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韓語、漢語嘗試義語法「V아/어 보다」、「V看」之語法化歷時研究
A Study on Grammaticalization of Verbs "보다 (bota)" and "看(kan)" in Korean and Chinese作者 張明敏
Chang, Ming-Min貢獻者 朴炳善
Park, Byung-Sun
張明敏
Chang, Ming-Min關鍵詞 嘗試義語法
V看
V아/어 보다
接觸引發的語法化
漢譯佛經日期 2024 上傳時間 4-Sep-2024 16:11:15 (UTC+8) 摘要 關於漢語視覺動詞「看」的嘗試義語法化研究很多,但部分研究未仔細檢視漢譯佛經的歷時用例。最早的一批漢語嘗試義語法「V 看」的用例出現在漢譯佛經《四分律》(408 年)、《十誦律》(404-413 年)、《摩訶僧祇律》(418 年)中,而目前漢語本土文獻最初出現「V 看」語法化用例的,為《齊民要術》(北魏賈思勰著,成書於東魏 544 年),著作時間前後相差一個世紀。然而,部分探討「現代漢語」視覺動詞語法化的研究,並沒有追本溯源、考察「看」的語法化的歷時演變,亦未觸及漢譯佛經與「看」之語法化相關的經緯,導致得出邏輯錯誤的推論。因此,本論文首先分析部分共時研究的謬誤之處,以歷時的回溯,試著分析漢語視覺動詞 「看」的嘗試義語法化發生的可能路徑。 另一方面,在世界其他許多語言中,都有「看」的嘗試義語法化,包括東亞的韓語有「V 아/어 보다」的句型,就是視覺動詞發展而來的嘗試義語法。韓語、日語的發展,與漢文漢字習習相關,本論文援引語言接觸引發的語法化觀點,探究漢譯佛經、漢文典籍傳播的歷史路徑 , 以推論在中古時期尚未擁有自己文字的朝鮮半島,如何藉著利用漢字「借字表記」等「訓讀」方法,將漢語嘗試義語法「V 看」的型態,轉化演變為韓語「V 아/어 보다」。 本論文分為四章: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目的以及研究方法,基礎概念來自「接觸引發的語法化」。第二章為分別對韓語、漢語的嘗試義語法進行歷時語法化探討,並以朝鮮半島利用「訓讀」解讀漢譯佛經等漢文典籍的方式,推論韓語「V 아/어 보다」由漢語「V 看」而來,在十五世紀中葉韓文字創制前早已存在。第三章探討中國東晉與南北朝時期,漢譯佛經對漢語、韓語語法化的可能影響。第四章結論,整理本論文之研究發現與研究限制,以及未來值得繼續發展的課題。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註: 本論文引用文獻包括中文及英、韓、日語,為避免查詢混淆不便,出版處標示標示出版國家,而非城市。 中文(按作者姓氏漢字第一字筆劃數排序) 才吾加甫(2003)。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西域喀什及其他諸地佛教。中國: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4期,pp.38-43 ------------(2004)。漢代佛教傳入西域諸地考。中國: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3期,pp.47-49 山崎雅人(2017a)。滿文與阿勒泰語系、朝鮮語以及日語中的視覺動詞語法化問題初探。中國:滿學論叢,第七輯,pp.205-216 于惠(2011)。瑰麗奇譎的人物風景:讀享《世說新語》。台灣:全國新書資訊月刊。民國110年8月號,pp.21-25 毛海燕(2009)。漢韓幾個常用動詞的語法化對比。韓國:중국어문학논집(55) 中國語文學論集(第 55號), pp.241-259 尹鐵超(2018)。朝鮮語與通古斯語關係研究。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王懷成(2022)。儒釋文明的交融:前秦佛經翻譯事業。中國:中華文化論壇,2022年第5期,pp.27-38 王曉毅(1995)。支道林生平事蹟考。台灣:中華佛學學報,第8期,pp.243-271 ---------(2001)。論東晉消談的積極意義。中國:史學月刊,2001年第4期,pp.43-47 王紹玉(2021)。「V一V」的結構類型、語義特徵及語法化。中國:新餘學院學報,Vol.26:2,pp.82-87。 白雲(2012)。漢語常用動詞歷時與共時研究。中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石定栩、韓巍峰(2013)。繫詞的語法化過程與趨勢。中國:漢語學習,2013.10,第5期,pp.3-12 石井公成編(2022)[辛如意譯]。佛教在漢字文化圈的流布:朝鮮半島、越南。台灣:法鼓文化出版。 向道華(2002)。鎮龍方言嘗試態助詞「看」及相關問題。中國:外交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pp.85-89 朱冠明(2005)。情態與漢語情態動詞。中國:山東外語教學,2005年第2期,(總第105期),pp.17-21 ---------(2011)。中古佛典與漢語受事主語句的發展——兼談佛經翻譯影響漢語語法的模式。中國:中國語文,2011年第2期(總341),pp.169-178 朱慶之(1992)。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彙研究。台灣:文津出版社。[原為1990年中國四川大學博士論文] ---------(2007)。語言接觸和語言變異——佛教漢語研究新視角。中國: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展模式:多元文明衝突與融合中語言的認同與流變 外國語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pp.414-427 李基安(1998)。情態意義研究。中國: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8年第3期(總115期),pp.57-60 ---------(1999)。情態意義和情態助動詞意義。中國: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總122期),pp.19-23 李佳(2020)。漢魏西晉時期佛教譯經團隊研究。中國:西北大學宗教學碩士論文。 李新德(2007)。亞洲的福音書——晚清新教傳教士漢語佛教經典英譯研究。台灣:漢學研究通訊,26:1(總101期),pp.13-22 李翊燮(2010)[陳艷平等譯]。韓國語語言學通論。中國:外文出版社。[原書名為:국어학해설, 初版1986,中譯本譯自2000年再版。] 李宇明(1999)。詞語模。收錄於邢福義主編《漢語法特點面面觀》,中國: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pp.146-157 李永(2003)。「一個動詞核心」的句法限制與動詞的語法化。中國: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Vol.30, No.3,pp.53-56。 何勁松(1997)。論中國佛教的新羅化過程。中國:中國:浙江學刊(雙月刊),1997年第4期,pp.96-100 ---------(2002)。論韓國僧人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中國:當代韓國,2002年冬季號,pp.30-32 辛嶋靜志(2009)[裘青雲譯]。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收錄於朱慶之主編《佛教漢語研究》,中國:商務印書館,pp.33-74 阮桂君(2005)。寧波話語助詞「看」。中國:華中科技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pp.89-93 吳珮慈(2012)。先秦時期近指代詞的語言現象研究——以「此」、「斯」、「之」、「是」、「茲」為例。台灣:淡江大學中文所《問學集》,第19期,pp.185-197 吳福祥(1995)。嘗試態助詞「看」的歷史考察。