:59:3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2-Aug-2014 13:59:32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9554007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851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斯拉夫語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554007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異化」(alienation)問題是西方文學常探討的主題,也在俄國文學界造成影響,契訶夫創作年代正逢俄國社會從封建形式轉型成資本主義社會之時,其接近生活的寫實風格反映當時俄國的「異化」現象與「異化」現象對人心的影響,本論文將採用卡爾.馬克思(Karl Marx)和馬克斯.韋伯(Max Weber)兩人的「異化」理論,從社會科學的角度分析契訶夫短篇小說中的「異化」主題。

論文主文分作四大章進行論述。第一章說明馬克思與韋伯兩人的「異化」理論,並從歷史、思想界與文壇角度架構俄國當時社會背景;第二章闡述契訶夫的生平與創作歷程,梳理「異化」現象的脈絡,分析契訶夫前期作品的「異化」成因;第三章和第四章著重於後期作品的研究,筆者將「異化」現象所造成的影響分成內在反映和外在表現兩部份,藉由「異化」理論剖析作品。

關鍵詞:契訶夫、異化、馬克思、韋伯、祛魅、官僚、疏離、異常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8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8
壹、 研究途徑 8
貳、 研究方法 11
第四節 研究限制 12
第五節 文獻回顧 13
第六節 章節配置 16
第一章 「異化」概述 19
第一節 「異化」定義 19
壹、 馬克思視角下的「異化」 19
貳、 韋伯視角下的「異化」 25
第二節 十九世紀末俄國社會的「異化」現象 30
壹、 十九世紀末俄國社會的歷史背景 30
貳、 十九世紀後期文論中的俄國社會 33
第三節 小結 42
第二章 契訶夫前期短篇小說作品中的「異化」脈絡 45
第一節 契訶夫生平 45
壹、 人生經歷 45
貳、 風格轉變 50
第二節 契訶夫前期短篇小說作品中的「異化」成因 55
壹、 經濟 56
貳、 身份 65
參、 權力 73
第三節 小結 82
第三章 「異化」主題的內在反映 86
第一節 價值觀的扭曲 87
壹、 生活目的庸俗化 89
貳、 道德標準低落 97
第二節 自我的喪失 104
壹、 生活意義的缺乏 105
貳、 個人意識的消散 114
第四章 「異化」主題的外在表現 126
第一節 個人行為的異常 127
壹、 恐懼 128
貳、 庸俗 135
參、 對死亡的嚮往 143
第二節 人際關係的疏離 151
壹、 僵化 152
貳、 冷漠 158
參、 憎恨 167
結論 176
參考書目 184
zh_TW
dc.format.extent 1800901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554007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契訶夫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異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短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馬克思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韋伯zh_TW
dc.title (題名) 契訶夫短篇小說中的異化主題zh_TW
dc.title (題名) Alienation in Chehkov`s short storie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 契訶夫著作

契訶夫著,汝龍譯。《契訶夫小說全集》 第一卷~ 第十卷。上海:上海譯
文,2008。
契訶夫著,汝龍譯。《契訶夫論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契訶夫著,刁紹華、姜長斌譯。《薩哈林旅行記》。哈爾濱:黑龍江出版
社,1980。
Чехов, А. П. А. П.Чехов Том I~ XII. М.: Наука, 1974.
Чехов, А. П. Полное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 и писем Т. 3., М.: Наука, 1976.
Чехов, А.П. Летопись жизни и творчества А.П.Чехова, М.: Наследие,
2000.
Chekhov, A. P. The Personal Papers of Anton Chekhov: His Notebook Diary
and Letters on Writing. USA: Lightning Source Inc, 2002.
Chekhov, A. P. Letters of Anton Chekhov. USA: Textstream, 2010.
Chekhov, A. P. Note-book of Anton Chekhov. USA: Textstream, 2010.
Chekhov, A. P./ Brunello, Piero (EDT)/ Lencek, Lena (EDT). How to Write Like Chekhov: Advice and Inspiration, Straight from His Own Letters and Work. USA: Pub Group West, 2008.

