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漢魏六朝辭賦中的遊仙題材研究
作者 張嘉純
貢獻者 簡宗梧
張嘉純
關鍵詞 
遊仙

辭賦
漢魏
六朝
日期 2001
上傳時間 15-Apr-2016 15:58:31 (UTC+8)
摘要 第一章為「緒論」,主要有研究動機與目的、前人研究成果回顧、研究範圍界定、研究架構等四小節,為本論文之基礎研究。
     三章首先探討的是「遊仙題材的運用」,由於篇幅較大,故分為(上)、(下)二章。本論文以收集賦篇最為齊全的《歷代賦彙》之類目為參考,筆者將運用遊仙題材的賦篇分為五大類,這五大類的分類標準,主要基於遊仙題材出現的場景類似,或者賦家的創作動機雷同:一.曠達、典禮、宮殿、都邑賦,此類賦多以君王為預設讀者,而遊仙題材主要用以描寫貴族的生活側面或居住空間。二.言志、性道賦,遊仙題材與表達個人失志不遇情懷有關,經常流露賦家的生命思考軌跡。三.地理、天象賦,遊仙題材的運用與自然山水有關,或感自然而興懷,或藉自然寄託情志。四.仙釋賦,其中的「仙類」涉及許多仙人、仙境、煉丹等遊仙題材的運用。五.其他,主要指音樂賦,及其他未歸入《歷代賦彙》卻實為賦體之作品。此章乃先釐清遊仙題材在不同賦類中的運用情形,以利於掌握遊仙題材的各種風貌。
     第四章探討「遊仙題材的演變」,由於二、三章著重於遊仙題材如何運用,故第四章開始討論遊仙題材的演變。第一節聚焦於「遊的性質」轉變,筆者發現,從先秦歷經漢再至六朝,遊仙題材之「遊」大致呈現了從「神遊」到「盛遊、娛遊」到「玄遊」再到「仙遊」的變化,故此小節以「宗教氣氛濃厚的神遊」、「帝王貴族之盛遊、娛遊」、「憂思與玄遊」、「道教性質濃厚的仙遊」為敘述脈絡;第二節為「仙人、仙境與遊觀」,由於「仙人」、「仙境」及「遊觀」是遊仙題材的三大要素,故此節除了分析遊仙題材是由哪些元素組成?它們如何被組合、運用外,更重要的是以時代為軸線,分析賦家在書寫「遊」、「仙」、或「境」時,強調的重點有何不同?如何遞嬗?第三節分析遊仙賦與神女賦、紀行賦的異同。以神女賦、紀行賦為比較對象的主要原因,前者乃基於屈原〈離騷〉中「遠遊求女」的結構在後代辭賦發展史上分別開展了神女與遊仙二大書寫傳統,故藉由遊仙賦與神女賦的比較,可進一步探尋「求女」與「遊仙」之間的共通特質或互滲情形;後者則基於「遊」與「行」既做為遊仙賦、紀行賦的主要構成要素,故二者均強調時空轉移,且作品中的時空特質亦均遊移於虛實之間,甚值得相互參照、比較。藉著比較遊仙賦與其他賦類的異同,實有助於釐清遊仙賦本身之特色,此亦本節主要寫作目的。
     第五章為「遊仙時空之探討」,此章為遊仙賦的深層動機分析。人活在時空的向度□,總是需要借時間的定量與空間的定位,以掌握自己現在身在何方?未來又將身往何處?故遊仙賦中涉及的時空轉移,經常與生命的安頓具有連帶關係。因此,本章主在分析遊仙賦中的時間、空間如何被建構?它具有什麼意涵?而「輕舉──回歸」之間,作者擬傳達什麼訊息?本章期藉由遊仙時空的討論,發掘遊仙賦深層的創作動機與精神內涵。
     第六章為「結論」,探討遊仙賦所蘊含的「文學意義」及「美學價值」。筆者以為漢魏六朝辭賦中,雖未見到直接標題為遊仙賦者,然而,遊仙題材著實是賦家十分青睞的一組符號,它不僅呈現豐富的面貌,也反映了許多遊仙詩或遊歷仙境小說較少涉及的生活側面,無疑具有它獨特的文學地位及美學價值。
參考文獻 壹 專書部分
     (一) 古籍(按朝代)
     (1) 經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再版,1991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初版,1992年)
     漢.揚雄著,鄭萬耕校釋《太玄校釋》(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第一版,1989年)
     袁坷校注《山海經》(台北:金楓印行,初版,1987年)
     (2) 史
     瀧川龜太郎編著《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宏業書局,再版,1992年)
     漢.班固著,楊家駱主編《漢書》(台北:鼎文書局,初版,1979年)
     晉.范曄著,楊家駱主編《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初版,1980年)
     梁.沈約著,楊家駱主編《宋書》(台北:鼎文書局,初版,1980年)
     梁.蕭子顯著,楊家駱主編《南梁書、梁書、陳書》(台北:鼎文書局,初版,1980年)
     唐.房玄齡等著,楊家駱主編《晉書》(台北:鼎文書局,初版,1980年)
     唐.李延壽著,楊家駱主編《南史》(台北:鼎文書局,初版,1980年)
     唐.李延壽著,楊家駱主編《北史》(台北:鼎文書局,初版,1980年)
     唐.李百藥著,楊家駱主編《北齊書、周書、隋書》(台北:鼎文書局,初版,1980年)
     (三) 子
     周.韓非著,陳啟天校釋《增訂韓非子校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初版,1969年)
     漢.應劭《風俗通義注》(上海:商務出版社,初版)
     漢.劉安著,高誘注《淮南子注》(台北:世界書局,八版,1985年)
     漢.高誘著,楊家駱主編《明刻淮南鴻烈解》(台北:鼎文書局,初版,1979年)
     漢.王充著,劉盼遂集解,楊家駱主編《論衡集解》(台北:世界書局,初版,1962年)
     晉.葛洪著,楊家駱主編《抱朴子》(台北:世界書局,初版,1979年)
     晉.張湛撰,楊家駱主編,《列子》(台北:世界書局,初版,1958年)
     晉.郭象註《莊子》(台北:藝文印書館,四版,1983年)
     晉.王弼註《老子註》(台北:藝文印書館,三版4刷,1996年)
     (四) 集
     魏.曹植著,趙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第一版,1984年)
     宋.劉義慶編,徐震堮校箋《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再版,1989年)
     梁.劉勰著,楊家駱主編《文心雕龍注釋》(台北:世界書局,初版,1963年)
     梁.劉勰著,周振甫注釋《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初版,1984年)
     梁.蕭統著,唐.李善注《昭明文選》(台北:文化圖書公司,再版,1979年)
     明.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1917年)
     唐.歐陽詢等撰,于大成主編《藝文類聚》(台北:文光出版社,初版,1994年)
     唐.虞世南等撰《北堂書抄》(京都:株式會社中文出版社,再版,1979年)
     宋.李昉等撰《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一版3刷,1990年)
     宋.李昉等奉敕撰《太平御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清.王夫之等《清人楚辭注三種》(台北:長安出版社,三版,1980年)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出版社,第一版,1958年)
     清.洪興祖,蔣驥注《楚辭補注.山帶閣註楚辭》(台北:長安出版社,初版,1991年)
     清.陳元龍等奉敕編,吉川幸次郎解說《御定歷代賦彙正集》(中文出版社,1706年刊本影印)
     清.陳元龍等奉敕編,吉川幸次郎解說《御定歷代賦彙外集、逸句、補遺》(中文出版社,1706年刊本影印)
     清.姚鼎《古文辭類纂》(台北:新陸書局,初版,1962年)
     (二) 辭賦論著(按出版年)
     鈴木虎雄著,殷石臞譯《賦史大要》(台北:正中書局,臺一版,1966年)
     陳去病《辭賦學綱要》(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版,1971年)
     林達琪《漢代文賦之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社,初版,1974年)
     張清鐘《漢賦研究》(台北:台灣商務書印館,初版,1975年)
     傅隸樸《賦選注》(台北:正中書局,初版,1977年)
     許建章《漢賦研究》(台北:崇德出版社,初版,1977年)
     簡宗梧《漢賦源流與價值之商榷》(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初版,1980年)
     李兆蘭《漢賦研究》(台北:書□出版社,初版,1980年)
     陶秋英《漢賦之史的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社,初版,1980年)
     張正體,張婷婷著《賦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初版,1982年)
     張書文《楚辭到漢賦的演變》(台北:正中書局,初版,1983年)
     龔克昌《漢賦研究》(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第一版,1984年)
     逯欽立著,吳云整理《漢魏六朝文學論集》(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第一版,1984年)
     蔡義忠《中國的辭賦家》(台北:漢威出版社,初版,1985年)
     余崇生編《楚辭研究論文集》(台北:學海出版社,初版,1985年)
     何沛雄《漢魏六朝賦家論略》(台北:臺灣學生書局,初版,1986年)
     李金鍚《屈荀辭賦論稿》(瀋陽: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第一版,1986年)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一版,1987年)
     李曰剛《中國辭賦流變史》(台北:文津出版社,初版,1987年)
     曹淑娟《論漢賦之寫物言志傳統》(台北:文津出版社,初版,1987年)
     高光復《賦史述略》(東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第一版,1987年)
     高光復《漢魏六朝四十家賦述論》(黑龍江:黑龍江教育出版社,第一版,1988年)
     姜書閣《先秦辭賦原論》(山東:齊魯書社,第一版,1989年)
     曹道衡《漢魏六朝辭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初版,1989年)
     姜書閣《漢賦通義》(山東:齊魯書社,第一版,1989年)
     萬光治《漢賦通論》(四川:巴蜀書社,第一版,1989年)
     何沛雄《漢魏六朝賦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初版,1990年)
     徐志嘯編《歷代賦論輯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第一版,1991年)
     尹賽夫,吳坤定,趙乃增編《中國歷代賦選》(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一版二刷,1991年)
     葉幼明《辭賦通論》(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第一版,1991年)
     程章燦《魏晉南北朝賦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第一版,1992年)
     周嘯天主編《楚辭鑑賞集成》(台北:五南出版社,初版,1993年)
     簡宗梧《漢賦史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初版,1993年)
     鄭競編《全漢賦》(台北:之江出版社,初版,1994年)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初版,1994年)
     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編印《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下冊(台北:政大中文系,1996年)
     霍松林《辭賦大辭典》(江蘇:江蘇古藉出版社,1996年)
     廖志強《南朝賦闡釋》(板橋:天工書局,初版,1997年)
     黃鳳顯《屈辭體研究》(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第一版,1997年)
     鄭良樹《辭賦論集》(臺北:學生書局,初版,1998年)
     簡宗梧《賦與駢文》(臺北:臺灣書局,初版,1998年)
     王琳《六朝辭賦史》(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第一版,1998年)
     廖國棟《建安辭賦之傳承與拓新》(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初版,1998年)
     曹明綱《賦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一版,1998年)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初版,1998年)
     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辭賦文學論集》(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第一版,1999年)
     黃水雲《六朝駢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初版,1999年)
     (三) 仙道叢書
     李叔還編《道教大辭典》(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初版,1987年)
     周紹賢《道家與神仙》(台北:中華書局,初版,1970年)
     李豐楙《探求不死》(台北:久大文化事業,初版,1987年)
     陳國符《道藏源流續考》(台北:明文書局,再版,1987年)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一版,1987年)
     卿希泰等《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第一版,1990年)
     呂錫琛《道家、方士與王朝政治》(長沙:湖南出版社,第一版,1991年)
     胡孚琛《道教與仙學》(太原:新華出版社,第一版,1991年)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一版,1991年)