中國:語言研究,1995年第二期(總29期),pp.161-166 ----------(2009)。語法化的新視野——接觸引發的語法化。中國:當代語言學,第11卷(2009年第3期),pp.193-206 ----------(2021)。也談語法化的機制和動因。中國:語文研究,第159期,pp.1-12 吳焯(2006)。從相鄰國的政治關係看佛教在朝鮮半島的初傳。中國:中國史研究,2006年第1期,pp.69-80 汪高鑫(2008)。古代東亞文化圈的基本特徵(一)。中國:巢湖學院學報,2008年第10卷第2期,pp.1-6 汪維輝(2017)。東漢—隋常用詞演變(修訂本)。中國:商務印書館。 余淑慧(2013)。佛教譯場與譯論的生成與轉變:三至五世紀。台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晉士(2006),《洛陽伽藍記》在文學史上之價值。台灣:屏東教育大學學報第二十五期,pp.177-204 林堅(2009)。朝鮮半島的中國移民歷史考察。中國: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2卷第2期,pp.31-38 林英津、吳瑞文(2009)。論閩南語的 [X khuã5 bãi6 le0]。台灣: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六期,pp.145-170 邱月(2017)。藏緬語助詞「看」的類型學特徵。中國:民俗典籍文字研究,2017(2),pp.211-218 周伯戡(1998)。佛教初傳流佈中國考。台灣:台大文史哲學報,第47期,pp.289-319 尚永琪(2010)。鳩摩羅什譯經時期的長安僧團。中國:學習與探索,2010年第1期,pp.215-223 武文杰、徐豔(2012)。漢語視覺行為動詞語法化分析。中國: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Vol 37(05),pp.103-105 胡英華(2019)。「V.V.看」與「V.てみる」虛化——嘗試態助詞。中國:文化創新比較研究,pp.87-88 洪波(2017)。鳩摩羅什譯經與漢語言文字傳播。中國:紅河學院學報,第15卷第1期,pp.63-66 洪波、路偉(2019)。玄奘經譯與朝鮮半島漢語言文字文化傳播。中國:四川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9年第1期,pp.60-64 洪波、龍海平、Heine, B.(2017)。新世紀以來語法化研究綜觀。中國:歷史語言學研究,第十一輯,pp.236-265 高福升、權太東(2017)。古代韓國中華文化體系構建歷程。中國: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0卷第2期,pp.92-98 郜林濤(2008)。律藏的來由及在漢地的流傳與研究。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2期,pp.54-56 索緒爾(Saussure, F.)(2004)[高名凱譯]。普通語言學教程。中國:商務印書館。 孫亦平(2016)。古代東亞文化中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論中國道教對新羅花郎道的影響。中國: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9卷第6期,pp.5-14 梅迺文(1996)。竺法護的翻譯初探。台灣:中華佛學學報,第9期,pp.49-64 梅維恆(Mair, V. H.)(2009)[王繼紅等譯]。佛教與東亞白話文的興起:國語的產生。收錄於朱慶之主編《佛教漢語研究》,中國:商務印書館,pp.358-409 陸佳瑋(2017)。現代漢語VV看構式研究。中國:華東師範大學對外漢語學院碩士論文 陸儉明(2017/1959)。現代漢語中一個新的語助詞「看」(附[補白]),收錄於《現代漢語虛詞散論 第三版》(馬真、陸儉明),北京大學出版社。本篇初刊於中國:中國語文,1959 年 10 月號,pp.490-492 郭沛玹(2013)。動詞重疊「VV看」與「V看看」之社會變異。台灣:國立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莉琳(2007)。試探語助詞「看」的語法化。中國: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總第6期,pp.78-80 郭常艷、儲泰松(2017)。南染吳越,北雜夷虜——南北朝雙言雙語現象透視。中國: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4期,pp.92-100 許理和(Zürcher, E.)(2009)。[蔣紹愚等譯]。最早的佛經譯文中的東漢口語成分。收錄於朱慶之主編《佛教漢語研究》,中國:商務印書館,pp.75-112 張耕(2021)。從洪雅方言看漢語嘗試貌標記的變化。中國:辭書研究,2021年第2期,pp.52-61 張翼(2016)。「VV看」構式的還原研究。中國:語言學研究,2016(2),pp.108-118 張寅成(2010)。古代韓國的道教和道教文化。台灣:成大歷史學報,第39號,pp.41-60 陳景富(2006)。中韓文化交流源遠流長。中國:中國宗教,pp.36-38 陳穎、陳一(2014)。「VV看」的再考察。中國:語文教學通訊,Vol.798: 8,pp.57-60 崔德卿(2002)。《齊民要術》所載高麗豆與朝鮮半島初期農作法初探。中國:中國農史,第21卷第1期,pp.89-102、107 崔亞冲(2014)。漢語視覺動詞「見」的語法化路徑及其演變動因和機制。中國: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Vol.33(08),pp.118-119 曹逢甫、張瑩如(2007)。試論語言演進的過程與機制:以把字句為例。台灣:華語文教學研究,Vol.4:2,pp.71-101 曹仕邦(1984)。僧祇律在華的譯出、弘揚與潛在影響——兼論五分律的譯出與流傳。台灣:華崗佛學學報第7期,pp.217-233 曹爽(2012)。語法化理論與近年漢語語法化研究進展。中國:江西社會科學,2012年第6期,pp.219-223 閆艷(2019)。佛經翻譯影響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學。中國:北方論叢,2019年第4期(總第276期),pp.37-45 湯敬安、石毓智(2021)。現代漢語的嘗試構式。中國: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Vol.44(3),pp.21-30 湯燕(2018)。現代漢語嘗試範疇研究。中國: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 渠蘇婉、李文革(2019)。西域佛經翻譯研究。中國:西部學刊,2019年7月下半月刊(總第95期),pp.18-20 隋娜、胡建華(2019)。句末助詞「看」的句法和語義。中國:當代語言學,第21卷第3期,pp.350-363 溫金玉(1999)。中國律學源流。台灣:中華佛學學報,第12期,pp.131-144 ----------(2022)。慈藏入唐與新羅戒律學的發展。中國:法音,2022年第1期,pp.26-30 齊滬揚(2002)。語氣詞與語氣系統。中國:安徽教育出版社。 楚艷芳(2014)。漢語嘗試態助詞「看」的產生過程。中國: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 3 期,pp.22-28 ---------(2017)。中古漢語助詞研究。中國:中華書局。 遇笑容(2013)。理論與事實:語言接觸視角下的中古譯經語法研究。收錄於蔣紹愚等主編《漢譯佛典語法研究論集》,中國:商務印書館,pp.260-270 劉沛霖(2017)。韓國語語法(修訂本)。中國:商務印書館。 劉瑾(2006)。從語法化角度看語言共性。中國: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總139期),pp.130-133 劉群(2006)。襄樊方言「VV看」格式的特點。