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9061
題名: 柳公權書法藝術之研究
Research of the Liu Gongquan calligraphy art
作者: 陳明義
Chen, Ming Yi
貢獻者: 林麗娥
Lin, Li E
陳明義
Chen, Ming Yi
關鍵詞: 柳公權
書法
藝術
楷書
Liu Gongquan,
calligraphy
art
kaishu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24-Apr-2010
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討柳公權的書藝作品及其書學之影響。中國書法幾千年來一直處於變革中,面對書法藝術上瞬息萬變的思潮,在書法史上,柳公權的書法成就對後世的影響至深且鉅。本論文分作七章:第一章<緒論>,敘述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研究範圍與方法、並論述前人之研究成果與柳書作品大略。第二章<柳公權之生平及其時代背景>,主要以歷史研究法來探究柳公權的生平概況,並從「知人論世」觀點,了解柳公權的書學背景及柳書形成之原因。 \n 第三章<柳公權書法之淵源>,柳書淵源來自五方面:一、是源於鍾繇,柳公權得其含蓄、自然;二、是源於二王,柳公權得其平和、古樸、清逸之韻;三、是初唐四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陸柬之等人,柳公權得其清勁、含厚之雅;四、是源於顏真卿,柳公權得其寬博、挺拔之氣;五、是源於六朝碑版及其他,像是北碑中具雄強峭拔、斬截方正者,柳公權得其清勁、峻拔之質。柳公權遍閱其時筆法、集古意創新意,儼然形成所謂的「柳體」。第四章<柳公權之書法及其特色>,杜甫有詩云:「書貴瘦硬方通神。」,柳書瘦勁挺拔,結體法度森嚴,筆法靈活多變等為柳體之主要特色。\n\n 第五章<顏柳書法之比較>,柳公權是繼顏真卿之後,唐代最重要的書家。從張旭到顏真卿、顏真卿到柳公權,柳書的特色就是破舊立新,開拓新局面。蘇軾《題唐氏六家書後》云:「柳少師書本出於顏,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虛語也。 」顏柳使點線更富於立體感、節奏感,將唐楷書藝推向另一境界。第六章<柳公權在書法史上的評價與影響>,柳體的特點在於融匯前人特色而轉出新變,就學習書法者而言,容易得其形,而難以得其神,學書者往往只能抓住其中宮緊密、四周舒放的結體特點,並就其方硬瘦勁的筆畫特徵而加以學習;雖得其體貌表象,然對其神韻卻不易理解展現。因而柳書不易學習,自然也就容易為人所誤解批評了。第七章<結論>,綜理前面論述的研究成果剖析柳公權在書法藝術上之成就。
The present paper is for the purpose of discussing Liu Gongquan`s book skill work and the book study the influence. Chinese calligraphy for several thousand years have been in the transformation, facing calligraphy art in fast changing ideological trend, in calligraphy history, Liu Gongquan`s calligraphy achievement to later generation influence to depth and great. The present paper minute makes seven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the narration present paper`s research motive, the range of study and the method, and elaborate of research results and the willow tree book work the predecessor greatly slightly. The second chapter < biography and time background the Liu Gongquan >, mainly by the historical methodology inquired into that Liu Gongquan`s biography survey, and from “judges people and the times” the viewpoint, understood that Liu Gongquan`s book study background and the willow tree book forms the reason. \nThe third chapter < origin of the Liu Gongquan calligraphy >, willow tree book origin from five aspects: First, is stems from the clock zhou, Liu Gongquan must it contain, the nature; Second, is stems from two kings gentle, Liu Gongquan its, plain, the fresh and elegant rhyme; Third, is at the beginning of Tang four, Ouyang Xun, Yu Shina, Zhu Suiliang, land Cambodia et al., Liu Gongquan its clear vigor, contains the thick elegance; Fourth, is stems from Yan Zhenqing broad-mindedly, Liu Gongquan its, the tall and straight gas; Fifth, is stems from Six Dynasties tablet version and other, is likely north in the tablet powerful high and precipitous, unhesitating uprightness, Liu Gongquan its clear vigor, steep nature. Liu Gongquan spreads reads meantime the writing technique, collection ancient Italy to create the fresh idea, just like forms so-called “the liu`s style”. The fourth chapter < calligraphy and characteristic the Liu Gongquan >, Du Fu has the poem cloud: “book expensive slender but vigorous Fang Tongshen.” Liu Shu the thin vigor is tall and straight, ties the body law to be stern, writing technique flexible and so on for liu`s style main characteristic. \nThe fifth chapter < comparison of the face willow tree calligraphy >, Liu Gongquan is after Yan Zhenqing, Tang Dynasty most important book. From Zhang Xu to Yan Zhenqing, Yan Zhenqing to Liu Gongquan, Liu Shu the characteristic is destroys the old and establishes the new, develops the new ball game. After Su Shi \"Topic Tang Six Letters\", cloud: “Liu Shaoshi the books stem from the face, but can from leaves the fresh idea. A character hundred gold, non-empty language.” Yan Liushi the line between two points is rich in the stereoscopic effect, the rhythm, pushes to another boundary the Tang kaishu skill. The sixth chapter < Liu Gongquan`s in calligraphy history appraisal and influence >, the liu`s style characteristic lies in the blending together predecessor characteristic to exit changes newly, speaking of the study calligraphy, is easy its shape, but its god, studies the book often only to be able with difficulty to hold the palace close, all around sends forth the knot body characteristic, and the thin vigor`s stroke characteristic performs on its Fang Ying to study; Although its appearance representation, however is not actually easy to its charm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Therefore Liu Shu is not easy to study, also to misunderstand naturally on the easy manner criticizes. The seventh chapter < conclusion >, in front of the synthesis principle elaborates the research results analyze Liu Gongquan in the calligraphy art the achievement.
參考文獻: 圖版目錄參考碑帖:
1《洛神賦跋》寶曆元年(825) 拓本 (快雪堂帖)帖心高27.3cm 故宮博物院藏
2《送梨帖》 大和二年(828) 拓本 帖心帖心27×13.5cm己佚
3《大唐迴元觀鐘樓銘》 開成元年(836) 拓本 石60 ×124cm 陝西省博物館藏
4《吏部尚書馮宿碑》 開成二年(837) 拓本 碑314 ×104cm 故宮博物院藏
5《常清靜經》 開成五年(840) 拓本 《越州石氏》帖心高 故宮博物院藏
6《大達法師玄秘塔碑》 會昌元年(841) 拓本 碑386×102cm 碑存西安碑林
7《神策軍碑》 會昌三年(843) 拓本 帖心高26.1cm 北京圖書館藏
8《司徒劉沔碑》大中三年(849) 拓本 帖心高21.7cm 北京圖書館藏
9《魏公先廟碑》大中六年(852) 拓本 帖心高25.8cm 故宮博物院藏
10《吏部尚書高元裕碑》 大中七年(853) 拓本 帖心高22cm 北京圖書館藏
11《復東林寺碑》 大中十一年(857) 拓本 帖心高24.3cm 故宮博物院藏
12《張蘭亭詩帖》 紙本 故宮博物院藏
13《蒙詔帖》 紙本 帖心高26.88cm 故宮博物院藏
14《聖慈帖》 拓本 《大觀帖》帖心高30.5cm 故宮博物院藏
15《伏審帖》 拓本 《大觀帖》帖心高30.5cm 故宮博物院藏
16《十六日帖》 拓本 《大觀帖》帖心高30.5cm 故宮博物院藏
17《奉榮帖》 拓本 《大觀帖》帖心高30.5cm 故宮博物院藏
18《辱問帖》 拓本 《大觀帖》帖心高30.5cm 故宮博物院藏
19《嘗瓜帖》 拓本 《汝帖》帖心高28cm 故宮博物院藏
20《泥甚帖》 拓本 《顏柳白米四家帖》帖心高28.7cm 中國歷史博物院藏
21《金剛經》 拓本 帖心高26.4cm 巴黎國立圖書館藏
22《消炎護命經》 拓本 《越州石氏》帖心高25cm
23《李晟碑》 拓本 碑347.3×194cm 故宮博物院藏
24《越州都督刑部尚書苻璘碑》 拓本 碑303×105.1cm 北京圖書館藏
25《福林寺戒塔銘》 拓本 帖心高18cm 日本靜岡沖六鵬氏藏
26《蘭亭詩》 絹本26.5×365.3cm 故宮博物院藏
27《柳公綽諸葛武侯祠堂碑》 拓本 294×146cm 四川成都武侯祠藏
捌、參考文獻:
一、古籍專書
1後晉‧劉昫,《舊唐書》31卷(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3月。
2後晉‧劉昫,《舊唐書》32卷(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3月。
3後晉‧劉昫,《舊唐書》44卷(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
4後晉‧劉昫,《舊唐書》43卷(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
5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36卷(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3月。
6宋‧趙明誠撰,《金石錄》(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83年6月。