     鄭土有《曉望洞天福地──中國的神仙與神仙信仰》(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版,1991年)
     于民雄《道教文化概說》(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第一版,1991年)
     干春松《神仙信仰與傳說》(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一版,1992年)
     胡孚琛《魏晉神仙道教──《抱朴子內篇》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台灣初版,1992年)
     陳耀庭、劉仲宇著《道、仙、人──中國道教縱橫談》(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第一版,1992年)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第一版,1992年)
     梅新林《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上海:三聯書局,第一版,1992年)
     捷幼出版社主編《中國神仙傳記文獻初編》第一冊(台北:捷幼出版社,初版,1992年)
     陳開科《中國神仙探玄》(桂林:漓江出版社,第一版,1993年)
     伍偉民、蔣見元《道教文學三十談》(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第一版,1993年)
     李養正《道教諸子百家》(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第一版,1993年)
     劉精誠《中國道教史》(台北:文津出版社,初版,1993年)
     羅永麟《中國仙話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第一版,1993年)
     羅偉國《話說道教》(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第一版,1994年)
     卿希泰、高大潮著《道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一版,1994年)
     張曉敏《道教十日談》(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第一版,1994年)
     黃兆漢《道教與文學》(台北:學生書局,初版,1994年)
     李國榮《帝王與煉丹》(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第一版,1994年)
     朱越利《道經總論》(台北:洪葉文化,初版,1995年)
     徐華龍,王有鈞著《山與山神》(北京:學苑出版社,一版2刷,1996年)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初版,1996年)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初版,1996年)
     李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初版,1996年)
     顏進雄《唐代遊仙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初版,1996年)
     馬濟人《道教與煉丹》(台北:文津出版社,初版,1997年)
     任繼愈編《中國道教史》(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初版,1997年)
     李豐楙《許遜與薩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初版,1997年)
     李福清《從神話到鬼話》(台中:晨星出版社,初版,1998年)
     蕭登福《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台北:文津出版社,二版,2001年)
     (四) 詩歌、美學、文學理論及其他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台北:正中書局,臺初版,1953年)
     梁啟超《中國韻文□頭所表現的情感》(台北:臺灣中華書局,臺二版,1966年)
     萬驪《中國文化概論》(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初版,1967年)
     沙畹著,馮承鈞譯《中國之旅行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初版,1975年)
     聞一多《神話與詩》(台中:藍燈文化,初版,1975年)
     郭紹虞《中國詩的神韻、格調與性靈》(台北:河洛出版社,初版,1975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盤庚出版社,初版,1978年)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學海出版社,初版,1978年)
     朱光潛《詩論新編》(台北:洪範出版社,初版,1982年)
     陳鵬翔主編《主題學研究論文集》(台北:東大圖書,初版,1983年)
     鄭樹森編《現象學與文學批評》(台北:東大圖書,初版,1984年)
     詹同章《中國韻文之演變》(台北:好友印刷企業有限公司,初版,1984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台北:學海出版社,初版,1984年)
     洪順隆《六朝詩論》(台北:文津出版社,初版,1985年)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初版,1986年)
     張漢良《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東大圖書,初版,1986年)
     鄭樹森《文學理論與比較文學》(台北:時報文化,初版,1986年)
     劉熙載著,龔鵬程撰述《藝概》(台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初版,1986年)
     朱光潛《藝文雜談》(台北:木鐸出版社,初版,1987年)
     韋勒克等著,王夢鷗等譯《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志文出版社,初版,1987年)
     葉維廉《比較詩學》(台北:東大圖書,再版,1988年)
     蕭馳《中國詩歌美學》(北京:北京大學,第一版,1986年)
     盛子潮、朱水涌著《詩歌形態美學》(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第一版,1987年)
     王孝廉《神話與小說》(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初版二刷,1987年)
     龔鵬程《文化、文學與美學》(台北:時報文化,初版,1988年)
     D.C.霍伊著,陳玉蓉譯《批評的循環》(台北:南方出版社,初版,1988年)
     Roland Barthes著,洪顯盛譯《符號學要義》(台北:南方出版塺,初版,1988年)
     簡政珍《語言與文學空間》(台北:漢光文化事業,初版,1989年)
     顧頡剛《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初版,1989年)
     董俊彥《桓子新論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初版,1989年)
     K.E. Gilbert、H.Kuhn著,夏乾豐譯《美學史》上下卷(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第一版,1989年)
     張松如主編,鍾優民撰寫《中國詩歌史──魏晉南北朝》(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第一版,1989年,)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初版,1989年)
     李森南《山水詩人謝靈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初版,1989年)
     Edward J Mayo & Lance P. Jarvis著,蔡麗伶譯《詩論》(台北:揚智文化,初版,1990年)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第一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版三刷,1990年)
     李元洛《詩美學》(台北:東大圖書,初版,1990年)
     陳香編註《歷代仙逸詩選》上下冊(台北:國家書局,初版,1990年)
     吳浩坤,潘悠著《中國甲骨學史》(台北:貫雅文化,初版,1990年)
     錢鍾書《管錐編》(台北:書林出版社,最新訂正版,1990年)
     恩斯特.卡西爾《符號.神話.文化》(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初版,1990年)
     路易.加迪等著,鄭樂平、胡建平譯《文化與時間》(台北:淑馨出版社,初版,1992年)
     黃有志著《社會變遷與傳統禮俗》(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初版,1991年)
     陳福濱《揚雄》(台北:東大圖書公司,初版,1993年)
     伊瑟爾著,金元浦,周寧譯《閱讀活動──審美反應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周來祥主編《中國美學主潮》(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第一版,1992年)
     朱光潛《詩論》(台北:正中書局,初版,1993年)
     張亮采編《中國風俗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二版,1993年)
     傅正谷《中國夢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一版,1993年)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的十大主題》(台北:唐山出版社,初版四刷,1993年)
     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初版,1994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初版,1994年)
     袁濟喜《中國古代文體叢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第一版,1994年)
     傅偉勳《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台北:正中書局,初版,1994年)
     Frank Lentricchia、Thomas Mclaughlin編,張京媛等譯《文學批評術語》(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初版,1994年)
     張德明《語言風格學》(高雄:麗文文化,初版,1994年)
     Elizabeth Freund著,陳燕谷譯《讀者反應理論批評》(台北:駱駝出版社,初版,1994年)
     Robert C Holub著,董之林譯《接受美學理論》(台北:駱駝出版社,初版,1994年)
     顏慧琪《六朝志怪小說異類姻緣故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初版,1994年)
     葉君遠《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第一版,1994年)
     彭修良,高玉著《旅遊美學》(台北:五南出版社,初版,1994年)
     胡經之主編《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上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版六刷,1995年)
     董小英《再登巴比倫塔:巴赫金與對話理論》(上海:三聯書店,初版,1995年)
     Douwe Fokkema著,袁鸙翔等譯《二十世紀文學理論》(台北:書林出版社,初版三刷,1995年)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出版社,初版,1995年)
     滕守堯《對話理論》(台北:揚智文化,初版,1995年)
     譚帆《優伶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第一版,1995年)
     金哲,陳燮君著《時間學》(台北:弘智文化事業,初版,1995年)
     阿萊霍.卡彭鐵爾《小說是一種需要──阿萊霍.卡彭鐵爾談創作》(雲南出版社,第一版,1995年)
     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初版,1996年)
     汪榮寶撰,陳仲夫點校《法言義疏》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初版2刷,1996年)
     劉經庵《中國純文學史綱》(北京:東方出版社,第一版,1996年)
     周祖謨《魏晉南北朝韻部之演變》(台北:東大圖書公司,初版,1996年)
     李興盛《中國流人史》(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第一版,1996年)
     趙輝《六朝社會文化心態》(台北:文津出版社,初版,1996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三民書局,初版,1996年)
     李澤厚《華夏美學》(台北:三民書局,初版,1996年)
     施昌東《漢代美學思想述評》(北京:中華書局,一版二刷,1996年)
     Michael Payne著,李奭學譯《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克麗絲蒂娃導讀》(台北:書林出版社,初版二刷,1997年)
