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由「國家能力」途徑看台灣大陸政策的制定與執行:一九九六至二○○○
作者 王立言
貢獻者 魏艾<br>趙建民
王立言
關鍵詞 大陸政策
國家能力
特殊國與國關係
戒急用忍
日期 2001
上傳時間 15-Apr-2016 16:08:37 (UTC+8)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一、中文譯書:
李少軍、劉北成譯,Michel Mann著,社會權力的來源—自源起到西元1760年的權力史(台北:桂冠出版公司,民國83年)。
林文斌、劉兆隆譯,Andrew Heywood著,政治學(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1998年4月)。
林文斌、林鐘沂譯,Owen E. Hughes著,公共管理新論(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民國88年)。
林添貴譯,Zibgniew Brezinski著,大棋盤──全球戰略大思考(台北:立緒出版社,1998年)。
吳友明譯,Eva Etzioni- Halevy著,官僚政治與民主(台北:桂冠出版社,1998年)。
張宗漢譯,Robrt. Wade著,管理市場—經濟理論與東亞國家由政府主導工業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八十三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Zahmy M. Khalizad, Abram N. Shusky, Daniel L. Byman, Roger Cliff, David T. Orletsky, David Shlapak, Ashley J. Tellis著,美國與崛起中的中共──戰略與軍事意涵(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9年)。
劉北成譯,Theda Skocipol著,國家與社會革命(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8)。
二、中文專書:
王振寰,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台灣的政治轉型與社會轉型(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993年)。
王振寰,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出版社,1996年)。
王銘義,不確定的海峽──當中華民國碰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台北:時報出版社,1993年)。
石之瑜,兩岸關係概論(台北:揚智出版社,1998年)。
朱松柏編,分裂國家的統一歷程(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80年)。
任德厚,政治學(台北:再版,自刊本,總經銷:三民書局,1993)。
包宗和、吳玉山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88年)。
李登輝、中島嶺雄,亞洲的智略(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11月)。
李登輝,台灣的主張(台北:遠留出版社,1999年5月)。
吳玉山,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從前蘇聯看台灣與大陸間的關係(台北:正中出版社,1995年)。
吳庚,韋伯的政治理論及其哲學基礎(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82年)。
若林正丈,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出版社,1994年7月)。
邵宗海,兩岸關係──兩岸共識與兩岸歧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87年7月)。
胡為真,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從尼克森到柯林頓(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4月)。
黃昭元,兩國論與國家定位(台北:學林出版社,2000年5月)。
施哲雄,「中華民國大陸政策」文件選輯第一冊(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專題研究,民國88年6月)。
施哲雄,「中華民國大陸政策」文件選輯第二冊(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專題研究,民國88年6月)。
施哲雄,「中華民國大陸政策」文件選輯第三冊(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專題研究,民國88年6月)。
郭瑞華,中共對台工作組織體系概論(台北:法務部調查局,民國85年)。
彭懷恩,台灣政治發展的反思(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民國89年6月)。
國史館編,一個中國論述史料彙編史料文件(一)(台北:國史館,2000年)。
國史館編,一個中國論述史料彙編史料文件(二)(台北:國史館,2000年)。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研究局編,台灣問題文獻資料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鄭貞銘,民意與民意測驗(台北:三民書局,民國90年1月)。
趙建民,兩岸互動與外交競逐(台北:永業出版社,民國83年)。
張中勇,各國安全制度(台北:三鋒出版社,82年6月)。
張五岳,分裂國家互動模式與統一政策之比較研究(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1992年8月)。
張亞中,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伙伴(台北:生智出版社,1999年)。
張慧英,李登輝1988-2000執政十二年(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2000年)。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
劉達第編,中美關係重要文件選編(北京:時事出版社,1996年)。
戴國煇、王作榮口述、夏珍記錄整理,愛憎李登輝──戴國煇與王作榮對話錄(台北:天下文化,2001年2月)。
鄒景雯,李登輝執政實錄告白(台北:印刻出版社,2001年5月)。
蘇進強,台海安全與國防改革(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1995年)。
蘇格,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6月)。
三、期刊文章:
Andrew Nanthan,「台灣政治改革對海峽兩岸關係的影響」,輯於張京育主編,中華民國民主化──過程、制度與影響(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81年3月),頁379-398。
