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9214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舒兆民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Shu, Zhao-Mi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周嘉怡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Chou, Chia-Ien_US
dc.creator周嘉怡zh_TW
dc.creatorChou, Chia-Ien_US
dc.date2018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8-08-06T10:12:20Z-
dc.date.available2018-08-06T10:12:20Z-
dc.date.issued2018-08-06T10:12:20Z-
dc.identifierG0105161005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9214-
dc.description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華語文教學碩博士學位學程zh_TW
dc.description10516100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現今的教學已經不再侷限於老師單方向的傳授方式,在語言教學的課堂中除了著重語言與生詞的操練之外,師生間多了許多互動的機會,學習者不只是被動地接受資訊,也能主動提問,為了提供學習者更多真實的溝通機會,希望藉由任務型教學法的教學活動設計,規劃出適合零起點華語學習者的活動,探討任務教學法是否有助於零起點華語學習者的口語學習成效。本研究是以印尼某大學參加暑期三週華語營隊的一到三年級、華語程度為零起點的六位印尼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所有學生皆無華裔背景,為土生土長的印尼人。本研究的目的有以下三項:\n一、 發展與規劃適合零起點學習者的口語任務活動。\n二、 經教學實驗後,評估口語任務活動的實施成效。\n三、 根據教學實驗的結果提出相關課程規劃的建議。\n本次教學實驗以教學單位自編的初級華語教材為基礎,配合每單元的主題與學習目標設計口語任務活動。本次的教學活動依據Wiliis(1996)所提之六種任務類別,分成三類:\n一、 分享個人經驗──中文自我介紹。\n二、 比較──說說自己所擁有的/沒有的東西,並詢問同學,找出異同處。\n三、 解決問題──詢問他人在做什麼並說出學校位置。\n本研究的口語任務活動實施成效就學生的平時口說測驗與後測成績來說,每位學生第二次平時口說測驗的成績都有2~9.5分不等的成長。口語後測的標準差低於第一次平時口說測驗,此現象說明整體學生間的學習落差變小,學生的口說能力朝一穩定的方向發展,可以推論:本研究所設計的口語任務活動對提升學生的口語能力有相當的助益。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eaching is no longer limited to the one-way instructional method which is mainly delivering content by teachers. In addition to focusing on the practice of vocabulary and grammar, there are more interactive opportunities between teachers and learners in the classroom nowadays. In order to provide learners with more interaction and authentic conversation opportunities, this study aims to design tasks which are suitable for novice CFL learners, apply task-based activities to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explores the effects of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TBLT)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improving true-beginning Chinese learners’ oral language learning. The experimentation was conducted on six Indonesian college students with non-Chinese background enrolling in short-term Chinese language program during summer vacation.\n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have three. First, this research will develop and design oral tasks which are suitable for novice CFL learners. Second, this study evaluates the effectiveness of oral tasks after the teaching experiment. Third, this paper will offer suggestions about related lesson planning based on the analysis result. Pedagogical task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based on six types of tasks by Willis (1996), sharing personal experiences, comparing and problem solving. Evaluations were conducted during the three weeks to measure students’ progress. The overall conclusion is that oral tasks are helful to improve students’ oral communication skills.