     龍協濤著《讀者反應理論》(台北:揚智文化,初版,1997年)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台北:里仁書局,初版,1997年)
     鍾濤《六朝駢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蘊》(北京:東方出版社,第一版,1997年)
     德.瑙曼等著,范大燦編《作品文學史與讀者》(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第一版,1997年)
     陳桐生《楚辭與中國文化》(陜西: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版,1997年)
     陳憲年《創作個性論》(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第一版,1997年)
     恩斯特.卡西爾《人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一版六刷,1997年)
     劉宗坤著,《覺醒與沉淪──魏晉風度及其文化表現》(河南:大象出版社,初版,1997年)
     鄭毓瑜《六朝情境美學》(台北:里仁書局,初版,1997年)
     周慶華《語言文化學》(台北:生智文化,初版,1997年)
     文柯等著,柯里尼編,王宇根譯《詮釋與過度詮釋》(北京:三聯書店,第一版,1997年)
     王子今《中國古代行旅生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初版,1998年)
     洪順隆《抒情與敘事》(台北;黎明文化公司,初版,1998年)
     黃碧璉《屈原與楚辭文化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初版,1998年)
     浦安迪講演《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版二刷,1998年)
     安東尼•吉登斯著,李康、李猛譯《社會的構成:結構化理論大綱》(北京:三聯書店,第一版,1998年)
     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修訂本(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一版二刷,1998年)
     趙毅衡《當說者被說的時候:比較敘述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一版,1998年)
     李建中著,《魏晉文學與魏晉人格》(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第一版,1998年)
     朱承平《詩詞格律教程》(廣東:暨南大學出版社,初版,1999年)
     林信華《符號與社會》(台北:唐山出版社,初版,1999年)
     王國瓔《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論析》(台北:允晨文化,初版,1999年)
     東海大學中文系編《旅遊文學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初版,2000年)
     衣若芬,劉苑如主編《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初版,2000年)
     鄭毓瑜《性別與家國──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台北:里仁書局,初版,2000年)
     《民國叢書》第二編(上海:上海書局,初版,1990年)
     貳 碩博士論文部分
     康萍《魏晉遊仙詩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年,葉慶炳教授指導
     簡宗梧《司馬相如、揚雄及其賦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75年,高明、盧元駿教授指導
     李豐楙《魏晉南北朝文士與道教之關係》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78年,熊公哲、羅宗濤教授指導
     廖國棟《張衡生平及其賦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簡宗梧教授指導
     郭玉雯《聊齋誌異中他界故事之研究》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張健指導
     劉漢初《六朝詩發展述論》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張敬、葉慶炳教授指導
     張鈞莉《六朝遊仙詩研究》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林文月、吳宏一教授指導
     吳淑玲《唐詩中的仙境傳說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李豐楙教授指導
     楊文雀《李白詩中神話運用之研究──以仙道神話為主體》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李豐楙教授指導
     陳秀美《郭璞之詩賦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王仁鈞教授指導
     王秋傑《陸機及其詩賦研究》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林文月教授指導
     吳明津《曹植詩賦研究》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廖國棟教授指導
     許時珍《揚雄、桓譚的反讖緯神道思想》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呂凱教授指導
     游適宏《祝堯《古賦辯體》》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簡宗梧教授指導
     謝聰輝《帝女神話研究中人神之戀研究》台灣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邱燮友教授指導
     許雪玲《唐代遊歷仙境小說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李豐楙教授指導
     王學玲《漢代騷體賦研究》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張夢機教授指導
     何筱敏《漢賦的時空美感》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王金凌教授指導
     張秋麗《漢魏六朝紀行賦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簡宗梧教授指導
     陳姿蓉《漢代散體賦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簡宗梧教授指導
     魯瑞菁《〈高唐賦〉的民俗神話底蘊研究》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彭毅教授、葉國良教授指導
     劉苑如《六朝志怪的文類研究:導異為常的想像歷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李豐楙教授指導
     簡麗玲《曹氏父子及其羽翼辭賦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簡宗梧教授指導
     顏進雄《唐代遊仙詩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洪順隆教授指導
     黃水雲《六朝駢賦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洪順隆教授指導
     李翠瑛《六朝賦論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簡宗梧教授指導
     謝月鈴《魏晉女性題材辭賦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簡宗梧教授指導
     何于菁《東漢辭賦與政治》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廖國棟教授指導
     參 期刊論文部分
     林繼平〈論道家神仙思想之形成──從老莊哲學流變談起〉上,《東方雜誌》復刊第20卷第1期,1986年7月,頁11-17。
     林繼平〈論道家神仙思想之形成──從老莊哲學流變談起〉下,《東方雜誌》復刊第20卷第2期,1986年8月,頁14-19。
     滕固〈中世人的苦悶與遊仙文學〉,收入《中國文學研究》小說月報第17號 號外,(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年)
     朱光潛〈遊仙詩〉,《文學雜誌》第3卷第4期,1948年9月,頁1-14。
     易笑儂〈漫談遊仙詩〉,《暢流》第55卷第8期,1966年8月,頁56-59。
     郭惠卿〈仙真文學略論〉,《大陸雜誌》第35卷第12期,1967年12月,頁15-19。
     林文月〈從遊仙詩到山水詩〉,《中外文學》第1卷9期,1973年2月,頁35-52。
     柯慶明〈試論幾首唐人絕句□的時空意識與表現〉,《中外文學》,(第1卷,第11期,1973年4月),頁130-155。
     小川環樹著,張桐生譯〈中國魏晉以後(三世紀以降)的仙鄉故事〉,《幼獅月刊》第40卷第5期,1974年11月,頁33-36。
     康萍〈論魏晉遊仙詩的興衰與類別〉,《中外文學》第3卷,第5期,1974年10月,頁154-167。
     唐亦璋〈神仙思想與遊仙詩研究〉,《淡江學報》第14期,1976年4月,頁121-176。
     顧頡剛〈《莊子》與《楚辭》中崑崙蓬萊兩個神話系統的融合〉,《中華文史論叢》第2期,1979年
     成映鴻〈古代中國人的時間觀念〉,《臺中師專學報》(第8期,1979年6月),頁95-116。
     萬光治〈論漢賦的圖案化傾向〉,《四川師院學報》第3期,1982年,頁42-47。
     朱光潛〈遊仙詩〉,收入朱光潛《詩論新編》(台北:洪範出版社,初版,1982年)
     李威熊〈中國神仙信仰的形成與談仙文學〉,《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6卷,第3期,1983年3月,頁21-25。
     費海璣〈「遊仙窟」與「源氏物語」〉,《文訊月刊》第5期,1983年11月,頁102-105。
     萬光治〈論漢賦的類型化傾向〉,《西南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1983年,頁59-66。
     韋鳳娟〈遊仙詩的「人間化」及其原因〉,《光明日報》,1983年11月8日。
     黃居仁〈時間如流水──由古典詩歌中的時間用語談到中國人的時間觀〉,《中外文學》第9卷,第11期,1985年4月,頁70-88。
     孫全文〈中國建築的中介空間〉,《成功大學學報》(第20期,1985年7月),頁279-292。
     洪順隆〈試論六朝的遊仙詩〉,收入洪順隆《六朝詩論》(台北:文津出版社,初版,1985年),頁89-125。
     彭毅〈在中國古代文學□遊仙思想的形成──楚辭遠遊溯源〉,收入《鄭因百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台北:商務印書館,初版,1985年),頁559-602。
     李豐楙〈服飾、服食與巫俗傳說:從巫俗觀點對楚辭的考察之一〉,收錄於余崇生編《楚辭研究論文集》(台北:學海出版社,初版,1985年),頁529-560。
     劉若愚著,陳淑敏譯〈中國詩中的時間、空間與自我〉,《中外文學》(第21卷,第3期,1987年12月),頁13-35。
     王孝廉〈夢與真實──古代的神話〉,收入王孝廉《神話與小說》(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初版二刷,1987年),頁13-57。
     王孝廉〈死與再生──原型回歸的神話主題與古代時間信仰〉,收入王孝廉《神話與小說》(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初版二刷,1987年),頁91-125。
     王孝廉〈試論中國仙鄉傳說的一些問題〉,收入王孝廉《神話與小說》(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初版二刷,1987年),頁58-90。
     鄭秀玲〈建築與美學──中國園林建築空間的動態初探〉,《中國文化月刊》(第101期,1988年3月),頁102-115。
     鄧齊彬〈漢賦的美學特徵〉,《文史知識》第4期,1989年,頁10-15。
     葉慶炳〈六朝至唐代的他界結構小說〉,《台大中文學報》第3期,1989年12月,頁7-28。
     張慶利〈漢代的思維方式與漢大賦的特點〉,《東北師大學報》第3期,1990年,頁67-72。
     梅新林〈生命的渴望與超越──中國仙話研究芻議〉《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0年,頁45-47、17。
     蕭登福〈先秦載籍所常見之神與仙〉(上),《東方雜誌》復刊,第23卷第8期,1990年2月,頁27-35。
     蕭登福〈先秦載籍所常見之神與仙〉(下),《東方雜誌》復刊,第23卷第9期,1990年3月,頁32-38。
     費振剛〈論辭與賦的關係〉,《中國文學研究》第4期,1990年,頁11-14、24。
     黃坤堯〈郭璞「遊仙詩」淺析〉,《孔孟月刊》第29卷第6期,1991年2月,頁47-50。
     顏崑陽〈論漢代文人「悲士不遇」的心靈模式〉,《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10月),頁209-253。
     鄭良樹〈司馬相如〈子虛〉、〈上林〉二賦的分合問題〉,《故宮學術季刊》10卷2期,1992冬,頁103-127。
     黃海鳴譯〈神聖空間及世界之神聖〉〉〉〉化(上)〉,《雄獅美術》,第256期,1992年6月,頁111-120。
     黃海鳴譯〈神聖空間及世界之神聖化(下)〉,《雄獅美術》,第261期,1992年11月,頁88-99。
     李洲良〈精神世界的詩意漫游──游仙初探〉,《北方論叢》第3期,1993年
     龔鵬程〈道、道家、道教──道教史上幾個基本名詞的考察〉,《漢學研究》第11卷第2期,1993年12月,頁23-38。
     楊清龍〈試論謝靈的神仙道教思想〉,《書目季刊》第27卷第4期,1994年3月,頁135-139。
