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3885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楊明璋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Yang, Ming-Cha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陳伊雯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Chen, Yi-Wunen_US
dc.creator陳伊雯zh_TW
dc.creatorChen, Yi-Wunen_US
dc.date2020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21-02-01T06:08:20Z-
dc.date.available2021-02-01T06:08:20Z-
dc.date.issued2021-02-01T06:08:20Z-
dc.identifierG0106161001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3885-
dc.description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華語文教學碩博士學位學程zh_TW
dc.description10616100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華人忌諱說「鬼」,但華人觀念中的「鬼」卻涵蓋了豐富的華人思想與文化產物。作為人死後的想像,「鬼」保有與人幾乎無異的形象與思維,其所在的世界也是由人類世界想像而來,華人所建構出來的「鬼」的世界,可說就是「人間」的延伸。與鬼相關的故事,即鬼故事,同樣反映出華人思想文化,其衍生而來與鬼關聯的禁忌、儀式等風俗習慣也相當多樣,豐富了華人的信仰與思想文化。\n\n  華語文教學場域中,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寓言、童話等多被利用於課程內容設計或者採用為教材編寫的材料,其中,鬼怪的主題卻較少被應用於教學內容中。鬼故事亦富含風俗習慣、信仰、禁忌文化、思想文化,與「鬼」相關的熟語或詞彙也常見使用於日常生活中,應適合發展作為華語文教學教材。因此,本研究嘗試使用ADDIE系統化教學模式以及Moran體驗式學習循環發展鬼故事做為華語文教學課堂設計之內容,因教學場域設定在臺灣,將選擇可彰顯臺灣本土文化之鬼故事篇章,進行教材編寫以及教學設計,並實際於華語文跨文化教學課堂上實施。\n\n  本研究研究目的有二:發展鬼故事教學材料並融入跨文化概念,應用於成人中級、中高級程度華語課程之教學設計,及了解鬼故事教材在華語文教學課堂上的應用情況。先利用內容分析法分析臺灣文化在臺灣華語教材中的分布情形與編選文化點之取向,再以行動研究法為主體,進行兩次教學實踐,以調查研究法之問卷與訪談作為修正課程設計之依據,並以三角檢證法進行檢證,避免主觀偏頗。\n\n  本研究研究結果可歸納三點:(1)鬼故事富含民俗文化及華人文化觀念,適合發展跨文化華語教材。本土文化學習有其必要,學習者對本土文化的學習需求與其在臺灣的時間長短呈正相關。以本土習俗文化作為切入點講述華人文化並擴及各國文化之跨文化比較,培養學習者跨文化溝通的基礎能力。(2)透過ADDIE課程模式及Moran體驗式學習循環為基礎的課程設計模式,經由參與、描述、詮釋及自我階段,有效達到鬼故事跨文化教學目標。教師則需善用其變動角色的特徵,偕同學習者學習,並不斷充實課堂內容。(3)鬼故事主題能有效引發學習者學習文化的動機,增加學習者對於臺灣本土文化的興趣,且確實提升學習者於聽、說、讀之語言技能及跨文化思考兩方面能力。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 1\n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n第二節 研究範圍 4\n第三節 名詞釋義 5\n\n第二章 文獻回顧 9\n第一節 鬼故事與民俗文化 9\n第二節 華語文文化教學 14\n第三節 華語文教材編製 27\n第四節 華語文教學與課程設計 33\n\n第三章 研究設計 41\n第一節 研究方法 41\n第二節 研究場域及對象 43\n第三節 研究工具 46\n第四節 資料檢證 48\n第五節 研究流程 49\n\n第四章 鬼故事融入跨文化華語課之實施與成效 53\n第一節 課程設計發展 53\n第二節 第一次教學實驗之實施 64\n第三節 第一次教學實驗之成效分析 79\n第四節 修正與第二次教學實踐之實施 102\n第五節 第二次教學實踐成效分析 116\n\n第五章 結論 147\n第一節 研究結果 147\n第二節 建議 150\n\n參考書目 155\n附錄 165\n附錄一 學習者課前調查問卷 165\n附錄二 第一輪學習者課前調查統整資料 171\n附錄三 第二輪學習者課前調查統整資料 174\n附錄四 學習者課後問卷 177\n附錄五 第一輪學習者課後問卷整理 183\n附錄六 第二輪學習者課後問卷整理 187\n附錄七 課程理解問卷 191\n附錄八 課堂滿意度問卷 193\n附錄九 訪談題綱範例 194\n附錄十 教師日誌紀錄表範例 195\n附錄十一 第一輪教學實施之教材範例 196\n附錄十二 第二輪教學實施之教材範例 215zh_TW
dc.format.extent11890963 bytes-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161001en_US
dc.subject鬼話zh_TW
dc.subject宗教信仰zh_TW
dc.subject跨文化zh_TW
dc.subject臺灣文化zh_TW
dc.subject教學設計zh_TW
dc.title鬼故事應用於跨文化華語教學之行動研究zh_TW
dc.titleAn Action Study on Applying Ghost Stories to Intercultural Chinese Teachingen_US