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次\n第一章 緒論 1\n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n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2\n一、 研究目的 2\n二、 研究問題 3\n第三節 研究步驟與範圍 3\n一、 教學實驗場域與實施時間 3\n二、 教學實驗的教學對象 4\n三、 教學實驗範圍 4\n第四節 名詞釋義 5\n一、 任務 5\n二、 任務型教學法 5\n三、 口語任務 6\n四、 零起點學習者 6\n第二章 文獻探討 7\n第一節 任務型教學法 7\n一、 任務型教學法 7\n二、 任務的定義 11\n三、 任務的類型 13\n第二節 任務型教學設計 22\n一、 任務教學的教學模式 22\n二、 零起點的任務型語言教學 28\n第三節 口語表達能力與任務 38\n一、 口語表達的定義 39\n二、 零起點口語表達的目標 40\n三、 口語表達的測驗與評量 45\n第四節 印尼籍華語學習者分析 47\n一、 華語和印尼語的語音差異 47\n二、 華語和印尼語的語法差異 50\n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53\n第一節 研究範圍 53\n一、 研究對象 53\n二、 研究場域 53\n第二節 研究方法 53\n一、 內容分析法 54\n二、 問卷調查法 54\n三、 行動研究 54\n第三節 研究流程 55\n一、 研究前期-教學實驗前置準備 55\n二、 研究中期-進行教學實驗 56\n三、 研究後期-教學實驗結果統整 56\n第四節 研究工具 58\n一、 教學紀錄類 58\n二、 問卷調查類 59\n三、 評量測驗類 60\n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方式 61\n第四章 口語任務教學的規劃 63\n第一節 口語任務教學目標 63\n第二節 口語任務教學設計 64\n一、 口語任務的選擇與其教學目標 64\n二、 口語任務設計規劃表 65\n第三節 口語任務教學流程 69\n一、 前任務階段 71\n二、 任務環階段 71\n三、 語言焦點階段 72\n四、 評量階段 73\n第四節 口語任務教學實施 74\n一、 第二課「南妲你好」的口語任務教學 74\n二、 第三課「朝拜和清真寺」的口語任務教學 82\n第五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95\n第一節 教學實驗安排 95\n一、 教學實驗場域介紹 95\n二、 教學對象簡介 96\n三、 教學實驗範圍 97\n四、 教學實驗步驟 98\n第二節 各項研究工具之結果與分析 99\n一、 教學紀錄類研究工具之結果與分析 99\n二、 問卷調查類研究工具之結果與分析 108\n三、 評量測驗類研究工具之結果與分析 130\n第三節 小結 138\n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41\n第一節 研究結論 141\n一、 適合作為零起點印尼華語短期班學習者口語任務的活動類型 141\n二、 口語任務活動在本營隊的實施成效 144\n三、 本任務型教學設計需改善之處 145\n第二節 研究限制 146\n一、 研究者的限制 146\n二、 研究實施對象的限制 146\n三、 教學設計的限制 147\n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147\n一、 進行長期研究以及增加研究對象數量 147\n二、 任務教學設計以學習者需求為主 148\n參考文獻 149\n【附錄1】教師教學日誌 156\n【附錄2】學生學習紀錄表 157\n【附錄3】學生背景調查表 158\n【附錄4】單元回饋表 159\n【附錄5】課程回饋表 162\n【附錄6】學生自評表 164\n【附錄7】教師自評表 166\n【附錄8】A秘書問卷調查表 168\n【附錄9】C華語教師問卷調查表 170\n【附錄10】口語後測試題 172\n【附錄11】平時口說測驗評分表 174\n【附錄12】後測:口語測驗評分表 175\n【附錄13】單元回饋表:學生問卷原稿示例 177\n【附錄14】課程回饋表:學生問卷原稿示例 178\n\n\n\n\n\n\n\n\n\n\n表目次\n表2-1 任務與練習的差異 12\n表2-2 任務類型 15\n表2-3 Prabhu任務的三種型態 16\n表2-4 Pica、Kanagy和Falodun的五種任務類型 19\n表2-5 Willis的六種任務類型及其活動應用 21\n表2-6 Willis初級任務型教學第一節課的任務類型 32\n表2-7 Willis初級任務型教學的任務類型 34\n表2-8 Shintani三個聽和做任務 37\n表2-9 華語文能力測驗、新漢語水平考試與CEFR對照表 41\n表2-10 華語文能力測驗、新漢語水平考試、ACTFL指標與CEFR對照表 42\n表2-11 初級華語學習者口語表達能力指標 43\n表2-12 華語「在」的結構對比印尼語的「di」 52\n表2-13 資料種類與編碼代號 62\n表4-1 各單元的主題與教學目標 65\n表4-2 各單元的口語任務設計規劃表 66\n表4-3 第二課口語任務教學教案 74\n表4-4 第三課口語任務教學調整狀況 83\n表4-5 第三課口語任務教學教案 84\n表5-1 營隊課表與作息時間 96\n表5-2 學習者背景資料 96\n表5-3 教學實驗的教材內容 97\n表5-4 第一課教師教學日誌 100\n表5-5 第二課教師教學日誌 101\n表5-6 A生──學生學習紀錄表 102\n表5-7 B生──學生學習紀錄表 103\n表5-8 C生──學生學習紀錄表 104\n表5-9 D生──學生學習紀錄表 105\n表5-10 E生──學生學習紀錄表 106\n表5-11 F生──學生學習紀錄表 107\n表5-12 所有教學單元回饋表的整體結果 109\n表5-13 第一課單元回饋表統計結果 110\n表5-14 第二課單元回饋表統計結果 113\n表5-15 第三課單元回饋表統計結果 115\n表5-16 課程回饋表的整體統計結果 116\n表5-17 課程回饋表:「對課程的評價」的整體統計結果 117\n表5-18 課程回饋表:「對教學的評價」的整體統計結果 119\n表5-19 課程回饋表:「對課程中任務活動的意見」的整體統計結果 121\n表5-20 學生自評表的整體統計結果 