     游喚〈時間與動作在詩中的作用〉,《臺灣詩學季刊》第9期,1994年12月,頁136-139。
     史雙元〈艷情詞、游仙詞、煉丹詞──略論道教思想對宋詞內容的影響〉,收入《中國首屆唐宋詩詞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第一版,1994年)
     鄒暉〈建築的時空場構想〉,《空間雜誌》第62期,1994年9月,頁72-73。
     顏忠賢〈疏離的空間書寫〉,《空間雜誌》第72期,1995年7月,頁51-54。
     江秀梅〈魏晉南北朝詩賦合流現象初探〉,《輔大中研所學刊》第5期,1995年9月,頁199-222。
     楊瑟恩〈郭璞遊仙詩析論〉,《輔大中研所學刊》第5期,1995年9月,頁223-244。
     傅錫壬〈李白古賦中的神話運用〉,《淡江學報》第34期,1995年2月,頁1-22。
     王宜瑗〈輕舉與回歸--魏晉遊仙詩人的心態〉,《國文天地》第10卷第8期,1995年1月,頁76-80。
     李豐楙〈神仙三品說的原始及其演變──以六朝道教為中心的考察〉,收入氏著《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初版,1996年),頁33-92。
     李豐楙〈六朝道教洞天說與遊歷仙境小說〉,收入氏著《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初版,1996年),頁93-142。
     李豐楙〈六朝道教與遊仙詩的發展〉,收入氏著《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初版,1996年),頁25-60。
     李豐楙〈曹唐<大遊仙詩>與道教傳說>,收入氏著《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初版,1996年),頁131-174。
     李豐楙 <曹唐<小遊仙詩>的神仙世界初探>,收入氏著《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初版,1996年),175-256。
     鄭毓瑜〈賦體中「遊觀」的型態及其所展現的時空意識-以〈天子遊獵賦〉、〈思玄賦〉、〈西征賦〉為主的討論〉,收入《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頁411-432。
     廖國棟〈從「士不遇」到「歸去來」──試論兩漢辭賦對京城的趨附與偏離〉,收入《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頁763-788。
     傅鍚壬〈《文選》所錄漢賦中的神話特質與解析〉,收入《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頁137-152。
     高莉芬〈六朝詩賦合流現象之一考察──賦語言功能之轉變〉,收入《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頁187-206。
     遊志誠〈選賦所見賦學之思想與體類〉,收入《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頁89-106。
     蔡鍾祥〈辭賦流變考略〉,收入《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頁533-548。
     魯瑞菁〈前人對〈高唐賦〉創作時代與創作目的所提意見檢討〉,《中國文學研究》第10期,1996年5月,頁23-56。
     鄧國光〈漢魏六朝辭賦與緯學〉,收入《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頁51-68。
     何沛雄〈略論漢代騷體賦和散體賦的特點〉,收入《第三屆國際辭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頁559-581。
     高桂惠〈美麗與哀愁──談辭賦中婦女群像的創作意蘊〉,收入《第三屆國際辭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頁443-460。高秋鳳〈從宋玉〈神女賦〉到江淹〈水上神女賦〉──先秦至六朝「神女賦」之發展〉,收入《第三屆國際辭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頁845-868。
     馬積高〈論隋以前南北文學的差別,融合與辭賦的形成、發展〉,《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頁385-400。
     何新文〈「人何世而弗新,世何人之能故」──魏晉南北朝辭賦中的生命主題〉,《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頁15-34。
     畢萬忱〈道家與魏晉南北賦〉,收入《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頁239-260。
     程章燦〈辭賦批評:思的框架與史的脈胳-以六朝賦話為中心〉,《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頁401-410。
     尤雅姿〈論魏晉士人時空意識之發生發展與體驗──援近代西方思想體系討論之〉,《文史學報》(中興大學)第27期,1997年6月,頁51-102。
     許東海〈從李白賦論李白詩歌的時空特色〉,《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1期,1997年12月,頁253-279。
     辛金順〈從生命的型態試論曹操的遊仙詩〉,《文明探索叢刊》第9期,1997年4月,頁62-74。
     歐天發〈從歌謠、樂舞、賦誦看〈詩〉與辭賦文學之成立〉,《嘉南學報》第23期,1997年11月,頁173-187。
     洪順隆〈初唐賦的三教思想風貌〉,《華岡文科學報》第22期,1998年3月,頁55-104。
     謝聰輝〈〈高唐賦〉中「未婚」神女神話的民俗意義〉,《中國學術年刊》第18期,1997年3月,頁241-272、439-440。
     郭恩慈〈空間、時間與節奏:列斐伏爾的空間理論分析〉,《城市與設計》第5卷第6期,1998年9月,頁171-185。
     王佩琴〈差別的認同:飲食所建構的神仙世界〉,《中國文化月刊》第212期,1997年11月,頁53-69。
     王文進〈中國自然山水文學的三部曲──以南朝「山水詩」到「徐霞客遊記」的觀察〉,《中外文學》第26卷第6期,1997年11月,頁75-82。
     朱雅琪〈記憶中的城市──《洛陽伽藍記》中的時空建構〉,《中國學術年刊》第19期,1998年3月,頁277-326。
     梁淑媛〈「賦」的敘事對話設計〉,《輔大中研所學刊》第8期,1998年9月,頁221-238。
     洪順隆〈初唐賦中的道教思想風貌〉,《山鳥下聽事,簷花落酒中──唐代文學論叢)》(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1998年6月),1998年6月,頁395-428。
     陳美朱〈論唐賦的兩極評價〉,《中國文化月刊》第218期,1998年5月,頁97-116。
     翁雅琴〈中日淹留仙鄉故型比較初探──以《萬葉集》詠水江浦島子為例〉,《文大日研學報》第3期,1998年12月,頁25-35。
     李清筠〈三曹樂府詩中的神仙世界〉,《國文學報》第28期,1999年6月,頁153-175、177。
     駱水玉〈論魏晉詩歌中的遊仙意識〉,《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7卷第1期,1998年6月,頁99-115。
     連鎮標〈郭璞「遊仙詩」創作動因考〉,《中山人文學報》第9期,1999年8月,頁65-77。
     吳儀鳳〈詠物與敘事──論禽鳥賦的兩種文學類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1期,1999年6月,頁79-100。
     簡政珍〈陳若曦:回歸與放逐的辯證〉,《文史學報》(中興大學)第29期,1999年6月,頁49-72。
     柯慶明〈從「亭」、「臺」、「樓」、「閣」說起──論一種另類的遊觀美學與生命省察〉,《臺大中文學報》第11期,1999年5月,頁127-184。
     王國瓔〈陶淵明的儒家情結〉,收入王國瓔《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論析》(台北:允晨文化,初版,1999年),頁267-298。
     谷口洋〈試論早期辭賦中的神怪與悲哀──從「遊行」主題看戰國秦漢宗教情感的蛻變〉,收入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辭賦文學論集》(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第一版,1999年),頁102-111。
     高莉芬〈漢代樂府詩與倡優文化的關係考察〉,收入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編《第三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大中文系,初版,2000年),頁29-54。
     簡宗梧〈論漢賦的遊戲性質〉,收入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編《第三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大中文系,初版,2000年),頁15-28。
     邱漢平〈建構本土翻譯理論的省思與展望〉,聯合報37版,2000年8月2日。Jorn Rusen 著,劉世安譯〈為時立義:邁向歷史意識基礎觀念之普遍性類型學〉,《當代》(第155期,2000年7月),頁36-43。
     許東海〈賦家與仙境──論漢賦與神仙結合的主要類型及其意涵〉,《漢學研究》第18卷第2期,2000年12月,頁253-283。
     鄭毓瑜〈美麗的周旋──神女論述與性別演義〉,收入《性別與家國──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台北:里仁書局,初版,2000年)頁11-74。
     衣若芬〈宋代題「瀟湘」山水畫詩的地理概念、空間表述與心理意識〉,發表於「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學與文化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2000年11月16-18日
     李豐楙〈東面王母、王公與昆侖、方諸聖境──從古神話到六朝上清經派空間神話的考察〉,發表於「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學與文化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2000年11月16-18日
     劉苑如〈慾望與塵世╱境內蓬萊──《拾遺記》的中國圖像〉,發表於「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學與文化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2000年11月16-18日
     尤雅姿〈虛擬實境中的生命諦視──談魏晉文學□的臨界空間〉,發表於「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學與文化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2000年11月16-18日
     居振容〈羅伯•勒帕吉戲劇中時空型的原理〉,《中外文學》第28卷第9期,2000年2月,頁31-47。
     吳雅慧〈六朝仙鄉奇遇故事之初探──以「劉晨阮肇」為討論文本〉,《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第5期,2000年9月,頁127-14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8715100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01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簡宗梧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張嘉純zh_TW
dc.creator (作者) 張嘉純zh_TW
dc.date (日期) 200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5-Apr-2016 15:58:31 (UTC+8)-
dc.date.available 15-Apr-2016 15:58:3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5-Apr-2016 15:58:3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A2002001018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483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715100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為「緒論」,主要有研究動機與目的、前人研究成果回顧、研究範圍界定、研究架構等四小節,為本論文之基礎研究。
     三章首先探討的是「遊仙題材的運用」,由於篇幅較大,故分為(上)、(下)二章。本論文以收集賦篇最為齊全的《歷代賦彙》之類目為參考,筆者將運用遊仙題材的賦篇分為五大類,這五大類的分類標準,主要基於遊仙題材出現的場景類似,或者賦家的創作動機雷同:一.曠達、典禮、宮殿、都邑賦,此類賦多以君王為預設讀者,而遊仙題材主要用以描寫貴族的生活側面或居住空間。二.言志、性道賦,遊仙題材與表達個人失志不遇情懷有關,經常流露賦家的生命思考軌跡。三.地理、天象賦,遊仙題材的運用與自然山水有關,或感自然而興懷,或藉自然寄託情志。四.仙釋賦,其中的「仙類」涉及許多仙人、仙境、煉丹等遊仙題材的運用。五.其他,主要指音樂賦,及其他未歸入《歷代賦彙》卻實為賦體之作品。此章乃先釐清遊仙題材在不同賦類中的運用情形,以利於掌握遊仙題材的各種風貌。
