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2284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葉秉杰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安井純zh_TW
dc.creator安井純zh_TW
dc.date2019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9-02-12T07:46:49Z-
dc.date.available2019-02-12T07:46:49Z-
dc.date.issued2019-02-12T07:46:49Z-
dc.identifierG1041610181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2284-
dc.description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華語文教學碩博士學位學程zh_TW
dc.description104161018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現代漢語「跟」是一個多義多功能的基礎詞彙,其使用頻率相當高。「跟」具有名詞、動詞、介詞、連詞四種詞類,與它對應的日語形式有「と(to)」、「に(ni)」、「を(wo)」、「から(kara)」等相當多元。多義多功能詞的複雜性容易造成漢語學習者的混淆,然而目前在對外漢語教學領域中,與「跟」字相關的問題尚未得到許多人的關注。本研究從對外漢語教學的角度出發,對於令日籍學習者困擾的「跟」進行了相關問題的分析。\n首先,在本文第二章,搜集並整理了前人對於「跟」的研究成果,且探討了「跟」的語法特徵。\n  在本文第三章考察了漢語「跟」與日語的對應關係。在此分析了「跟」作為動詞、介詞與連詞用時分別如何對應到日語,並指出與「跟」搭配的動詞及物性、語義指向等性質不同時,對應於「跟」的日語形式就會不同。\n在第四章,針對「跟」與VP的搭配情況進行了分析。本研究利用了中央研究院漢語平衡語料庫中的口語、書面語語料。將其中的「NP1+跟介+NP2+VP」句篩選出來,分析了「跟」與VP的搭配情況。本研究結果指出,能與介詞「跟」搭配的VP可分為14類,其中最常與「跟」搭配的VP為語言傳遞動詞(如,說、講等)。此外,本研究亦考察了這些能與「跟」搭配的動詞中有哪些可以不帶「跟」直接引進NP2, 帶「跟」時與不帶「跟」時,有何語義上的差別。\n在第五章,就現行的對外漢語教材中出現「跟」的項目進行了分析,找出現行教材的不足之處,並針對以日本學生為對象的教材與課程,提出了改善的方法以及教學上之建議。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 1\n1.1.研究背景及動機 1\n1.2.研究問題 4\n1.3.研究範圍 4\n1.4.本文架構 5\n第二章 文獻探討 6\n2.1.前人對「跟」字的解釋 6\n2.2.現代漢語「跟」的詞類區分 9\n2.2.1.動詞與介詞的區分 9\n2.2.1.1.趙元任(1980) 9\n2.2.1.2.呂叔湘(1999) 11\n2.2.1.3. Li & Thompson(1981) 12\n2.2.2.介詞與連詞的區分 13\n2.2.2.1.朱德熙(1982) 13\n2.2.2.2.儲誠志(1991) 14\n2.2.2.3.劉丹青(2003) 18\n2.2.3.小結 20\n2.3.現代漢語「跟」的語義指向 22\n2.3.1.古川裕(2000) 22\n2.3.2.中西千香(2015) 24\n2.3.3.小結 24\n2.4.「跟」的搭配動詞研究 25\n2.4.1. 儲誠志(1997) 25\n2.4.1.1. 影響義動詞 26\n2.4.1.2. 求取義動詞 27\n2.4.1.3. 合作義動詞 27\n2.4.1.4. 感情關係義形容詞 30\n2.4.1.5. 同異義謂詞 30\n2.4.1.6. 直接關係名詞 31\n2.5.1.7. 一致義短語 32\n2.4.1.8. 相互義短語 33\n2.4.2. 陳軍(2004) 34\n2.5.「介賓動」結構與「動賓」結構 38\n2.5.1.朱德熙(1982) 38\n2.5.1.1.「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以及「兼屬及物動詞與不及物動詞」 38\n2.5.1.2. 述補結構帶賓語的形式 39\n2.5.2. 朱軍、盛新華(2008) 41\n2.5.3. 溫曉虹(2008) 42\n2.6.小結 45\n第三章 「跟」與其對應的日語形式對比 46\n3.1.中日詞典中「跟」的釋義 47\n3.2. 日語格助詞的功能 48\n3.2.1.日語格助詞簡介 48\n3.2.2.「を(wo)」 50\n3.2.3.「に(ni)」 52\n3.2.4.「と(to)」 54\n3.2.5.「を(wo)」、「に(ni)」、「と(to)」的及物性 56\n3.3.漢語「跟」與日語的對比 58\n3.3.1.動詞「跟」所對應的日語 58\n3.3.2.介詞「跟」所對應的日語 59\n3.3.2.1.介詞「跟」連帶對稱性動詞時的日譯詞 62\n3.3.2.2.介詞「跟」連帶表示相同、相似、不同或相反等意義的謂詞性成分時的日譯詞 63\n3.3.2.3.介詞「跟」連帶非對稱性謂語成分時的日譯詞 65\n3.3.3.連詞「跟」所對應的日語 65\n3.4. 小結 66\n第四章 語料分析 68\n4.1.漢語「跟」的搭配詞之研究方法與步驟 68\n4.2.語料蒐集與選取 69\n4.3.語料分析 71\n4.3.1.與「跟」搭配的VP的性質 71\n4.3.2.