《台灣社會研究》編委會,「由新國家到新社會──兼論基進的台灣社會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台北),第二十期,1995年8月,頁1-15。
王佳煌,「東亞發展型國家──模範或特例?」東亞季刊(台北),第28卷,第4期,民國86年10月,頁1-38。
王振寰,「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台北),第2卷,第1期,1989年春季號,頁71-116。
王振寰,「國家機器與台灣石化業的發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台北),第18期,1995年2月,頁1-37。
王振寰、「錢永祥,邁向新國家? 民粹威權主義的形成與民主問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台北),第20期,1995年8月,頁17-55。
任德厚,「制度研究與當代政治學之發展」,政治科學論叢,(台北),第1期,1990年,頁1-30。
林正義,「特殊國與國關係」之後美國對台海兩岸的政策,政治科學論叢(專刊)「展望跨世紀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民國88年12月,頁105-127。
林佳龍,「威權侍從政體下的台灣反對運動──民進黨社會基礎的解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台北),第2卷,第一期,1989年春季號,頁117-144。
林佳龍,「地方選舉與國民黨政權的市場化:從威權鞏固到民主轉型,1946-94」,輯於陳明通、鄭永年合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1998年),頁169-259。
林佳龍,「解釋台灣的民主化──政體類型與菁英的策略選擇」,輯於林佳龍、邱澤奇主編,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月旦出版社,1999年9月),頁87-152。
徐振國,「從威權統合論到新國家論的轉折和檢討」,理論與政策,第14卷,第2期,民國89年7月,頁1-26。
時殷弘,「美國對華政策和台灣問題的未來」,戰略與管理(北京),2000年,頁50-53。
黃昭元,「兩國論的憲法分析──憲法解釋的挑戰與突破」,輯於黃昭源、許宗力主編,兩國論與國家定位(台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頁3-40。
郭正亮,「李登輝現象:政治領導與政黨轉型」,東吳政治學報,第六期,民國85年9月,頁203-232。
童振源,「台灣與『中國』經貿關係──經濟與安全的交易」,遠景季刊,第一卷,第二期(台北:遠景基金會,2000年4月),頁31-82。
蔡政修,「九0年代美國對中共戰略與美『中』關係演變」,東亞季刊(台北),第31卷,第3期,民國89年夏季,頁69-94。
趙春山,「解讀李總統『大陸工作會議』致詞──處理兩岸關係將是國家整體戰略」,輯於邵宗海主編,兩岸關係論叢:乙亥年到己卯年(台北:華泰出版社,2000年10月),頁54-55。
趙建民,「台灣主體意識與中國大陸民族主義的對抗:面對二十一世紀的兩岸關係」,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1卷,第1期,民國87年1月,頁54-71。
張榮豐,「對中國大經貿政策」,輯於趙春山編,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台北:民主基金會,民國80年11月),頁139-156。
張惠玲,「『特殊國與國關係』提出後對兩岸政治談判的影響」,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6卷,第3期,民國89年3月,頁6-17。
張登及,「國內兩岸關係理論研究取向發展試析」,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7卷,第3期,民國90年3月,頁7-16。
楊開煌,「台灣『中國大陸研究』之回顧與前瞻」,輯於吳玉山、何思因合編,邁入廿一世紀的政治學(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89年),頁497-526。
鄭為元,「發展型『國家』或發展型國家『理論』的終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台北),第三十四期,1999年6月,頁1-68。
劉鴻暉,「民主化與產業發展之政治經濟分析:三個制度支柱之研究途徑」,輯於朱雲漢、包宗和主編,民主轉型與經濟衝突──九0年代台灣經濟發展的困境與挑戰(台北:桂冠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6月)181-208。
瞿宛文,「國家與台灣資本主義的發展──評論《解構黨國資本主義》」,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台北),第20期,1995年8月,頁151-175。
四、學位論文:
王智盛,2000年總統大選民進黨中國政策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5月。
侯承旭,以台灣發展經驗檢視發展取向國家機關(台南:政治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6月。
陳必成,從台灣高爾夫球場就地合法化:觀察國民黨政府國家力量的轉型(台北: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10月。
陳啟清,國家與土地改革──戰後初期台海兩岸比較分析(台北: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7年1月。
陳尚懋,台灣銀行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5月。
許甘霖,黨資本的政治經濟學──石化業個案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6月。
董立文,論九十年代中共的民族主義(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6年1月。
張鐵志,資本主義發展與民主化──台灣新政商聯盟與國民黨政權維繫(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6月。
盧奕旬,八0年代以來政治學中「國家能力」研究之分析(台北: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4月。
五、報章:
《工商時報》
《中央日報》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自立晚報》
《聯合報》
英文書目
1. Books
Christopher, Warren, In the Stream Histor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Evans, Peter and Theda Skocpol,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Jessop, Bob, State Theory: Putting Capitalist States in Their Pla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0).