貳、 中文書籍

一、 專書

Fritz Ringer著,馬樂樂譯。《韋伯學術思想評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1。
Ken Morrison著,王佩廸、李旭騏、吳佳綺譯。《古典社會學巨擘-馬克思、
涂爾幹、韋伯》。台北:韋伯文化國際,2012。
Reinhard Bendix著,劉北成等譯。《韋伯:思想與學說》。台北:桂冠出版
社,1998。
Rius。《馬克思》。台北:立緒文化,1996。
王兆徽編著。《俄國文學論集》。台北:四季出版社,1979。
布羅茨基主編,蔣路、孫瑋譯。《俄國文學史》(中卷)。北京:作家出版社,
1955。
白曉紅。《俄國斯拉夫主義》。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任子峰。《俄國小說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伊列里茲基著,譚善余、丁文安譯。《別林斯基的歷史觀點》。北京:三聯
書店,1956。
朱元發。《韋伯思想概論》。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
米羅諾夫著,張廣翔等譯。《俄國社會史 個性、民主家庭、公民社會及法
治國家的形成(帝俄時期:十八世紀至二十世紀初)》。山東濟南:山
東大學出版社,2006。
別林斯基著,滿濤譯。《別林斯基選集第二卷》。上海:時代出版社,1952。
吳寧。《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爾哲學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李明濱。《俄羅斯文化史》,台北:亞太圖書,2000。
李邁先。《俄國史》。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69。
杜勃羅留波夫著,辛未艾譯。《杜勃羅留波夫選集》。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3。
汪民安編。《文化研究關鍵詞》。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
周澤之、羅保國、劉國紅、項鍔、何靜合著。《社會歷史之謎的科學解答 馬
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講》。上海:三聯書店,2007。
林進平。《馬克思的「正義」解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9。
洪謙德。《從韋伯看馬克思:現代兩大思想家的對壘》。台北:揚智,1998。
郎咸平、楊瑞輝。《郎咸平帶你重讀經典資本論與國富論》。台北:高寶國
際,2013。
韋伯著,馮克利譯。《學術與政治》。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孫中興。《馬克思[勞動異化]的異話》。台北:群學,2010。
孫伯鍨、張一兵。《走進馬克思》。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孫伯鍨。《盧卡奇與馬克思》。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宮敬才。《盧卡奇的哲學思想》。臺北市:唐山, 1983。
徐祖武主編。《契訶夫研究》。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87。
格奧爾吉耶娃著,焦東建、董茉莉譯。《俄羅斯文化史》。北京:商務印書
館,2006。
留里科夫著,韓凌譯。《車爾尼雪夫斯基》。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
馬克思.韋伯著,于曉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北京:三聯書店,
2008。
馬克思.韋伯著,王容芬譯。《馬克斯.韋伯的兩篇哲學演講 倫理之業》。
北京:中央編譯,2012。
馬克思.韋伯著,康樂等譯。《支配的類型:韋伯選集(III)》。台北:遠
流出版社,1996。
馬克思.韋伯著,黃丘隆譯。《馬克思.韋伯》。台北:結構出版群,1989。
馬克思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著作編譯局編譯。《1844年
經濟學哲學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馬衛紅。《現代主義語境下的契訶夫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9。
曹靖華主編。《俄國文學史(上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湯姆.洛克曼著,楊學功、徐素華譯。《馬克思主義之後的馬克思─卡爾.
馬克思的哲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
童道明。《我愛這片天空 契訶夫評傳》。北京:中國文聯,2004。
馮景源。《馬克思異化理論硏究》。北京市 :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1987。
路雪瑩。《契訶夫與梅里霍沃莊園》。濟南市 : 山東友誼, 2007。
瑪麗雅‧巴甫洛芙娜‧契訶娃著,史永利譯。《遙遠的過去︰我的哥哥契
訶夫》。中央編譯社,2011。
赫爾岑著,辛未艾譯。《赫爾岑論文學》。上海:文藝出版社,1962。
劉仲文。《盧卡奇》。台北:東大圖書,1990。
劉昌元。《盧卡奇及其文哲思想》。台北:聯經出版社,1991。
劉皇杏。《契訶夫作品的悖論詩學》。台北:冠唐國際圖書,2011。
歐茵西。《俄羅斯文學風貌》。台北:書林出版社,2007
盧卡奇著, 杜章智、任立、燕宏遠譯。《歷史與階級意識 : 關於馬克思主
義辨證法的研究》。北京 : 商務印書館, 2009。
盧卡奇著,白錫堃、張西平、李秋零等譯。《社會存在的本體論下卷》。重
慶:重慶出版社,1993。
盧連章。《程顥程頤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謝勝義。《盧卡奇》。台北:東大圖書,2000。
韓水法。《韋伯》。台北:東大出版社,1998。
顧忠華。《韋伯學說當代新詮》。台北:開學文化,2013。
張西平。《歷史哲學的重建──盧卡奇與當代西方社會思潮》。北京:三
聯書店,1997。