dc.type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一、 專書\n丁仁傑(譯)(2012)。神‧鬼‧祖先:一個台灣鄉村的民間信仰(原作者:焦大衛)。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文彥生選編(1991)。中國鬼話。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n片岡巖(1920)。臺灣風俗誌。臺北市:臺灣日日新報社。\n王文科、王智弘(2010)。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n王汝瀾、安小鐵(譯)(2005)。鬼之來路─中國的假面與祭儀(原作者:廣田律子)。北京市:中華書局。\n台北地方異文工作室(2016)。唯妖論:台灣神怪本事。臺北市:奇異果文創事業有限公司。\n台北地方異文工作室(2018)。尋妖誌:島嶼妖怪文化之旅。臺中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n台北地方異文工作室(2019)。臺灣妖怪學就醬。臺北市: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n任慶儀(2013)。教學設計: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圖書。\n行人文化實驗室附屬妖怪研究室(2015)。臺灣妖怪研究室報告。臺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n何敬堯(2017)。妖怪臺灣:三百年島嶼奇幻誌‧妖鬼神遊卷。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n何道寬(譯)(2010)。無聲的語言(原作者:Edward T. Hall)。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n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圖書。\n吳瀛濤(1992)。臺灣民俗。臺北市: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李生龍注譯(2010)。新譯墨子讀本(二版)。臺北市:三民書局。\n李亦園(2010)。文化與修養。臺北縣(現新北市):Airiri Press Inc.\n李坤崇(2006)。教學目標、能力指標與評量。臺北市:元照出版。\n李泉(2005)。對外漢語教學理論思考。北京市,教育科學出版社。\n李曉琪(2006)。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研究。北京市:商務印書館。\n沈中偉(2008)。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第三版)。臺北市:心理出版社。\n沈翠蓮(2001)。教學原理與設計。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n周思源(1999)。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北京市: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n周新富(2007)。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圖書。\n周鼎國(2018)。台灣妖見錄:20處日治妖怪踏查現場。臺北市:文經社。\n林美容(2014)。臺灣民俗的人類學視野。臺北市:翰蘆圖書。\n林美容(2017)。台灣鬼仔古。新北市:月熊出版。\n林茂賢(1999)。台灣民俗記事。臺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n金榮華(2014)。民間故事類型索引。新北市:中國口傳文學學會。\n姜義華注譯(2007)。新譯禮記讀本下(二版)。臺北市:三民書局。\n胡文仲(1999)。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北京市: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n胡說齋主人(2018)。台灣神魔鬼怪傳說。新北市:西北國際文化有限公司。\n胡說齋主人(2018)。台灣神魔鬼怪傳說。新北市:西北國際文化有限公司。\n徐華龍(1991)。中國鬼文化。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n高致華(2001)。台灣文化鬼跡。臺北市:三民書局。\n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8)。新版《實用視聽華語》(一)。臺北縣(現新北市):正中書局。\n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8)。新版《實用視聽華語》(二)。臺北縣(現新北市):正中書局。\n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8)。新版《實用視聽華語》(三)。臺北縣(現新北市):正中書局。\n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8)。新版《實用視聽華語》(五)。臺北縣(現新北市):正中書局。\n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8)。新版《實用視聽華語》(四)。臺北縣(現新北市):正中書局。\n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2015)。當代中文課程1。臺北市:聯經出版。\n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2015)。當代中文課程2。臺北市:聯經出版。\n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2016)。當代中文課程3。臺北市:聯經出版。\n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2016)。當代中文課程4。臺北市:聯經出版。\n崔永華(2008)。對外漢語教學設計導論。北京市: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n張霄亭、朱則剛、張鐸嚴、洪敏琬、胡怡謙、方郁琳、胡佩瑛(2001)。教學原理(修訂再版)。臺北縣(現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n盛義(1994)。中國婚俗文化。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n逢甲大學玩出趣教師成長社(2017)。新舊聞:從皇帝離婚到妓院指南,從海賊王到男王后,讓人腦洞大開的奇妙連結。台北市:方寸文創。\n郭建勳注譯(2006)。新譯易經讀本(二版)。臺北市:三民書局。\n陳秀華(2018)。