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9095
題名: 清代儒學系譜之建構──以江藩《漢學師承記》與《宋學淵源記》為範圍
作者: 張秋香
Chang, Chiu Shiang
貢獻者: 陳逢源
張秋香
Chang, Chiu Shiang
關鍵詞: 儒學
系譜
清儒
江藩
漢學師承記
宋學淵源記
日期: 2006
上傳時間: 24-Apr-2010
摘要: 儒學發展到清代,可謂綜整前代,蓄積甚廣,但從學術史的角度而言,清代學術較少被關注其儒學發展的流變。清代學者頗具歷史意識,以及學術定位的觀點,於此江藩《漢學師承記》及《宋學淵源記》明顯表現出清儒思考本身學術定位的問題,嘗試建構清代儒學的學術架構尤為顯著,本文即以此為方向,在清代學術中,了解漢學與宋學雙軌並行,完成清代學術的歷史定位,建構出清代儒學完整的系譜架構,展現出清代儒學學術更為全面具體之脈絡思惟。本文論述的主軸,以江藩撰著《漢學師承記》及《宋學淵源記》二書為中心,以學術史觀點,循著學術流變的線索,切入清代學者宗主漢學與宋學的背景,以釐清其中二者之內涵,藉以提供理解清代經學發展的環節,有系統地建立起清代儒學系譜。再者以清儒本身的學術觀察為軸線,藉由系譜觀點,了解清儒傳承世系之關係,凸顯每一位經師之地位,及其師承與影響,最後呈現清代儒學學術之具體脈絡,展現清代學術之歷史定位。
參考文獻: 一、古籍(江藩專書立於前,其餘依經史子集排序)
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2月
江藩:《宋學淵源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2月
江藩:《隸經文》,《粵雅堂叢書》,《百部叢書集成》225,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江藩著、漆永祥整理:《江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
王弼:《周易》,《國學基本叢書》,台北:新興出版社,1979年
毛奇齡:《推易始末》,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孔安國:《尚書》,《國學基本叢書》,台北:新興出版社,1981年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4月
戴震:《中庸補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朱熹輯、陳選集註:《小學集註》,台北:中華書局,1971年2月
王念孫:《廣雅疏證》,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朱熹,呂祖謙輯:《近思錄集注》,台北:中華書局,1936年
阮元:《經籍纂詁》,台北:宏業出版社,1983年
錢大昕:《廿二史考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
包遵彭主編:《明史編纂考》,台北:學生書局,1968年
蕭一山:《清代通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2月
中華書局編:《清史列傳》,台北:中華書局,1962年
趙爾巽:《楊校標點本清史稿》,台北:鼎文出版社,1981年
黃宗羲:《宋元學案》,上海:世界書局,1936年3月
黃宗羲:《明儒學案》,台北:世界書局,1961年
王梓材:《宋元學案補遺》,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朱端強:《萬斯同與〈明史〉修纂紀年》,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章學誠:《文史通義》,台北:世界書局,1956年
皮錫瑞:《經學歷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11月
徐世昌等編纂:《清儒學案》,台北:燕京出版社,1976年6月
阮元:《疇人傳》,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李桓《江藩傳》,《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
黃承吉《江鄭堂像贊並序》,《夢陔堂文集》,收於馬小梅主編,《國學集要》,台北:文海出版社,第十冊,1967年
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台北:中華書局,1966年3月
李桓:《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
閔爾昌:《江子屏先生年譜》,民國十六年(1927)年刻本。此影本另收於《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121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
《大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台北:華聯出版社,1964年1月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台北:華聯出版社,1964年1月
乾隆敕纂,紀昀編修:《四庫全書總目》,台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台北:中華書局,1986年
朱熹:《朱子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朱一新:《無邪堂答問》,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
阮元:《小滄浪筆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周敦頤:《周子通書》,台北:中華書局,1971年2月
陸象山:《象山先生全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4月
惠周惕、惠士奇、惠棟:《東吳三惠詩文集》,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6年5月