7宋司馬光撰‧ 元胡三省註,《資治通鑑》(臺北:啓明書局)1960年5月。
8尹一梅,《懋勤殿本淳化閣帖》上冊(香港 : 商務出版社), 2005 年7月。
9清聖祖御製,《全唐詩》上冊(台北:宏業書局有限公司),1977年6月。
10清聖祖御製,《全唐詩》下冊(台北:宏業書局有限公司),1977年6月。
11清卞永譽,《式古堂畫彙考》(台北:正中書局),壬戍年秋仲。
12陳貽焮,《增訂注釋全唐诗》第二冊(北京:文化藝術出版),2001年。
13陳貽焮,《增訂注釋全唐诗》第三冊(北京:文化藝術出版),2001年。
14楊家駱,《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
15清.馮武,《書法正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
16《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四三九目錄類681(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
17宋李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18華正人,《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9月。
19華正人,《歷代書法論文選》下冊,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9月。
20楊家駱,《近人書學論著》上冊(台北:世界書局),1984年10月。
21楊家駱《近人書學論著》下冊(台北:世界書局),1984年10月。
22清康有為著,祝嘉疏證,《廣藝舟雙楫疏證》(台北:華正書局),1985年。
23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詩詳註》(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1985年3月。
24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臺北市:金楓), 1987年10月。
25楊家駱,《明清人題跋》上冊(台北:世界書局),1988年5月。
26楊家駱,《明清人題跋》下冊(台北:世界書局),1988年5月。
27宋曾鞏等撰,楊家駱主編,《宋人題跋》上冊(台北:世界書局),1992年
4月。
28宋曾鞏等撰,楊家駱主編,《宋人題跋》下冊(台北:世界書局),1992年
4月。
二、一般專著
1王壯為,《書法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刷館),1969年12月,三版。
2張書豹,《認識書法藝術》(台北:國立台灣教育館),1976年4月,初版。
3莊伯和,《書道藝術》(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76年7月。
4胡恆,《書學論文輯》(台北:草書研究社),1981年。
5 清包世臣,祝嘉疏證,《藝舟雙楫疏證》(台北:華正書局),1982年。
6沈尹默著‧馬國權編《沈尹默論書叢稿》(台北:明文書局),1982年4月。
7祝嘉,《書學格言疏證》(台北:木鐸出版社) ,1982年11月。
8張榮芳《典章制度的總匯-通典》(台北:時報文化事業公司),1982年12
月。
9沈尹默,《談中國書法》(台北:莊嚴出版社),1983年1月。
10祝嘉,《書法簡史》(台北:華正書局),1983年5月。
11張龍文,《中華書史概述》(台北:臺灣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9月。
12楊守敬,《學書邇言》 (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13華正人,《現代書法論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12月。
14華正人,《現代書法論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12月。
15祝敏申,《大學書法》(臺北市:丹靑出版社),1987年10月。
16凌雲超,《中國書法三千年》(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9月。
17凌寰趙,《中國書法三千年》(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9月。
18 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11月。
19顧俊,《實用書法教材》(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
20李堅持,《中國文字與書法》(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21中國書法雜誌社編,《書法藝術》(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出版),
1988年。
22邱振中‧吳鴻清,《書法藝術》(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88
年10月。
23蔡崇名,《書法及其教學之研究》(台北:華正書局),1989年。
24鄭峰明,《褚遂良書學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6月。
25祝敏申,《書法欣賞與學習》(台北:華嚴出版社),1989年6月,一版。
26 鄧散木等著 《書法百問‧書法藝術答問‧書法十講‧楷書行書的技法》(台
北:華嚴出版社),1989年6月,初版。
27周芾棠‧周燕兒,《中國書法故事》(台北: 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9年。
28王鎮遠二,《中國書法理論史》(合肥:黃山書社),1990年。
29包世臣,《藝舟雙楫疏證》(台北:華正書局),1990年5月。
30王澍,《竹雲題跋》(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31啟功,《書法概論參考資料》(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10月。
32何恭上,《中國書法史》,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91年12月。
33黃思源‧王朝賓,《中國書法通鑑》(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1
年9月。
34朱仁夫,《中國古代書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2年6月。