二、 期刊論文

支丹。〈淺析契訶夫小說中的人物媚俗心理〉。《學理論》。洛陽:解放
軍外國語學院,2012,第29期,196- 197。
王澤應。〈祛魅的意義與危機〉。《湖南社會科學》。2009,第4期,頁
1- 8。
安春華。〈從〈套中人〉看契訶夫的創作意識〉。《中州大學學報》。第
26卷第三期,2009,頁62- 65。
吳曉雷。〈柔弱的靈魂-對契訶夫短篇小說〈窩囊〉的會話與功能分析〉。
《文教資料》。2011,第16期,頁20-22。
肖娜。〈契訶夫小說不同時期的幽默與諷刺藝術〉。《肇慶學院學報》。
2009,第30卷第3期,頁34- 37。
胡月霞。〈從卡謬的薛西弗斯神話--看現代人的幸福與荒謬〉。《通俗
文學與雅正文學第七屆論文集》。2008,頁2- 5。
胡世君。〈身分政治〉。《文化研究@嶺南》。2009,第12期,頁1- 4。
孫兆恒。〈契訶夫筆下的“套中人”與環境〉,《雁北師範學院學報》。2006
年,第22卷第1期,72- 74。
徐孟宜。〈契訶夫作品中的治療者形象〉。《俄語學報》。第18期,2011,
頁55-74。
郭新峰。〈論托爾斯泰的「勿以暴力抗惡」思想〉。《柳州師專學報》。
2010,第25卷第1期,頁79- 82。
彭甄。〈價值缺席:“女性行動”旨向的設定──契訶夫短篇小說《跳來跳去
的女人主題分析》〉。《俄羅斯文藝》。2010年,第1期,頁28- 32。
賀來。〈哲學如何回應「祛魅」的世界──理解當代哲學的重要視角〉。《天
津社會科學學報》。2012,第5期,頁89。
鄢定嘉。〈契訶夫「聖誕節慶故事」的諧擬手法分析〉。《俄語學報》。
第17期,2010,頁149-172。
劉心華。〈從契訶夫筆下的空間探討19世紀末的俄國女性議題〉。《俄語
學報》。第17期,2010,頁129-148。
劉文飛。〈別林斯基與果戈里的書信論戰〉。《外國文學評論》。2006,
第一期,頁14- 16。
劉皇杏。〈契訶夫短篇小說中作者觀點之表現模式〉。《俄語學報》。第8
期,2004,頁35- 38。

三、 學位論文

張緒真。〈論契訶夫在社會、心理、精神層面下的瘋狂主題〉。國立政治
大學斯拉夫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黃怡瑛。〈論契訶夫與布寧作品中的莊園形象〉。國立政治大學斯拉夫語
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李卓璋。〈「接受美學」觀照下的杜斯妥也夫斯基─以《罪與罰》與《卡拉
瑪佐夫兄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參、 英文書籍

Gorky M., Kuprin A.I., Bunin, I. A., Koteliansky S. S. (tr.), Woolf L., (tr).
Reminiscences of Anton Chekhov. New York: B. W. Huebsch, 1921.
Heady, F. Public administration :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New York: M.
Dekker, 1991.
Loehlin, James N. 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Chekhov.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 Pr., 2010.
Malcolm, Janet. Reading Chekhov: A Critical Journey. USA: Random House Inc, 2002.
Nobokov, V. Lectures on Russian Literatur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81.
Roland, L. Johnson. Anton Chekhov A study of the short fictions New York: Maxwell Macmillan Canada, 1993.
Sekirin, Peter (EDT)/ Twigg, Alan (FRW). Memories of Chekhov: Accounts of the Writer from His Family, Friends and Contemporaries. USA: McFarland & Co Inc Pub, 2011.
Speirs, Logan. Tolstoy and Chekhov.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1.
Tabachnikova, Olga (EDT)/ Ure, Adam (TRN). Anton Chekhov Through the Eyes of Russian Thinkers: Vasilii Rozanov, Dmitrii Merezhkovskii and
Lev Shestov. USA: Anthem Pr, 2010.