閔爾昌:《碑傳集補》,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
劉師培:《劉申叔先生遺書》,台北:京華書局,1970年10月
錢大昕:《潛研堂文集》,收錄於《四部叢刊正編》,上海: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
戴震:《戴東原先生全集》,台北:藝文印書館,叢書集成三編,1971年
戴震:《戴東原集》,上海: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2月
戴震:《戴震全書》,合肥:黃山書社,1994年7月
顧炎武:《日知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4月
顧炎武:《亭林詩文集》,台北:中華書局,1970年6月
龔自珍:《定盦文集補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龔自珍:《龔自珍全集》,台北:河洛出版社,1975年9月
二、專書(依姓氏筆劃排序)
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清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出版社,1985
方東樹:《漢學商兌》,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3月
方豪:《中西交通史》,長沙:岳麓出版社,1987年12月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王伯祥、周振甫:《中國學術思想演進史》(《民國叢書》第二編第二冊),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王治心:《中國學術體系》(《民國叢書》第二編第二冊),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王俊義、黃愛平:《清代學術文化史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11月
王俊義、黃愛平:《清代學術與文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10月
王家儉:《清史研究論藪》,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7月
王國良:《明清時期儒學核心價值的轉換》,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
包遵信:《批判與啟蒙》,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8月
尼采:《論道德的譜系》,廣西:漓江出版社,2000年
宇野哲人:《中國近世儒學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年
年5月
朱一新:《無邪堂答問》,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
朱誠如、王天有主編:《明清論叢》,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4月
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米歇.傅柯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
何冠彪:《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1年2月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余英時:《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9月
余英時:《史學與傳統》,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6年10月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社,1985年
吳光:《儒家哲學片論》,台北:允晨出版社,1990年6月
吳雁南、秦學頎、李禹階主編:《中國經學史》,台北:五南出版社,2005年8月
吳雁南:《清代經學史通論》,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2月
呂思勉:《理學綱要》,《民國叢書》第二編第6集,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李斗:《揚州畫舫錄》,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李申:《中國儒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2月
李妙根:《劉師培論學論政》,上海:復旦大學,1990年8月
李治亭主編:《清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
李紀祥:《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2月
李紀祥:《道學與儒林》,台北:唐山出版社,2004年10月
杜維明:《人性與自我修養》,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
杜維運:《清代史學與史家》,台北:東大出版社,1984年
阮元:《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阮元:《定香亭筆談》,台北:廣文書局,1968年
阮元:《儒林集傳錄存》,《清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出版社,1985年5月
阮元撰,鄧經元點校:《揅經室集》,台北:世界書局,1964年
周予同:《中國經學史講義》,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1月
周予同:《群經概論》(《民國叢書》第二編第三冊),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出版社,1985年5月