35汪中‧吳永猛‧許應華,《書法欣賞》 (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2年。
36蔡明讚,《中國書法史新論》(台北:蕙風堂),1992年8月。
37朱仁夫,《中國古代書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2年6月1版。
年4月。
38歐陽中石等著,《中國書法史鑑》(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1993年3月。
39黃宗義,《顏真卿書法研究》柳公權(臺北:蕙風堂),1993年4月。
40蔣文光,《中國書法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1993年7月 。
41田光烈,《佛法與書法》(台北:頂淵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3月。
42趙冷月,《十大書法家》(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3年2月, 初版。
43馬永強,《書譜‧書譜譯注》(河南:河南美術出版社),1993年4月。
44 韓玉濤,《中國書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11月。
45周俊傑‧唐讓之,《書法知識千題》(台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9
月,初版。
46姜澄清,《中國書法思想史》(河南:河南美術出版社), 1994年3月。
47陳振濂,《書法學》(台北:建宏出版社),1994年4月。
48黃緯中,《唐代書法史研究集》(台北:蕙風堂),1994年12月。
49俞美霞 林明良,《中華書道研究》(台北:永伸印刷股份有限公司),1994
年11月。
50王學智,《中國書法美學》上卷; (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 1994年8月。
51劉炳森,《中國書法藝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8月。
52金開誠‧王岳川,《中國書法文化大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5年
1 月。
53李甫‧郭農聲,《書法教學》(台北:洪業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6月。
54洪興華,《中國書法》(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55田中嘉次,《二字名句墨場必攜》(東京:木耳社),1995年7月。
56季崇建,《書法 》(台北:渡假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9月。
57李甫‧郭農聲,《書法教學》(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6
月。
58朱關田,《中國書法全集(27).隋唐五代‧顏真卿》(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5
年 6月。
59邱振中,《書法藝術與鑑賞》(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1996年2月。
60張范九‧倪文東,《書法投資與鑑賞》(台北:台灣廣廈),1996 年)。
61邱振中,《書法藝術與鑑賞》(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1996年2月。
62傅申,《傅申書法論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6年9月。
63吳興林,《歷代書法名家族》(河北:中國廣播電視出版)1996年4月。
64吳鴻清,《中國書法全集(27).隋唐五代‧柳公權》(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7
年 3月1版。
65李郁周,《書理書跡研究》,台北:蕙風堂,1997年3月。
66閔祥德‧廖蘊玉,《書法百問百答‧楷書書寫門徑》(台北:莊嚴出版社),
1997年8月,二版。
67沈尹默,《書法藝術欣賞》(台北:莊嚴出版社),1997年8月,二版。
68黃宗義,《楷書》(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1997年4月。
69王宜早,《中國古典書學研究》(江蘇: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70石峻,《書畫論稿》(台北:莊嚴出版社),1997年8月。
71啟功,《論書絕句》(台北:莊嚴出版社),1997年8月 二版。
72冶齊主編,《歷代名家正書字典》(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7年10月7
版。
73徐利明,《中國書法風格史》(河南:河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
74鄧仕樑,《唐代詩風-詩歌的傳統與新變》(台北:台灣書店),1998年11
月。
75莫家良,《書海觀瀾》(香港: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1998年12月。
76周俊杰《周俊杰書學要義》(杭州:西泠印出版發行),1999年10月。
77張嘯東,《周俊杰書學要義》(河南:瑞光印務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9
月。
78陳振濂,《歷代書法欣賞》(台北: 蕙風堂),1999年1月。
79朱關田,《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10
月,第1版。
80陳綬祥,《中國美術史》隋唐卷(濟南:齊魯書社‧明天出版社),2000年
12月第一版。
81蔡明讚,《中國書法史新論》,台北:蕙風堂,2000年1月。
82王靜芝,《書法漫談》(台北:台灣書店),2000年5月。
83陳龍海,《名碑解讀》(台北:牧村圖書公司),2000年11月。
84王朝聞、陳綬祥等撰《中國美術史》(濟南:齊魯書社、明天出版社),2000
年12月。
85陳龍海,《中國古代藝術精品鑑賞叢書》(台北:木村有限公司),2000年
11月,初版。
86玉村霽山,《中國書道史年表》(東京:二玄社),2000年6月。
87黃簡,《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0年12月。
88龔鵬程,《書藝叢談》(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年6月,一版。