Migdal, Joel S., Strong Societies and Weak States: State Society Relations and State Capacities in the Third World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ordlinger, Eric, On the Autonomy of the Democratic Stat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Rueschemeyer, Dietrich, Stephens Huber Evelyne and John Stephens, Capitalist Development and Democracy (Chicargo: University of University Press, 1992).
Tse-Kang, Leng, Taiwan China Connection: Democracy and Development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6).
Weiss, Linda & John Hobson, Stat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 (Polity Press, 1995).
2. Articles
Barkey Karen and Parikh Sunit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the State,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vol. 17. pp. 523-549.
Block, Fred, “The Ruling Class Does Not Rule. ” Socialist Revolution, n. 33, 1977, pp.6-28.
Migdal, Joel S., “A Model of State-society Relations” in Howard Wiarda (ed), New Directions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85), pp.41-55.
Mcbeath, Gerald A., “The Changing Role of Business Associations in Democratizing Taiwa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 7, n. 18, 1998, pp. 303-320.
Nettle, Peter J. “The State as a Conceptual Variable”, in J. Hall (ed.) The State: Critical Concepts, pp. 9-36.
Schmitter, Phillppe C “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 in The New Corporatism: Social Political Structures in the Iberian World, Pike Fredick B and Thomas Strich (eds.),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pp.81-120.
Skocpol, Theda “A Critical Review of Barrington Moore’s Social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Politics and Society ,no. 4 , 1973 , pp.1-30.
Teng-hui Lee, Understanding Taiwan: Bridging Perception Gap, Foreign Affairs, 1999. 10, v. 78, n. 6, p.9-14.
Tun-jen Cheng, “Democratizing the Quasi-Lenist Regime in Taiwan,” World Politics, 1989 (July), no. 41, pp. 471-499.
Tun-jen Cheng, “The Mainland China-Taiwan Dyad as a Research Program”, in Tun-jen Cheng, Chi Huang and Samuel S. G. Wu, eds., Inherited Rivalry Conflict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Boulder, Colorado: Lynne Riemmer, 1995), pp.1-22.