臺灣女鬼。臺北市:東販出版。\n曾永義(2003)。俗文學概論。臺北市:三民書局。\n曾景萊(1994)。台灣的迷信與陋習。臺北市:武陵出版有限公司。\n舒兆民、陳懷萱、黃琡華、林家盈(2013)。OH! MY GUIDE!臺灣超好玩。新北市: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n舒兆民、陳懷萱、黃琡華、林家盈(2014)。OH! MY GUIDE!吃喝玩樂學華語。新北市: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n黃文博(1992)。台灣冥魂傳奇。臺北市:臺原出版社。\n黃萍瑛(2008)。「孤娘」的奉祀──一個社會史的考察。臺北縣(現新北市):稻鄉出版社。\n黃雅英(2015)。華語文跨文化溝通教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新學林。\n楊孟麗、謝水南(譯)(2003)。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原作者:Jack R. Fraenkel, Norman E. Wallen)。臺北市:心理出版社。\n楊琇惠(2009)。實用生活華語──認識華人文化(高級)。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n楊琇惠(2017)。神怪及傳奇。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n楊琇惠(2018)。華語文閱讀測驗──高級篇(第二版)。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n葉德明主編(2008)。遠東生活華語BookI。臺北市:遠東圖書。\n葉德明主編(2008)。遠東生活華語BookII (A)。臺北市:遠東圖書。\n葉德明主編(2008)。遠東生活華語BookII (B)。臺北市:遠東圖書。\n葉德明主編(2013)。遠東生活華語BookIII(修訂版)。臺北市:遠東圖書。\n董芳苑(1996)。探討台灣民間信仰。臺北市:常民文化出版。\n鄒濬智(2002)。信仰的本質。臺中市:白象文化事業。\n趙金銘主編(2004)。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北京市:商務印書館。\n劉珣(2000)。對外漢語教學引論。北京市: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n劉艷霞(2012)。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祭祀習俗。合肥市: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n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新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n蔡雅薰(2009)。華語文教材分級研製原理之建構。臺北縣(現新北市):正中書局。\n鄧守信(2018)。當代中文語法點全集。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鄧守信、孫珞(2011)。《今日臺灣》中級漢語課程。臺北縣(現新北市):世新大學出版中心。\n謝宗榮(2015)。臺灣的民俗信仰與文化資產。臺北市: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n謝金魚、陳韋韋、神奇海獅、海州貓(2017)。鬼的歷史:不管是什麼鬼,都給我來一點。臺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n鍾敬文(2010)。鍾敬文民俗學論集。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n\n二、 期刊論文\n朱我芯(2012)。以提升跨文化溝通能力為目標之寓言學習模式探究。台灣華語教學研究,4。1-31。\n呂必松(1995)。對外漢語文化教學定性。載於李曉琪(主編),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研究(11-19頁)。北京:商務印書館。\n李泉(2005)。文化教學的地位、內容與原則。載於李曉琪(主編),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研究(40-43頁)。北京:商務印書館。\n徐華龍(2001)。人間事態的真實呈現──鬼話思想內容剖析。常州工學院學報,14。74-79。\n張金蘭(2010)。5C理論在華語文教學中的運用。中原華語文學報,5。71-90。\n張金蘭(2016)。專書評論﹝評論文化教學:實踐的觀點,P.R.Moran著﹞。華語文教學研究,13(2)。109-115。\n張莉萍、陳鳳儀(2008)。能力考試與學習之間的關係。發表於2008年全美中文教師學會年會,2008年11月21-23日,美國,佛羅里達州。\n陳西雁(2009)。作為文化實踐的語言學習──Patrick R. Moran的語言─文化教學觀評析。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報),134,P.130-134。\n陳豐祥(2009)。新修訂布魯姆認知領域目標的理論內涵及其在歷史教學上的應用。歷史教育,15。1-53。\n彭妮絲(2016)。CFL學生華語文文化認知與語言學習策略研究。台北市立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47(2)。17-37。\n舒兆民、黃琡華(2014)。「臺灣人文旅遊華語」教材編制與混成式教學實施。華語學刊,17,68-89。\n馮藝超(1997)。鬼禁忌初探。中華學苑,50。95-123。\n黃思懿、楊聰榮(2012)。華人特色文化融入華語教材:以臺灣夜市文化為例。臺灣華語文教學,13,47-55。\n劉苑如(2006)。形見與冥報:六朝志怪中鬼怪敘述的諷喻。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9。1-45。\n魯健驥(1990)。對外漢語教學基礎階段處理文化因素的原則和做法。載於周思源(主編),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192-201頁)。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n羅永昌(2016)。客庄鬼厲信仰之析探~以苗栗公館地區為例。