89伍正文,《楷書歐顏柳趙四家比較字帖》(台北:悅山文化),2001年6月。
90歐陽中石等著,《書法天地》(台北:台灣商務),2001年10月。
91張志和,《中國古代書法》(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4月。
92陳玉玲,《沈尹默書法藝術》(台北: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2001年5月。
93伏見沖敬主編,《書法大字典》(北京:華夏出版社), 2001年2月。
94伍正文,《楷書歐顏柳趙》(台北:悅山文化),2001年6月。
95白砥‧毛方寶,《中國書法藝術圖典》(上海:上海圖書出版社),2001年
5月。
96胡傳海,《柳公權金剛經》(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1年12月第1版。
97鄭曉華,《書法藝術欣賞》(台北:五南書局),2002年。
98劉小晴,《中國書學技法評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年12月。
99范淑英、楊兵,《中國書法》(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2年3月。
100王邦雄等著,《孟子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2002年10月。
101 李蕭錕,《中國書法之旅》(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
月 二版。
102倪文東,《中國書法家全集.柳公權》(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103陳彬龢,《中國文字與書法》(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2003年4月。
104張偉生,《張旭郎官石柱記序》(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
105孫曉雲,《書法有法》(台北:未來書城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4月。
106王邦雄等著,《論語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2003年1月。
107王豐穀,《書學闡微》(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公司),2003年11月。
108傅合遠等合著,《著名書法家和他的作品》(台北:牧村圖書公司),2003
年4 月。
109黃俊郎,《應用文》(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 年11月。
110陳焦桐,《書法縱橫談》(九龍:陳永泰書局),2003年12月。
111楊飛,《中國書法》(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年。
112徐大為,《書譜今譯》(台北:中華徵信),2004年1月。
113徐建融,《如何欣賞書法》(台北:石頭出版社),2004年11月。
114劉濤,《書法鑑賞》(台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9月。
115仲威,《張旭‧懷素》(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7月。
116崔陟,《書法》(台北:城邦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1月。
117華寧,《王獻之及王氏一門》(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2
月。
118李怡,《顏真卿》(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7月。
119馬琳,《趙孟頫》(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0月。
120陳麥青,《王羲之》(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7月。
121李怡,《顏真卿》(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7月。
122周斌,《歐陽詢‧虞世南》(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9月。
123徐建融,《書體介紹》(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0月。
124陳麥青,《王羲之》(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7月。
125盧廷清,《蘇軾》(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7月。
126陳麥青,《王羲之》(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7月。
127白鶴,《褚遂良》(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2月。
128白鶴,《李邕》(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月。
129張小庄,《柳公權》(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月。
130仲威,《碑帖藝術》(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6月。
131陸彬龢,《中國文字與書法》(江蘇:江蘇教育),2005年。
132季琳主編,《新編楷書字典》(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2月1版。
133馬琳,《書法簡史》(台北:石頭出版社),2005年12月。
134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鑑賞大辭典》(台北:大地出版社)。
135徐利明,《中國書法風格史》(河南:河南美術出版社),2005年1月。
136陳浩,《祝允明》(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0月。
137邵捷,《徐渭》(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2月。
138陳根民,《張即之》(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7月。