     第四章探討「遊仙題材的演變」,由於二、三章著重於遊仙題材如何運用,故第四章開始討論遊仙題材的演變。第一節聚焦於「遊的性質」轉變,筆者發現,從先秦歷經漢再至六朝,遊仙題材之「遊」大致呈現了從「神遊」到「盛遊、娛遊」到「玄遊」再到「仙遊」的變化,故此小節以「宗教氣氛濃厚的神遊」、「帝王貴族之盛遊、娛遊」、「憂思與玄遊」、「道教性質濃厚的仙遊」為敘述脈絡;第二節為「仙人、仙境與遊觀」,由於「仙人」、「仙境」及「遊觀」是遊仙題材的三大要素,故此節除了分析遊仙題材是由哪些元素組成?它們如何被組合、運用外,更重要的是以時代為軸線,分析賦家在書寫「遊」、「仙」、或「境」時,強調的重點有何不同?如何遞嬗?第三節分析遊仙賦與神女賦、紀行賦的異同。以神女賦、紀行賦為比較對象的主要原因,前者乃基於屈原〈離騷〉中「遠遊求女」的結構在後代辭賦發展史上分別開展了神女與遊仙二大書寫傳統,故藉由遊仙賦與神女賦的比較,可進一步探尋「求女」與「遊仙」之間的共通特質或互滲情形;後者則基於「遊」與「行」既做為遊仙賦、紀行賦的主要構成要素,故二者均強調時空轉移,且作品中的時空特質亦均遊移於虛實之間,甚值得相互參照、比較。藉著比較遊仙賦與其他賦類的異同,實有助於釐清遊仙賦本身之特色,此亦本節主要寫作目的。
     第五章為「遊仙時空之探討」,此章為遊仙賦的深層動機分析。人活在時空的向度□,總是需要借時間的定量與空間的定位,以掌握自己現在身在何方?未來又將身往何處?故遊仙賦中涉及的時空轉移,經常與生命的安頓具有連帶關係。因此,本章主在分析遊仙賦中的時間、空間如何被建構?它具有什麼意涵?而「輕舉──回歸」之間,作者擬傳達什麼訊息?本章期藉由遊仙時空的討論,發掘遊仙賦深層的創作動機與精神內涵。
     第六章為「結論」,探討遊仙賦所蘊含的「文學意義」及「美學價值」。筆者以為漢魏六朝辭賦中,雖未見到直接標題為遊仙賦者,然而,遊仙題材著實是賦家十分青睞的一組符號,它不僅呈現豐富的面貌,也反映了許多遊仙詩或遊歷仙境小說較少涉及的生活側面,無疑具有它獨特的文學地位及美學價值。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封面頁
     證明書
     誌謝
     楔子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前人研究回顧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界定
     壹 「遊仙」的定義
     貳 研究範圍
     第四節 研究架構
     第二章 遊仙題材的運用(上)
     第一節 諷諫頌美的遊仙之作
     壹 曠達賦
     (一) 壯盛之遊
     (二) 四方遊歷結構的形成
     (三) 回歸與諷諫
     貳 典禮賦
     (一) 仙人、國君的頌美
     (二) 儀式空間中的幻遊
     (1) 儀式與遊駕場面
     (2) 結合儀式空間的遊歷過程
     參 宮殿賦、都邑賦
     (一) 宮殿囿苑中的遊仙書寫
     (二) 人仙融合的宮廷享樂圖
     (三) 都邑賦中的另類遊仙書寫
     第二節 言志述道的遊仙之作
     壹 玄遊與養仙:<太玄賦>、<顯志賦>
     (一) 玄遊
     (二) 養仙
     貳 遠遊與回歸:<思玄賦>、<思遊賦>、<演賾賦>
     (一) 遊歷結構的繼承與開創
     (二) 回歸的內涵
     參 慕遠與解憂:<述初賦>、<表志賦>、<述志賦>
     第三章 遊仙題材的運用(下)
     第一節 遊山覽水的遊仙之作
     壹 江海與遊仙
     (一) 找位置:遊仙的寄託
     (二) 體物與寫志:遊仙題材的雙重功能
     貳 名山與遊仙
     (一) 山與仙
     (二) 遊山與遊仙
     (三) 山與修煉
     參 天象與遊仙
     (一) 雲雨
     (二) 風
     第二節 述仙求道的遊仙之作
     壹 黃香<九宮賦>
     貳 陸機的遊仙賦
     參 遊仙題材的道教化傾向
     (一) 陶弘景<水仙賦>
     (1) 神仙世界的建構
     (2) 逍遙長生的想望
     (二) 江淹<丹砂可學賦>
     (1) 修遊並重
     (2) 境的書寫
     第五節 其他
     壹 音樂賦
     貳 張衡<七辯>
     第四章 遊仙題材的演變
     第一節 遊的性質轉變
     壹 宗教氣氛濃厚的神遊:<離騷>到典禮賦
     貳 政治性強的盛遊、娛遊:<大人賦>及宮殿、都邑賦
     參 憂思與玄遊:言志賦與性道賦
     (一)「士不遇」開展的時命觀
     (二)哲思意味濃厚的玄遊
     肆 道教性質濃厚的仙遊:地理賦至仙釋賦
     第二節 仙人、仙境與遊觀
     壹 仙人
     貳 仙境
     參 遊觀
     第三節 遊仙賦與神女賦、紀行賦
     壹 求女與遊仙:遊仙賦與神女賦的互滲
     (一) 神女賦中的遊
     (二) 遊仙賦的神女書寫
     貳 遊仙賦與紀行賦中「遊」的異同
     (一) 身體行走與精神遠遊
     (二) 遊的回望點
     (三) 虛實相生的時空之旅
     第五章 遊仙時空之探討
     第一節 遊仙時間的建構與意涵
     壹 時間意象上的永□
     貳 節奏的失衡
     參 遊仙體驗中的時間感
     第二節 遊仙空間的建構與意涵
     壹 人文建築的空間:宮殿苑囿與仙境仙景
     貳 自然地理的空間:自然地理與文化想像
     參 遊歷過程中的人體空間變化
     肆 「遊」的空間鋪寫
     (一) 由神仙名號、地點名稱構築的遊歷空間
     (二) 遊駕場面的鋪排
     第三節 輕舉與回歸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文學意義
     第二節 美學價值
     參考書目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018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遊仙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辭賦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漢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六朝zh_TW
dc.title (題名) 漢魏六朝辭賦中的遊仙題材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 專書部分
     (一) 古籍(按朝代)
     (1) 經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再版,1991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初版,1992年)
     漢.揚雄著,鄭萬耕校釋《太玄校釋》(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第一版,1989年)
     袁坷校注《山海經》(台北:金楓印行,初版,1987年)
     (2) 史
     瀧川龜太郎編著《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宏業書局,再版,1992年)
     漢.班固著,楊家駱主編《漢書》(台北:鼎文書局,初版,1979年)
     晉.范曄著,楊家駱主編《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初版,1980年)
     梁.沈約著,楊家駱主編《宋書》(台北:鼎文書局,初版,1980年)
     梁.蕭子顯著,楊家駱主編《南梁書、梁書、陳書》(台北:鼎文書局,初版,1980年)
     唐.房玄齡等著,楊家駱主編《晉書》(台北:鼎文書局,初版,1980年)
     唐.李延壽著,楊家駱主編《南史》(台北:鼎文書局,初版,1980年)
     唐.李延壽著,楊家駱主編《北史》(台北:鼎文書局,初版,1980年)
     唐.李百藥著,楊家駱主編《北齊書、周書、隋書》(台北:鼎文書局,初版,1980年)
     (三) 子
     周.韓非著,陳啟天校釋《增訂韓非子校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初版,1969年)
     漢.應劭《風俗通義注》(上海:商務出版社,初版)
     漢.劉安著,高誘注《淮南子注》(台北:世界書局,八版,1985年)
     漢.高誘著,楊家駱主編《明刻淮南鴻烈解》(台北:鼎文書局,初版,1979年)
     漢.王充著,劉盼遂集解,楊家駱主編《論衡集解》(台北:世界書局,初版,1962年)
     晉.葛洪著,楊家駱主編《抱朴子》(台北:世界書局,初版,1979年)
     晉.張湛撰,楊家駱主編,《列子》(台北:世界書局,初版,1958年)
     晉.郭象註《莊子》(台北:藝文印書館,四版,1983年)
     晉.王弼註《老子註》(台北:藝文印書館,三版4刷,1996年)
     (四) 集
     魏.曹植著,趙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第一版,1984年)
     宋.劉義慶編,徐震堮校箋《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再版,1989年)
     梁.劉勰著,楊家駱主編《文心雕龍注釋》(台北:世界書局,初版,1963年)
     梁.劉勰著,周振甫注釋《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初版,1984年)
     梁.蕭統著,唐.李善注《昭明文選》(台北:文化圖書公司,再版,1979年)
     明.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1917年)
     唐.歐陽詢等撰,于大成主編《藝文類聚》(台北:文光出版社,初版,1994年)
     唐.虞世南等撰《北堂書抄》(京都:株式會社中文出版社,再版,1979年)
     宋.李昉等撰《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一版3刷,1990年)
     宋.李昉等奉敕撰《太平御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清.王夫之等《清人楚辭注三種》(台北:長安出版社,三版,1980年)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出版社,第一版,1958年)
     清.洪興祖,蔣驥注《楚辭補注.山帶閣註楚辭》(台北:長安出版社,初版,1991年)
     清.陳元龍等奉敕編,吉川幸次郎解說《御定歷代賦彙正集》(中文出版社,1706年刊本影印)
     清.陳元龍等奉敕編,吉川幸次郎解說《御定歷代賦彙外集、逸句、補遺》(中文出版社,1706年刊本影印)
     清.姚鼎《古文辭類纂》(台北:新陸書局,初版,1962年)
     (二) 辭賦論著(按出版年)
     鈴木虎雄著,殷石臞譯《賦史大要》(台北:正中書局,臺一版,1966年)
     陳去病《辭賦學綱要》(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版,1971年)
     林達琪《漢代文賦之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社,初版,1974年)
     張清鐘《漢賦研究》(台北:台灣商務書印館,初版,1975年)
     傅隸樸《賦選注》(台北:正中書局,初版,1977年)
     許建章《漢賦研究》(台北:崇德出版社,初版,1977年)
     簡宗梧《漢賦源流與價值之商榷》(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初版,1980年)
     李兆蘭《漢賦研究》(台北:書□出版社,初版,1980年)
     陶秋英《漢賦之史的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社,初版,1980年)
     張正體,張婷婷著《賦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初版,1982年)
     張書文《楚辭到漢賦的演變》(台北:正中書局,初版,1983年)
     龔克昌《漢賦研究》(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第一版,1984年)
     逯欽立著,吳云整理《漢魏六朝文學論集》(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第一版,1984年)
     蔡義忠《中國的辭賦家》(台北:漢威出版社,初版,1985年)
     余崇生編《楚辭研究論文集》(台北:學海出版社,初版,1985年)
     何沛雄《漢魏六朝賦家論略》(台北:臺灣學生書局,初版,1986年)
     李金鍚《屈荀辭賦論稿》(瀋陽: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第一版,1986年)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一版,1987年)
     李曰剛《中國辭賦流變史》(台北:文津出版社,初版,1987年)
     曹淑娟《論漢賦之寫物言志傳統》(台北:文津出版社,初版,1987年)
     高光復《賦史述略》(東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第一版,1987年)
     高光復《漢魏六朝四十家賦述論》(黑龍江:黑龍江教育出版社,第一版,1988年)
     姜書閣《先秦辭賦原論》(山東:齊魯書社,第一版,1989年)
     曹道衡《漢魏六朝辭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初版,1989年)
     姜書閣《漢賦通義》(山東:齊魯書社,第一版,1989年)
     萬光治《漢賦通論》(四川:巴蜀書社,第一版,1989年)
     何沛雄《漢魏六朝賦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初版,1990年)
     徐志嘯編《歷代賦論輯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第一版,1991年)
     尹賽夫,吳坤定,趙乃增編《中國歷代賦選》(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一版二刷,1991年)
     葉幼明《辭賦通論》(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第一版,1991年)
     程章燦《魏晉南北朝賦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第一版,1992年)
     周嘯天主編《楚辭鑑賞集成》(台北:五南出版社,初版,1993年)
     簡宗梧《漢賦史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初版,1993年)
     鄭競編《全漢賦》(台北:之江出版社,初版,1994年)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初版,1994年)
