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慧能禪思想
作者 元鍾實
貢獻者 董金裕
元鍾實
日期 1995
上傳時間 1-Apr-2016 17:04:39 (UTC+8)
摘要 封面頁
     目錄
     證明書
     緒論
     第一章 中國人生之理想境界
     第一節 天人合一
     第二節 我佛一體
     第二章 慧能之生平與《壇經》
     第一節 禪.禪學.禪宗
     第二節 慧能之生平
     壹 成長期
     貳 尋法期
     參 得法期
     肆 隱遁期
     伍 弘法期
     第三節 慧能《壇經》
     壹 《壇經》的各種本子
     一 曹溪原子
     二 敦煌本
     三 古本
     四 惠昕本
     五 北宋契嵩重訂本
     六 元代至元本(德異本和宗寶本)
     貳 《壇經》之成立與流變
     一 《壇經》之內容結構
     二 《壇經》之流變過程
     三 《壇經》內容中的真偽問題
     第三章 慧能禪之思想系統
     第一節 慧能《壇經》之思想取向
     壹 以般若為方法,以如來藏為目標
     貳 以「空」融「有」
     參 融貫各宗思想
     一 慧能《壇經》與《涅槃經》
     二 慧能《壇經》與《般若經》
     (一)《摩訶般若波羅蜜》
     (二)《金剛般若波羅蜜》
     三 慧能《壇經》與《維摩經》
     四 慧能《壇經》與《法華經》
     五 慧能《壇經》與其他佛教經論
     第二節 慧能禪之基本特質
     壹 「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貳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第三節 慧能禪思想之關鍵--自性
     壹 慧能以「自性」取代「佛性」
     貳 慧能「自性」義之思想源流
     一 四卷本《楞伽經》之自性義
     二 《大乘起信論》之如來藏義
     三 《大般涅槃經》之佛性義
     第四章 存有論
     第一節 佛家形上本體論之問題提出
     第二節 自性非本體義或實體義
     第五章 佛性論 (Ⅰ)--自性論
     第一節 中國佛教佛性論之發展過程
     第二節 慧能自性之獨特內涵--自我主體性
     第三節 慧能所謂「一切萬法不離自性說」
     壹 「自性本自清淨」義
     貳 「自性本自具足」與「自性能生萬法」義
     參 「自性本不生滅」與「自性本無動搖」
     第六章 佛性論(Ⅱ)--自心論
     第一節 有關心性義之諸家說法
     第二節 自心與自性
     壹 自心自性並非為一
     貳 「自性如天空,自心如日月」
     參 「心是地,性是王」
     第三節 自心之涵義
     壹 「心如虛空,名之為大」
     貳 「本心生萬種法」義
     參 「一切般若皆從自性而生」義
     第四節 眾生當下之心統一般若心和生滅心
     第五節 般若空智之特質乃「不取不捨」
     第七章 修行實踐論
     第一節 三無論
     壹 無念為宗
     貳 無住為本
     參 無相為體
     第二節 頓教法
     壹 澄清「悟」與「修」
     貳 探討頓悟說之理論基礎
     參 頓悟說之一般義--識心見性
     肆 頓悟說之實際義--頓悟頓修
     伍 頓悟說之獨特義--自性自悟
     陸 慧能禪與神會禪頓悟說之異同
     第三節 定慧說
     壹 定慧即等
     貳 解行相應
     參 一行三昧
     第八章 結論
     壹 重視現實人生之「人學」
     貳 發揚自我主體性
     參 當下眾生之心為解脫主體
     肆 行住坐臥皆是禪
     伍 從本體化轉到人性化、心性化
     陸 創造性論釋
     參考書目
     壹 佛經及經注
     貳 古典禪籍、注釋及史傳
     參 現代佛籍及有關著作
     肆 其他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0059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董金裕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元鍾實zh_TW
dc.creator (作者) 元鍾實zh_TW
dc.date (日期) 1995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Apr-2016 17:04:39 (UTC+8)-
dc.date.available 1-Apr-2016 17:04:3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Apr-2016 17:04:3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A2002000059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3629-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封面頁
     目錄
     證明書
     緒論
     第一章 中國人生之理想境界
     第一節 天人合一
     第二節 我佛一體
     第二章 慧能之生平與《壇經》
     第一節 禪.禪學.禪宗
     第二節 慧能之生平
     壹 成長期
     貳 尋法期
     參 得法期
     肆 隱遁期
     伍 弘法期
     第三節 慧能《壇經》
     壹 《壇經》的各種本子
     一 曹溪原子
     二 敦煌本
     三 古本
     四 惠昕本
     五 北宋契嵩重訂本
     六 元代至元本(德異本和宗寶本)
     貳 《壇經》之成立與流變
     一 《壇經》之內容結構
     二 《壇經》之流變過程
     三 《壇經》內容中的真偽問題
     第三章 慧能禪之思想系統
     第一節 慧能《壇經》之思想取向
     壹 以般若為方法,以如來藏為目標
     貳 以「空」融「有」
     參 融貫各宗思想
     一 慧能《壇經》與《涅槃經》
     二 慧能《壇經》與《般若經》
     (一)《摩訶般若波羅蜜》
     (二)《金剛般若波羅蜜》
     三 慧能《壇經》與《維摩經》
     四 慧能《壇經》與《法華經》
     五 慧能《壇經》與其他佛教經論