122\n表5-21 學生自評表:開放式問題結果 124\n表5-22 教師自評表:教師教學準備及教學過程的統計結果 125\n表5-23 教師自評表:任務活動設計的統計結果 126\n表5-24 第一次與第二次平時口說測驗成績:t檢定分析結果 132\n表5-25 五大評分項目:t檢定分析結果 134\n表5-26 學生口語測驗後測結果 135\n表5-27 兩次平時測驗與後測成績統計結果 137\n表5-28 三次測驗總分的平均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 138\n表6-1 適合零起點印尼華語學習者的真實任務活動應用 142\n\n\n\n\n\n\n\n\n圖目次\n圖2-1 Willis三段式任務導向教學法的流程 23\n圖2-2 Ellis的任務型教學三階段 26\n圖2-3 Willis(1996)的初級任務型教學架構 31\n圖2-4 CEFR和ACTFL指標的對應圖 41\n圖3-1 Lewin的螺旋循環模式 55\n圖3-2 本研究之教學實驗流程圖 57\n圖4-1 口語任務教學流程簡圖 70\n圖5-1 第一課:單元回饋表統計圖 110\n圖5-2 第二課:單元回饋表統計圖 112\n圖5-3 第三課:單元回饋表統計圖 114\n圖5-4 課程回饋表:「對課程的評價」統計圖 117\n圖5-5 課程回饋表:「對教學的評價」統計圖 119\n圖5-6 課程回饋表:「對課程中任務活動的意見」統計圖 120\n圖5-7 學生自評表統計圖 123\n圖5-8 兩次平時口說測驗成績結果 131\n圖5-9 五大評分項目成績統計圖 133\n圖5-10 兩次平時口說測驗與後測成績統計圖 135\n圖5-11 兩次平時測驗與後測五大評分項目成績統計圖 136\n圖6-1 兩次平時測驗與後測成績統計圖 145zh_TW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161005en_US
dc.subject任務型教學法zh_TW
dc.subject任務zh_TW
dc.subject零起點zh_TW
dc.subject華語教學zh_TW
dc.subject口語學習成效zh_TW
dc.subject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TBLT)en_US
dc.subjectTasken_US
dc.subjectOral language learningen_US
dc.subjectLearning effectivenessen_US
dc.subject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for novice learnersen_US
dc.title任務型教學法對零起點華語學習者口語學習成效之先導研究──以印尼某大學之短期班為例zh_TW
dc.titleA Pilot Study of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on Oral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Novice CFL Learners in a Short-term Chinese Language Program in an Indonesian Universityen_US
dc.type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中文部分\n一、 書籍\n江吟梓、蘇文賢(譯)(2010)。教育質性研究實用指南(原作者:M. Lichtman\n編)。臺北市:學富文化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9)\n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n吳明清(2008)。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n吳中偉、郭鵬(2009)。對外漢語任務型教學。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n姜麗萍(2008)。對外漢語教學論。北京市: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n徐子亮、吳仁甫(2008)。實用對外漢語教學法。臺北市: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n公司。\n張郁雯(2009)。華語評量。新北市: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n黃瑞枝(1997)。說話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n程曉堂(2004)。任務型語言教學。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n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等(編著)(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n臺北市:東華書局。\n蔡整瑩(2009)。漢語口語課教學法。北京市: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n龔亞夫、羅少茜(2003)。任務型語言教學。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n\n二、 會議期刊論文\nLydia Anggreani(2013)。淺析印尼學生學習漢語的難點。Journal LINGUA\nCULTURA,7,36-38。\n方文禮(2003)。外語任務型教學法縱橫談。外語與外語教學,9,17-20。\n王茂林(2006)。印尼華裔留學生漢語聲調習得分析。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n10-15。\n丘華殷、李淑玲(2008)。多媒體繪本教學方案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童口語表\n達能力之學習成效。特殊教育學報,27(6),1-30。\n朱靚、梁亮(2008)。遊戲教學法在零起點漢語口語課堂的合理運用──兼論對\n於任務型對外漢語口語教學系統的思考。中國輕工教育,4,86-87。\n李燕(2006)。任務型教學法與對外漢語初級口語教學。雲南師範大學學報,3,\n31-34。\n武曉燕(2006)。