139白鶴,《李邕》(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月。
140黃緯中,《楊凝式》(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4月。
141馬季戈,《李陽冰》(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3月。
142石莉,《米芾》(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5月。
143王克文,《黃庭堅》(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5月。
144張國宏,《孫過庭》(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6月。
145白鶴,《褚遂良》(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2月。
146何炎泉,《書法美術館巡禮》(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
月。
147邵捷,《書法與其他藝術的關係》(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
年10月。
148張佳傑,《鮮于樞》(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2月。
149陳志平,《黃庭堅書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0月。
150陳瑞鈴,《蔡襄》(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3月。
151華寧,《楊維楨》(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9月。
152邵勇‧方玲波,《文徵明》(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月
153李蕭錕,《書法與生活》(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月。
154啟功,《啟功論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年1月。
155施安昌編,《顏真卿書干祿字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992年7月
156李郁周,《書理書跡研究》(台北:惠風堂),1997年3月
157劉濤,《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10
月。
158朱關田,《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10
月。
159姜一涵,《書到美學隨緣談》(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1997年6月。
160邱少華,《邱少華談書法》(台北:采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1月。
161唐濤,《中國書體演進》(臺中: 臺灣省立美術館),1996年。
162徐建融,《書寫的技法》(臺北:石頭出版社), 2005年。
163溫淑惠譯,西林昭一著《中國新發現的書蹟》(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164黃緯中,《唐代書法史硏究集》(臺北市:蕙風堂),1994年。
165陳丁奇,《書道教育槪說》(臺北市:蕙風堂),1997年。
166周汝昌,《永字八法:書法藝術講義》(臺北:商周出版),2003年。
167颜眞卿志编纂委員會编,《颜眞卿志》(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三、碑帖
1 尹一梅主編,《懋勤殿本淳化閣帖》上冊(香港:商務出版社), 2005
年7月。
2董文‧李勤學著,《中國古代書法經典》楷書卷下冊(台北:祥瑞文化事業公
司),1998年1月。
3董文‧李勤學著,《中國古代書法經典》行書卷(台北:祥瑞文化事業公司),
1998年1月。
4啟功主編,《中國法帖全集》1冊(湖北:湖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3月。
5柳公權,《玄秘塔碑》(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6柳公權,《玄秘塔碑》(東京:二玄社),1997年10月
7柳公權,《玄秘塔碑》(東京:二玄社),1997年4月
8柳公權,《玄秘塔碑》(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4月。
9柳公權,《神策軍碑》(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年12月。
10柳公權,《神策軍碑》(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11柳公權,《金剛經》(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年10月。
12柳公權,《楷書千字文》(台北:華正書局),1987年2月。
13胡傳海,《柳公權金剛經》(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1年12月,第1版。
14顏真卿,《顏真卿多寶塔碑》(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年10月。
15顏真卿,《顏真卿勤禮碑》(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3月。
16顏真卿,《顏真卿顏氏家庙碑》(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年10月。
17歐陽詢,《歐陽詢皇甫君碑》(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3月。
18歐陽通,《歐陽通道音法師碑》(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19褚遂良,《褚遂良孟法師碑》(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20褚遂良,《褚遂良伊闕佛龛碑》(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年12月。
21陸柬之,《陸柬之文賦》(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年10月。