孟森:《清代史》,台北:正中書局,1962年10月
彼得.布魯克作,王志弘、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詞彙》,台北:巨流出版社,2004年4月二版。
林慶彰、張壽安主編:《乾嘉學者的義理學上、下》,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3年2月
林慶彰:《五十年來的經學研究》,台北:學生書局,2003年5月
林慶彰:《明代考據學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10月
林慶彰:《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2000年
近藤光男:《清朝考證學の研究》,東京:研文出版,1987年7月
金兆豐:《清史大綱》,台北:學海出版社,1980年9月
冒懷辛、楊向奎:《清儒學案新編》,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3月
南炳文、李小林、李晟文:《清代文化》,天津:新華書店,1991年10月
姜亮夫:《歷代名人里碑傳總表》,台灣: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5月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台北:正中書局,1948年1月
洪亮吉:《洪亮吉先生遺集》,台北:華文出版社,1969年4月
胡奇光:《中國文禍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凌廷堪撰,王文錦點校:《校禮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唐鑑:《國朝學案小識》,《清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出版社,1985年5月
夏君虞:《宋學概要》,《民國叢書》第二編第6集,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徐復觀:〈清代漢學衡論〉,《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5年
徐復觀:《學術與政治之間》,台中:中央出版社,1956年10月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民國叢書》第二編第三冊),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馬積高:《清代學術思想的變遷與文學》,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
高翔:《康雍乾三帝統治思想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
張君勱:《新儒家思想史》,台北:弘文館,1986年
張書才、杜景華主編:《清代文字獄案》,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1年5月
張豈之:《中國儒學思想史》,台北:水牛出版社,1992年4月
張舜徽:《清人文集別錄》,台北:明文出版社,1982年2月
張錫勤:《中國近代思想史》,台北:萬卷樓出版社,1993年3月
張麗珠:《清代新義理學》,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1月
張麗珠:《清代義理學新貎》,台北:里仁書局,1999年5月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正大出版社,1974年10月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2月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第一冊之七〈近世之學術〉,中華書局,1989年3月
陳乃乾:《清代碑傳文通檢》,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
陳祖武、朱彤窗:《乾嘉學術編年》,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陳祖武:《中國學案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4月
陳祖武:《乾嘉學術拾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
陳祖武:《清儒學術拾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
陳國慶:《中華儒家精神》,河北:西北大學,1999年1月
陳逢源:《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9月
陳澧:《東塾續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陸淳:《春秋集傳纂例》,《通志堂經解》,台北:大通出版社,1969年
陸寶千:《清代思想史》,台北:廣文書局,1983年9月
章太炎:《訄書》,台北:廣文書局,1978年7月
麥仲貴:《明清儒學家著述生卒年表》,台北:學生書局,1977年
勞舒編:《劉師培學術論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
彭國棟:《清史文讞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9月
曾昭旭:《在說與不說之間─中國義理學之思惟與實踐》,台北:漢光文化,1992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4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頁974-975。
黃嗣東輯:《道學淵源錄》,《清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出版社,1985年5月