語言傳遞動詞(a) 75\n4.3.3.體態傳遞動詞(b) 77\n4.3.4.表現動詞(c) 78\n4.3.5.恩惠義動詞(d) 79\n4.3.6.求取義動詞(e) 80\n4.3.7.見面類動詞(f) 81\n4.3.8.結婚類動詞(g) 82\n4.3.9.擁抱類動詞(h) 82\n4.3.10.感情關係義短語(i) 84\n4.3.11.同異義謂詞(j) 84\n4.3.12.一致義短語(有標)(k) 85\n4.3.13.一致義短語(無標)(l) 86\n4.3.14.相互義短語(m) 87\n4.3.15.其他(n) 87\n4.4.小結 88\n第五章 教學應用 90\n5.1.現行教材分析 90\n5.1.1.在台灣及中國大陸所出版的漢語課本中的「跟」的釋義 90\n5.1.2. 《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的課文中的「跟」的搭配動詞 93\n5.1.3.在日本出版的漢語課本 94\n5.1.4.「跟」的教材編寫建議 97\n5.2. 針對以日語母語者為對象的「跟」的課堂教學之建議 101\n5.2.1.漢日對比教學 101\n5.2.2.搭配教學 101\n5.2.3.提高推測能力 102\n第六章 結論 103\n6.1.總結 103\n6.2.未來研究展望 105\n參考書目 106zh_TW
dc.format.extent2074095 bytes-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41610181en_US
dc.subjectzh_TW
dc.subject對象介詞zh_TW
dc.subject漢日語言對比zh_TW
dc.subject搭配詞zh_TW
dc.subject對外漢語教學zh_TW
dc.title現代漢語「跟」之語法特徵與對日漢語教學建議zh_TW
dc.titleA Study of the Grammatical Features of "Gen" in Mandarin Chinese and Pedagogical Suggestions to Japanese Students Learning Chineseen_US
dc.type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漢語文獻>\n于江(1996),〈近代漢語“和”類虛詞的歷史考察〉,《中國語文》, 第六期, 457-464頁。\n王力(1989),《漢語語法史》, 北京:商務印書館。\n古川裕(2000),〈“跟”字的語義指向及其認知解釋-起點指向和終點指向的認知轉換〉,《語言教學與研究》, 第三期, 37-44頁。\n白荃(2001),〈“跟”与“With”的對比〉,《世界漢語教學》, 第二期, 63-67頁。\n申小龍(1991),《語文的闡釋》,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n朱軍、盛新華(2008),〈“動賓結構帶賓語”格式成因探究〉,《漢語學習》, 第三期, 37-42頁。\n朱德熙(1982),《語法講義》, 北京:商務印書館。\n朱德熙、杉村博文.木村英樹譯(1995),《文法講義》, 東京:白帝社。\n呂叔湘(1992),〈通過對比研究語法〉,《語言教學與研究》, 第二期, 4-18頁。\n呂叔湘(1999),《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版》, 北京:商務印書館。\n何薇、楊晶淑(2006),〈對象類介詞“跟”與其韓語對譯詞的對比〉,《蘇州教育學院學報》, 第4期, 30-33頁。\n陳玉(2011),《現代漢語對象介詞「跟、對、給」之探討》, 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n陳軍(2004),〈試析“跟/向/對+N+V/VP”組合時的相同和相異現象〉,《語言文字應用》, 第四期, 90-96頁。\n陳俊光(2007),《對比分析與教學應用》, 台北:文鶴出版。\n高霞・余松濤(2015),〈英、日學習者習得介詞“跟”的偏誤分析〉,《漢語學習》, 第五期, 97-103頁。\n孫錫信(1992),《漢語歷史語法要略》,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n崔希亮(2005),〈歐美學生漢語介詞習得的特點及偏誤分析〉,《世界漢語教學》, 第三期, 83-95頁。\n張恒悅、古川裕(2018),〈基於日語母語者偏誤分析的在日漢語語法教學〉,《中國語教學》, 第16號, 25-26頁。\n溫曉虹(2008),《漢語作為外語的習得研究-理論基礎與課堂實踐》,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n趙元任(1980),《中國話的文法》,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n鄧守信(2015),《對外漢語教學語法(修訂二版) 》, 台北:文鶴出版社。\n蔡蓉芝、舒兆民(2017), 《華語文教材編寫實務》, 台北:新學林出版社。\n劉丹青(2003),《語序類型學與介詞理論》, 北京:商務印書館。\n劉月華, 潘文娛, 故韡(2001),《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增訂本)》, 北京:商務印書館。\n劉玉杰(1993),〈動賓式動詞與所帶賓語之間的語義關係〉,《漢語學習》, 第四期,48-53頁。\n儲誠志(1991),〈連詞與介詞的區分─以“跟”為例〉,《漢語學習》, 第五期17-21頁。\n儲誠志(1997),〈與介詞“跟”相關的句法、語義問題〉,《新視角漢語語法研究》(趙金明主編),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 415-440頁。