中國: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5卷第1期,pp.114-115 劉雲、龍海平(2009)。《語言接觸與語法變化》簡介。中國:當代語言學,第11卷,pp.86-88 趙春利、石定栩(2011)。語氣、情態與句子功能類型。中國: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第43卷第4期,pp.483-500 蔣冀騁、龍國富(2005)。中古譯經中表嘗試態語氣的「看」及其歷時考察。中國:語言研究,25卷第4期,pp.60-65。 鄭妹珠(2009)。干寶生平與學術研究。台灣: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鄭縈(2003)。從方言比較看情態詞的歷史演變。台灣:台灣語文研究「慶祝曹逢甫教授六十華誕專號」,pp.109-145 歐德芬(2012)。現代漢語多義詞「看」之認知研究。台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龍國富(2003)。姚秦漢譯佛經助詞研究。中國:湖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博士論文。 ---------(2004)。姚秦譯經助詞研究。中國: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魏緒坤(2012)。古代朝鮮志怪小說對《搜神記》的借鑒和發展。中國:延邊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 蘇建唐、鄭縈(2014)。漢語情態詞「該」的語義演變研究。台灣:東海中文學報,第27期,pp.133-166 權芙經(2010)。也談嘗試態助詞「看」的語法化。韓國:中國語文學,56,pp. 487-499。 韓文(按作者姓氏第一字之韓文40音排序) (因韓語論文題名通常沒有漢字,對不懂韓語者較難識讀,因此加註題名之中譯) 김명희(1996)。문법화의 틀에서 보는 보조동사구문。담화와 인지,제2권,pp.129-146 [論文題目中譯:語法化的架構中觀察的補助動詞構文] 南豊鉉(2000)。吏讀研究。韓國:태학사。 ---------(2005)。韓國古代吏讀文의 文末語助辭‘之’에 대하여。구결연구,No.15,pp.5-28 [論文題目中譯:關於韓國古代吏讀文的文末語助詞「之」] ---------(2014)。古代韓國語論攷。韓國:태학사。 朴炳善(2009)。韓國語 樣態表現 體系에 따른 中國語 表現의 特徵。韓國: Journal of Korean Culture, Vol.13,pp.99-122 ---------(2012)。外國人學習者韓國語樣態表現目錄化研究——以言語資料庫分析。台灣: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박재연(2004)。한국어 양태 어미 연구。韓國:서울대학교 국어국문학과 박사 학위논문。 [論文題目中譯:韓語情態語尾研究] 박종덕(2011)。한국어 형성에서 신라어 기반 가설에 관한 담론 재고。韓國:東아시아古代學第25輯(2011.8),pp.1-30 [論文題目中譯:韓語形成過程中新羅語基盤假說相關討論再考] 박종천[朴鍾天](2010)。標點과 懸吐(口訣)의 비교 분석。韓國:民族文化,第35輯,pp.137-164 [論文題目中譯:標點與懸吐(口訣)的比較分析] 서상규편저(2017)。불교와 한글, 한국어。韓國:한국문화사。 [論文題目中譯:佛教與諺文(Hangul)、韓語] 손세모돌(2017)。중세•근대국어 보조용언 연구의 쟁점과 과제。韓國:국어사연구,2017(25),pp.7-57 [論文題目中譯:中世‧近代國語補助用言研究的爭論點與課題] 심현숙 (2005)。보조동사 보다의 의미와 중국어에서의 대응형식 및 오류분석。韓國:중국조선어문,2005(3),pp.38-41 [論文題目中譯:補助動詞보다的意義與漢語的對應形式及誤繆分析] 伊藤英人(2018a)。韓中言語接觸의 觀點에서 본 韓國 漢字文。韓國:어문연구,180[46(4)],pp.27-62 [論文題目中譯:由韓漢言語接觸的觀點看韓國的漢字文] 양은정(2015)。한중 한자어 사용에 대한 통시적 연구-시각동사를 중심으로-。韓國:漢文敎育硏究第45號,pp.301-326 [論文題目中譯:韓漢漢字使用之句法的研究—以視覺動詞為中心] 유곡음[劉谷音](2015)。한국어 보조동사 ‘-어 보-’의 중국어 대응 표현 연구。韓國:동국대학교 대학원 국어국문학과 석사학위논문。 [論文題目中譯:韓語補助動詞「-어 보-」的漢語對應表現研究] 이근수(1982)。고구려어와 신라어는 다른 언어인가。韓國:한글 제177호,pp.39-60 [論文題目中譯:高句麗語和新羅語是不同語言嗎] 이기문[李基文](2005)。우리 나라 문자사의 흐름。韓國:구결연구,no.14, pp.233-251 [論文題目中譯:我國文字史的流變] 이수련(2013)。동사 ‘보다’의 연구- 시각 동사와 인지 동사로서의 특성을 중심으로-。韓國:韓民族語文學 第65輯,pp.89-113 [論文題目中譯:動詞「보다」研究—以視覺動詞及認知動詞的特性為中心] 임동훈(2008)。한국어의 서법과 양태 체계。韓國:한국어 의미학,26(2008.8),pp.211-248 [論文題目中譯:韓語的敘法與樣態體系] 정광[鄭光](2019)。동아시아 여러문자와 한글。韓國:지식산업사。 [論文題目中譯:東亞各種文字與韓文字Hangul] 정성임[鄭星任](2005)。《洛陽伽藍記》•《世說新語》보다류 동사의 어휘의미 연구。韓國:중국학연구,32(2005.6),pp.121-141 [論文題目中譯:《洛陽伽藍記》•《世說新語》보다類動詞的語彙意義研究] 정연희(2017)。한국어 보조동사 구성 ‘-어 보다’의 의미 변화와 문법화。韓國:담화와 인지,24:3,pp.53-75 [論文題目中譯:韓語補助動詞結構「-어 보다」的意義變化與語法化] 許興植(1994)。韓國中世佛教史研究。韓國:一潮閣。 홍종선 등(2017)。쉽게 읽는 한국어학의 이해。韓國:한국문화사。 [書名中譯:簡明閱讀韓國語學的理解] 최남희(2002)。고구려어 표기 한자음 형성 배경과 그 어휘 연구。韓國:한글 제258호,pp.5-54 [論文題目中譯:高句麗語標記漢字音形成背景與其語彙研究] 최식(2011)。漢文讀法의 韓國的 特殊性 –句讀、懸吐、口訣-。韓國:漢字漢文教育第27輯,pp.369-406 최영저(2017)。중국어 학습자를 위한 한국어 보조용언의 교육 연구。韓國:박문사。 [論文題目中譯:給中文學習者的韓語補助用言教育研究] 日文(按作者姓氏第一字之日文50音排序) 伊藤英人(2018b)。古代‧前期中世朝鮮語の諸相——漢字文化の受容と自言語表記の試み。日本:東洋文化研究20號,pp.105-129 金谷由美子(2019),気づきにくい学習者/母語話者間のミス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V-テミルと韓国語V-boda,タイ語lɔɔŋ -V- duu,クメール語saː k-V-mə̀ːlとの対照。日本:日本語・日本文化研究,Vol. 29:2019.12, pp.157-176。 金煐泰(1985)[沖本克己等譯]。韓国仏教史。日本:禅文化研究所。 金秀榮(2017)。日韓両言語の補助動詞「てみる」と「아/어 보다」の対照研究: 意味が成立する条件を中心に。韓國:日本近代學研究,第57輯,p. 77-96 金文京(2010)。漢文と東アジア——訓読の文化圏。日本:岩波書店。 --------- (2011)。韓日の漢文訓読(釈読)と漢訳仏典およびその語言観と世界観。韓國:人文科學,第94輯,pp.19-38 小助川貞次(2015)。漢文訓讀の多面的意義。日本:JSL漢字學習研究會誌第7號,pp.56-65 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小倉慈司編(2016)。古代東アジアと文字文化。日本:同成社。 笹原宏之(2008)。訓読みのはなし:漢字文化圏の中の日本語。日本:光文社。 