楊東蓴:《中國學術史講話》(《民國叢書》第二編第二冊),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楊家駱主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上下冊,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11月
楊家駱主編:《歷代人物年里通譜》,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1月
楊國榮:《實證主義與中國近代哲學》,台北:五南出版社,1995年
葉高樹:《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台北:稻香出版社,2002年7月
葛容晉主編:《中國實學思想史》,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1994年9月
賈豐臻:《中國理學史》,《民國叢書》第二編第6集,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漆永祥:《江藩與《漢學師承記》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
漆永祥:《乾嘉考據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8年12月
漆永祥:《漢學師承記箋釋》上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2月
劉凌、孔繁榮編校:《章太炎學術論著》,《檢論.清儒》,杭州:浙江人民出版,1998年6月
劉師培:〈漢宋學術異同論〉,勞舒編《劉師培學術論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
劉師培:《清儒得失論》,《劉申叔先生遺書.左盦別集》,台北:華世出版社,1975年4月
劉師培:《劉師培論學論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年8月
劉祥皓、劉宗賢:《中國儒學》,台北:水牛出版社,1995年10月
蔡仁厚:《新儒家的精神方向》,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9月
蔡仁厚:《儒家心性之學論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7月
蔡仁厚:《變與常的學儒》,台北:東大出版社,1990年10月
蔡方鹿:《華夏聖學:儒學與中國文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2月
鄭天挺:《清史》,台北:雲龍出版社,1998年11月
鄭宗義:《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
盧鐘鋒:《中國傳統學術史》,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
賴永海:《佛學與儒學》,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1995年
錢 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7年,10月
錢保塘:《歷代名人生卒錄》,台北:廣文書局,1978年3月
閻鋼:《內聖外王:儒學人生哲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2月
羅振玉:《本朝學術源流概略》,《民國叢書》第一編第6集,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嚴杰編撰:《皇清經解》,台北:藝文印書館,1961年
龔書鋒:《中國近代文化探索》,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8月
三、學位論文(依日期排序)
鮑國順:《戴東原學記》,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8年
朱稚華:〈陳蘭甫與朱鼎甫漢宋調和說之比較〉,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劉玉國:〈朱子與戴震思想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劉德美:《阮元學術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年
胡森永:《從理本論到氣本論─明清儒學理氣觀念的轉變》,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陳熙遠:〈時代思潮與哲點上的異數─陳確思想試析〉,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孫劍秋:〈清代吳派經學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林美珠:〈方東樹漢學商兌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5月
張錫輝:〈清代漢宋之爭的主要問題及其檢討〉,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林惟仁:〈求道者─以孔子弟子為研究的起點〉,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7月
曹美秀:〈回歸原始儒學──晚明清初儒學風氣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韓學宏:《黃宗羲《明儒學案》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黃順益:《惠棟戴震與乾嘉學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黃寶珠:〈江藩漢學師承記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7月
高君和:〈論《莊子》的人物系譜〉,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龐淑娟:〈張腔散文系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論文,2005年