\n\n<英語文獻>\nKarlgren, B.(1949). The Chinese language, an essay on its nature and history. New York: Ronald Press Co. 杜其容譯,(1963), 『中國語之性質及其歷史』, 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nFillmore, C. J.(1968). The Case for Case. In E. Bach and R.T. Harms (Eds.) Universals in linguistic theor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88.\nLewis, M.(1993). The Lexical Approach: The State of ELT and a Way Forward. Hove: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nLewis, M.(2000). TEACHING COLLOCATION Further Developments in the Lexical Approach. Hove: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 林文婷・吳珮詩譯(2002),《英語詞語搭配教學》台北:文鶴出版.\nLi, C.N., & Thompson, S.A. (1981). Mandarin Chines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黃宣範譯(2008),《漢語語法(修訂版) 》,台北:文鶴出版.\n\n<日語文獻>\nJacobsen Wesley M.(ウェスリー.M.ヤコブセン)(1989)「他動性とプロトタイプ論」久野暲、柴谷方良(編)『日本語学の新展開』, 東京:くろしお出版, 213-248。\n太田辰夫(1957), 『中国語歴史文法』,東京 : 江南書院。蔣紹愚、徐昌華譯(1987)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50-251.\n中西千香(2015),『現代中国語における前置詞の機能分化と動詞とのかかわり』, 東京:好文出版。\n日本語記述文法研究会(2009),『現代日本語文法2』, 東京:くろしお出版。\n森田良行(1994),『動詞の意味論的文法研究』, 東京:明治書院。\n\n<詞典>\n方清明(2017),《現代漢語介詞用法詞典》, 北京:商務印書館。\n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研究所詞典編輯室(2008),《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 北京:商務印書館。\n依藤醇、小川文昭、三宅登之(2003),《中日辞典第2版》, 東京:小学館、北京:商務印書館。\n楊榮川(2008),《中日大詞典》, 台北:五南圖書。\n\n<教材>\n國立台灣師範大學(2017),《新版實用視聽華語》, 台北:正中書局。\n葉德明主編(2006),《遠東生活華語》, 台北:遠東圖書公司。\n鄧守信主編(2015),《當代中文課程》, 台北:聯經書本。\n汪學發(2002),《新實用漢語課本》, 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n康玉華、來思平,張美霞譯(2000),《漢語會話301句:日文注譯本》, 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n依藤醇, 石田友美, 桑野弘美, 島田亜美, 森山美紀子(2005),『文法をとおして学ぶ中国語Pro』, 東京:好文出版。\n尹景春、竹島毅(2000),『《新版》中国語 はじめの一歩』, 東京:白水社。\n三宅登之・加藤晴子(2015),『東京外國語大學中國語教材 文法』, 東京:東京外国語大学。\n\n<網路資源>\nCCL語料庫檢索系統-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 (引用時間:2019.1.03.)\n中央研究院漢語平衡語料庫4.0版:http://asbc.iis.sinica.edu.tw(引用時間:2019.1.03.)\n現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BCCWJ-NT):https://chunagon.ninjal.ac.jp/bccwj-nt/search(引用時間:2019.1.03.)zh_TW
dc.identifier.doi10.6814/THE.NCCU.TCSL.001.2019.A07en_US
item.fulltextWith Fulltext-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item.grantfulltextrestricted-
item.openairetypethesis-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18101.pdf2.03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Altmetric

Altmetric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