Weber, Max, “The State and Its Context,” in Roy C. & Bernard E. Brown (eds.), Comparative Politics (California: The Wadsworth Inc. Press) pp. 25-4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30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魏艾<br>趙建民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王立言zh_TW
dc.creator (作者) 王立言zh_TW
dc.date (日期) 200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5-Apr-2016 16:08:37 (UTC+8)-
dc.date.available 15-Apr-2016 16:08:3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5-Apr-2016 16:08:3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A2002001308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509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東亞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封面頁
證明書
致謝詞
目錄
圖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文獻回顧
第三節 研究途徑:「國家能力」途徑
「國家中心論」的研究典範•「國家能力」途徑
「國家能力」途徑對本文的意義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限制
研究架構•研究限制
第二章 大陸政策的國家自主性與國家能力表現
第一節 大陸政策的國家自主性與國家能力基礎
官僚組織與決策權力•海陸兩會成立以前的大陸工作體系
海陸兩會成立以後的大陸工作體系•小結
第二節 大陸政策領域的國家與社會互動
「民粹威權主義」的統治型態•國家對資本家的「侍從主義」關係
國家與社會間的大陸政策操作圖像
第三章 「特殊國與國關係」的個案分析
第一節 「特殊國與國關係」的制定過程分析
「特殊國與國關係」的制定過程
「特殊國與國關係」的國家自主性分析
第二節 「特殊國與國關係」的執行過程分析
政策工具之一──議題建構•政策工具之二──民意調查
小結
第四章 「戒急用忍」的個案分析
第一節 「戒急用忍」的制定過程分析
「戒急用忍」的制定背景•「戒急用忍」的制定過程
第二節 「戒急用忍」的執行過程分析
國家扶植下的私人石化資本•台塑「六輕計畫」與「海滄計畫」
國家的「專制權力」與「基礎制度能力」•台塑個案的國家能力分析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國家能力」途徑對1996—2000年大陸政策的解釋
第二節 政權轉移後的大陸政策發展
新政府與國家機器的協調•新政府與民間社會的協調
第六章 參考書目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308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大陸政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國家能力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特殊國與國關係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戒急用忍zh_TW
dc.title (題名) 由「國家能力」途徑看台灣大陸政策的制定與執行:一九九六至二○○○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一、中文譯書:
李少軍、劉北成譯,Michel Mann著,社會權力的來源—自源起到西元1760年的權力史(台北:桂冠出版公司,民國83年)。
林文斌、劉兆隆譯,Andrew Heywood著,政治學(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1998年4月)。
林文斌、林鐘沂譯,Owen E. Hughes著,公共管理新論(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民國88年)。
林添貴譯,Zibgniew Brezinski著,大棋盤──全球戰略大思考(台北:立緒出版社,1998年)。
吳友明譯,Eva Etzioni- Halevy著,官僚政治與民主(台北:桂冠出版社,1998年)。
張宗漢譯,Robrt. Wade著,管理市場—經濟理論與東亞國家由政府主導工業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八十三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Zahmy M. Khalizad, Abram N. Shusky, Daniel L. Byman, Roger Cliff, David T. Orletsky, David Shlapak, Ashley J. Tellis著,美國與崛起中的中共──戰略與軍事意涵(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9年)。
劉北成譯,Theda Skocipol著,國家與社會革命(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8)。
二、中文專書:
王振寰,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台灣的政治轉型與社會轉型(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993年)。
王振寰,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出版社,1996年)。
王銘義,不確定的海峽──當中華民國碰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台北:時報出版社,1993年)。
石之瑜,兩岸關係概論(台北:揚智出版社,1998年)。
朱松柏編,分裂國家的統一歷程(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80年)。
任德厚,政治學(台北:再版,自刊本,總經銷:三民書局,1993)。
包宗和、吳玉山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88年)。
李登輝、中島嶺雄,亞洲的智略(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11月)。
李登輝,台灣的主張(台北:遠留出版社,1999年5月)。
吳玉山,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從前蘇聯看台灣與大陸間的關係(台北:正中出版社,1995年)。
吳庚,韋伯的政治理論及其哲學基礎(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82年)。
若林正丈,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出版社,1994年7月)。
邵宗海,兩岸關係──兩岸共識與兩岸歧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87年7月)。
胡為真,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從尼克森到柯林頓(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4月)。