     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編印《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下冊(台北:政大中文系,1996年)
     霍松林《辭賦大辭典》(江蘇:江蘇古藉出版社,1996年)
     廖志強《南朝賦闡釋》(板橋:天工書局,初版,1997年)
     黃鳳顯《屈辭體研究》(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第一版,1997年)
     鄭良樹《辭賦論集》(臺北:學生書局,初版,1998年)
     簡宗梧《賦與駢文》(臺北:臺灣書局,初版,1998年)
     王琳《六朝辭賦史》(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第一版,1998年)
     廖國棟《建安辭賦之傳承與拓新》(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初版,1998年)
     曹明綱《賦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一版,1998年)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初版,1998年)
     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辭賦文學論集》(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第一版,1999年)
     黃水雲《六朝駢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初版,1999年)
     (三) 仙道叢書
     李叔還編《道教大辭典》(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初版,1987年)
     周紹賢《道家與神仙》(台北:中華書局,初版,1970年)
     李豐楙《探求不死》(台北:久大文化事業,初版,1987年)
     陳國符《道藏源流續考》(台北:明文書局,再版,1987年)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一版,1987年)
     卿希泰等《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第一版,1990年)
     呂錫琛《道家、方士與王朝政治》(長沙:湖南出版社,第一版,1991年)
     胡孚琛《道教與仙學》(太原:新華出版社,第一版,1991年)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一版,1991年)
     鄭土有《曉望洞天福地──中國的神仙與神仙信仰》(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版,1991年)
     于民雄《道教文化概說》(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第一版,1991年)
     干春松《神仙信仰與傳說》(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一版,1992年)
     胡孚琛《魏晉神仙道教──《抱朴子內篇》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台灣初版,1992年)
     陳耀庭、劉仲宇著《道、仙、人──中國道教縱橫談》(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第一版,1992年)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第一版,1992年)
     梅新林《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上海:三聯書局,第一版,1992年)
     捷幼出版社主編《中國神仙傳記文獻初編》第一冊(台北:捷幼出版社,初版,1992年)
     陳開科《中國神仙探玄》(桂林:漓江出版社,第一版,1993年)
     伍偉民、蔣見元《道教文學三十談》(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第一版,1993年)
     李養正《道教諸子百家》(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第一版,1993年)
     劉精誠《中國道教史》(台北:文津出版社,初版,1993年)
     羅永麟《中國仙話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第一版,1993年)
     羅偉國《話說道教》(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第一版,1994年)
     卿希泰、高大潮著《道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一版,1994年)
     張曉敏《道教十日談》(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第一版,1994年)
     黃兆漢《道教與文學》(台北:學生書局,初版,1994年)
     李國榮《帝王與煉丹》(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第一版,1994年)
     朱越利《道經總論》(台北:洪葉文化,初版,1995年)
     徐華龍,王有鈞著《山與山神》(北京:學苑出版社,一版2刷,1996年)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初版,1996年)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初版,1996年)
     李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初版,1996年)
     顏進雄《唐代遊仙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初版,1996年)
     馬濟人《道教與煉丹》(台北:文津出版社,初版,1997年)
     任繼愈編《中國道教史》(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初版,1997年)
     李豐楙《許遜與薩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初版,1997年)
     李福清《從神話到鬼話》(台中:晨星出版社,初版,1998年)
     蕭登福《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台北:文津出版社,二版,2001年)
     (四) 詩歌、美學、文學理論及其他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台北:正中書局,臺初版,1953年)
     梁啟超《中國韻文□頭所表現的情感》(台北:臺灣中華書局,臺二版,1966年)
     萬驪《中國文化概論》(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初版,1967年)
     沙畹著,馮承鈞譯《中國之旅行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初版,1975年)
     聞一多《神話與詩》(台中:藍燈文化,初版,1975年)
     郭紹虞《中國詩的神韻、格調與性靈》(台北:河洛出版社,初版,1975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盤庚出版社,初版,1978年)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學海出版社,初版,1978年)
     朱光潛《詩論新編》(台北:洪範出版社,初版,1982年)
     陳鵬翔主編《主題學研究論文集》(台北:東大圖書,初版,1983年)
     鄭樹森編《現象學與文學批評》(台北:東大圖書,初版,1984年)
     詹同章《中國韻文之演變》(台北:好友印刷企業有限公司,初版,1984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台北:學海出版社,初版,1984年)
     洪順隆《六朝詩論》(台北:文津出版社,初版,1985年)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初版,1986年)
     張漢良《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東大圖書,初版,1986年)
     鄭樹森《文學理論與比較文學》(台北:時報文化,初版,1986年)
     劉熙載著,龔鵬程撰述《藝概》(台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初版,1986年)
     朱光潛《藝文雜談》(台北:木鐸出版社,初版,1987年)
     韋勒克等著,王夢鷗等譯《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志文出版社,初版,1987年)
     葉維廉《比較詩學》(台北:東大圖書,再版,1988年)
     蕭馳《中國詩歌美學》(北京:北京大學,第一版,1986年)
     盛子潮、朱水涌著《詩歌形態美學》(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第一版,1987年)
     王孝廉《神話與小說》(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初版二刷,1987年)
     龔鵬程《文化、文學與美學》(台北:時報文化,初版,1988年)
     D.C.霍伊著,陳玉蓉譯《批評的循環》(台北:南方出版社,初版,1988年)
     Roland Barthes著,洪顯盛譯《符號學要義》(台北:南方出版塺,初版,1988年)
     簡政珍《語言與文學空間》(台北:漢光文化事業,初版,1989年)
     顧頡剛《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初版,1989年)
     董俊彥《桓子新論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初版,1989年)
     K.E. Gilbert、H.Kuhn著,夏乾豐譯《美學史》上下卷(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第一版,1989年)
     張松如主編,鍾優民撰寫《中國詩歌史──魏晉南北朝》(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第一版,1989年,)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初版,1989年)
     李森南《山水詩人謝靈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初版,1989年)
     Edward J Mayo & Lance P. Jarvis著,蔡麗伶譯《詩論》(台北:揚智文化,初版,1990年)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第一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版三刷,1990年)
     李元洛《詩美學》(台北:東大圖書,初版,1990年)
     陳香編註《歷代仙逸詩選》上下冊(台北:國家書局,初版,1990年)
     吳浩坤,潘悠著《中國甲骨學史》(台北:貫雅文化,初版,1990年)
     錢鍾書《管錐編》(台北:書林出版社,最新訂正版,1990年)
     恩斯特.卡西爾《符號.神話.文化》(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初版,1990年)
     路易.加迪等著,鄭樂平、胡建平譯《文化與時間》(台北:淑馨出版社,初版,1992年)
     黃有志著《社會變遷與傳統禮俗》(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初版,1991年)
     陳福濱《揚雄》(台北:東大圖書公司,初版,1993年)
     伊瑟爾著,金元浦,周寧譯《閱讀活動──審美反應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周來祥主編《中國美學主潮》(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第一版,1992年)
     朱光潛《詩論》(台北:正中書局,初版,1993年)
     張亮采編《中國風俗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二版,1993年)
     傅正谷《中國夢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一版,1993年)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的十大主題》(台北:唐山出版社,初版四刷,1993年)
     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初版,1994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初版,1994年)
     袁濟喜《中國古代文體叢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第一版,1994年)
     傅偉勳《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台北:正中書局,初版,1994年)
     Frank Lentricchia、Thomas Mclaughlin編,張京媛等譯《文學批評術語》(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初版,1994年)
     張德明《語言風格學》(高雄:麗文文化,初版,1994年)
     Elizabeth Freund著,陳燕谷譯《讀者反應理論批評》(台北:駱駝出版社,初版,1994年)
     Robert C Holub著,董之林譯《接受美學理論》(台北:駱駝出版社,初版,1994年)