鈴木梓(2017)。配慮表現としてのテミルと아/어 보다 ─ 待遇表現としてのテ形補助動詞における間主観性 ─。韓國:日本語敎育 No.82 p. 131-142 張佩茹(2014)。現代中国語における視覚動詞の文法化。日本:東京大學博士論文。 山崎雅人(2017b)。アルタイ諸語、朝鮮語と日本語における視覚動詞の試行相文法化用法の展開。日本:日本言語處理學會第23回年次大會發表論文集,pp.70-73。 ------------(2020)。タイ語の視覚動詞の文法化について――ベトナム語、中国語、朝鮮語及び日本語との通言語学的研究――。年報 タイ研究,20卷,pp.25-53 英文(按英文字母順序排序) Coupe, A. R. 2018. Grammaticalization processes in the languages of South Asia. In Heiko Narrog and Bernd Heine eds, Grammaticalization from a Typolog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oley, W. 1986. The Pauan Languages of New Guine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eine, B. 1993. Auxiliaries: Cognitive Forces and Grammaticaliz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ine, B., Claudi, U. and Hünnemeyer, F. 1991. Grammaticalization: A Conceptual Framework,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eine, B. and Kuteva, T. 2002. World Lexicon of Grammaticaliz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2003. On Contact-induced Grammaticalization, Amsterdam: Studies in Language 27:3 (2003), pp.529-572 Hopper, P. J. and Traugott, E. C. 2003/1993. Grammaticaliz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張麗麗譯] 2013. 語法化。台灣: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Lee, K.M. and Ramsey, S. R. 2011. A History of the Korean Langu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oinov, V. 2013. ‘Seeing’ is ‘trying’: The relation of visual perception to attemptive modality in the world’s languages. DE GRUYTER MOUTON, Language and Cognition, 5(1): 61-8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ovin, A. 2017. Koreanic Loanwords in Khitan and Their Importance in the Decipherment of the Latter. Budapest: Acta Orientalia Academiae Scientiarum Hungaricae. Volume 70 (2), 207–215 網路資源: CBETA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 https://www.cbeta.org CBETA線上閱讀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s://ctext.org/zh 佛弟子文庫 https://m.fodizi.tw 佛典妙供網站 http://www.sutrapearls.org 佛光大辭典 https://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 https://ddc.shengyen.org/?doc=main 星雲大師網站 http://www.masterhsingyun.org 財團法人深波古經文化基金會http://www.shenpo.com.tw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https://dict.revised.moe.edu.tw 漢字辭典《존 한자사전》,查詢網址:www.zonmal.com 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 韓國naver字典,https://ko.dict.naver.com 韓國民族文化大百科辭典(한국민족문화대백과사전),https://encykorea.aks.ac.kr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韓國語文學系
107557003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55700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朴炳善 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Park, Byung-Sun 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張明敏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ang, Ming-Min en_US dc.creator (作者) 張明敏 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ang, Ming-Min en_US dc.date (日期) 2024 en_US dc.date.accessioned 4-Sep-2024 16:11:15 (UTC+8) - dc.date.available 4-Sep-2024 16:11:15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4-Sep-2024 16:11:15 (UTC+8)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7557003 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3577 -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韓國語文學系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7557003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關於漢語視覺動詞「看」的嘗試義語法化研究很多,但部分研究未仔細檢視漢譯佛經的歷時用例。最早的一批漢語嘗試義語法「V 看」的用例出現在漢譯佛經《四分律》(408 年)、《十誦律》(404-413 年)、《摩訶僧祇律》(418 年)中,而目前漢語本土文獻最初出現「V 看」語法化用例的,為《齊民要術》(北魏賈思勰著,成書於東魏 544 年),著作時間前後相差一個世紀。然而,部分探討「現代漢語」視覺動詞語法化的研究,並沒有追本溯源、考察「看」的語法化的歷時演變,亦未觸及漢譯佛經與「看」之語法化相關的經緯,導致得出邏輯錯誤的推論。