袁孝康:〈台灣勵志書籍的系譜(1950-1990)〉,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四、期刊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序)
丁旭輝:〈清代考據學興起的原因與背景研究的時代意義〉,《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第10卷3期,2004年9月
日.楠本正繼著,徐儒宗譯:〈宋學溯源論要〉,《船山學刊》,2001年第2期
王元琪:〈江藩漢學思想的特點及評價〉,《華夏文化》,2005年第3期
王有紅:〈學術原因是乾嘉漢學興盛的根本原因〉,《長安大學學報》,2003年第9期,第5卷第3期
王俊義:〈再論乾嘉漢學的幾個問題〉,《清代學術論叢第二輯》,(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11月
王英志:〈崇理學與反理學及漢學─康乾江南思想文化概念之一〉,《蘇州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
王家儉:〈由漢宋調和到中體西用──試論晚清儒家思想的演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2期,1984年6月
王家儉:〈晚明的實學思潮〉,《漢學研究》,第7卷第2期,1989年12月
王家儉:〈清代的漢宋之爭的再檢討──試論漢學派的目的與極限〉,《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考古組上冊,1981年10月
王海龍:〈對漢學流變的回顧與思考〉,《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第2期
王記彔、李豔:〈漢學、宋學與清代史學〉,《山西師大學報》,2005年1月,第32卷第1期
王曉薇:〈凝晚年心血 煉宋學巨制─讀漆俠先生遺作《宋學的發展與演變》〉,《中國文化研究》,2003年
王樹民:〈江藩的學術思想及漢學與宋學之爭〉,《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22卷第2期,1999年,4月
王應憲:〈《國朝漢學師承記》的「黃顧問題」略論〉,《陝西學院學報》,2005年第8期,第21卷第4期
王應憲:〈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簡論〉,《史學史研究》,2005年第1期
王璦玲:〈《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導言〉,《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4卷第4期,2004年12月
史革新:〈略論晚清漢學的興衰與變化〉,《史學月刊》,2003年第3期
成復旺:〈返回經典,走向實學〉,《第四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山大學中文系編印,1995年11月
朱漢民:〈論宋學興起的文化背景〉,《湖南大學學報》,第13卷第1期,1999年3月
朱維錚:〈清學史:漢學與反漢學〉,《復旦學報》,1993年第5期
何佑森:〈明末清初的實學〉,《台大中文學報》,第4期,1991年6月
何佑森:〈清代的漢宋之爭平議〉,《文史哲學報》,27期,1978年12月
何忠禮:〈論宋學的產生與衰弱〉,《福建論壇》,2001年第5期
何冠彪:〈明末清初思想家對經學與理學之辨析〉,《九州學刊》,第3卷第2期(總第10期),1989年6月
吳光:〈略論儒學的衰落與轉型──從清代實學到現代新儒學〉,《鵝湖》,第15卷第12期(總第180期),1990年6月
李少軍:〈系譜學辨析─論系譜學的複雜性維度〉,《教學與研究》,2006年第4期
李杰:〈乾嘉學派與「四庫全書」〉,《圖書情報工作》,第48卷4期(總317期),2004年4月
李杰:〈乾嘉學派與四庫全書〉,《圖書情報工作》,第48卷第4期,2004年4月
李禹階:〈理學與經學〉,《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1995年第1期
李貴生:〈論乾嘉學派的支派問題--兼論學派的一般性質〉,《書目季刊》,第33卷第1期,1999年6月
李贇:〈方東樹與十九世紀的漢學批評〉,《史學集刊》,2002年7月第3期
沈松僑:〈振大漢之天聲─民族英雄系譜與晚清的國族想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3期,2000年6月
汪榮祖:〈未完的系譜─評王泛森著《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4期,2004年6月
周仁政:〈知識無意識與中國新文學的文化系譜〉,《中國文學研究》,2003年第3期
周耘:〈從漢學到國學─東瀛學問發展軌跡之啟迪〉,《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周積明:〈四庫全書總目的經學批評〉,《孔孟學報》,第71期,1996年3月
周積明:〈乾嘉時期的漢宋之「不爭」與「相爭」——以《四庫全書總目》為觀察中心〉,《清史研究》,第4期,2004年11月
周積明:〈乾嘉時期的學統重建〉,《江漢論壇》,2002年第6期
尚小明:〈門戶之爭,還是漢宋兼采?──析方東樹《漢學商兌》之立意〉,《思想戰線》,北京:北京大學歷史系,第27卷第1期,2001年
林國標:〈清初理學的世俗化傾向〉,《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3期,2005年6月
林國標:〈清初理學的重建及其意義〉,《湖南文理學院學報》,2004年3月,第29卷第2期
林國標:〈清初理學與宋明理學的差異〉,《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3期,2005年5月
林國標:〈清初理學與清代學術〉,《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4期,2005年8月
林國標:〈儒家意識形態與清初政權〉,《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5期,2005年9月