     顏慧琪《六朝志怪小說異類姻緣故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初版,1994年)
     葉君遠《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第一版,1994年)
     彭修良,高玉著《旅遊美學》(台北:五南出版社,初版,1994年)
     胡經之主編《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上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版六刷,1995年)
     董小英《再登巴比倫塔:巴赫金與對話理論》(上海:三聯書店,初版,1995年)
     Douwe Fokkema著,袁鸙翔等譯《二十世紀文學理論》(台北:書林出版社,初版三刷,1995年)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出版社,初版,1995年)
     滕守堯《對話理論》(台北:揚智文化,初版,1995年)
     譚帆《優伶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第一版,1995年)
     金哲,陳燮君著《時間學》(台北:弘智文化事業,初版,1995年)
     阿萊霍.卡彭鐵爾《小說是一種需要──阿萊霍.卡彭鐵爾談創作》(雲南出版社,第一版,1995年)
     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初版,1996年)
     汪榮寶撰,陳仲夫點校《法言義疏》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初版2刷,1996年)
     劉經庵《中國純文學史綱》(北京:東方出版社,第一版,1996年)
     周祖謨《魏晉南北朝韻部之演變》(台北:東大圖書公司,初版,1996年)
     李興盛《中國流人史》(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第一版,1996年)
     趙輝《六朝社會文化心態》(台北:文津出版社,初版,1996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三民書局,初版,1996年)
     李澤厚《華夏美學》(台北:三民書局,初版,1996年)
     施昌東《漢代美學思想述評》(北京:中華書局,一版二刷,1996年)
     Michael Payne著,李奭學譯《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克麗絲蒂娃導讀》(台北:書林出版社,初版二刷,1997年)
     龍協濤著《讀者反應理論》(台北:揚智文化,初版,1997年)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台北:里仁書局,初版,1997年)
     鍾濤《六朝駢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蘊》(北京:東方出版社,第一版,1997年)
     德.瑙曼等著,范大燦編《作品文學史與讀者》(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第一版,1997年)
     陳桐生《楚辭與中國文化》(陜西: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版,1997年)
     陳憲年《創作個性論》(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第一版,1997年)
     恩斯特.卡西爾《人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一版六刷,1997年)
     劉宗坤著,《覺醒與沉淪──魏晉風度及其文化表現》(河南:大象出版社,初版,1997年)
     鄭毓瑜《六朝情境美學》(台北:里仁書局,初版,1997年)
     周慶華《語言文化學》(台北:生智文化,初版,1997年)
     文柯等著,柯里尼編,王宇根譯《詮釋與過度詮釋》(北京:三聯書店,第一版,1997年)
     王子今《中國古代行旅生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初版,1998年)
     洪順隆《抒情與敘事》(台北;黎明文化公司,初版,1998年)
     黃碧璉《屈原與楚辭文化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初版,1998年)
     浦安迪講演《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版二刷,1998年)
     安東尼•吉登斯著,李康、李猛譯《社會的構成:結構化理論大綱》(北京:三聯書店,第一版,1998年)
     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修訂本(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一版二刷,1998年)
     趙毅衡《當說者被說的時候:比較敘述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一版,1998年)
     李建中著,《魏晉文學與魏晉人格》(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第一版,1998年)
     朱承平《詩詞格律教程》(廣東:暨南大學出版社,初版,1999年)
     林信華《符號與社會》(台北:唐山出版社,初版,1999年)
     王國瓔《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論析》(台北:允晨文化,初版,1999年)
     東海大學中文系編《旅遊文學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初版,2000年)
     衣若芬,劉苑如主編《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初版,2000年)
     鄭毓瑜《性別與家國──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台北:里仁書局,初版,2000年)
     《民國叢書》第二編(上海:上海書局,初版,1990年)
     貳 碩博士論文部分
     康萍《魏晉遊仙詩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年,葉慶炳教授指導
     簡宗梧《司馬相如、揚雄及其賦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75年,高明、盧元駿教授指導
     李豐楙《魏晉南北朝文士與道教之關係》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78年,熊公哲、羅宗濤教授指導
     廖國棟《張衡生平及其賦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簡宗梧教授指導
     郭玉雯《聊齋誌異中他界故事之研究》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張健指導
     劉漢初《六朝詩發展述論》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張敬、葉慶炳教授指導
     張鈞莉《六朝遊仙詩研究》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林文月、吳宏一教授指導
     吳淑玲《唐詩中的仙境傳說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李豐楙教授指導
     楊文雀《李白詩中神話運用之研究──以仙道神話為主體》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李豐楙教授指導
     陳秀美《郭璞之詩賦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王仁鈞教授指導
     王秋傑《陸機及其詩賦研究》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林文月教授指導
     吳明津《曹植詩賦研究》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廖國棟教授指導
     許時珍《揚雄、桓譚的反讖緯神道思想》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呂凱教授指導
     游適宏《祝堯《古賦辯體》》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簡宗梧教授指導
     謝聰輝《帝女神話研究中人神之戀研究》台灣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邱燮友教授指導
     許雪玲《唐代遊歷仙境小說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李豐楙教授指導
     王學玲《漢代騷體賦研究》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張夢機教授指導
     何筱敏《漢賦的時空美感》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王金凌教授指導
     張秋麗《漢魏六朝紀行賦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簡宗梧教授指導
     陳姿蓉《漢代散體賦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簡宗梧教授指導
     魯瑞菁《〈高唐賦〉的民俗神話底蘊研究》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彭毅教授、葉國良教授指導
     劉苑如《六朝志怪的文類研究:導異為常的想像歷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李豐楙教授指導
     簡麗玲《曹氏父子及其羽翼辭賦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簡宗梧教授指導
     顏進雄《唐代遊仙詩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洪順隆教授指導
     黃水雲《六朝駢賦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洪順隆教授指導
     李翠瑛《六朝賦論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簡宗梧教授指導
     謝月鈴《魏晉女性題材辭賦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簡宗梧教授指導
     何于菁《東漢辭賦與政治》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廖國棟教授指導
     參 期刊論文部分
     林繼平〈論道家神仙思想之形成──從老莊哲學流變談起〉上,《東方雜誌》復刊第20卷第1期,1986年7月,頁11-17。
     林繼平〈論道家神仙思想之形成──從老莊哲學流變談起〉下,《東方雜誌》復刊第20卷第2期,1986年8月,頁14-19。
     滕固〈中世人的苦悶與遊仙文學〉,收入《中國文學研究》小說月報第17號 號外,(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年)
     朱光潛〈遊仙詩〉,《文學雜誌》第3卷第4期,1948年9月,頁1-14。
     易笑儂〈漫談遊仙詩〉,《暢流》第55卷第8期,1966年8月,頁56-59。
     郭惠卿〈仙真文學略論〉,《大陸雜誌》第35卷第12期,1967年12月,頁15-19。
     林文月〈從遊仙詩到山水詩〉,《中外文學》第1卷9期,1973年2月,頁35-52。
     柯慶明〈試論幾首唐人絕句□的時空意識與表現〉,《中外文學》,(第1卷,第11期,1973年4月),頁130-155。
     小川環樹著,張桐生譯〈中國魏晉以後(三世紀以降)的仙鄉故事〉,《幼獅月刊》第40卷第5期,1974年11月,頁33-36。
     康萍〈論魏晉遊仙詩的興衰與類別〉,《中外文學》第3卷,第5期,1974年10月,頁154-167。
     唐亦璋〈神仙思想與遊仙詩研究〉,《淡江學報》第14期,1976年4月,頁121-176。
     顧頡剛〈《莊子》與《楚辭》中崑崙蓬萊兩個神話系統的融合〉,《中華文史論叢》第2期,1979年
     成映鴻〈古代中國人的時間觀念〉,《臺中師專學報》(第8期,1979年6月),頁95-116。
     萬光治〈論漢賦的圖案化傾向〉,《四川師院學報》第3期,1982年,頁42-47。
     朱光潛〈遊仙詩〉,收入朱光潛《詩論新編》(台北:洪範出版社,初版,1982年)
     李威熊〈中國神仙信仰的形成與談仙文學〉,《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6卷,第3期,1983年3月,頁21-25。
     費海璣〈「遊仙窟」與「源氏物語」〉,《文訊月刊》第5期,1983年11月,頁102-105。
     萬光治〈論漢賦的類型化傾向〉,《西南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1983年,頁59-66。
     韋鳳娟〈遊仙詩的「人間化」及其原因〉,《光明日報》,1983年11月8日。
     黃居仁〈時間如流水──由古典詩歌中的時間用語談到中國人的時間觀〉,《中外文學》第9卷,第11期,1985年4月,頁70-88。
     孫全文〈中國建築的中介空間〉,《成功大學學報》(第20期,1985年7月),頁279-292。
     洪順隆〈試論六朝的遊仙詩〉,收入洪順隆《六朝詩論》(台北:文津出版社,初版,1985年),頁89-125。
     彭毅〈在中國古代文學□遊仙思想的形成──楚辭遠遊溯源〉,收入《鄭因百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台北:商務印書館,初版,1985年),頁559-602。
     李豐楙〈服飾、服食與巫俗傳說:從巫俗觀點對楚辭的考察之一〉,收錄於余崇生編《楚辭研究論文集》(台北:學海出版社,初版,1985年),頁529-560。
     劉若愚著,陳淑敏譯〈中國詩中的時間、空間與自我〉,《中外文學》(第21卷,第3期,1987年12月),頁13-35。
