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兒童網路使用與網路媒體素養之研究-以台北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
作者 許怡安
Hsu, I-An
貢獻者 吳翠珍
許怡安
Hsu, I-An
關鍵詞 網路媒體素養
媒介素養
網路安全
網路禮儀
網路法律
日期 2001
上傳時間 15-Apr-2016 16:02:09 (UTC+8)
摘要 素養一詞原指的是讀與寫的概念,但隨著科技不斷地發展與更新,以及社會型態的變遷,素養的概念也隨之改變,並且吸收了更多新的元素,近十幾年來,將關的素養概念如資訊素養、媒介素養、電腦素養、科技素養不斷地發展,並且被整合進入課程當中,拓展且豐富了素養的概念。之後網際網路的出現更大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未來更有可能成為主導性的媒介與資訊工具,然而現今關於網路素養的概念大多停留在網路使用的能力與資訊搜尋的技術上,忽略了互動安全、法律規範、倫理道德等議題。
參考文獻 David Brin著,蕭美惠譯(1999)。透明社會—個人隱私vs. 資訊自由。台北:先覺。
     Esther Dyson著,李令儀等譯(1998)。版本2.0。台北:大塊文化。
     McQuail, D. & Windahl, S. 著,楊志弘、莫季雍譯(1996)。傳播模式:台北:正中書局。
     Neil Postman著,蕭昭君譯(1994)。童年的消逝。台北:遠流出版社。
     Peter Clemente著,林以舜譯(1999)。誰在上網:網路使用者大調查。台北:趨勢資訊。
     Straubhaar, J. (1996). 傳播媒介與資訊社會。台北:亞太文化。
     Turkle, S. 著,施寄青譯(1984)。電腦革命。台北:遠流出版。
     Turkle, S. (1996)著,譚天、吳佳真譯。虛擬化身—網路世代的身份認同。台北:遠流出版。
     王保進(1999)。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秋絨、張雅凰(1999)。台北市成人之資訊素養現況及影響因素分析。社會教育學刊,28:161-204。
     天下出版社(2000)。天下雜誌2000年教育特刊。
     朱姣鳳等(1999)。四成高中生曾上色情網站,七成四看了還想再看。新新聞週刊,642:90-92。
     交通部(2001)。交通部:我國上網人口數達834萬人。http://www.find.org.tw/0105/news/0105_news_disp.asp?news_id=1506
     吳正己、邱貴發(1996),資訊社會國民的電腦素養教育。社教雙月刊,85(6):13-18。
     吳明隆(1998)。電腦網路學習特性及其相關問題的省思。教育部電子計算機簡訊。
     吳知賢(1998)。兒童與電視。台北:桂冠。
     吳姝倩(1996)。電腦中介傳播人際情感親密之研究—探訪電子布告欄中的「虛擬人際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翠珍(1996)。媒體教育中的電視素養。新聞學研究,第五十三期:頁39-59。
     吳翠珍(1999)。媒體素養:地球村的公民教育核心。公民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五,頁2-30。
     李子建、黃顯華(1996)。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台北:五南。
     李月蓮(2000)。傳媒教育:對傳播科技變遷的回應。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9711/nov_02.html
     李昆翰(1999)。小學的資訊素養教育。研習資訊,16(5):12-25。
     何志中(1999)。台灣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網路素養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英煒(2000.9.14)。台灣網路族達六百四十萬人。工商時報,15版。
     何榮桂(1999)。教育部『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與北高兩市『資訊教育白皮書』簡介。資訊教育雜誌,70:2-8。
     沈中偉(1999)。國小資訊教育的省思與理念。資訊與教育,71,頁52-57。
     林美珍(2001)。網際網路使用的心理學面面觀。E世代心理學。台北:桂冠。
     林承宇(2000)。網際網路上”有害資訊內容”之探討—以我國法律管制可行性為中心。2000網路與社會研討會:清大社會所主辦。
     林震城(1997)。兩岸大學生電腦態度及電腦素養之比較研究。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慧美(1999)。國小學童電視視讀能力之探討及電視視讀教學成效分析。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倪達仁(1987)。國民中學教師電腦素養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百安(1998)。環境因素與個人因素國中生電腦態度與電腦素養之影響。中央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莫健偉(2000)。從資訊科技教育到媒介教育。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9910/04.html
     教育部(2001)。九年一貫教育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資訊教育。
     施依萍(1997)。台灣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網路素養資訊觀層面之分析。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秀蕙(1998)。台灣網際網路發展與問題初探。廣播與電視,第三卷第二期:1-20。
     張寶芳(2000)。網路素養。媒體公民教育國際研討會。台北。
     張維平(2000)。我國網路犯罪現況分析。http://www.crime.org.tw/data04_0892.htm
     莊淇銘、王英宏(1997)。網際網路對社會變遷的影響。電腦與通訊。12(5):76-80。
     郭靜晃(1007)。親子話題。台北:揚智文化。
     馮震宇(1999)。網路法基本問題研究。台北:學林文化。
     陳仲彥(1996)。資訊素養與圖書館利用教育。社教雙月刊,85(6):19-22。
     陳榮裕(2000.9.15)。中小學寬頻上網,我設備亞洲第一。中國時報,10版。
     陳雪芬(2000)。網路春色蕩漾,學生難以抗拒。http://www.tcc.gov.tw/~tcco/42/news890602.htm.