林慶彰:〈明代的漢宋學問題〉,《東吳文史學報》,5期,1986年8月
林慶彰:〈近十五年來經學史的研究〉,《漢學研究通訊》,第6卷3、4期,1987年9、12月
邱澎生:〈如何審視鏡像中國?評介《中國與歷史資本主義:漢學知識的系譜學》〉,《台大歷史學報》,第33期,2004年6月
姜廣輝:〈乾嘉漢學再評價〉,《哲學研究》,1994年第12期
胡秋原:〈覆徐復觀先生論漢學宋學及中國學術路向書〉,《中華雜誌》,第15卷第167期,1977年6月
胡楚生:〈方東樹漢學商兌書後─試論訓詁明而義理明之問題〉,《清代學術史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2月
胡楚生:〈許宗彥論清代漢學流弊〉,《清代學術史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2月
孫劍秋:〈清代漢學形成原因綜論〉,《第二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山大學中文系編印,1991年11月
徐洪興:〈論方東樹的《漢學商兌》〉,《孔子研究》,1991年第4期
徐復觀:〈清代漢學衡論〉,《大陸雜誌》,54卷4期,1977年4月
徐復觀:〈清代漢學衡論〉,《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5年11月
徐復觀:〈關於漢學、宋學之討論〉,《中華雜誌》,第15卷7期(總168期),1977年7月
徐復觀:〈關於漢學、宋學之討論〉,《中華雜誌》,第15卷第168期,1977年6月
徐遠和:〈宋學與中國古代社會發現觀〉,《中國文化研究》,1996年第3期
衷爾鉅:〈在廣闊領域研究宋學〉,《開封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
馬冰:〈國朝漢學師承記和國朝宋學淵源記〉,《文史知識》, 1985年5期
高明峰:〈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國朝宋學淵源記》述論〉,《求索》,2005年第2期
高明峰:〈江藩《隶經文》述論〉,《社會科學家》,2005年第1期
高明峰:〈談《續修四庫全書》本《國朝漢學師承記》的版本問題與文獻價值〉,《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5年第5期
常揚:〈近四十年來乾嘉學派研究述評〉,《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北京:深圳大學國學研究所),1991年5月
張小琴:〈試析福柯的系譜學〉,《西安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
張火慶:〈清初學風與乾嘉考證之學〉,《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5卷6期,1982年6月
張光年、李太平:〈清乾嘉漢學德性思想的特點探析〉,《襄樊學院學報》,2000年第7期,第21卷第4期
張君勱:〈中國學術史上漢宋兩派之長短得失〉,《中國哲學思想論集》第五冊,(台北:牧童出版社),1978年2月
張淑紅:〈《漢學商兌》與清中葉的漢、宋之爭〉,《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年第1期
張晶萍:〈乾嘉學術與漢學觀念〉,《湖南師範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第30卷第1期
張壽安:〈乾嘉實學研究展望〉,《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卷第4期(總第8期),1992年12月
張壽安:〈評漆永祥教授著<乾嘉考據學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7期,2000年9月
張壽安:〈禮理爭議──清嘉道間漢宋學之爭的一個焦點〉,《清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6月
張維屏:〈紀昀與乾嘉學術〉,《台灣大學文史叢刊》,(台北:台大文學院),1998年
張麗珠:〈清代學術對宋明義理的突破〉,《故宮學術季刊》,第13卷第3期,1996年2月
張麗珠:〈焦循發揚重智主義道德觀的「能知故善」說〉,《漢學研究》,第16卷1期,1998年6月
張麗珠:〈戴震「發狂打破宋儒太極圖」的重智主義道德觀〉,《興大中文學報》,第12期,1999年6月
郭明道:〈論阮元對乾嘉漢學的貢獻〉,《史學月刊》,1992年第2期(總第196期),1992年3月
郭學信:〈論宋學興起的原因〉,《山東師範大學學報》,第47卷第6期,2002年
陳少明:〈再論宋學與現代新儒家〉,《學術月刊》,1995年第3期
陳安仁:〈漢代學術思想與宋代學術思想之比較〉,《歷史專題研究論叢》,1944年4月國立中大史學系演講稿
陳其泰:〈乾嘉考證學風的形成及其文化意義〉,《文史知識》,1995年第11期(總第173期),1995年11月
陳居淵:〈清代「乾嘉新義理學」探究〉,《求索》,2003年第5期
陳居淵:〈清代的家學與經學--兼論乾嘉漢學的成因〉,《漢學研究》,第16卷2期(總32期),1998年12月
陳居淵:〈論晚清儒學的「漢宋兼采」〉,《孔子研究》,1997年第3期(總第47期),1997年6月
陳勇:〈「不知宋學,則無以評漢宋之是非」─錢穆與清代學術史研究〉,《史學理論研究》,2003年第3期
陳逢源:〈乾嘉漢宋學之分與經學史觀關係試析─以《四庫全書總目.經部總序》為中心〉,蔣秋華編《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2000年10月
陳祖武:〈論清初學術〉,《第四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山大學中文系編印,1995年11月
陳祖武:〈關於乾嘉學派的幾點思考〉,《清代經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4年
陳國慶、徐曉霞:〈試論晚清漢學與宋學之關係〉,《長安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第6卷第1期
陳鴻森:〈《漢學師承記箋釋》序〉,《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5卷第4期,2005年12月