黃昭元,兩國論與國家定位(台北:學林出版社,2000年5月)。
施哲雄,「中華民國大陸政策」文件選輯第一冊(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專題研究,民國88年6月)。
施哲雄,「中華民國大陸政策」文件選輯第二冊(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專題研究,民國88年6月)。
施哲雄,「中華民國大陸政策」文件選輯第三冊(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專題研究,民國88年6月)。
郭瑞華,中共對台工作組織體系概論(台北:法務部調查局,民國85年)。
彭懷恩,台灣政治發展的反思(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民國89年6月)。
國史館編,一個中國論述史料彙編史料文件(一)(台北:國史館,2000年)。
國史館編,一個中國論述史料彙編史料文件(二)(台北:國史館,2000年)。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研究局編,台灣問題文獻資料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鄭貞銘,民意與民意測驗(台北:三民書局,民國90年1月)。
趙建民,兩岸互動與外交競逐(台北:永業出版社,民國83年)。
張中勇,各國安全制度(台北:三鋒出版社,82年6月)。
張五岳,分裂國家互動模式與統一政策之比較研究(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1992年8月)。
張亞中,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伙伴(台北:生智出版社,1999年)。
張慧英,李登輝1988-2000執政十二年(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2000年)。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
劉達第編,中美關係重要文件選編(北京:時事出版社,1996年)。
戴國煇、王作榮口述、夏珍記錄整理,愛憎李登輝──戴國煇與王作榮對話錄(台北:天下文化,2001年2月)。
鄒景雯,李登輝執政實錄告白(台北:印刻出版社,2001年5月)。
蘇進強,台海安全與國防改革(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1995年)。
蘇格,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6月)。
三、期刊文章:
Andrew Nanthan,「台灣政治改革對海峽兩岸關係的影響」,輯於張京育主編,中華民國民主化──過程、制度與影響(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81年3月),頁379-398。
《台灣社會研究》編委會,「由新國家到新社會──兼論基進的台灣社會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台北),第二十期,1995年8月,頁1-15。
王佳煌,「東亞發展型國家──模範或特例?」東亞季刊(台北),第28卷,第4期,民國86年10月,頁1-38。
王振寰,「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台北),第2卷,第1期,1989年春季號,頁71-116。
王振寰,「國家機器與台灣石化業的發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台北),第18期,1995年2月,頁1-37。
王振寰、「錢永祥,邁向新國家? 民粹威權主義的形成與民主問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台北),第20期,1995年8月,頁17-55。
任德厚,「制度研究與當代政治學之發展」,政治科學論叢,(台北),第1期,1990年,頁1-30。
林正義,「特殊國與國關係」之後美國對台海兩岸的政策,政治科學論叢(專刊)「展望跨世紀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民國88年12月,頁105-127。
林佳龍,「威權侍從政體下的台灣反對運動──民進黨社會基礎的解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台北),第2卷,第一期,1989年春季號,頁117-144。
林佳龍,「地方選舉與國民黨政權的市場化:從威權鞏固到民主轉型,1946-94」,輯於陳明通、鄭永年合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1998年),頁169-259。
林佳龍,「解釋台灣的民主化──政體類型與菁英的策略選擇」,輯於林佳龍、邱澤奇主編,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月旦出版社,1999年9月),頁87-152。
徐振國,「從威權統合論到新國家論的轉折和檢討」,理論與政策,第14卷,第2期,民國89年7月,頁1-26。
時殷弘,「美國對華政策和台灣問題的未來」,戰略與管理(北京),2000年,頁50-53。
黃昭元,「兩國論的憲法分析──憲法解釋的挑戰與突破」,輯於黃昭源、許宗力主編,兩國論與國家定位(台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頁3-40。
郭正亮,「李登輝現象:政治領導與政黨轉型」,東吳政治學報,第六期,民國85年9月,頁203-232。
童振源,「台灣與『中國』經貿關係──經濟與安全的交易」,遠景季刊,第一卷,第二期(台北:遠景基金會,2000年4月),頁31-82。
蔡政修,「九0年代美國對中共戰略與美『中』關係演變」,東亞季刊(台北),第31卷,第3期,民國89年夏季,頁69-94。
趙春山,「解讀李總統『大陸工作會議』致詞──處理兩岸關係將是國家整體戰略」,輯於邵宗海主編,兩岸關係論叢:乙亥年到己卯年(台北:華泰出版社,2000年10月),頁54-55。
趙建民,「台灣主體意識與中國大陸民族主義的對抗:面對二十一世紀的兩岸關係」,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1卷,第1期,民國87年1月,頁54-71。
張榮豐,「對中國大經貿政策」,輯於趙春山編,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台北:民主基金會,民國80年11月),頁139-156。
張惠玲,「『特殊國與國關係』提出後對兩岸政治談判的影響」,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6卷,第3期,民國89年3月,頁6-17。
張登及,「國內兩岸關係理論研究取向發展試析」,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7卷,第3期,民國90年3月,頁7-16。
楊開煌,「台灣『中國大陸研究』之回顧與前瞻」,輯於吳玉山、何思因合編,邁入廿一世紀的政治學(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89年),頁497-526。
鄭為元,「發展型『國家』或發展型國家『理論』的終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台北),第三十四期,1999年6月,頁1-68。
劉鴻暉,「民主化與產業發展之政治經濟分析:三個制度支柱之研究途徑」,輯於朱雲漢、包宗和主編,民主轉型與經濟衝突──九0年代台灣經濟發展的困境與挑戰(台北:桂冠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6月)181-208。