試論建構主義理論對英語教學的啟示。外語與外語教學,2,\n33-35。\n倪偉曼、林明賢(2000)。關於印尼華裔學生漢語語音的調查及相應的教學對策。\n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66-69。\n馬箭飛(2000)。以「交際任務」為基礎的漢語短期教學新模式。世界漢語教學,\n4,87-93。\n馬箭飛(2002)。任務式大綱與漢語交際任務。語言教學與研究,4,27-34。\n時悅(2015)。印尼留學生漢語語音習得偏誤分析。文學教育,7,134。\n陳延河(2002)。印尼語、漢語語序對比及印尼學生漢語學習中常見語序偏誤分\n析。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1,9-18。\n張朋朋(2006)。語言的基本單位是「句子」。漢字文化,3,20-24。\n張德瑞、李俊達(2007)。教學行動研究及其對國小教師教學省思影響之研究。\n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8(1),33-66。\n董輝(2011)。論任務型教學法與少數民族大學生「零起點」英語教學。吉林工\n程技術師範學院學報,5,47-49。\n董斐娜(2012)。高職英語教學中的交際任務教學法。紡織教育,2,159-161。\n廖曉青(2001)。任務型教學的理論基礎和課堂實踐。中小學外語教學,11,10-12。\n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115-143。\n劉姝(2009)。「任務型教學」導入初級口語課堂的實踐與思考。雲南師範大學學\n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49-52。\n謝江巍(2001)。英語交際教學中交際任務的選擇依據。外語學刊,2,107-111。\n藍珮君、陳柏熹、許嘉凌(2014年10月)。以TOCFL連結CEFR與ACTFL:\n標準設定程序的應用。論文發表於2014年第三屆標準本位評量國際研討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n三、 博碩士論文\n何怡嫻(2012)。任務複雜度及多元性對零起點華語學習者口語學習成效研究。\n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吳馥如(2008)。中級華語交際溝通會話課程之設計與實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華語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n吳彥儂(2016)。運用任務型語言教學法提升國民小學四年級學生英語口說能力\n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學位論文,未出版,\n臺中市。\n林家盈(2016)。初級華語課程中之口語任務型教學設計與實驗─以華裔青年來\n臺學習之短期班為範圍。臺北市立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n未出版,臺北市。\n陳儀君(2005)。說故事活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口語表達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n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n陳信豪(2014)。印尼亞齊大學短期華語課之教學設計與實驗。國立臺東大學華\n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n莊尚花(2014)。國別化華語教學研究──針對印尼學生之「的」、「在」、「把」、\n「被」偏誤教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博士論文,未出版,\n臺北市。\n湯友(2008)。印尼高中生聲調學習難點及其教學應對策略。湖南師範大學語言\n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國。\n劉亞婷(2014)。印尼漢語初級水平學生拼音教學教案設計與研究。廣東外語外\n貿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國。\n四、 網路資料\n王淑儀(2006)。任務式教學法(上)──運用任務,提升教學效率!。敦煌英\n語教學電子雜誌。2017年10月17日,取自:https://ppt.cc/flfy5x。\n國家華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無年代)。華語文口語能力指標。2017年11月\n22日,取自: https://ppt.cc/fQAYsx。\n陳恆潔、司露(2017)。Rod Ellis教授「任務型語言教學法」系列講座之四。2017\n年10月17日,取自:https://ppt.cc/fpxuCx。\n楊忠諺、黃主俠、李利津、曾惠雯、簡玉玟、巫宜靜、鄧立立、許言、 郭如玉、\n袁筱青(譯)(1996)。美國外語測驗協會中文程度綱要。2017年11月22\n日,取自:https://ppt.cc/fJiY5x。\n漢語考試HSK(無年代)。新HSK考試等級。2017年11月22日,取自:\nhttps://ppt.cc/fFiD9x。\n蔡雅薰(2011)。各地華語教學規準概論。2017年11月22日,取自:\nhttps://ppt.cc/f5Qpgx。\n\n\n\n\n\n\n\n\n英文部分\n一、 書籍\nBarelson, B. (1952)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asearch. Glencoe, Ill.:\nFree Press\nEllis, R. (2003). 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UK: Oxford\nUniversity Press.\nFeez, S. (1998) Text-based Syllabus Design. Sydney: National Centre for English\nTeaching and Research.\nKrashen, S. (1982).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nPergamon.