     第二節 慧能禪之基本特質
     壹 「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貳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第三節 慧能禪思想之關鍵--自性
     壹 慧能以「自性」取代「佛性」
     貳 慧能「自性」義之思想源流
     一 四卷本《楞伽經》之自性義
     二 《大乘起信論》之如來藏義
     三 《大般涅槃經》之佛性義
     第四章 存有論
     第一節 佛家形上本體論之問題提出
     第二節 自性非本體義或實體義
     第五章 佛性論 (Ⅰ)--自性論
     第一節 中國佛教佛性論之發展過程
     第二節 慧能自性之獨特內涵--自我主體性
     第三節 慧能所謂「一切萬法不離自性說」
     壹 「自性本自清淨」義
     貳 「自性本自具足」與「自性能生萬法」義
     參 「自性本不生滅」與「自性本無動搖」
     第六章 佛性論(Ⅱ)--自心論
     第一節 有關心性義之諸家說法
     第二節 自心與自性
     壹 自心自性並非為一
     貳 「自性如天空,自心如日月」
     參 「心是地,性是王」
     第三節 自心之涵義
     壹 「心如虛空,名之為大」
     貳 「本心生萬種法」義
     參 「一切般若皆從自性而生」義
     第四節 眾生當下之心統一般若心和生滅心
     第五節 般若空智之特質乃「不取不捨」
     第七章 修行實踐論
     第一節 三無論
     壹 無念為宗
     貳 無住為本
     參 無相為體
     第二節 頓教法
     壹 澄清「悟」與「修」
     貳 探討頓悟說之理論基礎
     參 頓悟說之一般義--識心見性
     肆 頓悟說之實際義--頓悟頓修
     伍 頓悟說之獨特義--自性自悟
     陸 慧能禪與神會禪頓悟說之異同
     第三節 定慧說
     壹 定慧即等
     貳 解行相應
     參 一行三昧
     第八章 結論
     壹 重視現實人生之「人學」
     貳 發揚自我主體性
     參 當下眾生之心為解脫主體
     肆 行住坐臥皆是禪
     伍 從本體化轉到人性化、心性化
     陸 創造性論釋
     參考書目
     壹 佛經及經注
     貳 古典禪籍、注釋及史傳
     參 現代佛籍及有關著作
     肆 其他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封面頁
     目錄
     證明書
     緒論
     第一章 中國人生之理想境界
     第一節 天人合一
     第二節 我佛一體
     第二章 慧能之生平與《壇經》
     第一節 禪.禪學.禪宗
     第二節 慧能之生平
     壹 成長期
     貳 尋法期
     參 得法期
     肆 隱遁期
     伍 弘法期
     第三節 慧能《壇經》
     壹 《壇經》的各種本子
     一 曹溪原子
     二 敦煌本
     三 古本
     四 惠昕本
     五 北宋契嵩重訂本
     六 元代至元本(德異本和宗寶本)
     貳 《壇經》之成立與流變
     一 《壇經》之內容結構
     二 《壇經》之流變過程
     三 《壇經》內容中的真偽問題
     第三章 慧能禪之思想系統
     第一節 慧能《壇經》之思想取向
     壹 以般若為方法,以如來藏為目標
     貳 以「空」融「有」
     參 融貫各宗思想
     一 慧能《壇經》與《涅槃經》
     二 慧能《壇經》與《般若經》
     (一)《摩訶般若波羅蜜》
     (二)《金剛般若波羅蜜》
     三 慧能《壇經》與《維摩經》
     四 慧能《壇經》與《法華經》
     五 慧能《壇經》與其他佛教經論
     第二節 慧能禪之基本特質
     壹 「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貳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第三節 慧能禪思想之關鍵--自性
     壹 慧能以「自性」取代「佛性」
     貳 慧能「自性」義之思想源流
     一 四卷本《楞伽經》之自性義
     二 《大乘起信論》之如來藏義
     三 《大般涅槃經》之佛性義
     第四章 存有論
     第一節 佛家形上本體論之問題提出
     第二節 自性非本體義或實體義
     第五章 佛性論 (Ⅰ)--自性論
     第一節 中國佛教佛性論之發展過程
     第二節 慧能自性之獨特內涵--自我主體性
     第三節 慧能所謂「一切萬法不離自性說」
     壹 「自性本自清淨」義
     貳 「自性本自具足」與「自性能生萬法」義
     參 「自性本不生滅」與「自性本無動搖」
     第六章 佛性論(Ⅱ)--自心論
     第一節 有關心性義之諸家說法
     第二節 自心與自性
     壹 自心自性並非為一
     貳 「自性如天空,自心如日月」
     參 「心是地,性是王」
     第三節 自心之涵義
     壹 「心如虛空,名之為大」
     貳 「本心生萬種法」義
     參 「一切般若皆從自性而生」義
     第四節 眾生當下之心統一般若心和生滅心
     第五節 般若空智之特質乃「不取不捨」
     第七章 修行實踐論
     第一節 三無論
     壹 無念為宗
     貳 無住為本
     參 無相為體
     第二節 頓教法
     壹 澄清「悟」與「修」
     貳 探討頓悟說之理論基礎
     參 頓悟說之一般義--識心見性
     肆 頓悟說之實際義--頓悟頓修
     伍 頓悟說之獨特義--自性自悟
     陸 慧能禪與神會禪頓悟說之異同
     第三節 定慧說
     壹 定慧即等
     貳 解行相應
     參 一行三昧
     第八章 結論
     壹 重視現實人生之「人學」
     貳 發揚自我主體性
     參 當下眾生之心為解脫主體
     肆 行住坐臥皆是禪
     伍 從本體化轉到人性化、心性化
     陸 創造性論釋
     參考書目
     壹 佛經及經注
     貳 古典禪籍、注釋及史傳
     參 現代佛籍及有關著作
     肆 其他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0059en_US
dc.title (題名) 慧能禪思想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