22顏真卿,《祭姪文稿》(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12月。
23颜眞卿《唐颜眞卿祭姪文稿》(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發行),1987年。
24顏真卿,《多寶塔碑》(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12月。
25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1月。
26虞世南,《孔子廟堂碑》(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27裴休,《圭峰禪師碑》(東京:二玄社),2001年11月。
28鍾繇,《宣示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29渡邊隆男,《書跡名品叢刊》第18卷‧唐(東京:二玄社),2001年1月。
四、期刊
1《書譜》第十三期至第二十八期(香港:廣雅社),1977年。
2《書譜》第十九期至第二十四期(香港:廣雅社),1978年。
3《書譜》第二十五期至第三十期(香港:廣雅社),1979年。
4《書譜》第三十一期至第三十六期(香港:廣雅社),1980年。
5《書譜》第三十七期至第四十二期(香港:廣雅社),1981年。
6《書譜》第四十三期至第四十八期香港:廣雅社),1982年。
7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策劃,《中國書法國際學術硏討會:紀念顔眞卿逝世一
千二百年》(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策劃),1987年6月。
8施淑萍主編,《國際書法文獻展-文字與書寫/學術硏討會論文專輯曁會議記錄》(臺中:臺灣美術館),2001年12月。
9王壯為,〈楷真書與鍾繇〉,《中央月刊》,1973年。
10李擇紅,〈略談沖和美〉,安順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期。
11蔡清和著. 羅振玉金文學著述,歐陽脩《集古錄跋尾》之硏究;以書學、佛老
學、史學為主 // 熊道麟著(臺北: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5年8月。
12聯合報系,《迎接書法新紀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藝
術教育館),1997年5月。)
13中華民國書法教育學會《二○○一年書法論文選集》(台北:惠風堂),2001
年12月。
14蔡明讚、黃智陽、聶蕙雲編輯《當代書藝新展望學術硏討會論文集》(台北:
中華民國書法教育學會編 ,2006年。
五、學位論文
1林豐,<(柳公權《神策軍碑》>,《當代小書畫家》第3期2004年。
2林安綱,<中老年書法講座之五一風骨凜凜柳字勁>,《中老年保健》,第2期1998年。
3李福臻,《唐代楷書之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學院研究所研究生論文,
1969年)
4任弘,《楷書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年)
5陳欽忠,《唐代書風衍嬗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
論文,1990年)
6郭紹虞,〈從書法中窺測字體的演變〉,《現代書法論文選》(台北:華正書局,
1990年12月)
7黃緯中,《唐代書法社會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
士論文,1993年)
8王昌煥,《楷書帖體字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4年)
9蔡耀慶,《唐代書法形式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1997年)
10洪文雄,《唐代楷書的文化意涵》(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11莊千慧,《魏晉南北朝書論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12陳麗紅,《尹灣漢墓簡牘文字及書法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博士論文2002年)。
13鄭清和,《書法藝術之研究--楷、隸、篆、行、草五體書法之探究與創作實踐》(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2年)。
14曾瑞雯,《中國律詩、書法史中文質中和之觀念與實踐—以南北朝至杜甫、顏真卿的詩歌、書法發展為觀察對象》(台北: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15陳重亨‧林淑芬,《美術學系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學院美術學系),
2001年7月。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95912002
9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912002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00201.pdf130.71 kBAdobe PDF2View/Open
200202.pdf148.66 kBAdobe PDF2View/Open
200203.pdf164.38 kBAdobe PDF2View/Open
200204.pdf156.91 kBAdobe PDF2View/Open
200205.pdf362.43 kBAdobe PDF2View/Open
200206.pdf1.1 MBAdobe PDF2View/Open
200207.pdf2.27 MBAdobe PDF2View/Open
200208.pdf6.18 MBAdobe PDF2View/Open
200209.pdf2.87 MBAdobe PDF2View/Open
200210.pdf400.18 kBAdobe PDF2View/Open
200211.pdf177.47 kBAdobe PDF2View/Open
200212.pdf111.63 kBAdobe PDF2View/Open
200213.pdf345.84 kBAdobe PDF2View/Open
200214.pdf438.54 kBAdobe PDF2View/Open
200215.pdf244.56 k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