因此,本論文首先分析部分共時研究的謬誤之處,以歷時的回溯,試著分析漢語視覺動詞 「看」的嘗試義語法化發生的可能路徑。 另一方面,在世界其他許多語言中,都有「看」的嘗試義語法化,包括東亞的韓語有「V 아/어 보다」的句型,就是視覺動詞發展而來的嘗試義語法。韓語、日語的發展,與漢文漢字習習相關,本論文援引語言接觸引發的語法化觀點,探究漢譯佛經、漢文典籍傳播的歷史路徑 , 以推論在中古時期尚未擁有自己文字的朝鮮半島,如何藉著利用漢字「借字表記」等「訓讀」方法,將漢語嘗試義語法「V 看」的型態,轉化演變為韓語「V 아/어 보다」。 本論文分為四章: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目的以及研究方法,基礎概念來自「接觸引發的語法化」。第二章為分別對韓語、漢語的嘗試義語法進行歷時語法化探討,並以朝鮮半島利用「訓讀」解讀漢譯佛經等漢文典籍的方式,推論韓語「V 아/어 보다」由漢語「V 看」而來,在十五世紀中葉韓文字創制前早已存在。第三章探討中國東晉與南北朝時期,漢譯佛經對漢語、韓語語法化的可能影響。第四章結論,整理本論文之研究發現與研究限制,以及未來值得繼續發展的課題。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中文大綱……………………………………………………………………………………………….….………….…….i 韓文大綱………………………………………………………………………………………………..………………….ii 目錄…………………………………………………………………………………………………….…………….………iii 表圖目錄……………………………………………………………………………………………..…….……………..iv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1 1.2 研究對象與方法…………………………………………………………………….……….……4 1.3 先行研究…………………………………………………….……………………………….….……9 1.3.1 「嘗試義語法」等用語釋義……………………………………………………..……9 1.3.2 「接觸引發的語法化」相關理論………………………………………………….16 1.3.3 具爭議的研究……………..……………………………………………………………..…20 第二章 韓語、漢語嘗試義語法「V아/어 보다」、「V看」之歷時探討 2.1 中古時期漢語的主要視覺動詞………..…………………....…………...............….27 2.2 韓語「보다 (看)」嘗試義語法化的歷時探討……………..………...……..….35 2.3 漢語「看」嘗試義語法化的歷時探討……………………………………….…….…43 2.4 「訓讀」與古代韓語「보다」嘗試義語法化初探……………….………….. 63 第三章 中國東晉與南北朝漢譯佛經對漢語、韓語語法化的影響 3.1 佛教傳來與語言接觸………..………………………...…………………………….....…….75 3.2 漢譯佛經與漢語的口語化..……………………………………………………….....…....83 3.3 漢譯佛經流傳對中古漢語、韓語的影響……….………………………..………….85 第四章 結論 4.1 研究發現…………………………………………………………………………………..…..……. 91 4.2 研究限制………………………………………………………………………………………..…... 92 4.3 未來課題……………………………………………………………………………………..…..…. 92 參考文獻………………………………………………………………………………………………………….………. 93 附錄:「前秦建元年間中外僧人參與下譯經情況」整理(王懷成[2022:29-32])……...103 zh_TW dc.format.extent 6379854 bytes -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557003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嘗試義語法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V看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V아/어 보다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接觸引發的語法化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漢譯佛經 zh_TW dc.title (題名) 韓語、漢語嘗試義語法「V아/어 보다」、「V看」之語法化歷時研究 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n Grammaticalization of Verbs "보다 (bota)" and "看(kan)" in Korean and Chinese 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註: 本論文引用文獻包括中文及英、韓、日語,為避免查詢混淆不便,出版處標示標示出版國家,而非城市。 中文(按作者姓氏漢字第一字筆劃數排序) 才吾加甫(2003)。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西域喀什及其他諸地佛教。中國: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4期,pp.38-43 ------------(2004)。漢代佛教傳入西域諸地考。中國: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3期,pp.47-49 山崎雅人(2017a)。滿文與阿勒泰語系、朝鮮語以及日語中的視覺動詞語法化問題初探。中國:滿學論叢,第七輯,pp.205-216 于惠(2011)。瑰麗奇譎的人物風景:讀享《世說新語》。台灣:全國新書資訊月刊。民國110年8月號,pp.21-25 毛海燕(2009)。漢韓幾個常用動詞的語法化對比。韓國:중국어문학논집(55) 中國語文學論集(第 55號), pp.241-259 尹鐵超(2018)。朝鮮語與通古斯語關係研究。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王懷成(2022)。儒釋文明的交融:前秦佛經翻譯事業。中國:中華文化論壇,2022年第5期,pp.27-38 王曉毅(1995)。支道林生平事蹟考。台灣:中華佛學學報,第8期,pp.243-271 ---------(2001)。論東晉消談的積極意義。中國:史學月刊,2001年第4期,pp.43-47 王紹玉(2021)。「V一V」的結構類型、語義特徵及語法化。中國:新餘學院學報,Vol.26:2,pp.82-87。 白雲(2012)。漢語常用動詞歷時與共時研究。中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石定栩、韓巍峰(2013)。繫詞的語法化過程與趨勢。中國:漢語學習,2013.10,第5期,pp.3-12 石井公成編(2022)[辛如意譯]。佛教在漢字文化圈的流布:朝鮮半島、越南。台灣:法鼓文化出版。 向道華(2002)。鎮龍方言嘗試態助詞「看」及相關問題。中國:外交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pp.85-89 朱冠明(2005)。情態與漢語情態動詞。中國:山東外語教學,2005年第2期,(總第105期),pp.17-21 ---------(2011)。中古佛典與漢語受事主語句的發展——兼談佛經翻譯影響漢語語法的模式。中國:中國語文,2011年第2期(總341),pp.169-178 朱慶之(1992)。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彙研究。台灣:文津出版社。[原為1990年中國四川大學博士論文] ---------(2007)。語言接觸和語言變異——佛教漢語研究新視角。