肆、 俄文書籍

Paul, Debreczeny. Палата № 6- причта или патологическо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Munchen: Verlag Otto Sagner, 1997.
Авдеев, Ю. В Чеховском Мелихове. М.: Мелихово, 2004.
Аношкина, В. Н.. Громова Л. Д., Катаев В. Б. История русской летературы XIX века 70-90е годы. М.: МГУ, 2001.
Белинский, В.Г.. Полное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енений в 13 томах Т.12. М.: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 СССР,1926.
Белинский, В.Г..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енений в трех томах.Т.3.
М.: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издательтство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1948.
Гречнев, В. О прозе XIX- XX вв.: Л.Толстой, А.Чехов, И.Бунин, Л.Андреев, М.Горький, Ф.Тючев, Г.Иванов, А.Твардовский.СПБ: Соларт, 2009.
Громов М.П. Чехов М.: Мол. Гвардия, 1993.
Евсеев, Д. М. Чеховская Москва. М.: Гелиос АРВ, 2009.
Кавелин, К. Д. Публицистика. СПБ:Типография, 1898.
Катаев, В. Б.(Ред. Кол.). Чеховский вестник. М.: Макс Пресс, 2006.
Катаев, В.Б.(ред.). Чехов и Германия. М.: МГУ, 1996.
Катаев, В.Б. Чехов плюс.: Предшественники, современники, преемники. М.: Языки Культуры, 2004.
Ктаев, В.Б. Сложность простоты Рассказы и пьесы Чехова. М: Изд- во
Московс. Ун-та, 1998.
Лотман, Ю.М.. Беседы о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е. СПБ.: Искусство СПБ, 1994.
Муратова, К. Д. Летература конца XIX – начала XX века. Ленинград:
Наука 1983.
Соколов, А.Н. История русской летературы XIX века. М.: МГУ, 1960.
СПБГУ, 2007.
Сухих, И.Н. Проблемы поэтики Чехова. СПБ: Филологический факультет
СПБГУ, 2007.
Флеровский, Н. Положение рабочего класса в России. М., 1938.

伍、 網路資料

金濤。〈契訶夫筆下的庫頁島〉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1/11/251519.shtm)
(2013.06.02)。
姜曉潔。〈論契訶夫小說的荒誕性〉,(http://goo.gl/AH8vf)(2013.07.28)。
孫兆恆。〈契訶夫筆下的“套中人”與環境〉,(http://goo.gl/k0pW2)
(2013.10.23)。
張大春。〈關於一點點的契訶夫〉,(http://goo.gl/iFQro)(2013.10.04)。
張保明。〈契訶夫《苦惱》以小見大的構思特點〉,(http://goo.gl/03Ivb)
(2013.10.09)。
梁長應、祝紅波。〈契訶夫文學書簡中的小說創作理論述評〉,
(http://goo.gl/qt6CW)(2013.06.16)。
Christian Schwaabe。〈馬克思•韋伯——現代世界的祛魅〉,
(http://www.goethe.de/ins/cn/lp/kul/mag/que/zh8250983.htm)
(2013.11.04)。
Апрышко П. П.. Белинский.(http://goo.gl/tGcHNd)(2013.09.22).
Батюшков Ф.Д.. Антон Павлович Чехов.
(http://www.my-chekhov.ru/articles/old1.shtml)(2013.07.13).
Петрова Т.Г.. А.П. Чехов в литературной критике русского зарубежья. (http://kostromka.ru/revyakin/literature/421.php)(2014.01.13).
Чехов А. П. Летопись жизни и творчества А. П. Чехова.
(http://chehov.niv.ru/chehov/bio/letopis/letopis-1886-2.htm)(2014.01.19).
Чехов А. П. Письмо Киселевой.
(http://chehov.niv.ru/chehov/letters/1887-1888/letter-218.htm)(2013.11.23).
Чехов А. П. Письмо Суворину А. С.
(http://chehov.niv.ru/chehov/letters/1890-1892/letter-1091.htm)(2014.01.13).
Жить по правде (по повести А. Чехова «Мужики») .(http://goo.gl/0w77Jn)(2014.02.16).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