\nLong, M. H. (1985). A Role for Instruc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n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In Hyltenstam, K., & Pienemann, M. (eds.),\nModeling and Assessing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pp. 77-99). Clevedon,\nAvon: Multilingual Matters.\nLee, J. (2000). Tasks and Communicating in Language Classrooms. Boston:\nMcGraw-Hill.\nMartin, J. R. (ed.) (2013). Interviews with M. A. K. Halliday: Language Turned Back\non Himself. London: Bloomsbury Academic.\nNunan, D. (1989).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Cambridge.\n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nPrabhu, NS. (1987). Second Language Pedagogy.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nRichards, J., J. Platt & H. Weber (1986). Longman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nLondon: Longman.\nSkehan,P. (1998).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Oxford\nUniversity Press, 10-12.\nWillis, J. (1996). 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Essex. UK: Longman.\n\n二、 會議期刊論文\nEllis, R., Tanaka, Y., & Yamazaki, A. (1994). Classroom Interaction, Comprehension,\nand the Aquisition of L2 Word Meanings. Language Learning, 44, 449–91.\nEllis, R. (2014). Taking the Critics to Task: The Case for Task-based Teaching. The\nSixth CL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LaSIC, Singapore. Retrieved October 17,\n2017, from https://ppt.cc/fZNKwx.\nLong, M. H. & Crookes, G. (1992). Three Approaches to Task-based Syllabus Design.\nTESOL Quarterly, 26(1), 27-56.\nLyster, R., & Ranta, L. (1997). Corrective feedback and learner uptake: Negotiation of\nform in communicative classrooms.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n19(1), 37–66.\nLittelewood, W. (2004). The Task-based Approach: Some Questions and Suggestions\n[Monograph]. ELT Journal, 58(4), 319-326.\nSkehan, P. (1996).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and Task-based\nInstruction.In J. Willis, & D. Willis (Eds.), Challenge and Change in Language Teaching (pp. 17-30). Oxford: Heinemann.\nShintani, N. & Ellis, R. (2010). The Incidental Acquisition of English Plural -s by\nJapanese Children in Comprehension-based and Production-based Lessons.\n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32, 607–37.\nShintani, N. (2012). Input-based Tasks and the Acquisition of Vocabulary and\nGrammar: A Process-product Study.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16(2),\n253-279.\nShintani, N. (2014). The Effect of Focus on Form and Focus on Forms Instruction on\nthe Acquisition of Productive Knowledge of L2 Vocabulary by Young\nBeginning-Level Learners. TESOL quarterly, 47(1). 36-62.zh_TW
dc.identifier.doi10.6814/THE.NCCU.TCSL.005.2018.A07-
item.fulltextNo Fulltext-
item.openairetypethesis-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item.grantfulltextnone-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Altmetric

Altmetric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