中國: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展模式:多元文明衝突與融合中語言的認同與流變 外國語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pp.414-427 李基安(1998)。情態意義研究。中國: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8年第3期(總115期),pp.57-60 ---------(1999)。情態意義和情態助動詞意義。中國: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總122期),pp.19-23 李佳(2020)。漢魏西晉時期佛教譯經團隊研究。中國:西北大學宗教學碩士論文。 李新德(2007)。亞洲的福音書——晚清新教傳教士漢語佛教經典英譯研究。台灣:漢學研究通訊,26:1(總101期),pp.13-22 李翊燮(2010)[陳艷平等譯]。韓國語語言學通論。中國:外文出版社。[原書名為:국어학해설, 初版1986,中譯本譯自2000年再版。] 李宇明(1999)。詞語模。收錄於邢福義主編《漢語法特點面面觀》,中國: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pp.146-157 李永(2003)。「一個動詞核心」的句法限制與動詞的語法化。中國: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Vol.30, No.3,pp.53-56。 何勁松(1997)。論中國佛教的新羅化過程。中國:中國:浙江學刊(雙月刊),1997年第4期,pp.96-100 ---------(2002)。論韓國僧人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中國:當代韓國,2002年冬季號,pp.30-32 辛嶋靜志(2009)[裘青雲譯]。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收錄於朱慶之主編《佛教漢語研究》,中國:商務印書館,pp.33-74 阮桂君(2005)。寧波話語助詞「看」。中國:華中科技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pp.89-93 吳珮慈(2012)。先秦時期近指代詞的語言現象研究——以「此」、「斯」、「之」、「是」、「茲」為例。台灣:淡江大學中文所《問學集》,第19期,pp.185-197 吳福祥(1995)。嘗試態助詞「看」的歷史考察。中國:語言研究,1995年第二期(總29期),pp.161-166 ----------(2009)。語法化的新視野——接觸引發的語法化。中國:當代語言學,第11卷(2009年第3期),pp.193-206 ----------(2021)。也談語法化的機制和動因。中國:語文研究,第159期,pp.1-12 吳焯(2006)。從相鄰國的政治關係看佛教在朝鮮半島的初傳。中國:中國史研究,2006年第1期,pp.69-80 汪高鑫(2008)。古代東亞文化圈的基本特徵(一)。中國:巢湖學院學報,2008年第10卷第2期,pp.1-6 汪維輝(2017)。東漢—隋常用詞演變(修訂本)。中國:商務印書館。 余淑慧(2013)。佛教譯場與譯論的生成與轉變:三至五世紀。台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晉士(2006),《洛陽伽藍記》在文學史上之價值。台灣:屏東教育大學學報第二十五期,pp.177-204 林堅(2009)。朝鮮半島的中國移民歷史考察。中國: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2卷第2期,pp.31-38 林英津、吳瑞文(2009)。論閩南語的 [X khuã5 bãi6 le0]。台灣: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六期,pp.145-170 邱月(2017)。藏緬語助詞「看」的類型學特徵。中國:民俗典籍文字研究,2017(2),pp.211-218 周伯戡(1998)。佛教初傳流佈中國考。台灣:台大文史哲學報,第47期,pp.289-319 尚永琪(2010)。鳩摩羅什譯經時期的長安僧團。中國:學習與探索,2010年第1期,pp.215-223 武文杰、徐豔(2012)。漢語視覺行為動詞語法化分析。中國: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Vol 37(05),pp.103-105 胡英華(2019)。「V.V.看」與「V.てみる」虛化——嘗試態助詞。中國:文化創新比較研究,pp.87-88 洪波(2017)。鳩摩羅什譯經與漢語言文字傳播。中國:紅河學院學報,第15卷第1期,pp.63-66 洪波、路偉(2019)。玄奘經譯與朝鮮半島漢語言文字文化傳播。中國:四川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9年第1期,pp.60-64 洪波、龍海平、Heine, B.(2017)。新世紀以來語法化研究綜觀。中國:歷史語言學研究,第十一輯,pp.236-265 高福升、權太東(2017)。古代韓國中華文化體系構建歷程。中國: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0卷第2期,pp.92-98 郜林濤(2008)。律藏的來由及在漢地的流傳與研究。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2期,pp.54-56 索緒爾(Saussure, F.)(2004)[高名凱譯]。普通語言學教程。中國:商務印書館。 孫亦平(2016)。古代東亞文化中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論中國道教對新羅花郎道的影響。中國: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9卷第6期,pp.5-14 梅迺文(1996)。竺法護的翻譯初探。台灣:中華佛學學報,第9期,pp.49-64 梅維恆(Mair, V. H.)(2009)[王繼紅等譯]。佛教與東亞白話文的興起:國語的產生。收錄於朱慶之主編《佛教漢語研究》,中國:商務印書館,pp.358-409 陸佳瑋(2017)。現代漢語VV看構式研究。中國:華東師範大學對外漢語學院碩士論文 陸儉明(2017/1959)。現代漢語中一個新的語助詞「看」(附[補白]),收錄於《現代漢語虛詞散論 第三版》(馬真、陸儉明),北京大學出版社。本篇初刊於中國:中國語文,1959 年 10 月號,pp.490-492 郭沛玹(2013)。動詞重疊「VV看」與「V看看」之社會變異。台灣:國立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莉琳(2007)。試探語助詞「看」的語法化。中國: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總第6期,pp.78-80 郭常艷、儲泰松(2017)。南染吳越,北雜夷虜——南北朝雙言雙語現象透視。中國: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4期,pp.92-100 許理和(Zürcher, E.)(2009)。[蔣紹愚等譯]。最早的佛經譯文中的東漢口語成分。收錄於朱慶之主編《佛教漢語研究》,中國:商務印書館,pp.75-112 張耕(2021)。從洪雅方言看漢語嘗試貌標記的變化。中國:辭書研究,2021年第2期,pp.52-61 張翼(2016)。「VV看」構式的還原研究。中國:語言學研究,2016(2),pp.108-118 張寅成(2010)。古代韓國的道教和道教文化。台灣:成大歷史學報,第39號,pp.41-60 陳景富(2006)。中韓文化交流源遠流長。中國:中國宗教,pp.36-38 陳穎、陳一(2014)。「VV看」的再考察。中國:語文教學通訊,Vol.798: 8,pp.57-60 崔德卿(2002)。《齊民要術》所載高麗豆與朝鮮半島初期農作法初探。中國:中國農史,第21卷第1期,pp.89-102、107 崔亞冲(2014)。