     開拓文教基金會蕃薯藤小組(1999)。台灣98網路使用調查。
     郭鴻儀(1997)。國小教師科技與資訊素養課程目標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孟元(1999)。國小學生學習全球資訊網之成效與電腦態度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裕程(1999)。我國國民小學資訊教育政策執行研究—以台北市執行「擴大內需方案」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學碩(1997)。網際網路公共傳播內容的分析:以交大BBS站為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厚銘(1997)。資訊社會中教育的變與常。第二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
     葉茂林(2000)。E世代的法律初體驗。台北:永然文化。
     董素蘭(1997)。二十一世紀資訊社會相關問題初探及建議。第二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
     趙憶菁、洪瑞敏(1999)。國小學生電腦網路使用現況及其態度之調查研究。台南師院學生學刊,20,頁67-100。
     劉守信(2000)。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與輔導方案研究—以新竹市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駿洲(1996)。電腦網路的社區文化。社教雙月刊,74:16-19。
     蔣安國(1997)。匿名的擬象世界,更需要網路倫理。中國時報:1997年9月17日15版。
     蔣姿儀(1996)。國中、小學生電腦態度、素養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鍾思嘉、吳志祥(2001)。E世代的親職教育。E世代心理學。台北:桂冠。
     盧怡玫(1994)。電視的社會性使用。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銘鈞(1998)。台灣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使用動機、滿足程度與網路成癮現象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惠君(1999)。電腦網路在國民中小學教學應用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佩凌(2000)。台灣中學生網路使用者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對網路沈迷現象之影響。國立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世宏(1992)。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台北:時英出版社。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廣播電視學系
8745301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11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吳翠珍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許怡安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Hsu, I-Anen_US
dc.creator (作者) 許怡安zh_TW
dc.creator (作者) Hsu, I-Anen_US
dc.date (日期) 200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5-Apr-2016 16:02:09 (UTC+8)-
dc.date.available 15-Apr-2016 16:02:0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5-Apr-2016 16:02:0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A2002001118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492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廣播電視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745301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素養一詞原指的是讀與寫的概念,但隨著科技不斷地發展與更新,以及社會型態的變遷,素養的概念也隨之改變,並且吸收了更多新的元素,近十幾年來,將關的素養概念如資訊素養、媒介素養、電腦素養、科技素養不斷地發展,並且被整合進入課程當中,拓展且豐富了素養的概念。之後網際網路的出現更大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未來更有可能成為主導性的媒介與資訊工具,然而現今關於網路素養的概念大多停留在網路使用的能力與資訊搜尋的技術上,忽略了互動安全、法律規範、倫理道德等議題。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封面頁
     證明書
     致謝詞
     論文摘要
     目錄
     圖表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第二節 研究價值及重要性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目的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素養的發展與網路媒體素養
     第二節 網路媒體的社會意涵
     第三節 兒童對於新科技的使用
     第四節 網際網路與教育
     第五節 網路媒體素養課程內涵大綱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步驟
     第二節 研究工具
     第三節 研究樣本
     第四節 統計分析與處理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一節 樣本基本統計資料描述
     第二節 人口學變項與網路使用行為之關聯性
     第三節 網路媒體素養能力分析
     第四節 影響網路媒體素養之因素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討論
     第二節 結論
     第三節 研究建議
     第四節 研究限制及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參考文獻
     附錄一、網路使用行為及網路媒體素養問卷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118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網路媒體素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媒介素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網路安全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網路禮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網路法律zh_TW
dc.title (題名) 兒童網路使用與網路媒體素養之研究-以台北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avid Brin著,蕭美惠譯(1999)。透明社會—個人隱私vs. 資訊自由。台北:先覺。
     Esther Dyson著,李令儀等譯(1998)。版本2.0。台北:大塊文化。
     McQuail, D. & Windahl, S. 著,楊志弘、莫季雍譯(1996)。傳播模式:台北:正中書局。
     Neil Postman著,蕭昭君譯(1994)。童年的消逝。台北:遠流出版社。
     Peter Clemente著,林以舜譯(1999)。誰在上網:網路使用者大調查。台北:趨勢資訊。