瞿宛文,「國家與台灣資本主義的發展──評論《解構黨國資本主義》」,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台北),第20期,1995年8月,頁151-175。
四、學位論文:
王智盛,2000年總統大選民進黨中國政策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5月。
侯承旭,以台灣發展經驗檢視發展取向國家機關(台南:政治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6月。
陳必成,從台灣高爾夫球場就地合法化:觀察國民黨政府國家力量的轉型(台北: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10月。
陳啟清,國家與土地改革──戰後初期台海兩岸比較分析(台北: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7年1月。
陳尚懋,台灣銀行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5月。
許甘霖,黨資本的政治經濟學──石化業個案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6月。
董立文,論九十年代中共的民族主義(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6年1月。
張鐵志,資本主義發展與民主化──台灣新政商聯盟與國民黨政權維繫(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6月。
盧奕旬,八0年代以來政治學中「國家能力」研究之分析(台北: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4月。
五、報章:
《工商時報》
《中央日報》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自立晚報》
《聯合報》
英文書目
1. Books
Christopher, Warren, In the Stream Histor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Evans, Peter and Theda Skocpol,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Jessop, Bob, State Theory: Putting Capitalist States in Their Pla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0).
Migdal, Joel S., Strong Societies and Weak States: State Society Relations and State Capacities in the Third World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ordlinger, Eric, On the Autonomy of the Democratic Stat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Rueschemeyer, Dietrich, Stephens Huber Evelyne and John Stephens, Capitalist Development and Democracy (Chicargo: University of University Press, 1992).
Tse-Kang, Leng, Taiwan China Connection: Democracy and Development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6).
Weiss, Linda & John Hobson, Stat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 (Polity Press, 1995).
2. Articles
Barkey Karen and Parikh Sunit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the State,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vol. 17. pp. 523-549.
Block, Fred, “The Ruling Class Does Not Rule. ” Socialist Revolution, n. 33, 1977, pp.6-28.
Migdal, Joel S., “A Model of State-society Relations” in Howard Wiarda (ed), New Directions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85), pp.41-55.
Mcbeath, Gerald A., “The Changing Role of Business Associations in Democratizing Taiwa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 7, n. 18, 1998, pp. 303-320.
Nettle, Peter J. “The State as a Conceptual Variable”, in J. Hall (ed.) The State: Critical Concepts, pp. 9-36.
Schmitter, Phillppe C “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 in The New Corporatism: Social Political Structures in the Iberian World, Pike Fredick B and Thomas Strich (eds.),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pp.81-120.
Skocpol, Theda “A Critical Review of Barrington Moore’s Social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Politics and Society ,no. 4 , 1973 , pp.1-30.
Teng-hui Lee, Understanding Taiwan: Bridging Perception Gap, Foreign Affairs, 1999. 10, v. 78, n. 6, p.9-14.
Tun-jen Cheng, “Democratizing the Quasi-Lenist Regime in Taiwan,” World Politics, 1989 (July), no. 41, pp. 471-499.
Tun-jen Cheng, “The Mainland China-Taiwan Dyad as a Research Program”, in Tun-jen Cheng, Chi Huang and Samuel S. G. Wu, eds., Inherited Rivalry Conflict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Boulder, Colorado: Lynne Riemmer, 1995), pp.1-22.
Weber, Max, “The State and Its Context,” in Roy C. & Bernard E. Brown (eds.), Comparative Politics (California: The Wadsworth Inc. Press) pp. 25-40.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