漢語視覺動詞「見」的語法化路徑及其演變動因和機制。中國: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Vol.33(08),pp.118-119 曹逢甫、張瑩如(2007)。試論語言演進的過程與機制:以把字句為例。台灣:華語文教學研究,Vol.4:2,pp.71-101 曹仕邦(1984)。僧祇律在華的譯出、弘揚與潛在影響——兼論五分律的譯出與流傳。台灣:華崗佛學學報第7期,pp.217-233 曹爽(2012)。語法化理論與近年漢語語法化研究進展。中國:江西社會科學,2012年第6期,pp.219-223 閆艷(2019)。佛經翻譯影響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學。中國:北方論叢,2019年第4期(總第276期),pp.37-45 湯敬安、石毓智(2021)。現代漢語的嘗試構式。中國: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Vol.44(3),pp.21-30 湯燕(2018)。現代漢語嘗試範疇研究。中國: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 渠蘇婉、李文革(2019)。西域佛經翻譯研究。中國:西部學刊,2019年7月下半月刊(總第95期),pp.18-20 隋娜、胡建華(2019)。句末助詞「看」的句法和語義。中國:當代語言學,第21卷第3期,pp.350-363 溫金玉(1999)。中國律學源流。台灣:中華佛學學報,第12期,pp.131-144 ----------(2022)。慈藏入唐與新羅戒律學的發展。中國:法音,2022年第1期,pp.26-30 齊滬揚(2002)。語氣詞與語氣系統。中國:安徽教育出版社。 楚艷芳(2014)。漢語嘗試態助詞「看」的產生過程。中國: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 3 期,pp.22-28 ---------(2017)。中古漢語助詞研究。中國:中華書局。 遇笑容(2013)。理論與事實:語言接觸視角下的中古譯經語法研究。收錄於蔣紹愚等主編《漢譯佛典語法研究論集》,中國:商務印書館,pp.260-270 劉沛霖(2017)。韓國語語法(修訂本)。中國:商務印書館。 劉瑾(2006)。從語法化角度看語言共性。中國: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總139期),pp.130-133 劉群(2006)。襄樊方言「VV看」格式的特點。中國: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5卷第1期,pp.114-115 劉雲、龍海平(2009)。《語言接觸與語法變化》簡介。中國:當代語言學,第11卷,pp.86-88 趙春利、石定栩(2011)。語氣、情態與句子功能類型。中國: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第43卷第4期,pp.483-500 蔣冀騁、龍國富(2005)。中古譯經中表嘗試態語氣的「看」及其歷時考察。中國:語言研究,25卷第4期,pp.60-65。 鄭妹珠(2009)。干寶生平與學術研究。台灣: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鄭縈(2003)。從方言比較看情態詞的歷史演變。台灣:台灣語文研究「慶祝曹逢甫教授六十華誕專號」,pp.109-145 歐德芬(2012)。現代漢語多義詞「看」之認知研究。台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龍國富(2003)。姚秦漢譯佛經助詞研究。中國:湖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博士論文。 ---------(2004)。姚秦譯經助詞研究。中國: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魏緒坤(2012)。古代朝鮮志怪小說對《搜神記》的借鑒和發展。中國:延邊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 蘇建唐、鄭縈(2014)。漢語情態詞「該」的語義演變研究。台灣:東海中文學報,第27期,pp.133-166 權芙經(2010)。也談嘗試態助詞「看」的語法化。韓國:中國語文學,56,pp. 487-499。 韓文(按作者姓氏第一字之韓文40音排序) (因韓語論文題名通常沒有漢字,對不懂韓語者較難識讀,因此加註題名之中譯) 김명희(1996)。문법화의 틀에서 보는 보조동사구문。담화와 인지,제2권,pp.129-146 [論文題目中譯:語法化的架構中觀察的補助動詞構文] 南豊鉉(2000)。吏讀研究。韓國:태학사。 ---------(2005)。韓國古代吏讀文의 文末語助辭‘之’에 대하여。구결연구,No.15,pp.5-28 [論文題目中譯:關於韓國古代吏讀文的文末語助詞「之」] ---------(2014)。古代韓國語論攷。韓國:태학사。 朴炳善(2009)。韓國語 樣態表現 體系에 따른 中國語 表現의 特徵。韓國: Journal of Korean Culture, Vol.13,pp.99-122 ---------(2012)。外國人學習者韓國語樣態表現目錄化研究——以言語資料庫分析。台灣: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박재연(2004)。한국어 양태 어미 연구。韓國:서울대학교 국어국문학과 박사 학위논문。 [論文題目中譯:韓語情態語尾研究] 박종덕(2011)。한국어 형성에서 신라어 기반 가설에 관한 담론 재고。韓國:東아시아古代學第25輯(2011.8),pp.1-30 [論文題目中譯:韓語形成過程中新羅語基盤假說相關討論再考] 박종천[朴鍾天](2010)。標點과 懸吐(口訣)의 비교 분석。韓國:民族文化,第35輯,pp.137-164 [論文題目中譯:標點與懸吐(口訣)的比較分析] 서상규편저(2017)。불교와 한글, 한국어。韓國:한국문화사。 [論文題目中譯:佛教與諺文(Hangul)、韓語] 손세모돌(2017)。중세•근대국어 보조용언 연구의 쟁점과 과제。韓國:국어사연구,2017(25),pp.7-57 [論文題目中譯:中世‧近代國語補助用言研究的爭論點與課題] 심현숙 (2005)。보조동사 보다의 의미와 중국어에서의 대응형식 및 오류분석。韓國:중국조선어문,2005(3),pp.38-41 [論文題目中譯:補助動詞보다的意義與漢語的對應形式及誤繆分析] 伊藤英人(2018a)。韓中言語接觸의 觀點에서 본 韓國 漢字文。韓國:어문연구,180[46(4)],pp.27-62 [論文題目中譯:由韓漢言語接觸的觀點看韓國的漢字文] 양은정(2015)。한중 한자어 사용에 대한 통시적 연구-시각동사를 중심으로-。韓國:漢文敎育硏究第45號,pp.301-326 [論文題目中譯:韓漢漢字使用之句法的研究—以視覺動詞為中心] 유곡음[劉谷音](2015)。한국어 보조동사 ‘-어 보-’의 중국어 대응 표현 연구。韓國:동국대학교 대학원 국어국문학과 석사학위논문。 [論文題目中譯:韓語補助動詞「-어 보-」的漢語對應表現研究] 이근수(1982)。고구려어와 신라어는 다른 언어인가。韓國:한글 제177호,pp.39-60 [論文題目中譯:高句麗語和新羅語是不同語言嗎] 이기문[李基文](2005)。우리 나라 문자사의 흐름。韓國:구결연구,no.14, pp.233-251 [論文題目中譯:我國文字史的流變] 이수련(2013)。동사 ‘보다’의 연구- 시각 동사와 인지 동사로서의 특성을 중심으로-。韓國:韓民族語文學 第65輯,pp.89-113 [論文題目中譯:動詞「보다」研究—以視覺動詞及認知動詞的特性為中心] 임동훈(2008)。한국어의 서법과 양태 체계。韓國:한국어 의미학,26(2008.8),pp.211-248 [論文題目中譯:韓語的敘法與樣態體系] 정광[鄭光](2019)。동아시아 여러문자와 한글。韓國:지식산업사。 [論文題目中譯:東亞各種文字與韓文字Hangul] 정성임[鄭星任](2005)。《洛陽伽藍記》•《世說新語》보다류 동사의 어휘의미 연구。韓國:중국학연구,32(2005.6),pp.121-141 [論文題目中譯:《洛陽伽藍記》•《世說新語》보다類動詞的語彙意義研究] 정연희(2017)。한국어 보조동사 구성 ‘-어 보다’의 의미 변화와 문법화。韓國:담화와 인지,24:3,pp.53-75 [論文題目中譯:韓語補助動詞結構「-어 보다」的意義變化與語法化] 許興植(1994)。韓國中世佛教史研究。韓國:一潮閣。 홍종선 등(2017)。쉽게 읽는 한국어학의 이해。韓國:한국문화사。 [書名中譯:簡明閱讀韓國語學的理解] 최남희(2002)。고구려어 표기 한자음 형성 배경과 그 어휘 연구。韓國:한글 제258호,pp.5-54 [論文題目中譯:高句麗語標記漢字音形成背景與其語彙研究] 최식(2011)。漢文讀法의 韓國的 特殊性 –句讀、懸吐、口訣-。韓國:漢字漢文教育第27輯,pp.369-406 최영저(2017)。중국어 학습자를 위한 한국어 보조용언의 교육 연구。韓國:박문사。 [論文題目中譯:給中文學習者的韓語補助用言教育研究] 日文(按作者姓氏第一字之日文50音排序) 伊藤英人(2018b)。古代‧前期中世朝鮮語の諸相——漢字文化の受容と自言語表記の試み。日本:東洋文化研究20號,pp.105-129 金谷由美子(2019),気づきにくい学習者/母語話者間のミス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V-テミルと韓国語V-boda,タイ語lɔɔŋ -V- duu,クメール語saː k-V-mə̀ːlとの対照。日本:日本語・日本文化研究,Vol. 29:2019.12, pp.157-176。 金煐泰(1985)[沖本克己等譯]。韓国仏教史。日本:禅文化研究所。 金秀榮(2017)。日韓両言語の補助動詞「てみる」と「아/어 보다」の対照研究: 意味が成立する条件を中心に。韓國:日本近代學研究,第57輯,p. 77-96 金文京(2010)。漢文と東アジア——訓読の文化圏。日本:岩波書店。 --------- (2011)。韓日の漢文訓読(釈読)と漢訳仏典およびその語言観と世界観。韓國:人文科學,第94輯,pp.19-38 小助川貞次(2015)。漢文訓讀の多面的意義。日本:JSL漢字學習研究會誌第7號,pp.56-65 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小倉慈司編(2016)。古代東アジアと文字文化。日本:同成社。 笹原宏之(2008)。訓読みのはなし:漢字文化圏の中の日本語。日本:光文社。 鈴木梓(2017)。配慮表現としてのテミルと아/어 보다 ─ 待遇表現としてのテ形補助動詞における間主観性 ─。韓國:日本語敎育 No.82 p. 131-142 張佩茹(2014)。現代中国語における視覚動詞の文法化。日本:東京大學博士論文。 山崎雅人(2017b)。アルタイ諸語、朝鮮語と日本語における視覚動詞の試行相文法化用法の展開。日本:日本言語處理學會第23回年次大會發表論文集,pp.70-73。 ------------(2020)。タイ語の視覚動詞の文法化について――ベトナム語、中国語、朝鮮語及び日本語との通言語学的研究――。年報 タイ研究,20卷,pp.25-53 英文(按英文字母順序排序) Coupe, A. R. 2018. Grammaticalization processes in the languages of South Asia. In Heiko Narrog and Bernd Heine eds, Grammaticalization from a Typolog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oley, W. 1986. The Pauan Languages of New Guine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eine, B. 1993. Auxiliaries: Cognitive Forces and Grammaticaliz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ine, B., Claudi, U. and Hünnemeyer, F. 1991. Grammaticalization: A Conceptual Framework,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eine, B. and Kuteva, T. 2002. World Lexicon of Grammaticaliz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2003. On Contact-induced Grammaticalization, Amsterdam: Studies in Language 27:3 (2003), pp.529-572 Hopper, P. J. and Traugott, E. C. 2003/1993. Grammaticaliz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張麗麗譯] 2013. 語法化。台灣: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Lee, K.M. and Ramsey, S. R. 2011. A History of the Korean Langu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oinov, V. 2013. ‘Seeing’ is ‘trying’: The relation of visual perception to attemptive modality in the world’s languages. DE GRUYTER MOUTON, Language and Cognition, 5(1): 61-8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ovin, A. 2017. Koreanic Loanwords in Khitan and Their Importance in the Decipherment of the Latter. Budapest: Acta Orientalia Academiae Scientiarum Hungaricae. Volume 70 (2), 207–215 網路資源: CBETA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 https://www.cbeta.org CBETA線上閱讀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s://ctext.org/zh 佛弟子文庫 https://m.fodizi.tw 佛典妙供網站 http://www.sutrapearls.org 佛光大辭典 https://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 https://ddc.shengyen.org/?doc=main 星雲大師網站 http://www.masterhsingyun.org 財團法人深波古經文化基金會http://www.shenpo.com.tw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https://dict.revised.moe.edu.tw 漢字辭典《존 한자사전》,查詢網址:www.zonmal.com 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 韓國naver字典,https://ko.dict.naver.com 韓國民族文化大百科辭典(한국민족문화대백과사전),https://encykorea.aks.ac.kr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