臺灣源流,76/77。149-177。\n羅素娟(2016)。培養「跨文化能力」之通識教育課程設計與學習成效──以「創意日本──神話、傳說、鬼怪的文創」課程為例。通識教育學刊,18。57-83。\n顧希佳(2002)。「漁夫水鬼」型故事的類型解析。思想戰線,28。109-113。\n\n三、 博碩士學位論文\n周芊妤(2018)。電視迷你劇與華語文化教學─以臺灣青少年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臺北市。\n林以涵(2018)。習俗傳說融入跨文化華語教學之課程設計與實踐。國立政治大學碩士學位論文,臺北市。\n林安琪(2014)。《紅樓夢》華語文化教學設計與實踐。中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臺北市。\n林芷嫻(2019)。極短篇融入華語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學位論文,臺北市。\n高一寧(2018)。兩岸飲食溝通文化對比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臺北市。\n許鐘尹(2018)。跨文化華語教學中的現代文學課程設計與實踐。國立政治大學碩士學位論文,臺北市。\n郭育蓉(2016)。臺灣電影中的少女形象─校園愛情電影與跨文化教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臺北市。\n陳維剛(2018)。中國禁忌融入中高級華語文化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學位論文,臺北市。\n楊宜穎(2013)。台灣書院文化專區影片導入華語文教學之行動研究。文藻外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高雄市。\n\n四、 外文文獻\nD.R. Krathwohl(2002).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An Overview. Theory into practice, vol.4. College of Education,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nE.J Simpson (1966).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Psychomotor Domain. Illinoi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nL.W. Anderson, & P. W. Krathwohl (2001). The revised taxonomy structure.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nN. K. Denzin (1978). The Research Act: 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ical Methods. New York: McGraw-Hill, Inc.\nP. R. Moran (2001). Teaching Culture: Perspectives in Practice. Florence: Heinle & Heinle, a division of Thomson Learning, Inc.\nR.M. Branch (2009).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 ADDIE Approach. New York: Springer US.\n\n五、 網際網路\nTOCFL華語詞彙通:(查詢日2019/5/19)http://huayutools.mtc.ntnu.edu.tw/ts/TextSegmentation.aspx\n政治大學華語文中心:(查詢日2019/5/15)https://mandarin.nccu.edu.tw/intro.php?aWQ9MjAxMjIzMzM=\n美國外語教學組織(ACTFL)(查詢日2019/5/08)https://www.actfl.org/publications/all/world-readiness-standards-learning-languages\n教育部統計處資料:(查詢日2019/5/12)http://stats.moe.gov.tw/files/brief/107%E5%B9%B4%E5%A4%A7%E5%B0%88%E6%A0%A1%E9%99%A2%E5%A2%83%E5%A4%96%E5%AD%B8%E7%94%9F%E6%A6%82%E6%B3%81.pdf\n國家華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查詢日2019/5/15)https://www.sc-top.org.tw/chinese/LS/test6.php\n國家教育研究院華語教學標準體系應用查詢系統語法點分級標準檢索系統:(查詢日2020/5/26)https://coct.naer.edu.tw/standsys/\n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查詢日2019/5/12)https://www.ocac.gov.tw/OCAC/Pages/VDetail.aspx?nodeid=3461&pid=765907\n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查詢日2019/5/06)\n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zh_TW
dc.identifier.doi10.6814/NCCU202100053en_US
item.openairetypethesis-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item.fulltextWith Fulltext-
item.grantfulltextrestricted-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0101.pdf11.61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Altmetric

Altmetric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