     王孝廉〈夢與真實──古代的神話〉,收入王孝廉《神話與小說》(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初版二刷,1987年),頁13-57。
     王孝廉〈死與再生──原型回歸的神話主題與古代時間信仰〉,收入王孝廉《神話與小說》(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初版二刷,1987年),頁91-125。
     王孝廉〈試論中國仙鄉傳說的一些問題〉,收入王孝廉《神話與小說》(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初版二刷,1987年),頁58-90。
     鄭秀玲〈建築與美學──中國園林建築空間的動態初探〉,《中國文化月刊》(第101期,1988年3月),頁102-115。
     鄧齊彬〈漢賦的美學特徵〉,《文史知識》第4期,1989年,頁10-15。
     葉慶炳〈六朝至唐代的他界結構小說〉,《台大中文學報》第3期,1989年12月,頁7-28。
     張慶利〈漢代的思維方式與漢大賦的特點〉,《東北師大學報》第3期,1990年,頁67-72。
     梅新林〈生命的渴望與超越──中國仙話研究芻議〉《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0年,頁45-47、17。
     蕭登福〈先秦載籍所常見之神與仙〉(上),《東方雜誌》復刊,第23卷第8期,1990年2月,頁27-35。
     蕭登福〈先秦載籍所常見之神與仙〉(下),《東方雜誌》復刊,第23卷第9期,1990年3月,頁32-38。
     費振剛〈論辭與賦的關係〉,《中國文學研究》第4期,1990年,頁11-14、24。
     黃坤堯〈郭璞「遊仙詩」淺析〉,《孔孟月刊》第29卷第6期,1991年2月,頁47-50。
     顏崑陽〈論漢代文人「悲士不遇」的心靈模式〉,《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10月),頁209-253。
     鄭良樹〈司馬相如〈子虛〉、〈上林〉二賦的分合問題〉,《故宮學術季刊》10卷2期,1992冬,頁103-127。
     黃海鳴譯〈神聖空間及世界之神聖〉〉〉〉化(上)〉,《雄獅美術》,第256期,1992年6月,頁111-120。
     黃海鳴譯〈神聖空間及世界之神聖化(下)〉,《雄獅美術》,第261期,1992年11月,頁88-99。
     李洲良〈精神世界的詩意漫游──游仙初探〉,《北方論叢》第3期,1993年
     龔鵬程〈道、道家、道教──道教史上幾個基本名詞的考察〉,《漢學研究》第11卷第2期,1993年12月,頁23-38。
     楊清龍〈試論謝靈的神仙道教思想〉,《書目季刊》第27卷第4期,1994年3月,頁135-139。
     游喚〈時間與動作在詩中的作用〉,《臺灣詩學季刊》第9期,1994年12月,頁136-139。
     史雙元〈艷情詞、游仙詞、煉丹詞──略論道教思想對宋詞內容的影響〉,收入《中國首屆唐宋詩詞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第一版,1994年)
     鄒暉〈建築的時空場構想〉,《空間雜誌》第62期,1994年9月,頁72-73。
     顏忠賢〈疏離的空間書寫〉,《空間雜誌》第72期,1995年7月,頁51-54。
     江秀梅〈魏晉南北朝詩賦合流現象初探〉,《輔大中研所學刊》第5期,1995年9月,頁199-222。
     楊瑟恩〈郭璞遊仙詩析論〉,《輔大中研所學刊》第5期,1995年9月,頁223-244。
     傅錫壬〈李白古賦中的神話運用〉,《淡江學報》第34期,1995年2月,頁1-22。
     王宜瑗〈輕舉與回歸--魏晉遊仙詩人的心態〉,《國文天地》第10卷第8期,1995年1月,頁76-80。
     李豐楙〈神仙三品說的原始及其演變──以六朝道教為中心的考察〉,收入氏著《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初版,1996年),頁33-92。
     李豐楙〈六朝道教洞天說與遊歷仙境小說〉,收入氏著《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初版,1996年),頁93-142。
     李豐楙〈六朝道教與遊仙詩的發展〉,收入氏著《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初版,1996年),頁25-60。
     李豐楙〈曹唐<大遊仙詩>與道教傳說>,收入氏著《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初版,1996年),頁131-174。
     李豐楙 <曹唐<小遊仙詩>的神仙世界初探>,收入氏著《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初版,1996年),175-256。
     鄭毓瑜〈賦體中「遊觀」的型態及其所展現的時空意識-以〈天子遊獵賦〉、〈思玄賦〉、〈西征賦〉為主的討論〉,收入《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頁411-432。
     廖國棟〈從「士不遇」到「歸去來」──試論兩漢辭賦對京城的趨附與偏離〉,收入《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頁763-788。
     傅鍚壬〈《文選》所錄漢賦中的神話特質與解析〉,收入《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頁137-152。
     高莉芬〈六朝詩賦合流現象之一考察──賦語言功能之轉變〉,收入《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頁187-206。
     遊志誠〈選賦所見賦學之思想與體類〉,收入《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頁89-106。
     蔡鍾祥〈辭賦流變考略〉,收入《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頁533-548。
     魯瑞菁〈前人對〈高唐賦〉創作時代與創作目的所提意見檢討〉,《中國文學研究》第10期,1996年5月,頁23-56。
     鄧國光〈漢魏六朝辭賦與緯學〉,收入《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頁51-68。
     何沛雄〈略論漢代騷體賦和散體賦的特點〉,收入《第三屆國際辭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頁559-581。
     高桂惠〈美麗與哀愁──談辭賦中婦女群像的創作意蘊〉,收入《第三屆國際辭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頁443-460。高秋鳳〈從宋玉〈神女賦〉到江淹〈水上神女賦〉──先秦至六朝「神女賦」之發展〉,收入《第三屆國際辭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頁845-868。
     馬積高〈論隋以前南北文學的差別,融合與辭賦的形成、發展〉,《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頁385-400。
     何新文〈「人何世而弗新,世何人之能故」──魏晉南北朝辭賦中的生命主題〉,《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頁15-34。
     畢萬忱〈道家與魏晉南北賦〉,收入《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頁239-260。
     程章燦〈辭賦批評:思的框架與史的脈胳-以六朝賦話為中心〉,《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頁401-410。
     尤雅姿〈論魏晉士人時空意識之發生發展與體驗──援近代西方思想體系討論之〉,《文史學報》(中興大學)第27期,1997年6月,頁51-102。
     許東海〈從李白賦論李白詩歌的時空特色〉,《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1期,1997年12月,頁253-279。
     辛金順〈從生命的型態試論曹操的遊仙詩〉,《文明探索叢刊》第9期,1997年4月,頁62-74。
     歐天發〈從歌謠、樂舞、賦誦看〈詩〉與辭賦文學之成立〉,《嘉南學報》第23期,1997年11月,頁173-187。
     洪順隆〈初唐賦的三教思想風貌〉,《華岡文科學報》第22期,1998年3月,頁55-104。
     謝聰輝〈〈高唐賦〉中「未婚」神女神話的民俗意義〉,《中國學術年刊》第18期,1997年3月,頁241-272、439-440。
     郭恩慈〈空間、時間與節奏:列斐伏爾的空間理論分析〉,《城市與設計》第5卷第6期,1998年9月,頁171-185。
     王佩琴〈差別的認同:飲食所建構的神仙世界〉,《中國文化月刊》第212期,1997年11月,頁53-69。
     王文進〈中國自然山水文學的三部曲──以南朝「山水詩」到「徐霞客遊記」的觀察〉,《中外文學》第26卷第6期,1997年11月,頁75-82。
     朱雅琪〈記憶中的城市──《洛陽伽藍記》中的時空建構〉,《中國學術年刊》第19期,1998年3月,頁277-326。
     梁淑媛〈「賦」的敘事對話設計〉,《輔大中研所學刊》第8期,1998年9月,頁221-238。
     洪順隆〈初唐賦中的道教思想風貌〉,《山鳥下聽事,簷花落酒中──唐代文學論叢)》(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1998年6月),1998年6月,頁395-428。
     陳美朱〈論唐賦的兩極評價〉,《中國文化月刊》第218期,1998年5月,頁97-116。
     翁雅琴〈中日淹留仙鄉故型比較初探──以《萬葉集》詠水江浦島子為例〉,《文大日研學報》第3期,1998年12月,頁25-35。
     李清筠〈三曹樂府詩中的神仙世界〉,《國文學報》第28期,1999年6月,頁153-175、177。
     駱水玉〈論魏晉詩歌中的遊仙意識〉,《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7卷第1期,1998年6月,頁99-115。
     連鎮標〈郭璞「遊仙詩」創作動因考〉,《中山人文學報》第9期,1999年8月,頁65-77。
     吳儀鳳〈詠物與敘事──論禽鳥賦的兩種文學類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1期,1999年6月,頁79-100。
     簡政珍〈陳若曦:回歸與放逐的辯證〉,《文史學報》(中興大學)第29期,1999年6月,頁49-72。
     柯慶明〈從「亭」、「臺」、「樓」、「閣」說起──論一種另類的遊觀美學與生命省察〉,《臺大中文學報》第11期,1999年5月,頁127-184。
     王國瓔〈陶淵明的儒家情結〉,收入王國瓔《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論析》(台北:允晨文化,初版,1999年),頁267-298。
     谷口洋〈試論早期辭賦中的神怪與悲哀──從「遊行」主題看戰國秦漢宗教情感的蛻變〉,收入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辭賦文學論集》(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第一版,1999年),頁102-111。
     高莉芬〈漢代樂府詩與倡優文化的關係考察〉,收入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編《第三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大中文系,初版,2000年),頁29-54。
     簡宗梧〈論漢賦的遊戲性質〉,收入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編《第三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大中文系,初版,2000年),頁15-28。
     邱漢平〈建構本土翻譯理論的省思與展望〉,聯合報37版,2000年8月2日。Jorn Rusen 著,劉世安譯〈為時立義:邁向歷史意識基礎觀念之普遍性類型學〉,《當代》(第155期,2000年7月),頁36-43。
     許東海〈賦家與仙境──論漢賦與神仙結合的主要類型及其意涵〉,《漢學研究》第18卷第2期,2000年12月,頁253-283。
     鄭毓瑜〈美麗的周旋──神女論述與性別演義〉,收入《性別與家國──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台北:里仁書局,初版,2000年)頁11-74。
     衣若芬〈宋代題「瀟湘」山水畫詩的地理概念、空間表述與心理意識〉,發表於「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學與文化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2000年11月16-18日
     李豐楙〈東面王母、王公與昆侖、方諸聖境──從古神話到六朝上清經派空間神話的考察〉,發表於「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學與文化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2000年11月16-18日
     劉苑如〈慾望與塵世╱境內蓬萊──《拾遺記》的中國圖像〉,發表於「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學與文化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2000年11月16-18日
     尤雅姿〈虛擬實境中的生命諦視──談魏晉文學□的臨界空間〉,發表於「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學與文化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2000年11月16-18日
     居振容〈羅伯•勒帕吉戲劇中時空型的原理〉,《中外文學》第28卷第9期,2000年2月,頁31-47。
     吳雅慧〈六朝仙鄉奇遇故事之初探──以「劉晨阮肇」為討論文本〉,《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第5期,2000年9月,頁127-140。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