     Straubhaar, J. (1996). 傳播媒介與資訊社會。台北:亞太文化。
     Turkle, S. 著,施寄青譯(1984)。電腦革命。台北:遠流出版。
     Turkle, S. (1996)著,譚天、吳佳真譯。虛擬化身—網路世代的身份認同。台北:遠流出版。
     王保進(1999)。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秋絨、張雅凰(1999)。台北市成人之資訊素養現況及影響因素分析。社會教育學刊,28:161-204。
     天下出版社(2000)。天下雜誌2000年教育特刊。
     朱姣鳳等(1999)。四成高中生曾上色情網站,七成四看了還想再看。新新聞週刊,642:90-92。
     交通部(2001)。交通部:我國上網人口數達834萬人。http://www.find.org.tw/0105/news/0105_news_disp.asp?news_id=1506
     吳正己、邱貴發(1996),資訊社會國民的電腦素養教育。社教雙月刊,85(6):13-18。
     吳明隆(1998)。電腦網路學習特性及其相關問題的省思。教育部電子計算機簡訊。
     吳知賢(1998)。兒童與電視。台北:桂冠。
     吳姝倩(1996)。電腦中介傳播人際情感親密之研究—探訪電子布告欄中的「虛擬人際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翠珍(1996)。媒體教育中的電視素養。新聞學研究,第五十三期:頁39-59。
     吳翠珍(1999)。媒體素養:地球村的公民教育核心。公民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五,頁2-30。
     李子建、黃顯華(1996)。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台北:五南。
     李月蓮(2000)。傳媒教育:對傳播科技變遷的回應。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9711/nov_02.html
     李昆翰(1999)。小學的資訊素養教育。研習資訊,16(5):12-25。
     何志中(1999)。台灣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網路素養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英煒(2000.9.14)。台灣網路族達六百四十萬人。工商時報,15版。
     何榮桂(1999)。教育部『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與北高兩市『資訊教育白皮書』簡介。資訊教育雜誌,70:2-8。
     沈中偉(1999)。國小資訊教育的省思與理念。資訊與教育,71,頁52-57。
     林美珍(2001)。網際網路使用的心理學面面觀。E世代心理學。台北:桂冠。
     林承宇(2000)。網際網路上”有害資訊內容”之探討—以我國法律管制可行性為中心。2000網路與社會研討會:清大社會所主辦。
     林震城(1997)。兩岸大學生電腦態度及電腦素養之比較研究。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慧美(1999)。國小學童電視視讀能力之探討及電視視讀教學成效分析。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倪達仁(1987)。國民中學教師電腦素養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百安(1998)。環境因素與個人因素國中生電腦態度與電腦素養之影響。中央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莫健偉(2000)。從資訊科技教育到媒介教育。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9910/04.html
     教育部(2001)。九年一貫教育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資訊教育。
     施依萍(1997)。台灣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網路素養資訊觀層面之分析。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秀蕙(1998)。台灣網際網路發展與問題初探。廣播與電視,第三卷第二期:1-20。
     張寶芳(2000)。網路素養。媒體公民教育國際研討會。台北。
     張維平(2000)。我國網路犯罪現況分析。http://www.crime.org.tw/data04_0892.htm
     莊淇銘、王英宏(1997)。網際網路對社會變遷的影響。電腦與通訊。12(5):76-80。
     郭靜晃(1007)。親子話題。台北:揚智文化。
     馮震宇(1999)。網路法基本問題研究。台北:學林文化。
     陳仲彥(1996)。資訊素養與圖書館利用教育。社教雙月刊,85(6):19-22。
     陳榮裕(2000.9.15)。中小學寬頻上網,我設備亞洲第一。中國時報,10版。
     陳雪芬(2000)。網路春色蕩漾,學生難以抗拒。http://www.tcc.gov.tw/~tcco/42/news890602.htm.
     開拓文教基金會蕃薯藤小組(1999)。台灣98網路使用調查。
     郭鴻儀(1997)。國小教師科技與資訊素養課程目標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孟元(1999)。國小學生學習全球資訊網之成效與電腦態度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裕程(1999)。我國國民小學資訊教育政策執行研究—以台北市執行「擴大內需方案」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學碩(1997)。網際網路公共傳播內容的分析:以交大BBS站為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厚銘(1997)。資訊社會中教育的變與常。第二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
     葉茂林(2000)。E世代的法律初體驗。台北:永然文化。
     董素蘭(1997)。二十一世紀資訊社會相關問題初探及建議。第二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
     趙憶菁、洪瑞敏(1999)。國小學生電腦網路使用現況及其態度之調查研究。台南師院學生學刊,20,頁67-100。
     劉守信(2000)。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與輔導方案研究—以新竹市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駿洲(1996)。電腦網路的社區文化。社教雙月刊,74:16-19。
     蔣安國(1997)。匿名的擬象世界,更需要網路倫理。中國時報:1997年9月17日15版。
     蔣姿儀(1996)。國中、小學生電腦態度、素養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鍾思嘉、吳志祥(2001)。E世代的親職教育。E世代心理學。台北:桂冠。
     盧怡玫(1994)。電視的社會性使用。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銘鈞(1998)。台灣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使用動機、滿足程度與網路成癮現象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惠君(1999)。電腦網路在國民中小學教學應用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佩凌(2000)。台灣中學生網路使用者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對網路沈迷現象之影響。國立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世宏(1992)。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台北:時英出版社。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