章啟輝、莫秀珍:〈儒學變遷與明末清初的學術流變〉,《東方論壇》,2001年第1期
章清:〈中國自由主義「傳統」系譜的建構〉,《二十一世紀》,第67期,2001年10月
景海峰:〈清末經學的解體和儒學形態的現代轉換〉,《孔子研究》,2000年第3期
智河:〈福柯系譜學探微〉,《國外社會科學》,1997年第1期
童小鈴:〈「清乾嘉學術研究之回顧」座談會紀要〉,《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4卷第1期,1994年6月
童小鈴:〈「清乾嘉學術研究回顧」座談會紀要〉,《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4卷第1期(總第13期),1994年3月
越吉惠、吳興洲:〈論明清實學是儒學發展的特殊理論型態〉,《齊魯學刊》,2004年第2期
黃冕堂:〈「明代中外關係史研究」序──談清代乾嘉學派的學風和傳統問題〉,《史學集刊》,1995年第2期(總第59期),1995年5月
黃啟華:〈乾嘉考據學興起的一些線索──兼顧炎武、錢大昕學術思想的發展關係〉,《故宮學術季刊》,第8卷3期,1991年
黃進興:〈清初政權意識形態之探究:政治化的「道統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8本第1分,1987年3月
黃愛平:〈乾嘉時期的社會變化和經世主張〉,《清史研究》,1997年第2期(總第26期),1997年6月
黃愛平:〈乾嘉時期的社會變化與經世主張〉,《清史研究》,第26期,1997年2月
黃愛平:〈乾嘉漢學治學宗旨及其學術實錢探析─以戴震、阮元為中心〉,《清史研究》,2002年8月第3期
黃愛平:〈清代漢學的發展階段與流派演變〉,《中國文化研究》,2001年第1期
黃愛平:〈漢學師承記與漢學商兌──兼論清代中葉的漢宋之爭〉,《中國文化研究》,1996年第4期
楊國榮:〈儒家價值觀的歷史轉換──明清之際的儒學〉,《孔孟學報》,第68期,1994年9月
葛荃:〈論清代漢學之崇經與「歸返原典」政治思維〉,《南開學報》,1997年第2期
詹海雲:〈清初實學思潮〉,《第一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山大學中文系編印,1989年11月
路新生:〈從援佛入儒和儒釋之辨看理學的興衰與乾嘉考據學風的形成〉,《哲學與文化》,第21卷第5期(總第240期),1994年5月
路新生:〈排拒佛釋──乾嘉考據學風形成的一個新視角〉,《天津社會科學》,1997年第2期(總第88期),1996年3月
路新生:〈梁任公、錢賓四《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合論〉,《孔孟學報》,第68期,1994年9月
漆永祥:〈乾嘉考據學家臧庸〉,《西北師大學報》,1995年第5期(總第123期),1995年9月
漆永祥:〈論江藩《漢學師承記》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集刊(一)》,1999年12月
漆俠:〈宋學的發展與演變〉,《文史哲》,1995年第1期
劉墨:〈惠棟與漢學〉,《社會科學輯刊》,2004年第4期
劉繼德:〈清初的經世致用之學〉,《寧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3期(總第57期),1993年9月
暴鴻昌:〈清代漢學與宋學關系辨析〉,《史學集刊》,1997年第2期
潘振泰:〈清代「漢宋之爭」的宋學觀點初探--以方東樹的「漢學商兌」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0期,2003年5月
蔡長林:〈論清中葉常州學者對考據學的不同態度及其意義──以臧庸與李兆洛為討論中心〉,《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3期,2003年9月
鄭吉雄:〈乾嘉學者經典詮釋的歷史背景與觀念〉,《臺大中文學報》,第15期,2001年12月
賴皆興:〈六朝時期道教神仙思想系譜之建構與接合〉,《新世紀宗教研究》,第4卷第1期,2005年9月
謝長法:〈清代中前期的尊孔重儒策略〉,《孔孟月刊》,第34卷第12期(總第408期),1996年8月
鍾玉發:〈阮元調和漢宋學思想析論〉,《清史研究》,第4期,2004年11月
鍾彩鈞、楊晉龍:〈《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學術思想篇》導言〉,《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4卷第4期,2004年12月
韓學宏:〈明末清初經世思想興起與因素平議〉,《中華學苑》,第44期,1994年4月
魏永生:〈乾嘉漢學與理學的立異〉,《山東師範大學學報》,第47卷第3期,2002年5月
魏長寶:〈明清之際的學術話語轉型與儒學的轉折〉,《江漢論壇》,第10期,2005年10月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92912023
9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9120231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2023101.pdf45.48 kBAdobe PDF2View/Open
12023102.pdf58.64 kBAdobe PDF2View/Open
12023103.pdf71.51 kBAdobe PDF2View/Open
12023104.pdf361.17 kBAdobe PDF2View/Open
12023105.pdf365.34 kBAdobe PDF2View/Open
12023106.pdf436.43 kBAdobe PDF2View/Open
12023107.pdf597 kBAdobe PDF2View/Open
12023108.pdf389.12 kBAdobe PDF2View/Open
12023109.pdf203.98 kBAdobe PDF2View/Open
12023110.pdf407.34 kBAdobe PDF2View/Open
12023111.pdf240.03 k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